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炎性蛋白水平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郑桂莲 耿晓慧 +2 位作者 张莎莎 王茜 高文香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6期1128-1132,共5页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炎性蛋白水平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10例,根据是否伴有DVT分为观察组36例(DVT病人)及对照组74...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炎性蛋白水平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10例,根据是否伴有DVT分为观察组36例(DVT病人)及对照组74例(无DVT病人)。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术后3 d血清NETs(吸光度)、炎性蛋白[C反应蛋白(CRP)、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ETs、CRP、MIP-1α对下肢DVT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内科疾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血清NETs[(0.52±0.16)、(0.26±0.08)]、CRP[(35.27±11.74)mg/L、(19.64±6.55)mg/L]、MIP-1α[(38.09±12.68)ng/L、(21.07±7.02)ng/L]水平高于对照组[(0.38±0.13)、(0.37±0.13)]、[(25.28±8.42)mg/L、(13.16±4.37)mg/L]、[(26.63±8.84)ng/L、(15.22±5.10)n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合并内科疾病、BMI、术后3 d血清NETs、CRP、MIP-1α水平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各指标预测术后下肢DVT的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3 d血清CRP预测下肢DVT的灵敏度最高(0.833),而术后3 d联合检测预测下肢DVT的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和AUC值最高,分别为0.784、0.791、0.590、0.883。结论NETs、CRP、MIP-1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病人中呈高表达,与DVT发生显著相关,并对DVT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是三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预测效能,靶向NETs、CRP、MIP1α可能为防治DVT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手术后并发症 下肢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C反应蛋白质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分析及血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表达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勇军 陈婧 +4 位作者 陈仁德 张莎莎 李向平 王新 耿一心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年第6期692-695,共4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阴性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分析以及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表达。方法选取58例非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患者血清RF水平分为RF阳性组(34例)、RF阴性...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阴性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分析以及血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表达。方法选取58例非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患者血清RF水平分为RF阳性组(34例)、RF阴性组(24例),根据CCP水平分为CCP阳性组39例、CCP阴性组19例。另选取同期本院30例自身免疫抗体呈阴性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RF、CCP水平与ESR、CRP及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的相关性。结果 RF阴性组患者ESR、CRP以及DAS28评测及异常率均明显低于RF阳性组,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CP阴性组患者ESR、CRP以及DAS28水平及异常率均明显低于CCP阳性组,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不同RF及抗CCP抗体水平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以及晨僵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RF及CCP水平与ESR、CRP、DAS28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身抗体阴性并不少见,其抗体表达水平与患者ESR、CRP及DAS28密切相关,定期检查ESR、CRP以及DAS28等指标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尽早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调节miR-223/NLRP3轴对脂多糖诱导的人单核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莫湘涛 张依山 李勇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82-1486,共5页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BTZ)调节微小RNA-233(miR-22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轴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单核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单核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BTZ)调节微小RNA-233(miR-223)/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轴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单核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单核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单核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根据IL-6、IL-1β和TNF-α水平筛选LPS的最佳诱导时间和BTZ的最佳处理浓度。实验分为对照组、LPS诱导组和BTZ组。RT-qPCR法测定各组单核细胞中miR-223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单核细胞中NLRP3、caspase-1、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1(SOCS1)和含SH2结构域的肌醇磷酸酶1(SHIP-1)水平。结果:成功从RA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出单核细胞,其呈类球形,分布均匀;经LPS诱导24 h后,细胞多呈梭形、聚集状。根据IL-6、IL-1β和TNF-α水平筛选出LPS的最佳诱导时间为24 h,BTZ的最佳处理浓度为50 nmol/L。与对照组相比,LPS诱导组miR-223、SOCS1和SHIP-1水平显著降低(P<0.05),NLRP3和caspase-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LPS诱导组相比,BTZ组miR-223、SOCS1和SHIP-1水平显著升高(P<0.05),NLRP3和caspase-1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BTZ可能通过阻断miR-223/NLRP3轴活化,减少LPS诱导的人单核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微小RNA-223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类风湿性关节炎 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L-33/ST2 信号通路探讨蛋白酶抑制剂硼替佐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莫湘涛 张依山 李勇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062-2067,共6页
