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泡排井地面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
1
作者 孙杰 崔淑云 +4 位作者 冯永振 张家伟 邓家岳 阎晓雨 KARIMOV Rinat M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9,共11页
泡排采气工艺因经济高效、施工便捷等优势在国内外各大气田应用广泛,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角色。为准确揭示泡排井集气管流流型、压降规律及泡沫稳定性,设计加工了一套泡排井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装置,以含聚合物的气井地层... 泡排采气工艺因经济高效、施工便捷等优势在国内外各大气田应用广泛,在众多排水采气工艺中扮演主力军角色。为准确揭示泡排井集气管流流型、压降规律及泡沫稳定性,设计加工了一套泡排井集气管流特性模拟实验装置,以含聚合物的气井地层水为介质对其进行可靠性验证。实验选用UT-5D型起泡剂,在气液比0.55~137.42范围内,测试分析起泡剂浓度、起始温度、管径等7个因素影响下的气-液-泡沫多相管流流型、阻力特性及泡沫稳定性。基于相关性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泡沫高度、压力梯度与各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气液比增加,管内依次出现液-泡沫分层流、气-泡沫段塞流、气-泡沫波动流、气-泡沫分层流4种流型;气液比、起泡剂浓度和管长对压力梯度和泡沫高度影响显著,其余因素影响均较小,不同因素影响泡沫高度和压降的显著性强弱分别为气液比>起泡剂浓度>管长>温度>弯管>聚合物>管壁粗糙度>管径、气液比>起泡剂浓度>管长>管径>管壁粗糙度>温度>弯管>聚合物;泡沫高度、压力梯度与气液比均表现为强负相关,上述研究可为泡排采气工艺参数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排采气 多相流动 流型 阻力特性 泡沫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蜡油气水合物生成特性及其浆液黏度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自印 庄乐泉 +4 位作者 曹波波 罗泽利 敬加强 孙杰 陈星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1-229,共9页
蜡、水合物及其耦合沉积是海洋油气多相混输工艺潜在风险问题。以天然气、去离子水、3#工业白油和石蜡为实验介质,依托可视化高压反应釜,基于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分别选用L9(34)和L16(45)正交表设计并开展了无蜡和含蜡2种体系下天然气... 蜡、水合物及其耦合沉积是海洋油气多相混输工艺潜在风险问题。以天然气、去离子水、3#工业白油和石蜡为实验介质,依托可视化高压反应釜,基于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分别选用L9(34)和L16(45)正交表设计并开展了无蜡和含蜡2种体系下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实验;以流体当量黏度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含蜡量、搅拌速率、流体平衡温度、含水率、起始压力对水合物浆液当量黏度的影响显著程度。实验结果表明:黏度值恒定并不能判断反应釜中水合物生成是否结束,因为在剪切稳定阶段,脱离搅拌中心区域的水合物与搅拌区域新生成的水合物存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含蜡量越高,水合物生长诱导期越长;在含蜡量2%与3%水合物的快速生长阶段,扭矩与转速会发生2次突变,第1次突变原因是蜡晶的大量析出导致搅拌中心区域油相胶凝结构增强,第2次突变原因是水合物大量生成并与析出的蜡晶相互吸附形成了蜡-水合物聚集体,在离心作用下脱离了搅拌中心区域;各因素对于无蜡和含蜡体系水合物浆液当量黏度的影响显著程度相似,搅拌速率均为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深水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蜡-水合物聚集体 蜡晶 当量黏度 水合物 正交实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管道综合模拟实验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3
作者 蔡亮学 徐广丽 +1 位作者 何方舟 廖柯熹 《当代化工研究》 2023年第4期124-126,共3页
油气管道输送工况模拟实验系统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助力学生对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形成直观认识。该实验系统在设计中以管道输送工艺为中心,形成综合性实验装置;建设中按照使用安全性、操作便捷性、实... 油气管道输送工况模拟实验系统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助力学生对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形成直观认识。该实验系统在设计中以管道输送工艺为中心,形成综合性实验装置;建设中按照使用安全性、操作便捷性、实验直观性三方面要求展开空间布局,实现了就地控制与站场控制两级操控、功能分区、数据自动化采集等;应用中贯彻OBE理念,结合劳动教育、认知实习、专业课实验为本科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实践平台,加深了学生对管输技术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工况模拟 实验教学 OBE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gue集法在油气管道失效可能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立国 姚安林 +2 位作者 付冉 武明明 江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1-96,共6页
