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麦田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及ALS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高新菊 郭秀玲 +5 位作者 陈威 包来仓 马毅辉 秦光宇 祖均怀 王恒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18-1524,共7页
为明确河南省部分地区麦田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抗性靶标分子机制,对18个猪殃殃种群进行了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离体活性测定和ALS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PDS-1、ZK-1、LH-1对苯磺隆产生了较高的抗性,... 为明确河南省部分地区麦田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抗性靶标分子机制,对18个猪殃殃种群进行了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离体活性测定和ALS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PDS-1、ZK-1、LH-1对苯磺隆产生了较高的抗性,ALS离体活性测定所得I_(50)分别为11.27、10.26、8.19μmol·L^(-1),抗性指数分别为93.92、85.50、68.25。种群ZK-1的6个检测株中,ALS基因第590位的C突变为T,ALS酶第197位脯氨酸(CCC)突变为亮氨酸(CTC);种群PDS-1的6个检测株中,ALS基因第1 128位的T突变为A,ALS酶第376位天冬氨酸(GAT)全部突变为谷氨酸(GAA);种群LH-1的6个检测株中,3株未检测到突变,另外3株的ALS基因第1 128位的T突变为G,ALS酶第376位天冬氨酸(GAT)突变为谷氨酸(GAG)。靶标ALS基因突变可能是猪殃殃对苯磺隆产生高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猪殃殃 苯磺隆 抗性 ALS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田杂草发生现状调查 被引量:24
2
作者 鲁传涛 楚桂芬 +6 位作者 徐洪乐 周新强 李好海 薛飞 张玉聚 王恒亮 吴仁海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1-94,共4页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杂草防除策略,对河南省10地市15个县(市、区)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小麦田主要杂草有17种,其中禾本科杂草4种,阔叶杂草13种。阔叶杂草播娘蒿、猪殃殃...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杂草防除策略,对河南省10地市15个县(市、区)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小麦田主要杂草有17种,其中禾本科杂草4种,阔叶杂草13种。阔叶杂草播娘蒿、猪殃殃、荠菜在河南省发生较为普遍,成为小麦田恶性阔叶杂草,而禾本科杂草节节麦近年来发生逐步加重,成为麦田杂草防治的难点。河南省不同地区草相有较大差异,杂草发生呈现区域分化特点。南阳地区杂草的种类最为丰富,达2.93种/m2;而信阳地区的杂草发生密度最大,达158.00株/m2,危害最严重。河南省杂草总体发生情况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加剧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小麦 杂草 调查 阔叶杂草 禾本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杀虫剂拌种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韩松 全鑫 +3 位作者 郭小奇 曹秀 梁九进 刘爱芝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88,98,共5页
为科学使用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采用拌种的方法对4种药剂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进行比较,并对其安全性和小麦千粒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0%吡虫啉WS 2.1 g/kg、70%噻虫嗪ZF4.2 g/kg和18%噻虫胺FS 4.2 g/kg 3个药剂处理对蚜虫表现出非常... 为科学使用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采用拌种的方法对4种药剂防治小麦蚜虫的效果进行比较,并对其安全性和小麦千粒质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70%吡虫啉WS 2.1 g/kg、70%噻虫嗪ZF4.2 g/kg和18%噻虫胺FS 4.2 g/kg 3个药剂处理对蚜虫表现出非常好的防控效果和超长持效期,一次拌种均能较好地将小麦全生长季蚜虫种群控制在防治指标之下,防治效果保持在93.18%以上,持效期长达7个月之久,且小麦千粒质量增加19.73%~27.24%,籽粒中无农药残留或远低于国家标准。50%吡蚜酮WP 2.1~8.4 g/kg拌种对全生长季麦蚜的防治效果为54.14%~99.79%,在相同剂量条件下持效期远低于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因此,70%吡虫啉WS 2.1 g/kg、70%噻虫嗪ZF 4.2 g/kg和18%噻虫胺FS 4.2 g/kg是拌种防治小麦蚜虫的较优药剂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拌种 小麦蚜虫 防治效果 千粒质量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葱田不同时期杂草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秀杰 职倩倩 +5 位作者 王守国 苏旺苍 吴仁海 鲁传涛 薛飞 徐洪乐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7-92,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二甲戊灵等7种除草剂及混剂对大葱田不同时期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大葱的安全性,以期为大葱田筛选高效、安全的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除草剂。