目的:基于白细胞介素33(IL-33)/基质裂解素2(ST2)信号通路探讨蛋白酶抑制剂硼替佐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和硼替佐米低、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构建R... 目的:基于白细胞介素33(IL-33)/基质裂解素2(ST2)信号通路探讨蛋白酶抑制剂硼替佐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和硼替佐米低、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构建RA模型。硼替佐米低、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0.2 mg/kg和0.5 mg/kg硼替佐米,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给药21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计算足跖肿胀度,并进行炎症评分;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PLT)总数、血清肌酐(SCr)水平和血尿素氮(BUN)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33和ST2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踝关节组织中IL-33和ST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在造模后7、14和21 d,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足跖肿胀度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硼替佐米低、高剂量组大鼠足跖肿胀度依次降低(P<0.05)。给药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滑膜细胞增多,排列紊乱,关节腔中存在大量炎性渗出物,大鼠炎症评分、血PLT总数、SCr水平和BUN水平显著升高,血清中IL-6、TNF-α、IL-33和ST2水平及踝关节组织中IL-33和ST2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硼替佐米低、高剂量组大鼠关节腔炎性渗出物减少,炎症评分、血PLT总数、SCr水平和BUN水平依次降低,血清中IL-6、TNF-α、IL-33和ST2水平及踝关节组织中IL-33和ST2蛋白表达水平亦依次降低(P<0.05)。结论:硼替佐米可能通过调控IL-33/ST2信号通路,减轻RA大鼠关节炎症和肿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硼替佐米 IL-33/ST2信号通路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调节NF-κB途径对IL-1β诱导的ATDC5细胞炎症性损伤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莫湘涛 张依山 +1 位作者 李勇军 肖永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20,共6页
目的探究硼替佐米(Bor)对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ATDC5细胞炎症性损伤及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0、5、15、25、35、45、55 nmol/L Bor处理ATDC5细胞48 h,CCK-8实验筛选无细胞毒性浓度,0、1.0、5.0、12.5、25.0 nmol/L Bor分别... 目的探究硼替佐米(Bor)对白介素-1β(IL-1β)诱导的ATDC5细胞炎症性损伤及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0、5、15、25、35、45、55 nmol/L Bor处理ATDC5细胞48 h,CCK-8实验筛选无细胞毒性浓度,0、1.0、5.0、12.5、25.0 nmol/L Bor分别与10μg/mL IL-1β共培养ATDC5细胞48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1β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中NF-κB、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原癌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水平。结果0、5、15、25 nmol/L Bo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0 nmol/L Bor组相比,35、45、55 nmol/L Bor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Bor浓度≤25 nmol/L对该细胞无毒。与0 nmol/L Bor组相比,IL-1β组细胞存活率、细胞中BcL-2蛋白水平降低(P<0.05),凋亡率、上清液中IL-1β水平、细胞中NF-κB、BAX蛋白水平升高(P<0.05)。随着Bor剂量的增加,细胞存活率、细胞中BcL-2蛋白水平逐渐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上清液中IL-1β、细胞中NF-κB、BAX蛋白水平逐渐降低(P<0.05),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Bor可抑制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减弱IL-1β诱导的ATDC5细胞炎症性损伤,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白介素-1Β ATDC5细胞炎症性损伤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伤口分泌物细菌学特征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伯让 毕晓洁 +1 位作者 王勤 孔西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2-384,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408例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无菌操作条件下采集患者伤口分泌物标本,在有氧条件下37℃培养24h,... 目的研究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408例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无菌操作条件下采集患者伤口分泌物标本,在有氧条件下37℃培养24h,采用美国BD公司phoenix-100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纸片扩散(K-B法)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8份送检标本中培养阳性316份,阳性检出率为77.5%;316份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43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5株占56.7%,革兰阳性菌181株占41.9%,真菌6株占1.4%;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0,对替考拉宁耐药率也很低,为0和7.7%,对青霉素的耐药率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15.7%,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0,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为13.6%。结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伤口致病菌感染表现为混合性、多重性、交叉性等特点,临床应根据病原菌感染的特点,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骨髓炎 伤口分泌物 细菌学特征 耐药性
原文传递
骨代谢标志物联合骨密度测定诊断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莎莎 郭永杰 王璘琳 《中国实用医刊》 2023年第19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联合骨密度测定诊断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抽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182例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是否伴发骨质疏松症分为对照组(86例,围绝经期女性不伴骨质疏松症)与研究组... 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联合骨密度测定诊断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抽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182例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是否伴发骨质疏松症分为对照组(86例,围绝经期女性不伴骨质疏松症)与研究组(96例,围绝经期女性伴骨质疏松症)。比较两组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N端中段骨钙素(N-MID-OT)、β-胶原特殊序列、甲状旁腺素水平及骨密度。结果研究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胶原特殊序列及甲状旁腺素均高于对照组,而N-MID-OT、25-羟基维生素D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围绝经期女性血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胶原特殊序列及甲状旁腺素均与骨密度呈负相关,而N-MID-OT和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均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均<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N-MID-OT、25-羟基维生素D、β-胶原特殊序列、甲状旁腺素、骨密度及其联合诊断围绝经期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0.895、0.881、0.902、0.835、0.712、0.951。结论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N-MID-OT、25-羟基维生素D、β-胶原特殊序列、甲状旁腺素联合骨密度对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标志物 骨密度 预测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