为分析油气管道的失效可能性,运用组合权重与Vague集法,构建管道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主观权重,利用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并用方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法合理分配主观与客观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分值,应用Vagu... 为分析油气管道的失效可能性,运用组合权重与Vague集法,构建管道失效可能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主观权重,利用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并用方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法合理分配主观与客观权重。根据评价指标分值,应用Vague集法得出各管段的失效可能性排序。用优序法,比较Vague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结果表明,Vague集法对指标分值的处理结果更为准确,可应用于油气管道失效可能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失效可能性 组合权重 Vague集法 优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油气管道施工质量风险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鲜涛 姚安林 +2 位作者 李熠辰 万甫 周旭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101,共7页
为了贴近客观实际地评价油气管道施工质量风险,提出了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风险评价方法。首先建立属性空间矩阵并进行有序分割,采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和主观赋权的G1法组合赋权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和属性测度,利用置信度准则对模型进行识别... 为了贴近客观实际地评价油气管道施工质量风险,提出了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风险评价方法。首先建立属性空间矩阵并进行有序分割,采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和主观赋权的G1法组合赋权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和属性测度,利用置信度准则对模型进行识别,得到管道施工质量降低可能性等级。然后评价管道施工质量降低的后果,依据风险矩阵得到施工质量风险等级。算例表明:人员的素质、错误行为、施工工艺方法和管理方法对油气管道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管段S4、S5发生油气管道施工质量降低的可能性偏高,通过风险矩阵得到管段S4、S5的风险等级也偏高。因此,管道公司和施工单位应着重管控管段S4、S5的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施工质量 风险评价 属性识别 熵权 组合赋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伏管内局部油水两相流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徐广丽 张鑫 +2 位作者 蔡亮学 张静 王高庄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90,共6页
地形起伏成品油管道积水不仅降低管输效率、加速管道内壁腐蚀,其腐蚀产物还可引起干线设备堵塞,甚至计划外停输。采用0#柴油、自来水在内径50mm的地形起伏透明有机玻璃测试系统上对油流携带积水这一局部油水两相流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发... 地形起伏成品油管道积水不仅降低管输效率、加速管道内壁腐蚀,其腐蚀产物还可引起干线设备堵塞,甚至计划外停输。采用0#柴油、自来水在内径50mm的地形起伏透明有机玻璃测试系统上对油流携带积水这一局部油水两相流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随油流剪切作用的增大,积水逐渐呈界面光滑分层流、界面波动分层流以及界面乳化分层流3种形态;一旦积水全部进入上倾管段,其平均运动速度随油相表观速度增大而线性递增,其平均截面含率随油相表观速度增大而线性递减;积水全部进入上倾管段时对应的油相表观速度随上倾倾角增大而增大,而积水量对其影响较小。结果表明采用上游来流可以将积水携带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相流 地形起伏管 分层流 速度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庆油田4731B型非金属集输管道老化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蔡亮学 朱国承 +1 位作者 池坤 徐广丽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22,共7页
