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油菜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主要成效 被引量:8
1
作者 张书芬 朱家成 +7 位作者 王建平 文雁成 张书法 何俊平 曹金华 蔡东芳 赵磊 隋天显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39,共6页
河南省是全国油菜主产省之一,油菜遗传育种成效显著,全省平均产量居全国先进水平。综述了河南省油菜遗传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成效,以期为今后的油菜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针对近年来油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生产成本... 河南省是全国油菜主产省之一,油菜遗传育种成效显著,全省平均产量居全国先进水平。综述了河南省油菜遗传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等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成效,以期为今后的油菜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参考。针对近年来油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生产成本偏高、专用型品种缺乏、保健型油脂需求旺盛等问题,及时调整了育种目标,在高产、优质、抗病的基础上,又开辟了高油、高油酸、适应机械化、耐迟播等新的研究方向;在育种技术上加强了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高效技术体系;加强了优异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创制和建立了稳定的高油、高油酸、低亚麻酸、抗寒、抗旱、抗裂荚、花色变异等各具特色的育种群体和新的种质资源;育成了一批强优势双低(即低芥酸、低硫苷)油菜杂交种和高油双低新品种,其在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为油菜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3—2014年,河南省油菜平均产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84%。最后提出了今后河南省油菜育种的目标,即选育在品质、产量、抗逆性、生产效率(肥料利用率高、适合机械化)和生态安全(少用农药)等方面都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油菜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遗传 育种 杂种优势 双低 种质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书芬 朱家成 +8 位作者 王建平 文雁成 张书法 何俊平 曹金华 蔡东芳 赵磊 王东国 隋天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87-694,共8页
概述了河南省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产量及有关性状、抗逆性和品质性状等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基础研究。河南省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育成了40多个强优势双低油菜杂交种,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概述了河南省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产量及有关性状、抗逆性和品质性状等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基础研究。河南省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育成了40多个强优势双低油菜杂交种,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2003-2016年在省内平均单产为2 288. 6kg/hm2,比1978-2000年的平均单产提高50%,比全国同期平均单产高23. 58%。今后河南省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方面,重点是选育和推广高含油量、抗倒伏、抗裂角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强优势杂交油菜品种,同时加强抗根肿病的防控和抗病品种选育,充分挖掘油菜在菜用、肥用、饲用、蜜用和观赏等多功能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优质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三系 杂种优势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花生农家品种资源农艺和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苗利娟 张新友 +6 位作者 黄冰艳 董文召 汤丰收 刘娟 张俊 刘华 齐飞艳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4-860,共7页
综合分析河南省花生农家品种资源的农艺和品质性状,为花生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128个不同地域来源的河南省农家品种为材料,田间调查株型、分枝型和开花习性等植物学性状,收获考种测定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单株产... 综合分析河南省花生农家品种资源的农艺和品质性状,为花生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128个不同地域来源的河南省农家品种为材料,田间调查株型、分枝型和开花习性等植物学性状,收获考种测定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单株产量、百果重和百仁重农艺性状,并测定蛋白质、脂肪、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结果表明,农家品种以密枝型为主,农艺性状中百仁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1.1%,其次为单株产量和总分枝数,分别为27.5%和22.2%,变异系数最小的为侧枝长,为12.5%;品质性状方面,河南农家品种资源的脂肪含量较高,脂肪含量55%以上的有10个花生品种。蛋白质含量偏低,最高仅25.3%,油酸含量中等,平均45.4%,最高的52.4%。本研究表明河南省农家品种的农艺性状表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品质方面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合理利用河南省农家品种资源,可为花生品质改良提供优质性状的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农家品种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审定花生品种的指纹图谱构建 被引量:6
4
作者 孙子淇 张新友 +8 位作者 徐静 张忠信 刘华 严玫 董文召 黄冰艳 韩锁义 汤丰收 刘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48-1461,共14页
