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9例儿童颅外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特点、治疗及生存分析
1
作者 翟素花 郭丽丽 +1 位作者 李彦格 刘炜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颅外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21年4月河南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诊治的49例颅外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以COX回归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颅外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21年4月河南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诊治的49例颅外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以COX回归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49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2岁2月;随访至2021年4月,中位随访时间3.8年,全组生存率为85.7%,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分期均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病初是否合并甲胎蛋白(AFP)或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的升高不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理类型为卵黄囊瘤和未成熟畸胎瘤患儿预后较好(生存率分别为90.6%和90.0%),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儿预后较差,Ⅰ~Ⅱ期患儿生存率较高(100.0%),Ⅲ期患儿生存率为93.3%,Ⅳ期患儿预后较差。结论:手术联合含铂类药物的化疗使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获得很好的生存,尽早明确生殖细胞肿瘤患儿的病理类型、分期,采用合适的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细胞肿瘤 儿童 化疗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分布及预后
2
作者 孙红启 黄闪 +1 位作者 史利欢 刘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13例血液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临床特征、病因分布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PS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首发症状出现,亦可在化疗后发生,病...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13例血液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临床特征、病因分布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PS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首发症状出现,亦可在化疗后发生,病死率高,需尽早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复发/难治性HPS或者淋巴瘤复发时建议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临床特征 病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淑娟 雷慢 《临床医学工程》 2019年第11期1553-1554,共2页
目的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儿8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 目的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儿86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IVAP置管。比较两组患儿的一次置管成功率、管路维护操作时间、置管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管路维护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置管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与PICC置管相比,IVAP置管成功率更高,管路维护操作时间更短,且可提高血液恶性肿瘤化疗患儿置管后生活质量,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恶性肿瘤 化疗 PICC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常规参数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马聪 栗春香 +2 位作者 史利欢 路俊锋 王平平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12-17,共6页
目的研究血常规参数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初诊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60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为对照组。对入... 目的研究血常规参数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初诊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60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为对照组。对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指标的差异。分析两组患者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以及淋巴细胞群落参数:淋巴细胞复杂程度(L-X)、淋巴细胞荧光强度(L-Y)、淋巴细胞大小(L-Z)的表达差异。根据是否确诊为儿童IM,将研究组分为A组(IM组)和B组(巨细胞病毒及其他感染组),比较A组和B组的NLR、MLR以及L-X、L-Y、L-Z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MLR以及淋巴细胞群落参数L-Y、L-Z对IM患者的诊断和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CRP、WBC显著高于对照组,NLR、ML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淋巴细胞群落参数L-Y、L-Z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淋巴细胞群落参数L-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L-Y、L-Z显著高于B组(P<0.05),NLR、MLR显著低于B组(P<0.05),CRP、异型淋巴细胞比例、L-X参数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NLR、MLR、淋巴细胞群落参数L-Y、L-Z预测IM的敏感性分别为0.806、0.889、0.694、0.750,特异性分别为0.828、0.703、0.937、0.89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9、0.868、0.862、0.877,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485、0.095、803.1、961.85。结论血细胞参数NLR、MLR以及淋巴细胞群落参数L-Y、L-Z分别表达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以及量化细胞内部结构变化,更敏感反映儿童IM疾病的改变,可优化儿童IM的临床诊断方案,对儿童IM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诊断该疾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群落参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横纹肌肉瘤多中心临床研究——CCCG-RMS-2016中期研究报告 被引量:4
5
作者 段超 张伟令 +20 位作者 孙青 刘江华 马典庆 徐艳丽 郭雪梅 彭晓敏 陈开澜 赵艳霞 徐娜 李静 孙立荣 李建新 黎阳 方拥军 袁晓军 屈丽君 刘炜 赵卫红 黄东生 倪鑫 马晓莉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78-82,96,共6页