为推广非金属复合管在油田集输油领域的应用,明确其在集输环境中的老化特性是关键问题。基于集输油现场的工程条件,针对长庆油田试用的4731B型钢丝缠绕增强复合管,以采出原油、采出水为实验介质,通过挂片实验、水压爆破实验,借助电镜扫... 为推广非金属复合管在油田集输油领域的应用,明确其在集输环境中的老化特性是关键问题。基于集输油现场的工程条件,针对长庆油田试用的4731B型钢丝缠绕增强复合管,以采出原油、采出水为实验介质,通过挂片实验、水压爆破实验,借助电镜扫描、拉伸测试对复合管内衬层老化行为、拉伸性能以及复合管极限承压与老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出原油与采出水均可渗透扩散进入内衬层内部,还会发生局部深入渗透;采出原油、采出水的局部渗透速率分别可达3.4,10.6 mm/a;在某些工况下,内衬层表面产生裂纹;短时间(168 h)内的介质渗透甚至裂纹对其机械性能影响较小,而光氧老化影响显著;现场服役813 d后,复合管极限承压下降2.79%,表明复合管承压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属管道 老化 爆破实验 极限承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影寻踪聚类的油气管道失效可能性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舒畅 姚安林 +2 位作者 韩昌柴 徐涛龙 秦朝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9-104,共6页
为保障油气管道运行安全,将投影寻踪聚类的方法引入油气管道失效可能性评价中,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将油气管道失效分为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脆弱性和应对能力脆弱性3个子系统,据此建立油气管道失效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基于投影寻... 为保障油气管道运行安全,将投影寻踪聚类的方法引入油气管道失效可能性评价中,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将油气管道失效分为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脆弱性和应对能力脆弱性3个子系统,据此建立油气管道失效可能性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基于投影寻踪聚类的失效可能性评价模型,对油气管道失效可能性进行量化分析,从而确定其失效可能性等级。实例分析表明,所建立的失效可能性评价模型能对油气管道失效可能性进行评价,可为管道的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失效可能性 投影寻踪 聚类 量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输油环境氟橡胶O形圈老化行为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徐广丽 刘彤 +2 位作者 霍富永 田雨 蔡亮学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32,共7页
为研究氟橡胶O形圈在集输油环境中的老化行为特征,以长庆油田使用的氟橡胶O形圈(位于非金属复合管连接接头处)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挂片实验分析氟橡胶O形圈在不同介质(采出油,采出水)、温度(25,50℃)、压力条件(... 为研究氟橡胶O形圈在集输油环境中的老化行为特征,以长庆油田使用的氟橡胶O形圈(位于非金属复合管连接接头处)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挂片实验分析氟橡胶O形圈在不同介质(采出油,采出水)、温度(25,50℃)、压力条件(0.1,4,6 MPa)下老化后的形貌、质量、拉伸性能及硬度。结果表明:采出油、采出水均能引起O形圈发生溶胀,从而降低O形圈的强度、韧性、硬度;采出水引起的溶胀显著高于采出油更易导致O形圈表面产生坑洞缺陷;渗透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加,压力对渗透速率的影响不明显;硬度降低较小,最大降幅为4.17%。结合现场服役813 d的密封圈SEM形貌,证实集输介质渗透会引起氟橡胶圈溶胀、导致表面产生坑洞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形圈 氟橡胶 微观形貌 老化 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规划法与重心法的气田消防中心站选址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洪波 王中翊 +2 位作者 王林元 肖国清 向晨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103,共5页
天然气集输系统一旦发生泄漏,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合理的消防中心站选址对及时展开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气田中消防中心站的最优选址展开研究,提出基于动态规划法与重心法相结合的选址方法。采用... 天然气集输系统一旦发生泄漏,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合理的消防中心站选址对及时展开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气田中消防中心站的最优选址展开研究,提出基于动态规划法与重心法相结合的选址方法。采用动态规划模型确定气田集输系统应急救援最优路径,采用重心法考虑气田集输系统不同组成单元的重要性,二者结合最终确定出消防中心站最优选址。通过该方法确定的气田消防中心站位置既保证了气田集输系统中重点保护对象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得到救援,同时兼顾了其他单元的最短应急救援时间,对气田消防中心站的合理设置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防中心站 应急救援 动态规划 重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稠油掺气减阻模拟实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敬加强 尹然 +2 位作者 马孝亮 孙杰 吴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398-3407,共10页