利用14个SSR标记构建了河南省2015年之前选育并审定的90个花生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用14个SSR标记产生的95个多态性位点可将90个花生品种完全区分开,其中84个品种间有≥2个位点的差异,在剩余的3对品种中,每对仅有1个差异位点。聚类分析结... 利用14个SSR标记构建了河南省2015年之前选育并审定的90个花生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用14个SSR标记产生的95个多态性位点可将90个花生品种完全区分开,其中84个品种间有≥2个位点的差异,在剩余的3对品种中,每对仅有1个差异位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98处,90个花生品种被聚集成88类,有2对品种分别聚集在一起,是由于它们每一个品种分别以另一个品种作亲本选育而成,仅有1个差异SSR位点,表明所构建的指纹图谱是有效的。以遗传相似系数0.95为划分标准,有74.4%的品种具有特异性,与其他作物相比,河南省育成花生品种总体上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根据60个SSR标记的群体结构分析,90个花生品种可以分为3个亚群,与根据分枝开花习性和荚果类型的分类相吻合,亚群划分情况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品种 指纹图谱 SSR标记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106个审定花生品种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孙子淇 齐飞艳 +7 位作者 郑峥 董文召 黄冰艳 张俊 张忠信 汤丰收 张新友 刘志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4-762,共9页
利用花生育成品种的系谱和亲缘系数分析了河南省1982-2016年间培育和审定的106个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河南省主要育成花生品种绝大多数含有骨干亲本伏花生的血缘,约92%的组合间存在亲缘关系,亲缘系数(coefficient of parentage,COP)... 利用花生育成品种的系谱和亲缘系数分析了河南省1982-2016年间培育和审定的106个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河南省主要育成花生品种绝大多数含有骨干亲本伏花生的血缘,约92%的组合间存在亲缘关系,亲缘系数(coefficient of parentage,COP)变异范围为0~0.773,平均COP值为0.149。COP值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3个品种(开农53、泛花3号、驻花2号)因与其他品种无亲缘关系而各自独成一类外,其余103个品种均有亲缘关系。13个品种与其他品种亲缘关系较远,剩余90个品种可被分为10类,每类均由特定品种及其衍生系组成。以上结果表明河南省育成花生品种的遗传背景较窄,遗传多样性较差,利用新的种质资源,创新亲本组配方式,提高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是今后花生育种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亲缘系数 遗传多样性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花生田地膜使用及残膜污染现状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郝西 张俊 +5 位作者 臧秀旺 易明林 王蒙 董文召 张新友 汤丰收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1期43-49,共7页
采用问卷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花生田地膜使用、回收与残膜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花生地膜厚度多为0. 004~0. 006 mm,地膜使用量一般为45 kg·hm^(-2);农户多采用人工捡拾的方式回收花生田残膜。花... 采用问卷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花生田地膜使用、回收与残膜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花生地膜厚度多为0. 004~0. 006 mm,地膜使用量一般为45 kg·hm^(-2);农户多采用人工捡拾的方式回收花生田残膜。花生田地膜残留量为15. 0~40. 0 kg·hm^(-2),低于国家标准GB/T 25413-2010规定的农田残膜污染的一级标准75 kg·hm^(-2);覆膜年限越长,地膜残留量越大,覆膜5年、10年和15年的残留量分别达到15. 0 kg·hm^(-2)、26. 9 kg·hm^(-2)和40. 0 kg·hm^(-2)。花生田残膜主要集中在0~10 cm浅层土壤中,残膜主要以中块膜(4~25 cm^2)和大块膜(> 25 cm^2)为主。依据75 kg·hm^(-2)的残膜污染标准,年均覆膜量、年均残留率分别按45 kg·hm^(-2)、5. 92%~6. 65%计算,河南省覆膜花生安全使用地膜的年限约为25~2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河南省 花生田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GE双标图在河南省夏播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忠信 董文召 +6 位作者 秦利 高伟 徐静 张俊 刘娟 杜培 刘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6期62-65,共4页
笔者研究了河南省夏播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与环境的互作关系,科学评价参试品种与试点,为品种审定及试点遴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可直观分析农作物两向数据的GGE双标图对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品种与试验点环境间的关系、各试点... 笔者研究了河南省夏播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与环境的互作关系,科学评价参试品种与试点,为品种审定及试点遴选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可直观分析农作物两向数据的GGE双标图对参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品种与试验点环境间的关系、各试点的代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河南省夏播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理想品种为‘豫花55号’,能有效地选择高产稳产品种的试点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濮阳市农业科学院、洛阳市农林科学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夏播花生 区域试验 GGE双标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花生发展对策 被引量:12
8
作者 郝西 刘娟 +2 位作者 张俊 臧秀旺 汤丰收 《农业科技通讯》 2017年第12期7-11,共5页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发展花生生产有利于保障国家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调整种植业结构及增加农民收入。文章阐述了河南省下一步扩大花生生产的有利条件与区位优势,提出了扩大河南花生种植面积的途径,即压缩旱薄地玉米面积...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发展花生生产有利于保障国家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调整种植业结构及增加农民收入。文章阐述了河南省下一步扩大花生生产的有利条件与区位优势,提出了扩大河南花生种植面积的途径,即压缩旱薄地玉米面积改种花生,以及在玉米高产区发展玉米花生间作、轮作等,最后强调了扩大河南花生种植面积的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河南 农业 供给侧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花生产业新型示范推广体系探索
9
作者 臧秀旺 刘娟 +3 位作者 张俊 张忠信 高伟 汤丰收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8年第10期18-19,22,共3页