目的总结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CCCG-RMS-2016方案中期研究数据。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新确诊RMS患儿,按照CCCG-RMS-2016方案进行治疗、评估及随诊,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213例新诊断的... 目的总结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CCCG-RMS-2016方案中期研究数据。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新确诊RMS患儿,按照CCCG-RMS-2016方案进行治疗、评估及随诊,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213例新诊断的RMS患儿纳入研究,男122例(57.3%),女91例(42.7%)。中位年龄47.5(3~155)个月。低危组31(14.6%)例,中危组100(46.9%)例,高危组42(19.7%)例,中枢侵犯组40(18.8%)例。中位随访时间25(1~61)个月。4年总生存率为73.5±3.6%,4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3.0±4.0%,其中低、中、高危组及中枢侵犯组4年OS分别为:100%、(80.9±4.5)%、(56.1±8.6)%及(32.2±15.1)%;4年PFS分别为:(93.5±3.2)%、(69.4±5.6)%、(39.5±8.8)%及(32.2±15.1)%。患儿的OS及PFS与原发部位、病理亚型、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手术切除程度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度分组及肿瘤浸润(T)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CCG-RMS-2016中期报告数据反应了我国当前RMS的诊治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 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儿童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微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魏圣洁 窦留瑞 +7 位作者 刘炜 时明月 肖梦宇 李丹 牛晓娜 牛俊伟 白炎亮 孙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5期114-119,124,共7页
目的基于TARGET数据库分析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下载TARGET数据库中2000—2010年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MRD和第29天骨髓MRD资料完整的359例B-ALL患儿的数... 目的基于TARGET数据库分析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下载TARGET数据库中2000—2010年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MRD和第29天骨髓MRD资料完整的359例B-ALL患儿的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探讨第8天外周血MRD与同期骨髓细胞形态学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第8天外周血MRD与无事件生存(EFS)的关系,并分析第8天外周血MRD联合第29天骨髓MRD与EFS率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B-ALL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第8天外周血MRD与同期骨髓原始细胞占比呈正相关(r=0.620,P<0.001)。生存曲线显示,第8天外周血MRD<0.01%、0.01%~<0.10%、0.10%~<1.00%、≥1.00%患儿的5年EFS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8天外周血MRD与第29天骨髓MRD检测结果双阴性者预后最佳,单阳性者次之,双阳性者预后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29天骨髓MRD阴性患儿中,第8天外周血MRD阴性者的5年EFS率高于第8天外周血MRD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Cox回归分析显示,第8天外周血MRD≥0.10%(HR=1.967,95%CI为1.234~3.134,P=0.004)、第29天骨髓MRD≥0.01%(HR=2.076,95%CI为1.423~3.027,P<0.001)均为B-ALL患儿E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诱导治疗第8天外周血MRD在儿童B-ALL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第29天骨髓MRD的强有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外周血 微小残留病 无事件生存 TARGET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横纹肌肉瘤多中心临床研究——CCCG-RMS-2016方案近期疗效研究报告 被引量:6
7
作者 段超 张伟令 +15 位作者 孙青 刘江华 马典庆 徐艳丽 郭雪梅 彭晓敏 陈开澜 李建新 黎阳 方拥军 袁晓军 屈丽君 刘炜 赵卫红 黄东生 马晓莉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253-257,共5页
目的分析CCCG-RMS-2016方案入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近期疗效,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新确诊的横纹肌肉瘤(RMS)患儿,按照CCCG-RMS-2016... 目的分析CCCG-RMS-2016方案入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近期疗效,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新确诊的横纹肌肉瘤(RMS)患儿,按照CCCG-RMS-2016方案进行治疗、评估及随诊,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91例新诊断的RMS患儿纳入研究,男54例(59.3%),女37例(40.7%),中位年龄47.5(3~155)个月。低危组12例(13.2%),中危组39例(42.9%),高危组26例(28.6%),中枢侵犯组14例(15.3%)。中位随访时间17(1~30)个月,预计平均生存时间为(25.2±1.0)个月(95%CI:23.3~27.2);预计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2.6±1.2)个月(95%CI:20.2~25.0)。患儿2年总生存率为(74.9±5.8)%。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6.6±6.6)%。其中低、中、高危组及中枢侵犯组2年OS分别为:100%、(80.4±7.7)%、(64.5±11.5)%及(64.2±14.4)%;2年EFS分别为:100%、(71.9±8.5)%、(46.1±15.8)%及(57.1±14.8)%。结论CCCG-RMS-2016方案近期疗效比较理想,中枢侵犯组近期预后较前改善。本研究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加强沟通及商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 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儿童 青少年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儿童大咯血1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王艳君 孔艳霞 +4 位作者 全雪丽 原艳丽 段勇涛 王风 王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380-385,共6页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儿童咯血的适应证及抗凝管理策略。方法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采取ECMO治疗并获成功的1例大咯血患儿临床资料。以“massive hemoptysis;extracor...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儿童咯血的适应证及抗凝管理策略。方法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采取ECMO治疗并获成功的1例大咯血患儿临床资料。以“massive hemoptysis;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或“hemoptysis;ECMO”为检索词,检索PubMed、SCI、Embase数据库相关文献;以“大咯血,体外膜肺氧合”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21年6月;排除成人病例及重复文献后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共检索到6篇文献13例患儿,结合本文报道1例共14例患儿纳入本研究。14例患儿中,男6例,女8例,年龄35 d~15岁,平均年龄8.9岁。病因:脓毒血症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8例,真菌感染1例,血管畸形2例,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1例。14例均因大咯血、呼吸衰竭行ECMO治疗,平均上机时间6.4 d,1例因心脏骤停采取动脉-静脉(V-A)模式,13例采取静脉-静脉(V-V)模式。在抗凝管理方面,13例应用肝素抗凝,1例未提及是否抗凝。止血药物应用:1例应用氨甲环酸,11例未用止血药物,2例未提及是否应用止血药。14例中,4例行手术治疗(肺叶切除术2例,血管内支架置入及病变血管栓塞治疗1例,血管栓塞治疗1例),10例未行手术治疗。14例ECMO运行期间未见出血增加。结论儿童大咯血少见,ECMO为威胁生命的大咯血患儿提供了新的可能的救治手段。