依托流体可视化环道装置,设计并加工稠油掺气减阻模拟装置,实验研究水平管内两种稠油模拟油掺气流动阻力特性,拍摄不同气液流量比下的管流流型,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气相对稠油的减阻效果并建立相应的压降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气液比0~1... 依托流体可视化环道装置,设计并加工稠油掺气减阻模拟装置,实验研究水平管内两种稠油模拟油掺气流动阻力特性,拍摄不同气液流量比下的管流流型,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气相对稠油的减阻效果并建立相应的压降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气液比0~15范围内,共观察到六种流型,分别是泡状流、弹状流、分层流、段塞流、环状流、雾状流。220#与440#模拟油所对应的管路减阻率分别在气液比1.17和0.96时达到最大值48.19%和33.76%,当掺气比为0.9~1.2时,减阻率均可维持在20%以上。其机理可归结为空气使油-油接触转变为油-气-油接触,降低了混合相的层间剪切应力。Dukler法不适用于高黏气液两相流,所建立的稠油-气两相压降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平均相对误差在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气液两相流 掺气减阻 流型 黏度 气液比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道油水两相润湿性与压降研究
12
作者 敬加强 王秋月 +1 位作者 孙杰 陈勇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0,共8页
油水两相流摩擦阻力的计算对于提高开采效率、优化管道设计及降低管道输送能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管道表面物理化学性质会影响摩擦阻力的计算,有必要针对不同管材开展润湿性与压降的研究。基于自主设计搭建的环道装置,测量了页岩油在内... 油水两相流摩擦阻力的计算对于提高开采效率、优化管道设计及降低管道输送能耗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管道表面物理化学性质会影响摩擦阻力的计算,有必要针对不同管材开展润湿性与压降的研究。基于自主设计搭建的环道装置,测量了页岩油在内径为50 mm碳钢管和聚四氟乙烯(PTFE)管的压降;利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了环己醇等实验液体的表面张力、在2种管材的接触角,计算了管材的表面能,探究了材料表面润湿性影响因素;通过量纲分析和回归分析确定水平管内壁表面润湿性与摩擦阻力系数定量关系式。结果表明:同一流量下的碳钢管和PTFE管压降值不同,同一雷诺数下的摩擦阻力系数随接触角增大而减小;接触角随液体表面张力增大而增大,随固体材料表面能的增大而减小,随内聚力与粘附功差值减小而减小。修正后的碳钢管和PTFE管摩擦阻力系数拟合值相比理论值的平均误差分别为8.720 7%和1.605 5%,大幅提高了压降预测精度。油水两相润湿性与压降的研究对于降低开采能耗及提高管道输送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管道 油水两相 压降 润湿特性 接触角 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伏管道积水运动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广丽 姜星材 +1 位作者 陈礼鹏 蔡亮学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2-118,共7页
为研究油流携水过程中的积水运动特性,明确排除积水临界条件。以0#柴油、自来水为实验介质,利用内径(D)为50,80 mm,上倾倾角(β)为1°,5°,10°的水平-上倾实验环道,对表观油速(U_(os))为0.25 m/s、无量纲水相高度(h/D)在0.... 为研究油流携水过程中的积水运动特性,明确排除积水临界条件。以0#柴油、自来水为实验介质,利用内径(D)为50,80 mm,上倾倾角(β)为1°,5°,10°的水平-上倾实验环道,对表观油速(U_(os))为0.25 m/s、无量纲水相高度(h/D)在0.5范围内,油流剪切作用下的管道积水运动特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积水流型随表观油速、无量纲水相高度、上倾倾角的增大由光滑分层流逐渐向波状分层流、液滴分层流过渡,其中表观油速影响最为显著;积水爬坡距离随表观油速增加而显著增加,随上倾倾角增大而减小,随无量纲水相高度减小而减小;实验说明弗劳德相似准则能较为准确地预测起伏管道中积水携带临界表观油速;由弗劳德相似准则预测可知,内径为489 mm管道积水排除的临界表观油速约为1.60 m/s,研究结果对减少管道内腐蚀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品油管道 积水 油携水 油水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水合物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少冬 夏宇 +2 位作者 张志兴 李泓锐 敬加强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研究微观动力学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气体水合物研究。