文章回顾了河南省农牧产业一体化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花生产业项目在构建科研院校-县级农技推广部门-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型花生示范推广体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的针对生产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新品种新... 文章回顾了河南省农牧产业一体化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工作花生产业项目在构建科研院校-县级农技推广部门-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型花生示范推广体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的针对生产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新品种新技术配套推广和重点扶持、以点带面等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产业 花生 夏直播 机械化 示范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俊 刘娟 +5 位作者 臧秀旺 汤丰收 董文召 张忠信 苗利娟 徐静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7期27-32,共6页
为较好地解决花生新品种繁殖系数低、推广速度慢的技术难题,笔者通过对几种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方法的研究和比对,得出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的可行性,并挑选出最佳的播期和种植方式。试验选用普通型大果品种‘豫花9326’和珍珠豆型小... 为较好地解决花生新品种繁殖系数低、推广速度慢的技术难题,笔者通过对几种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方法的研究和比对,得出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的可行性,并挑选出最佳的播期和种植方式。试验选用普通型大果品种‘豫花9326’和珍珠豆型小果品种‘远杂9307’为试验材料,利用大棚、双拱棚、地膜覆盖3种方式,研究两季不同播期组合,对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方式均能达到河南地区花生一年两熟的效果,全年繁殖系数在23.85~226.51之间。其中以第一季双拱棚种植、第二季6月25日播种繁殖系数最大,达179.14;第一季地膜种植、第二季6月25日播种繁殖系数最小,仅37.46。第一季种植最佳时期,大棚、双拱棚种植应在3月下旬为宜,地膜覆盖应在4月初,第二季播期应在6月底。结果证明,3种方法均可达到在河南地区一年两熟的效果,但相比较而言,双拱棚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花生 一年两熟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4
11
作者 王亚琦 孙子淇 +4 位作者 郑峥 黄冰艳 董文召 汤丰收 张新友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5期6-12,共7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可以通过精准选择目标性状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已在主要农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有望推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的更快发展。综述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可以通过精准选择目标性状提高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已在主要农作物育种中广泛应用,全基因组选择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有望推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的更快发展。综述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基础及在农作物中的应用进展,全基因组选择的原理、方法、优势以及全基因组选择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并对作物分子选择育种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全基因组选择 基础 应用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组培再生及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苗利娟 黄冰艳 +6 位作者 张新友 董文召 刘娟 秦利 张俊 齐飞艳 石磊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32期15-20,共6页
农杆菌介导法是花生遗传转化最常用的转化方法,近年来,花生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日渐成熟,但仍存在再生体系不完善,以及转化效率低和基因型限制等难题。为了建立高效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本文归纳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花生组织培养及农杆... 农杆菌介导法是花生遗传转化最常用的转化方法,近年来,花生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日渐成熟,但仍存在再生体系不完善,以及转化效率低和基因型限制等难题。为了建立高效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本文归纳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花生组织培养及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诱导效率和转化效果,认为花生体胚转化体系可以提高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并克服嵌合体等问题。在现有的组培再生基础上,对花生体胚诱导再生进一步优化,建立高频的花生体胚再生体系,进一步提高花生的转化效率,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以及可重复的安全高效转化体系,是花生遗传转化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组织培养 再生 农杆菌介导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轮作区双低杂交油菜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东芳 王建平 +6 位作者 张书芬 何俊平 曹金华 文雁成 赵磊 王东国 朱家成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0-137,共8页