结果表明,大葱移栽期、杂草苗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二甲戊灵单剂对禾本科杂草...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二甲戊灵等7种除草剂及混剂对大葱田不同时期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大葱的安全性,以期为大葱田筛选高效、安全的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除草剂。结果表明,大葱移栽期、杂草苗前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二甲戊灵单剂对禾本科杂草有较好防效,最高达到100%,但对阔叶杂草防效差;乙草胺单剂和精异丙甲草胺单剂对总草的防效均较低,介于36.39%~40.75%;二甲戊灵与乙氧氟草醚、辛酰溴苯腈混配均可以有效地防除杂草,其中二甲戊灵与乙氧氟草醚低剂量混配效果最佳,对总草的防效为68.28%,大葱的生长促进率为9.59%、增产率为11.81%。大葱生长期、杂草3~5叶期喷雾,精喹禾灵和乙氧氟草醚低剂量混配、精喹禾灵+辛酰溴苯腈+乙氧氟草醚三元复配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防除效果最好,对总草的防效分别为74.74%、76.52%,前期虽对大葱有轻微药害,但不影响后期产量,大葱的生长促进率分别为1.29%、7.92%,大葱的增产率分别为88.96%、70.42%;精喹禾灵单剂、精喹禾灵和辛酰溴苯腈混配防除阔叶杂草效果较差,精喹禾灵和灭草松混配对除马泡瓜外的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都有一定的防效,这几种处理对总草的防效均低于40%。杂草苗前,推荐使用330 g/L二甲戊灵EC 2 250 m L/hm2+24%乙氧氟草醚EC 300 m L/hm2混配;杂草3~5叶期,推荐使用10%精喹禾灵EC 675 m L/hm2+24%乙氧氟草醚EC 900 m L/hm2、10%精喹禾灵EC 675 m L/hm2+30%辛酰溴苯腈EC 1 200 m L/hm2+24%乙氧氟草醚EC 750 m L/hm2混配,可以安全、有效地防除大葱田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葱 除草剂 杂草 危害级别 防效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洁 杨丽荣 +3 位作者 夏明聪 孙润红 武超 薛保国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4,共7页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生产上亟需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4个方面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相关防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探讨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以...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生产上亟需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生物防治4个方面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相关防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探讨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孢囊线虫病 发生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陆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吴仁海 孙慧慧 +2 位作者 苏旺苍 鲁传涛 田路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3,共4页
近年来,马陆在很多地方暴发成灾,为此对马陆的防治方法及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在室内利用浸虫法对14种化学杀虫剂进行测定表明,异丙威、敌百虫、毒死蜱、功夫菊酯对马陆毒杀效果较好,药后4 d防效达100%。撒施生石灰(氧化钙)也能迅速有... 近年来,马陆在很多地方暴发成灾,为此对马陆的防治方法及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在室内利用浸虫法对14种化学杀虫剂进行测定表明,异丙威、敌百虫、毒死蜱、功夫菊酯对马陆毒杀效果较好,药后4 d防效达100%。撒施生石灰(氧化钙)也能迅速有效地杀死马陆。室内利用10种饲料对马陆进行饲养表明,蜗牛肉、猪肉等对其生长有较好促进效果;室外利用饵料进行引诱发现,猪肉、白菜叶等对马陆引诱效果较好。在制定马陆的防治策略时,应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选择上述合适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陆 防治策略 杀虫剂 活性测定 诱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研究进展
7
作者 鲁传涛 李莉 +1 位作者 任应党 王锡锋 《中国科技成果》 2011年第18期44-46,51,共4页
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是我国北方粳稻区最严重的水稻病毒病害之一。该病自1995年在河南省沿黄稻区发生以来,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并多次暴发成灾,发病田块率在60%... 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的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disease)是我国北方粳稻区最严重的水稻病毒病害之一。该病自1995年在河南省沿黄稻区发生以来,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并多次暴发成灾,发病田块率在60%以上,严重田块,病穴率在80%以上,已成为影响该区水稻安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病 沿黄稻区 河南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病毒病害 暴发成灾 安全生产 科技支撑
