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显微结构基本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吴亚生 姜红霞 +1 位作者 李莹 虞功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1-334,共14页
以前的微生物岩识别和分类只根据裸眼可见的中观结构,而对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未予使用。微生物的显微结构有什么基本特征,是否可以用于微生物岩的识别和分类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作者从微生物岩形成机制和实际材料的观察来探讨这个问题。... 以前的微生物岩识别和分类只根据裸眼可见的中观结构,而对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未予使用。微生物的显微结构有什么基本特征,是否可以用于微生物岩的识别和分类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作者从微生物岩形成机制和实际材料的观察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诱导钙化实验中观察到,蓝藻鞘丝藻Lyngbya的胶鞘表面有碳酸盐矿物形成:先是在胶鞘表面形成点状碳酸盐颗粒,后来碳酸盐几乎包裹整个丝体,形成一个矿物壳。微生物岩形成的模式推演表明,微生物岩一般都有微生物留下的孔(模孔)和包围模孔的矿物壳2种基本单元。对3个地点的现代微生物碳酸盐岩和1个地点的古代(寒武纪)微生物岩的观察,发现在显微尺度上都具有模孔,此外还可能有矿物壳或胶结物。模孔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是微生物碳酸盐岩显微结构研究的核心内容,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用于微生物岩的识别和分类,以及作为分析形成机制和形成环境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酸盐岩 微生物岩 显微结构 模孔 矿物壳 基本凝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岩的概念和重庆老龙洞剖面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成因 被引量:31
2
作者 吴亚生 姜红霞 +1 位作者 虞功亮 刘丽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7-775,共39页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 微生物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的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的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在露头上呈暗色,在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的亮晶充填体和其间的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的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亮晶充填体内部的矿物类型和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和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的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的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的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在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的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和网状体中的亮晶充填体的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和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的地方运移形成较粗的晶体而造成的,并不符合凝块石的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的矿物组成而做的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的小球状化石和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苏盖特布拉克剖面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微生物岩结构类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莹 潘文庆 +3 位作者 吴亚生 杨果 孙崇浩 姜红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3-679,共17页