全身肝素化下运行ECMO未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治疗 体外膜肺氧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董慧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年龄、性别、脾大、感染、是否使用抗生素、出血、发热及输注次数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上述因素对输注血...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年龄、性别、脾大、感染、是否使用抗生素、出血、发热及输注次数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上述因素对输注血小板效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患儿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65.59%。所有患儿均取最后一次血小板有效输注情况入组统计,输注结束后血小板计数为(67.16±33.62)×109/L,较输注前(19.17±9.74)×109/L有显著提升(P<0.01)。单因素分析得知,患儿输注血小板临床疗效与脾大、感染、出血、发热情况及输注次数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得知,感染、发热是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输注血小板疗效的高危因素(P<0.05),脾大、出血及输注次数可能为混杂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能改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血小板计数,感染和发热是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输注血小板疗效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血小板输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序贯治疗白血病儿童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丽丽 朱莹莹 +1 位作者 管玉洁 刘炜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第12期42-43,共2页
白血病患儿由于化疗强度大、粒细胞缺乏时间长,极易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以念珠菌和曲霉菌最常见[1]。最近儿童肿瘤协作组的研究显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感染相关的病死率为... 白血病患儿由于化疗强度大、粒细胞缺乏时间长,极易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以念珠菌和曲霉菌最常见[1]。最近儿童肿瘤协作组的研究显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感染相关的病死率为11%,其中超过半数与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有关[2]。侵袭性曲霉菌病疗程长、花费高,部分患儿因感染控制不佳可影响原发病的治疗,因此急需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泊沙康唑作为一种新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成人侵袭性曲霉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白血病患儿 脂质体两性霉素B 序贯治疗 儿童肿瘤 泊沙康唑 临床观察 侵袭性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白血病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冀亚赛 李彦格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白血病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80例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3.0 g/m2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给予5.0 g/m2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不同时刻的血药浓度。结果观...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白血病的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80例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3.0 g/m2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给予5.0 g/m2甲氨蝶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不同时刻的血药浓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7.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5%,与对照组的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 h时的血药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8 h、72 h时的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低剂量甲氨蝶呤相比,高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但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调整后续用药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剂量 甲氨蝶呤 儿童 白血病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藤芷膏联合喜辽妥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静脉炎及hs-CRP、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房芳 《光明中医》 2020年第12期1884-1886,共3页
目的探究复方藤芷膏联合喜辽妥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对hs-CRP、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0例行外周静脉输入化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设定对照组40例应用喜辽妥外敷。观察组40例,... 目的探究复方藤芷膏联合喜辽妥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对hs-CRP、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0例行外周静脉输入化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设定对照组40例应用喜辽妥外敷。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藤芷膏。2组疗程均为2周,疗程结束后评估2组静脉炎发生情况,分析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及血清hs-CRP、IL-6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静脉炎总发生率为20.00%远低于对照组的55.00%(P<0.05),观察组静脉炎Ⅰ~Ⅳ级比例均低于对照组,0级比例80.00%高于对照组的45.00%(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血清hs-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脉曲张、化脓、灼热、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藤芷膏联合喜辽妥可有效预防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静脉炎,降低血清hs-CRP、IL-6水平及疼痛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利于患者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炎 复方藤芷膏 喜辽妥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例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刘俊闪 史利欢 +2 位作者 褚苗 孙佳 田亮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9期5562-5564,共3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特征性基因改变,WHO 2016(修订版)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将其归类为AML伴重现性遗传异常中的APL伴PML-RARA...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特征性基因改变,WHO 2016(修订版)急性髓系白血病分型将其归类为AML伴重现性遗传异常中的APL伴PML-RARA亚型^([1])。由于维甲酸的应用,目前APL被认为是可能被治愈的白血病^([2-3])。据文献报道,儿童APL发生率低,仅占儿童AML的10%^([4]),伴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APL尤为少见。本研究报告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两例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APL,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期对该疾病的认识、诊断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儿童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临床特征与基因诊断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明发 贾静 +4 位作者 王亚峰 朱莹莹 史利欢 刘俊闪 刘炜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4期581-584,588,共5页