原文传递
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防治小麦茎基腐病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洁 汤蒙蒙 +5 位作者 夏明聪 林琪童 孙润红 杨艳艳 杨丽荣 李洪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66-872,共7页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并评价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生产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利用枯草芽胞杆菌YB-05与申嗪霉素复配,并评价该复配制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当申嗪霉素浓度低于500μg/m L时,对YB-05的菌落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盆栽及田间试验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菌液和1%申嗪霉素悬浮剂按照19:1(vt/vt)复配生物制剂20m L/kg拌种处理发病最轻,均超过了高剂量的单剂处理(枯草芽胞杆菌YB-0530m L/kg拌种处理和1%申嗪霉素2 mL/kg拌种处理)和4.8%适麦丹水悬浮剂2 mL/kg拌种处理,并且具有一定的促生和增产作用。其中,复配制剂室内防治效果为69.8%,在两次的田间调查中防治效果分别为57.8%和45.7%。由此可见,枯草芽胞杆菌与申嗪霉素复配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枯草芽胞杆菌 申嗪霉素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爱芝 韩松 +4 位作者 郭小奇 梁九进 杨春英 曹秀 鲁传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87,共5页
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2014—2015年对具代表性的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呋虫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21 g/hm^2喷雾,药后1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3~10 d防治效果超过95%... 为了科学、有效地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2014—2015年对具代表性的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和呋虫胺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噻虫嗪21 g/hm^2喷雾,药后1 d防治效果在80%以上;药后3~10 d防治效果超过95%,与菊酯类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7.5 g/hm^2、有机磷农药乐果202.5 g/hm^2效果相当;第3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60~120 g/hm^2喷雾,药后1 d和药后3~10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68%~54.83%和62.74%~83.31%,显著低于高效氯氟氰菊酯、乐果以及吡虫啉和噻虫嗪的防治效果。建议在小麦生产中,根据麦蚜的发生程度和种群密度选择不同结构的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综合考虑防效、成本和用量,达到农药减量与确保防效并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杀虫剂 吡虫啉 噻虫嗪 呋虫胺 小麦蚜虫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共强 宋玉立 +1 位作者 何文兰 孙静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3-155,共3页
为了筛选对小麦白粉病有效的防治药剂,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选用7.5%氟环唑乳油、50%醚菌酯干悬浮剂等13种杀菌剂进行喷雾,25 d后调查发病情况。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为40.5%~86.8%。其中50%醚菌酯干悬浮剂... 为了筛选对小麦白粉病有效的防治药剂,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选用7.5%氟环唑乳油、50%醚菌酯干悬浮剂等13种杀菌剂进行喷雾,25 d后调查发病情况。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为40.5%~86.8%。其中50%醚菌酯干悬浮剂、7.5%氟环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3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好,分别为86.8%、85.1%、79.3%;其次为50%禾瑞水分散粒剂、5%烯肟菌胺乳油、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氯啶菌酯乳油、20%戊唑醇.烯肟菌胺悬浮剂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种药剂,防效在60.8%~69.3%。以上9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醚菌酯 氟环唑 丙环唑 小麦白粉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砜吡草唑与氰草津混用对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4
11
作者 吴仁海 徐洪乐 +5 位作者 李慧龙 孙兰兰 苏旺苍 薛飞 王强 鲁传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91,共8页