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肖尔布拉克组主要由微生物白云岩组成,代表性的剖面在阿克苏市西南90 km处的苏盖特布拉克。由于成岩作用改造严重,对这套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特征和形成环境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分歧,制约了勘探工作。... 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肖尔布拉克组主要由微生物白云岩组成,代表性的剖面在阿克苏市西南90 km处的苏盖特布拉克。由于成岩作用改造严重,对这套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特征和形成环境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分歧,制约了勘探工作。通过详细野外勘察和室内研究,将肖尔布拉克组微生物岩分为4种结构类型:凝块结构、纹层结构、砂屑结构和骨架结构。首次对凝块结构和纹层结构进行了亚类型的划分,其中凝块结构可划分为蠕虫状、网状和斑点状3种亚类型,纹层结构可划分为致密纹层、短薄纹层、颗粒纹层以及单纹层、纹层组、复合纹层。肖Ⅰ段-肖Ⅲ段发育凝块石白云岩、凝块-层纹石白云岩和层纹石白云岩,肖Ⅳ段发育凝块石微生物丘,肖V段下部发育网状结构凝块石白云岩,肖V段上部发育砂屑白云岩和肾形菌骨架岩。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是改变肖尔布拉克组微生物岩结构最重要的成岩作用,且该组下部比上部遭受了更强的成岩作用改造;微生物岩结构对成岩作用改造的抵抗能力为:砂屑结构>纹层结构>凝块结构。根据微生物岩结构,推测肖Ⅰ段-肖Ⅲ段形成于潮坪环境,肖Ⅳ段和肖V段下部形成于深水潮下环境,肖V段上部形成于浅水潮下环境。以上成果为认识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组微生物岩的平面分布规律和今后开展被成岩作用强烈改造的白云岩型微生物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微生物岩 凝块石 结构 层纹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核形石成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姜红霞 刘超飞 +2 位作者 孙晓芳 吴亚生 裴礽奕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696,共20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相中核形石大量发育。本文选取5口钻井取心样品,从核形石形态、粒径大小、纹层磨损度、圆度几个方面进行镜下统计分析。镜下观察核形石有长条状、扁平状、偏心椭圆形、椭圆形、卵圆形、圆形等...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相中核形石大量发育。本文选取5口钻井取心样品,从核形石形态、粒径大小、纹层磨损度、圆度几个方面进行镜下统计分析。镜下观察核形石有长条状、扁平状、偏心椭圆形、椭圆形、卵圆形、圆形等形状,平均粒径在0.1~2.5 cm之间,核心颗粒以生屑颗粒为主。核形石的纹层磨损度在泥粒岩中为轻度,在颗粒岩中为重度,泥粒—颗粒岩居中。研究认为,促使塔中台地上奥陶统核形石形成的因素包括水动力能量、微生物、碎屑颗粒的累积量等,其中水动力能量占主导地位。能量过低,核形石扁平;能量适合,核形石纹层均匀且厚;能量过强,核形石处于磨蚀状态。水流的强烈冲刷作用会破坏微生物对颗粒的黏附作用,使砂屑生屑核形石滩转变为砂屑生屑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台地 上奥陶统 核形石 磨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围场地区发现早白垩世七鳃鳗化石
5
作者 郭新宇 《地质学刊》 CAS 2022年第3期260-265,共6页
七鳃鳗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特殊无颌类脊椎动物。因其仅发育脊索上的小软骨片及口腔内的角质齿,一般很难保存为化石。国内外现存的七鳃鳗化石记录很少,例如南非晚泥盆世的Priscomyzon riniensis、北美石炭纪的Mayomyzon pieckoensis和Har... 七鳃鳗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特殊无颌类脊椎动物。因其仅发育脊索上的小软骨片及口腔内的角质齿,一般很难保存为化石。国内外现存的七鳃鳗化石记录很少,例如南非晚泥盆世的Priscomyzon riniensis、北美石炭纪的Mayomyzon pieckoensis和Hardistiella montanensis,还有我国内蒙古下白垩统义县组的Mesomyzon mengae。近几年,在河北承德围场地区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鱼类化石,其中就有七鳃鳗化石,表明围场地区是继内蒙古宁城之后我国第二个重要的早白垩世七鳃鳗化石产地。研究了产自围场地区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3件七鳃鳗化石标本(MHGU4270、MHGU4271、MHGU4272),化石保存基本完整,可见吸盘、眼、鳃囊、肌节、背鳍、后背鳍、尾鳍等构造。成年期个体(MHGU4270、MHGU4271)体长为24~27 cm,体高为1.9~2.0 cm;非成年期个体(MHGU4272)体长约为17.0 cm,体高约为1.2 cm,明显大于内蒙古宁城地区发现的孟氏中生鳗。根据形态结构特征,认为这3件七鳃鳗化石应为一个新的属种,将其命名为围场河北鳗(Hebeimyzon weichangensis gen.et sp.nov.)。围场中生鳗(新属、新种)的发现不仅为我国早白垩世七鳃鳗化石的研究增添了新材料,扩大了研究的区域范围,而且对进一步深化研究早白垩世七鳃鳗的演化历史、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鳃鳗化石 早白垩世 围场地区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甲龙类一新种--程氏天镇龙