综述了气体水合物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重点包括模拟方法、评价参数和应用现状。选择适当的力场模型、系综和边界条件对于准确模拟水合物生成过程至关重要... 分子动力学模拟作为研究微观动力学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气体水合物研究。综述了气体水合物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重点包括模拟方法、评价参数和应用现状。选择适当的力场模型、系综和边界条件对于准确模拟水合物生成过程至关重要。关键的评价参数包括角序参数、水合物笼子数、径向分布函数、均方位移和扩散系数等。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研究水合物成核机理和单一添加剂作用机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究不同水合物添加剂的协同作用机理,充分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为新型水合物添加剂的研发提供支持和指导,以提升水合物相关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环保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成核 添加剂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检测换能器环境压力波动特性实验研究
15
作者 蔡亮学 林梓巍 +1 位作者 官亮 徐广丽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2-128,共7页
为解决超声内检测器在线检测含缺陷油气管道时,作为耦合液的管输介质压力高且存在高频波动,对换能器工作性能存在不利影响的问题。搭建超声内检测模拟实验平台,测试超声内检测器模拟装置在线运行过程中管输压力的高频数据,结合内检测器... 为解决超声内检测器在线检测含缺陷油气管道时,作为耦合液的管输介质压力高且存在高频波动,对换能器工作性能存在不利影响的问题。搭建超声内检测模拟实验平台,测试超声内检测器模拟装置在线运行过程中管输压力的高频数据,结合内检测器工作性能参数,分析系统环境压力大小及变化速率的高频波动特性。通过调节控制阀和离心泵工作频率2种方式,实施不同管输压力、流量组合下的内检测实验,得到8组不同实验工况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模拟器通过直管段、弯管段、倾斜段时压力变化范围存在显著差异,且波动幅度较大,本文实验中压力波动范围最大值约1.96 MPa;高频状态下,耦合液压力变化速率较大,高达18.54 MPa/ms。研究结果可为管道超声内检测声场有限元模拟分析提供建模初始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内检测 压力波动 管道 换能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气管道砂冲蚀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郭雨薇 敬加强 +3 位作者 梁全胜 董正淼 郑思佳 薛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0-315,共6页
针对输气管道受携砂冲蚀磨损的监测问题,设计并组装了其模拟实验装置,以空气和石英砂模拟天然气携砂,用Q235、Monel400、GH3625三种材料制作受冲蚀元件,研究不同砂量冲蚀作用下元件的壁厚损失、质量损失和表面形态及其耐磨特性。结果表... 针对输气管道受携砂冲蚀磨损的监测问题,设计并组装了其模拟实验装置,以空气和石英砂模拟天然气携砂,用Q235、Monel400、GH3625三种材料制作受冲蚀元件,研究不同砂量冲蚀作用下元件的壁厚损失、质量损失和表面形态及其耐磨特性。结果表明:冲蚀元件的中间棱首先被冲蚀,且砂粒冲击后并未向后反弹而是在后续颗粒作用下滑向两侧,使得棱上出现横向滑擦;冲蚀元件正壁面受砂粒连续冲击产生压坑,压坑金属组织在挤压作用下向周围偏向堆积,最终呈块状剥落;冲蚀元件底部受砂粒冲击与塑性变形的共同作用变形最严重;经冲蚀后元件左右两壁面的壁厚损失不尽相同,且其棱部损失量普遍小于左右壁面损失量;耐冲蚀特性:GH3625最好,Monel400次之。这有助于输气管道携砂量预测的深入研究与冲蚀监测探针原材料的比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气管道 砂冲蚀 冲蚀元件 壁面损失 质量损失 耐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mdani型模糊推理在海底油气管道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7
作者 骆吉庆 姚安林 +2 位作者 周雪 苟文 周立国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79,共6页