为了解砜吡草唑与氰草津混合使用对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设置了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小区试验。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砜吡草唑、氰草津对大穗看麦娘抑制中剂量(GR_(50))分别为1.14、108.43 g/hm^(2),砜吡草唑与氰草津以1∶2.5、1∶5、1∶... 为了解砜吡草唑与氰草津混合使用对麦田杂草的防治效果,设置了室内活性测定及田间小区试验。室内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砜吡草唑、氰草津对大穗看麦娘抑制中剂量(GR_(50))分别为1.14、108.43 g/hm^(2),砜吡草唑与氰草津以1∶2.5、1∶5、1∶7.5、1∶10配施混用时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8.74、127.42、146.52、172.71。砜吡草唑与氰草津混用以1∶5、1∶7.5、1∶10配施时对小麦及大穗看麦娘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8.38、1.30、1.53。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00 d,砜吡草唑与氰草津以1∶5混配,用量为540、720、900、1440 g/hm^(2)时对荠菜、野老鹳株防效及鲜质量防效均达94%以上,对禾本科杂草日本看麦娘鲜质量防效为87%~93%,小麦增产达14%~21%。综上,砜吡草唑与氰草津1∶5混配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麦田除草剂组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防治 砜吡草唑 氰草津 增效作用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缓解处理对氟磺胺草醚大豆药害的缓解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恒亮 葛玉红 +4 位作者 苏旺苍 鲁传涛 吴仁海 高新菊 张永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76-679,共4页
为了研究氟磺胺草醚对大豆的药害情况以及不同缓解剂对药害的缓解作用,在大田大豆喷施氟磺胺草醚后,分2个时期分别喷施8种缓解剂,然后在特定时间分别调查大豆的株高、地上鲜重、叶绿素含量、单株荚数和产量。结果表明:高剂量氟磺胺草醚... 为了研究氟磺胺草醚对大豆的药害情况以及不同缓解剂对药害的缓解作用,在大田大豆喷施氟磺胺草醚后,分2个时期分别喷施8种缓解剂,然后在特定时间分别调查大豆的株高、地上鲜重、叶绿素含量、单株荚数和产量。结果表明:高剂量氟磺胺草醚对大豆药害明显,大豆株高、地上鲜重分别降低16.89%、49.39%,叶绿素含量下降43.75%,单株荚数和产量也分别减少30.0%、14.24%。药害前期喷施宝叶、萘乙酸、赤霉酸和磷酸二氢钾或药害后期喷施宝叶、奈安、芸苔素内酯和氨基酸对大豆产量均有较好的缓解效果。综合分析,药害前期喷施萘乙酸、磷酸二氢钾更有利于大豆增产,其产量较未喷施氟磺胺草醚对照分别增加36.22%和29.88%,可用于修复药害对大豆生长发育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磺胺草醚 大豆 药害 缓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混用对麦田节节麦和多花黑麦草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仁海 徐洪乐 +4 位作者 孙兰兰 苏旺苍 魏红梅 薛飞 鲁传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3-110,共8页
为了研究麦田恶性杂草多花黑麦草、节节麦的高效防治药剂,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评价了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混用的联合效应。室内盆栽试验测定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按照1∶1、1∶2、1∶3、1∶4、1∶6比例混用,对多花黑... 为了研究麦田恶性杂草多花黑麦草、节节麦的高效防治药剂,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评价了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混用的联合效应。室内盆栽试验测定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按照1∶1、1∶2、1∶3、1∶4、1∶6比例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37.37、189.10、287.08、259.37、101.80,表明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比例为1∶2~1∶4混用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甲基二磺隆与1、2、4、8倍的唑啉草酯混用对节节麦活性分别是甲基二磺隆单用的1.50、1.76、3.66、5.65倍。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1∶4混用,使用剂量为(30+120)、(60+240)、(120+480)g/hm^(2)时对小麦鲜质量抑制率为10.28%~34.43%,添加安全剂吡唑解草酯能够将小麦药害缓解至与对照(喷施清水)相当。田间小区试验表明,3%甲基二磺隆OD 18 g/hm^(2)+5%唑啉草酯EC 45~67.5 g/hm^(2)混用对节节麦的防效为89.28%~91.83%,高于3%甲基二磺隆OD 18 g/hm^(2)对节节麦的防效(83.28%)。田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3%甲基二磺隆OD 13.5 g/hm^(2)+5%唑啉草酯EC 54 g/hm^(2)处理对多花黑麦草鲜质量防效为99.79%,小麦增产17.43%。以上结果表明,甲基二磺隆与唑啉草酯混用防治节节麦、多花黑麦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二磺隆 唑啉草酯 协同作用 节节麦 多花黑麦草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防控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爱芝 韩松 +2 位作者 郭小奇 杨春英 梁九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6-100,共5页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对韭蛆的防控效果及使用安全性,采用韭菜根际撒施毒土的施药方法,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1次用药对韭蛆的持效期和防控效果,并对韭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明,韭菜萌芽或收割后2~3 d用吡虫啉... 