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55PIK蛋白对ER(-/+)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峰 李翠 +3 位作者 孔舒欣 梁栋 于洋 张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560,共5页
目的观察p55PIK蛋白在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ER阴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内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干扰p55PIK蛋白的表达对2种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检测p55PIK在MCF-7及MDA-M... 目的观察p55PIK蛋白在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ER阴性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内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干扰p55PIK蛋白的表达对2种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检测p55PIK在MCF-7及MDA-MB-231细胞株内的表达情况;瞬时转染特异性针对p55PIK蛋白的siRNA,并以无关序列siRNA(siRNA-NC)和未转染细胞作为对照(blank),Western blot检测p55PIK蛋白表达的下调效果以及下调p55PIK后细胞内Akt及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otien 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p55PIK表达下调对细胞周期的影响;MTT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下调p55PIK后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p55PIK蛋白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MDA-MB-231内均有表达,在MDA-MB-231细胞内表达强于MCF-7细胞;siRNA-p55PIK明显下调MCF-7及MDA-MB-231细胞中p55PIK蛋白的表达;Transwell实验显示下调p55PIK后MCF-7及MDA-MB-231细胞迁移能力均下降,且MCF-7细胞的siRNA-p55PIK组迁移能力显著低于siRNA-NC组[(44.2±7.6)vs.(83.7±14.8)]以及空白对照组[(44.2±7.6)vs.(95.9±17.3)](均P<0.01),MDA-MB-231细胞亦是siRNA-p55PIK组显著低于siRNA-NC组[(94.6±9.7)vs.(179.5±19.1)]和空白对照组[(94.6±9.7)vs.(194.7±34.9)](均P<0.01);MTT检测显示下调p55PIK后,MCF-7及MDA-MB-231细胞生长均明显受到抑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下调p55PIK蛋白后,Akt蛋白磷酸化水平变化不明显;ER(-)细胞MDA-MB-231内GPER蛋白表达增加,而ER(+)细胞MCF-7内GPER表达变化不明显。结论 p55PIK蛋白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MDA-MB-231内的表达有差异,下调p55PIK的表达可显著抑制MCF-7及MDA-MB-231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能力,并可上调ER(-)细胞MDA-MB-231内GPER蛋白的表达,为ER(-/+)乳腺癌的预后观察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5PIK PI3K GPER 乳腺癌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生群体躯体症状及其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认知的量化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梦阳 刘媛 +7 位作者 陈亚伟 张莉 贾航 郭灿灿 李梦莹 李修岭 于静 兰玲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第6期87-89,共3页
目的调查医生群体躯体症状情况及其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8—9月,以某综合医院22个科室的271名医生为医方调查对象,采用患者健康问卷(PHQ-15)分析其躯体症状情况。以纳入调查的医生为基点,随机选取其... 目的调查医生群体躯体症状情况及其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认知,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8—9月,以某综合医院22个科室的271名医生为医方调查对象,采用患者健康问卷(PHQ-15)分析其躯体症状情况。以纳入调查的医生为基点,随机选取其管床的3例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医患关系调查问卷对医患关系紧张度进行评价,并同医生的躯体症状阳性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71名医生躯体症状阳性率61.6%(167名),显著高于中国普通人群(20%)。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评价不一致,患方评价良好,而医方评价明显差于患方评价。医生对医患关系紧张度的评价与其躯体症状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医生群体躯体症状阳性率较高。医生群体躯体症状可能导致其对医患关系消极评价。院方应高度重视躯体症状阳性的医生群体,从医方层面为医患关系的改善提供实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体症状 躯体不适 医患关系 医生 心身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镜联合行胆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 被引量:6
3
作者 周亚军 秦兴雷 +1 位作者 鲁敏 刘朝阳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0-371,共2页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8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80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腹腔内出血以及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等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镜联合行胆管切开取石术对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切开取石术 肝外胆管结石 手术治疗 术后住院时间 术后排气时间 术后切口感染 术中出血量 腹腔内出血
原文传递
脾床入路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9
4
作者 代坤甫 郝晓沛 +3 位作者 董亚东 田广金 李德宇 余海波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44-547,共4页
目的评估脾床入路联合直线切割闭合器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90例,分为腹腔镜... 目的评估脾床入路联合直线切割闭合器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390例,分为腹腔镜组145例,开腹组245例。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的术中失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279±104)min比(188±68)min,t=5.361,P〈0.01],住院时间和经口进食时间较开腹组短[(11±5)d比(15±6)d,t=7.501,P〈0.01);(3.3±0.8)d比(3.7±0.9)d,t=2.731,P〈0.01]。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如门静脉血栓形成、胰漏、胸腔积液、血小板〉800×10。/L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开腹组腹水量和发热发生率高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脾床人路联合直线切割闭合器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脾切除术 腹腔镜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原文传递
多囊卵巢综合征糖脂代谢异常对卵母细胞及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欢 王倩 +3 位作者 陈圆辉 孙晓晓 张少娣 张翠莲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74-578,共5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容易并发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子宫内膜增生或癌症等.目前认为PCOS患者的血液或卵泡液中高浓度的葡萄糖会影响卵母细胞及胚胎的发育,而脂代谢...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容易并发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子宫内膜增生或癌症等.目前认为PCOS患者的血液或卵泡液中高浓度的葡萄糖会影响卵母细胞及胚胎的发育,而脂代谢物质的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总结已发表文献来阐明PCOS患者的糖脂代谢异常对卵母细胞及胚胎发育的影响机制,以期为PCO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糖脂代谢异常 卵母细胞 胚胎
原文传递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蛋白尿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培 张晓营 +2 位作者 李辉东 袁帅芳 刘敏 《医药论坛杂志》 2019年第6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蛋白尿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连续性纳入郑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0例,2016年1月—2016年12月对该73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周期3年。分析随访前后蛋白尿...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蛋白尿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连续性纳入郑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0例,2016年1月—2016年12月对该73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周期3年。分析随访前后蛋白尿和腔隙性脑梗死的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蛋白尿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蛋白尿基线为阴性末线为阳性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患病率较前增加高达23.5%(P<0.05);蛋白尿可在临床上作为高血压人群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44,95%CI 1.320~3.814);新发蛋白尿患者人群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增加至原来的2.739(95%CI 1.168~6.424)倍,同时,年龄与颈动脉斑块均构成高血压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55, 95%CI 1.022~1.09;OR=2.446, 95%CI=1.266~4.723)。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中,蛋白尿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蛋白尿发生应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蛋白尿 腔隙性脑梗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