目的分析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X⁃CGD)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间收治的11例X⁃CG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与家系成员进行中粒细胞呼吸爆发及基因检查。结... 目的分析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X⁃CGD)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2015年10月至2019年5月间收治的11例X⁃CG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与家系成员进行中粒细胞呼吸爆发及基因检查。结果患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显示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均<10%,其中6例患者母亲及3例患者姐姐呈现双峰表型;所有患者经Sanger测序均显示为CYBB基因突变,其中5例为自发突变、6例为X连锁突变;家系分析显示CYBB基因突变来自母亲,由母亲X染色体遗传,其中女儿为携带者,男性多发病;随访结果显示控制感染可延长存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恢复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结论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临床起病早,反复感染常见;可采用流式细胞术行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实验有助于疾病的快速筛查,但临床确诊仍依赖基因诊断,同时基因诊断有助于明确患者家系成员基因型,明确遗传方式,为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慢性肉芽肿 基因诊断 中粒细胞呼吸爆发试验 CYB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肾肿瘤多中心协作组288例诊治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安安 汤静燕 +13 位作者 徐敏 方拥军 闫杰 高举 袁晓军 李府 鞠秀丽 刘炜 吴晓娟 孙立荣 江莲 张文林 储金华 卢贤映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5-200,共6页
目的:总结中国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CCCG)肾母细胞瘤(WT)-2015方案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在CCCG-WT-2009方案基础上修正建立WT-2015方案。总结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14家协作组成员单位明确诊断的288例初发肾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 目的:总结中国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CCCG)肾母细胞瘤(WT)-2015方案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在CCCG-WT-2009方案基础上修正建立WT-2015方案。总结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14家协作组成员单位明确诊断的288例初发肾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儿童肾肿瘤的发病年龄、病理亚型分布、分期、疗效及预后因素。生存曲线应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应用Log-Rank法。结果:288例肾肿瘤中WT 261例,其中良好组织学型(FH)WT 254例,占97.3%,间变型(UFH)WT 7例,占2.7%。FHWT、UFHWT 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88.9±2.1)%、(80.0±17.9)%,优于WT-2009方案的81.2%、71.7%。Ⅲ、Ⅳ期FHWT有放疗指征者96例,其中76例实施放疗,20例因未放疗升至M方案化疗(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更生霉素、长春新碱、阿霉素),放疗与未放疗患儿3年EFS分别为(84.7±4.3)%及(84.7±8.1)%,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P=0.902)。肾肉瘤包括肾透明细胞肉瘤22例和肾横纹肌样瘤5例。3年EFS分别为(94.4±5.4)%及(20.0±17.9)%。将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期、手术中破溃否、治疗结束是否达到完全缓解(CR)、放疗否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病理类型(χ2=44.329,P<0.01)和治疗结束时是否达到CR(χ2=49.459,P<0.01)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CCCG-WT-2015方案与WT-2009方案相比,预后改善,可扩大协作组对象应用本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儿童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骨髓PHOX2B基因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1
16
作者 臧博伦 刘炜 +4 位作者 魏昂 王希思 王天有 李彦格 周崇臣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究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骨髓中PHOX2B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5月我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47例新诊断NB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初检测47例NB患儿骨髓PHOX2B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纳入研究的47例NB患儿男2... 目的探究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骨髓中PHOX2B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5月我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47例新诊断NB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初检测47例NB患儿骨髓PHOX2B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纳入研究的47例NB患儿男26例(55%),女21例(45%);中位发病年龄23.0(0.27-144)个月;INRG临床分期L1期3例(6%)、L2期15例(32%)、M期29例(62%);危险度分组极低危3例(6%)、低危9例(19%)、中危8例(17%)、高危27例(57%);病初存在骨髓转移者(骨髓形态学阳性)20例(43%),骨髓多色流式细胞术(MFC)检测阳性23例(49%),骨髓PHOX2B mRNA表达阳性31例(66%),其中3例体征存在浣熊眼的患儿PHOX2B mRNA水平均显著增高,与内参基因ABL比值分别为58%、75%、117%。(2)PHOX2B阳性组与阴性组在各种首发临床表现方面均无差异(P均>0.05);(3)PHOX2B mRNA表达水平与初诊时的骨髓细胞形态学、MFC计数结果、初诊血NSE值、初诊血LDH值、INRG分期、MYCN基因、危险度分组均具有相关性(P均<0.05)。(4)20例PHOX2B阳性组NB患儿化疗2个疗程后骨髓PHOX2B表达水平、MFC计数结果及骨髓细胞形态学阳性率较病初均明显下降(P均<0.001)。结论骨髓PHOX2B mRNA检测对于NB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反映NB患儿体内肿瘤负荷及判断其危险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骨髓 PHOX2B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例婴儿白血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丽丽 朱莹莹 +1 位作者 管玉洁 刘炜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9期1556-1558,共3页