为了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对韭蛆的防控效果及使用安全性,采用韭菜根际撒施毒土的施药方法,研究了新烟碱类杀虫剂1次用药对韭蛆的持效期和防控效果,并对韭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明,韭菜萌芽或收割后2~3 d用吡虫啉或噻虫嗪630 g/hm^2撒施于韭菜根际处,对韭菜保株和防治效果分别为80.54%~95.83%和91.57%~96.36%,持效期在88 d以上,韭菜中吡虫啉农药残留低于我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我国尚未对噻虫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与常规药剂毒死蜱2 250 g/hm^2相比较,减少用药次数2~3次。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大棚韭菜扣棚前以630 g/hm^2施用吡虫啉1次,可有效控制棚中2~3茬韭菜上韭蛆危害,保株效果为81.27%~92.40%;小拱棚制种田以630 g/hm^2施用吡虫啉或噻虫嗪2次即可防控韭蛆周年危害,保株效果为87.63%~97.28%。由此可见,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是替代有机磷药剂防治韭蛆的理想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迟眼蕈蚊 新烟碱类杀虫剂 韭菜 防控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绿木霉ZBS6的T-DNA转化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虎 施艳 +4 位作者 薛保国 杨丽荣 梁慎 全鑫 刘德畅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6-109,共4页
应用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化技术,成功转化了生防绿木霉(Trichoderma viride)ZBS6,共获得368个转化子,转化效率为每106个分生孢子产生92个转化子。PCR和Southern blot分子鉴定以及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转化子T-DNA插入率为90%,均能够... 应用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化技术,成功转化了生防绿木霉(Trichoderma viride)ZBS6,共获得368个转化子,转化效率为每106个分生孢子产生92个转化子。PCR和Southern blot分子鉴定以及遗传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转化子T-DNA插入率为90%,均能够稳定遗传,且T-DNA单拷贝插入率达到80%。进一步以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ms var.tritici)作为供试病原菌进行室内生防作用测定,最终筛选出2个生防作用显著增强的转化子,分别为T79和T124。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化技术在绿木霉ZBS6中的成功应用,将为木霉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其生防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充足的材料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木霉 T-DNA转化 农杆菌 转化子 生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酯化植物油基烟嘧磺隆·乙草胺混配制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苏旺苍 吴仁海 +5 位作者 王恒亮 孙兰兰 宋文岩 孙晓敏 高新菊 张永超 《杂草科学》 2013年第3期48-50,共3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甲酯化植物油基烟嘧磺隆·乙草胺混配制剂,使用C18反相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以乙腈、水和乙酸为流动相,用外标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和定量。烟嘧磺隆、乙草胺标准差分别为0.031 1、0.042 1,变异系数分别为...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甲酯化植物油基烟嘧磺隆·乙草胺混配制剂,使用C18反相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以乙腈、水和乙酸为流动相,用外标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和定量。烟嘧磺隆、乙草胺标准差分别为0.031 1、0.042 1,变异系数分别为0.31%、0.1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3%、9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嘧磺隆 乙草胺 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双价抗病基因(Glu和Chi)棉花苗期抗病能力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振宇 马奇祥 娄永尚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8,共2页