确定河南省不同轮作区冬油菜的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为河南省油菜的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丰油10号为冬油菜供试品种,在基追比为7:3的基础上,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产量、农学利用率、... 确定河南省不同轮作区冬油菜的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为河南省油菜的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丰油10号为冬油菜供试品种,在基追比为7:3的基础上,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菜产量、农学利用率、养分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并通过一元二次回归方程确定不同轮作区油菜的最佳施肥方案。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中,稻油轮作潢川2个试验点达到最高产量的施肥配方为N_2P_2K_3,平均产量为3 204.15kg/hm^2,其经济效益最高,为13 485.5元/hm^2。氮肥(N)、磷肥(P_2O_5)、钾肥(K_2O)平均增收15.33、22.20和22.17kg/kg。因此稻油轮作中磷钾较低地区的最佳施肥处理为N_2P_2K_3,与一元二次效应方程得出的最佳施肥量结果基本一致。玉米-油菜轮作区南阳试验点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的施肥配方为N_1P_1K_2,产量为2 801.4kg/hm^2,经济效益为12 599.4元/hm^2,相比最高产量的施肥配方N_2P_3K_2,产值减少875.3元/hm^2,经济效益增长472.4元/hm^2。氮肥(N)、磷肥(P_2O_5)、钾肥(K_2O)平均增收4.05、6.07和5.87kg/kg。因此玉米-油菜轮作磷钾较高地区最佳施肥处理为N_1P_1K_2,是获得高产和高经济效益的施肥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氮磷钾肥 产量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花生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分析 被引量:34
14
作者 黄冰艳 张新友 +8 位作者 苗利娟 刘华 秦利 徐静 张忠信 汤丰收 董文召 韩锁义 刘志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7-624,共8页
【目的】利用F2遗传群体分析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高油酸种质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油酸亲本wt08-0932和wt08-0934与普通(低)油酸含量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建立不同杂交组合的遗传模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明确控制油酸... 【目的】利用F2遗传群体分析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遗传模式,为高油酸种质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油酸亲本wt08-0932和wt08-0934与普通(低)油酸含量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建立不同杂交组合的遗传模型,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明确控制油酸性状的主基因个数、加性或显性效应值、遗传力等。【结果】获得控制油酸和亚油酸性状遗传的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油酸和亚油酸性状的2对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6%—89%和70%—85%,并存在多基因效应。控制油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显性效应值均为负值,控制亚油酸含量的2个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值均为正值。【结论】花生的油酸和亚油酸性状分别由2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基因互作及多基因效应。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均大于第二对主基因。2对主基因同时变异形成高油酸性状;2对主基因之间的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差异导致在1对主基因变异时形成中低油酸含量和中高油酸含量的性状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油酸含量 亚油酸含量 遗传模型 主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网斑病病原菌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许欣然 张新友 +7 位作者 汤丰收 燕照玲 王东国 黄冰艳 董文召 杜培 苗利娟 刘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95,共5页
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叶部病害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了系统研究该病害,对河南省发生的花生网斑病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花生网斑病的发生规律探索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鉴定,明确... 花生网斑病是目前花生叶部病害中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病害,为了系统研究该病害,对河南省发生的花生网斑病病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花生网斑病的发生规律探索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分离、鉴定,明确花生网斑病是由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 Marasas Pauer&Boerema)侵染所致。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以PDA培养基最为适合;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低于5℃或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50℃作用10min可将病原菌致死;在pH值4~10条件下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7;光暗交替能促进菌丝生长。病菌在燕麦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多,在水琼脂培养基上不能产孢,产孢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光暗交替有利于病菌产孢。总之,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PDA培养基、燕麦培养基,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pH值分别为7和6,光暗交替既能促进菌丝生长,又有利于病原菌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网斑病菌 鉴定 菌丝生长 产孢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食用花生研究现状 被引量:38
16
作者 秦利 韩锁义 刘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7,共4页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油用花生占56%左右,食用花生占30%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生作为休闲食品,其食用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开展食用型花生新品种的育种研究,选育更多优质专用型花生新品种,对于促进花生产...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油用花生占56%左右,食用花生占30%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生作为休闲食品,其食用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开展食用型花生新品种的育种研究,选育更多优质专用型花生新品种,对于促进花生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食用型花生的分类、品质性状指标以及食用花生研究进展,以期为食用型花生育种及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花生 分类 品质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抗旱机制及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蔡东芳 张书芬 +6 位作者 何俊平 朱家成 王建平 文雁成 曹金华 赵磊 王东国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12,28,共6页
