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稳定期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院后是否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出院6个月时...目的分析稳定期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院后是否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出院6个月时血气分析指标、6 min步行实验(six-minutes walk test,6MWT)、近半年住院次数、肺功能变化等。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6个月PaCO_2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H及PaO_2、6MWT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近6个月内住院次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稳定期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能够显著改善血气指标、6MWT,减少住院次数。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经纤支镜射频置管建立气道旁路肺减容术治疗绵羊肺气肿模型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将16只6月龄雌性绵羊随机分为A、B两组,木瓜蛋白酶方法建立肺气肿模型。A组经纤支镜射频建立气道旁路并放置支架,同时给予内科治疗,B组仅给予内...目的探讨经纤支镜射频置管建立气道旁路肺减容术治疗绵羊肺气肿模型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将16只6月龄雌性绵羊随机分为A、B两组,木瓜蛋白酶方法建立肺气肿模型。A组经纤支镜射频建立气道旁路并放置支架,同时给予内科治疗,B组仅给予内科治疗。分别测两组绵羊术前和术后24h、4周、8周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0),且进行比较;A组定期行胸部CT检查,治疗8周处死动物,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复制绵羊肺气肿动物模型16只,A组术前、术中、术后无明显异常;A组胸部CT示术后4周及8周,在治疗区均出现肺容积缩小,出现肺不张表现;两组不同时间点FEV1.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 352.409,P<0.001),两种治疗手段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 004.278,P<0.001),治疗手段和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F交互=1 325.058,P<0.001);病理示A组治疗区见肺泡萎陷区,非治疗区域见肺气肿,肺泡萎陷区见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B组见肺气肿的肺泡组织。结论该技术治疗绵羊肺气肿模型具有有效性及优越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稳定期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院后是否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出院6个月时血气分析指标、6 min步行实验(six-minutes walk test,6MWT)、近半年住院次数、肺功能变化等。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6个月PaCO_2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H及PaO_2、6MWT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近6个月内住院次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稳定期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能够显著改善血气指标、6MWT,减少住院次数。
文摘目的探讨经纤支镜射频置管建立气道旁路肺减容术治疗绵羊肺气肿模型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方法将16只6月龄雌性绵羊随机分为A、B两组,木瓜蛋白酶方法建立肺气肿模型。A组经纤支镜射频建立气道旁路并放置支架,同时给予内科治疗,B组仅给予内科治疗。分别测两组绵羊术前和术后24h、4周、8周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0),且进行比较;A组定期行胸部CT检查,治疗8周处死动物,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复制绵羊肺气肿动物模型16只,A组术前、术中、术后无明显异常;A组胸部CT示术后4周及8周,在治疗区均出现肺容积缩小,出现肺不张表现;两组不同时间点FEV1.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 352.409,P<0.001),两种治疗手段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 004.278,P<0.001),治疗手段和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F交互=1 325.058,P<0.001);病理示A组治疗区见肺泡萎陷区,非治疗区域见肺气肿,肺泡萎陷区见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B组见肺气肿的肺泡组织。结论该技术治疗绵羊肺气肿模型具有有效性及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