通过早春播种期、适宜播种期与初夏播种期(晚播)6个处理的试验,观测各品种苗期的出苗率、死苗率。结果表明:转双价抗病基因(Glu和Chi)棉花在早春播种期(低温)条件下,各品种间出苗率均低于30%,有差异但不太显著;死苗率低于抗病对照且远... 通过早春播种期、适宜播种期与初夏播种期(晚播)6个处理的试验,观测各品种苗期的出苗率、死苗率。结果表明:转双价抗病基因(Glu和Chi)棉花在早春播种期(低温)条件下,各品种间出苗率均低于30%,有差异但不太显著;死苗率低于抗病对照且远低于受体,但各品种的死苗率均高于35%。在适宜播种期下,随着气温升高,棉花的出苗率也随即提高,各品种的出苗率差异不显著,均达出苗要求(>70%),而抗病性仍是转双价抗病基因棉好于抗病对照,更好于受体。初夏晚播时,由于温度较高,各品种间的出苗率和死苗率基本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播种期 转基因 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田圈绒泡菌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振宇 宋江春 +2 位作者 张焕喜 冯晓帅 崔小伟 《花生学报》 2014年第4期54-56,共3页
2014年河南省南阳市花生植株上出现了一种黏菌,通过田间调查、取样、室内检测和向黏菌方面专家求证,确定该黏菌为绒泡菌类圈绒泡菌,及时提出了治理方案供当地生产和植保部门参考。
关键词 花生 病原菌 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模型在鳞翅目害虫对转Bt基因作物抗性治理中的应用
19
作者 高丽娜 封洪强 王运兵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16,共6页
种植转Bt基因作物对保护作物免受害虫危害十分有效,但在整个生长季节转Bt基因作物持续表达Bt毒素,迫使害虫在高选择压下加速对转基因作物的抗性进化。计算机模型在靶标害虫抗性进化的预测与抗性治理策略的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综述... 种植转Bt基因作物对保护作物免受害虫危害十分有效,但在整个生长季节转Bt基因作物持续表达Bt毒素,迫使害虫在高选择压下加速对转基因作物的抗性进化。计算机模型在靶标害虫抗性进化的预测与抗性治理策略的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计算机模型在鳞翅目害虫对转Bt基因作物抗性治理中的应用,并对今后抗性治理策略研究中计算机模型模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BT毒素 害虫抗性进化 计算机模拟模型 抗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病毒病发生关键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付枚 王爽 +4 位作者 田雨婷 乔奇 王永江 张德胜 张振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232-3240,共9页
【目的】明确甘薯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毒病发生率和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之间的关系,建立甘薯苗期病毒病预测预报方法和种薯质量早期预警技术,为甘薯无病毒种薯生产和病毒病防控提供理... 【目的】明确甘薯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毒病发生率和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之间的关系,建立甘薯苗期病毒病预测预报方法和种薯质量早期预警技术,为甘薯无病毒种薯生产和病毒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和RT-PCR方法对随机采集的不同来源的甘薯种薯进行病毒检测,检测的病毒种类包括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病毒C(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病毒G(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和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的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和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以及甘薯双生病毒(sweepoviruses)等我国甘薯上常见的8类主要病毒。然后对检测的种薯进行育苗,出苗后调查薯苗的发病情况,分析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河南、宁夏和陕西等地设置试验点,种植背景相同的甘薯品种商薯19原原种苗和脱毒试管苗,在甘薯生长期,采用黄板诱虫法调查各试验点烟粉虱发生量并采集烟粉虱活体,检测烟粉虱SPCSV带毒率。种薯收获后,随机取样对种薯SPCSV带毒率进行检测,分析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对种薯带毒的影响。【结果】在检测的665块甘薯种薯中,有463块种薯携带病毒,育苗后有333块种薯的薯苗表现出叶片黄化、明脉、皱缩和植株矮化等病毒病症状。当种薯携带一种或多种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60.6%;1级占31.8%);当种薯携带甘薯双生病毒或甘薯双生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的组合时,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55.3%;1级占32.9%);当种薯携带SPCSV时,苗期病毒病症状显著加重,特别是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显症率为100.0%,症状主要为3—9级(其中,3级和5级占49.0%、7级和9级占51.0%)。连续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回归方程为Y=9.628X1+0.008X2+6.537,R2=0.914,其中,Y为种薯SPCSV的带毒率,X1为烟粉虱带毒率,X2为烟粉虱发生量。【结论】种薯携带SPCSV是苗期病毒病严重发生的关键因素,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显症率和严重度显著增加。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SPCSV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烟粉虱是影响种薯携带SPCSV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病毒病 种薯 烟粉虱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 预测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