干旱胁迫是农业生产上长期存在的非生物逆境因子,严重影响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各种生物学手段解析甘蓝型油菜的抗旱遗传机制,培育抗旱甘蓝型油菜品种。简要概述了甘蓝型油菜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 干旱胁迫是农业生产上长期存在的非生物逆境因子,严重影响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各种生物学手段解析甘蓝型油菜的抗旱遗传机制,培育抗旱甘蓝型油菜品种。简要概述了甘蓝型油菜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干旱胁迫下的应答蛋白等抗旱分子机制及抗旱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提高甘蓝型油菜抗旱性提供相关理论参考,以加快甘蓝型油菜抗旱育种的研究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干旱胁迫 抗旱机制 抗旱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栽培种与野生种(Arachis stenosperma)种间杂种的创制、鉴定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丽娜 付留洋 +8 位作者 秦利 刘华 苗利娟 齐飞艳 杜培 黄冰艳 董文召 汤丰收 张新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7-144,共8页
花生二倍体野生种A.stenosperma具有抗根结线虫病、锈病和晚斑病等特性,是改良花生栽培种的重要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花生栽培品种豫花15与A.stenosperma人工杂交,通过胚拯救获得了种间杂种w1401。分别以端粒重复序列、5S rDNA、45S rDN... 花生二倍体野生种A.stenosperma具有抗根结线虫病、锈病和晚斑病等特性,是改良花生栽培种的重要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花生栽培品种豫花15与A.stenosperma人工杂交,通过胚拯救获得了种间杂种w1401。分别以端粒重复序列、5S rDNA、45S rDNA和A.duranensis、A.stenosperma、A.ipaёnsis基因组DNA为探针,通过顺序荧光原位杂交,同时用转座子标记鉴定该种间杂种。研究结果表明,种间杂种w1401的三个基因组分别与豫花15A、B和A.stenosperma的基因组对应,其基因组的染色体核型也分别与栽培种核型和野生种核型对应,为鉴定杂种后代奠定了细胞学基础。筛选了34个A.stenosperma特异的SSR和转座子标记,其中32个是与豫花15共显性标记,为进一步开发和鉴定豫花15与A.stenosperma染色体易位系、渐渗系奠定了分子标记基础。此外,还分析比较了w1401与两个亲本部分植物学性状和抗病性差异,结果显示w1401较豫花15晚斑病抗性明显提高,展示了良好的育种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nosperma 种间杂交 分子标记 顺序荧光原位杂交 晚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方式对不同肥力土壤油菜产量与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俊平 张书芬 +6 位作者 朱家成 曹金华 文雁成 蔡东芳 赵磊 王东国 王建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3期4489-4492,4509,共5页
为明确油菜(Brassica napus L.)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促进油菜高产稳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运筹方式对丰油10号在2种不同肥力土壤中产量与经济性状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肥力土壤对氮肥运筹方式响应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处... 为明确油菜(Brassica napus L.)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促进油菜高产稳产,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运筹方式对丰油10号在2种不同肥力土壤中产量与经济性状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不同肥力土壤对氮肥运筹方式响应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中的产量与相关经济性状均高于不施肥对照;施氮处理中,氮肥作基肥和越冬肥分两次施入且比例为7∶3时,油菜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达到最高,氮肥作基肥、越冬肥与蕾薹肥分3次施入且比例为5∶3∶2时,油菜产量虽明显高于对照但均为最低。说明,充足的氮素供应是油菜苗期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纯氮用量在192 kg/hm^2且基肥和越冬肥比例为7∶3时,能够较好的协调油菜高产与氮肥运筹利用的统一,获得较高的油菜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氮肥运筹 产量 经济性状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蔡东芳 张书芬 +6 位作者 何俊平 朱家成 王建平 文雁成 曹金华 赵磊 王东国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8期7-12,共6页
甘蓝型油菜抗旱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干旱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新品种。笔者通过形态及生长发育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光合作用、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水分利用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综合评价指标等对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进... 甘蓝型油菜抗旱育种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干旱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新品种。笔者通过形态及生长发育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光合作用、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水分利用率等)、产量和品质指标、综合评价指标等对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进行了回顾式分析,认为水分胁迫对油菜不同时期形态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回顾式研究,对甘蓝型油菜抗旱性鉴定研究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指标与技术展开讨论,以期为油菜抗旱性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同时甘蓝型油菜抗旱性分子机制的阐明必然将油菜抗旱育种研究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干旱胁迫 抗旱鉴定 抗旱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