为完善海底油气管道风险评价技术,引入模糊集理论,构建基于Mamdani型模糊推理系统的风险评价模型。依据海底油气管道的实际情况,改进传统肯特评分法,将风险因素划分为第三方破坏(TPD)、腐蚀(C)、设计(D)、误操作(IO)和自然环境(NE)5大类... 为完善海底油气管道风险评价技术,引入模糊集理论,构建基于Mamdani型模糊推理系统的风险评价模型。依据海底油气管道的实际情况,改进传统肯特评分法,将风险因素划分为第三方破坏(TPD)、腐蚀(C)、设计(D)、误操作(IO)和自然环境(NE)5大类;用Mamdani模糊推理方法代替原有的算法,计算指标总分(IS)和泄漏影响系数(LIF),得到海底油气管道风险值;借助Matlab模糊工具箱,以某海底管道为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管段3的风险高于管段2,管段4的风险高于管段1,该方法不仅比传统的肯特评分法更切合实际,且计算方便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油气管道 风险评价 Mamdani模糊推理系统 MATLAB软件 肯特评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井喷事故致因的ISM模型分析
18
作者 肖国清 冯明洋 肖仁杰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5年第7期53-57,共5页
在石油天然气开采现场,井喷事故并不少见。井喷事故是灾难性事故,特别是在三高气田,井喷事故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首次运用ISM理论分析近些年国内外发生的油气田井喷事故,研究结果表明,井喷事故致因因素可归纳成4... 在石油天然气开采现场,井喷事故并不少见。井喷事故是灾难性事故,特别是在三高气田,井喷事故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首次运用ISM理论分析近些年国内外发生的油气田井喷事故,研究结果表明,井喷事故致因因素可归纳成4个层面的16个因素,且其存在内在关系。建立井喷事故致因因素的6层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可清晰地揭示井喷事故发生的表层原因、中间层原因以及深层次原因,为井喷事故的防治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井喷事故 事故致因 解释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含蜡油气集输管道蜡晶与水合物共存条件模拟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学华 陈玲 +3 位作者 吴燕 杨航 罗金华 敬加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1-228,共8页
高压含蜡油气集输过程中,蜡晶和水合物等固相物可能同时出现并耦合堵塞管道,明确二者共存条件对集输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结合气固与液固相平衡最新理论,建立油气体系水合物生成与析蜡条件的预测模型,采用MATLAB编写相应的水合物生成条件... 高压含蜡油气集输过程中,蜡晶和水合物等固相物可能同时出现并耦合堵塞管道,明确二者共存条件对集输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结合气固与液固相平衡最新理论,建立油气体系水合物生成与析蜡条件的预测模型,采用MATLAB编写相应的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PHFC与析蜡温度预测PWPT功能模块并验证模型的可靠性;以AGL油气集输海管为研究对象,计算并绘制水合物形成与蜡晶析出的温度-压力曲线,结合沿线温度与压力分布,由此直观地确定其固相生成条件。结果表明,功能模块PHFC与PWPT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3%~1.55%与0.04%~1.14%;距AGL管线起点6.65 km的管段内无固相生成,但在距起点6.65 km和9.15 km处,先后开始出现蜡晶和水合物,在距起点9.15 km到终点的管段内有明显的水合物与蜡晶共存。高压油气集输管道理论上存在水合物与蜡共晶的安全隐患,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保障其流动安全。本文研究理论及方法可供深水及陆地高压油气混输管道固相沉积风险识别与流动保障方案制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生成 蜡析出 共存条件 含蜡油气流 高压集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对高黏油-水环状流流动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尹晓云 李静 +5 位作者 林冬 胡金燕 张良 敬加强 KARIMOV Rinat M 孙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7-1166,共10页
针对稠油水环输送的水环流动改进问题,提出稠油流动边界层在聚丙烯酰胺(PAM)水环作用下的模拟实验方法,基于自主研发设计的室内油-水两相流可视化环道实验装置,采用500#白油模拟旅大稠油,实验研究了稠油-水环状流外环水相中添加PAM前后... 针对稠油水环输送的水环流动改进问题,提出稠油流动边界层在聚丙烯酰胺(PAM)水环作用下的模拟实验方法,基于自主研发设计的室内油-水两相流可视化环道实验装置,采用500#白油模拟旅大稠油,实验研究了稠油-水环状流外环水相中添加PAM前后的流型特征与阻力特性,评价了PAM对水环润滑的协同减阻效果,分析了PAM对水环流动稳定性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PAM对稠油-水环状流的流型特征与阻力特性均有显著影响,使环状流的分布区域缩小,其缩减区域转变为分层流和塞状流,当其为分层流时减阻作用丧失;当油相表观流速为0.23~0.90m/s时,PAM减阻率随含水率增加先迅速增大后缓慢减小,在测试范围内最高达35%。研究结果可为稠油水环输送工艺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也可为稠油管输流动改进提供新理念与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油水环状流 流型转变 压力梯度 减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