目的探讨婴儿白血病(IL)的临床特征、远期疗效及预后等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儿童医院2010年8月至2016年10月诊断的IL的临床资料。结果 (1)共诊断婴儿白血病54例,其中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5例(B-ALL 24例,T-ALL 1例),儿童... 目的探讨婴儿白血病(IL)的临床特征、远期疗效及预后等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儿童医院2010年8月至2016年10月诊断的IL的临床资料。结果 (1)共诊断婴儿白血病54例,其中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5例(B-ALL 24例,T-ALL 1例),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27例,混合细胞白血病2例。(2)临床表现多样,88.9%(48/54)患儿发热,74.1%(40/54)伴肝脾肿大,1.9%(5/54)伴中枢神经系统浸润,42.6%(23/54)有骨浸润;3.7%(2/54)有皮肤浸润;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0×10~9/L者占40.7%(22/54)。(3)MLL基因阳性占37.0%(20/54),E2A基因阳性占1.9%(1/54)。(4)染色体异常者占33.3%(18/54),(t 4;11)或(t 9;11)或(t 11;19)阳性者共15例,多倍体患儿2例,1例为21-三体。(5)治疗31例,均为化疗。ALL缓解率为75%(9/12)、持续缓解率为41.6%(5/12),AML缓解率为73.7%(14/19)、持续缓解率为42.1%(8/19)。(6)化疗并发症致死率为12.9%(4/31)。结论婴儿白血病易伴肝脾浸润,外周血高白细胞,MLL融合基因阳性。化疗缓解率高,化疗并发症多,但持续缓解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白血病 MLL 基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白介素治疗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翟素花 刘江华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2期203-204,共2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白介素治疗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白介素-11治疗,观察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白介素-11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白介素治疗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白介素-11治疗,观察组采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白介素-11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指标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复常时间及用药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白介素治疗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缩短用药时间,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白介素 白血病 化疗 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基于PDCA的护理模式对急性白血病的造血功能及对CD4^+、CD8^+、CD4^+/CD8^+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满英 《光明中医》 2020年第11期1736-1739,共4页
目的探究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基于PDCA的护理管理模式对急性白血病(AL)的造血功能及对CD^+4、CD^+8、CD^+4/CD^+8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所收治80例AL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化疗。同时对照组给... 目的探究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基于PDCA的护理管理模式对急性白血病(AL)的造血功能及对CD^+4、CD^+8、CD^+4/CD^+8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所收治80例AL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化疗。同时对照组给予PDCA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评估治疗后4周患者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治疗后4周患者WBC、HGB、NEU以及PLT水平;记录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4周CD^+4、CD^+8、CD^+4/CD^+8水平;观察PDCA护理后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缓解率为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0%(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4周2组WBC水平均降低,HGB、NEU及PLT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WBC水平低于对照组,HGB、NEU及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4周2组CD^+4、CD^+4/CD^+8水平均升高,CD^+8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基于PDCA护理模式治疗AL可显著改善化疗后免疫功能低下症状,提高造血功能,减少化疗后感染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扶正注射液 PDCA护理 急性白血病 造血功能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联合抗CD20单抗对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儿临床相关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20
作者 姚海娜 黄闪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3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基于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联合抗CD20单抗治疗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诊治的74例复发性DLBCL患儿的病历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采用基于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 目的探讨基于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联合抗CD20单抗治疗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诊治的74例复发性DLBCL患儿的病历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采用基于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的37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基于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联合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37例患者为观察组。21d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并于治疗后随访3年。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阳性表达率、不良反应、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35/37)]高于对照组[78.38%(29/37)],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叉头框蛋白P1(FOXP1)、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阳性表达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OXP1阳性表达率[21.62%(8/37)]低于对照组[54.05%(20/37)],Bcl-6阳性表达率[78.38%(29/37)]高于对照组[51.35%(19/37)],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生存率[64.86%(24/37)]高于对照组[40.54%(15/37)],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吉西他滨的化疗方案联合抗CD20单抗治疗复发性DLBCL患儿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相关指标,提高生存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吉西他滨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