6
作者 庞其清 李志广 郭震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41-73,共33页
记述了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北部和山西省天镇县南部交界处康代梁山(海拔1262 m)上白垩统灰泉堡组二段中甲龙类的一新标本。新标本头骨低平,头骨顶面覆盖不规则膜质瘤状突,枕骨圆凸,略微超出顶面,后侧鳞角状突短小,与枕面平齐,向上方45... 记述了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北部和山西省天镇县南部交界处康代梁山(海拔1262 m)上白垩统灰泉堡组二段中甲龙类的一新标本。新标本头骨低平,头骨顶面覆盖不规则膜质瘤状突,枕骨圆凸,略微超出顶面,后侧鳞角状突短小,与枕面平齐,向上方45°倾斜延伸。新标本头骨的这些特征,明显地不同于中国新疆中侏罗世的天池龙Tianchisaurus、蒙古早白垩世的沙漠龙Shamosaurus、北美晚侏罗世的甲龙Ankylosaurus和晚白垩世的真板头龙Euoplocephalus及中国和蒙古晚白垩世的绘龙Pinacosaurus。同时,头骨的外形,顶面膜质骨瘤状突的排列,两侧后方的鳞角状突与枕面(横轴)伸展的方向和角度等特征,也明显不同于蒙古晚白垩世的美艳龙Saichania、兰尾龙Talarurus,中国内蒙古晚白垩世的脑龙Tarchia和山西省天镇县武家山同层位的山西龙Shanxia。新种头骨的相关特征,与同一产地和层位中的天镇龙Tianzhenosaurus很为一致,故而归之于该属中,与同一产地和层位中的杨氏天镇龙Tianzhenosaurus youngi很为相近,但新标本头骨顶面膜质骨瘤状突较多,略小而低平,更不规则,枕面略向上方倾斜,基枕骨圆凸,下缘宽圆,枕骨孔大而圆,眶孔较大,呈斜长圆形,周边膜质骨环低平,翼骨与锄骨近于垂直,锄骨细长,尾椎较粗壮等方面与杨氏天镇龙Tianzhenosaurus youngi均有较明显的不同,故确定应为一新种程氏天镇龙Tianzhenosaurus chengi sp.nov.。该种的新发现,不仅为我国甲龙化石的研究提供和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新资料,且对探讨白垩纪晚期甲龙的分类、演化、迁徙,恐龙动物群的相互关系及动物地理区的划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龙类 程氏天镇龙(新种) 晚白垩世 山西省 天镇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晚侏罗世一新的巨龙型类恐龙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旭日 吴文昊 +3 位作者 李涛 季强 李印先 郭金芳 《世界地质》 CAS 2019年第3期581-588,共8页
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奇台地区晚侏罗世石树沟组一接近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右侧股骨,发现其不仅具有典型巨龙型类恐龙特征,而且还有许多独具特征,如经过股骨近端的侧向膨大部分最远点的实际延伸直线与股骨头背面实际延伸直线成约127°夹... 研究新疆准噶尔盆地奇台地区晚侏罗世石树沟组一接近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右侧股骨,发现其不仅具有典型巨龙型类恐龙特征,而且还有许多独具特征,如经过股骨近端的侧向膨大部分最远点的实际延伸直线与股骨头背面实际延伸直线成约127°夹角;第四转子发育明显,侧视呈土丘状;第四转子位于股干中间偏上靠近内侧;髁间凹发育呈“U”型;远端关节面与骨干间有一小的夹角。虽然只有股骨保存,但根据特征对比及地层时代和地理分布因素,其代表了一种新的大型巨龙型类恐龙,故建立新属新种:奇台傅山龙(Fushanosaurus qitaiensis gen.et sp.no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脚类 巨龙型类 晚侏罗世 奇台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临夏盆地渐新世—中中新世爪兽科和马科(奇蹄目,哺乳纲)化石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岩 沙卓菲 +3 位作者 苟诗皓 张彤 刘傲然 陈少坤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77-1188,共12页
甘肃临夏盆地因巨厚的新生代陆相沉积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其中奇蹄目化石因在生物地层和古环境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而备受关注。本文描述了甘肃省临夏盆地发现的3种爪兽和一种安琪马化石。椒子沟地点的Schizotherium ordosiu... 甘肃临夏盆地因巨厚的新生代陆相沉积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而闻名于世,其中奇蹄目化石因在生物地层和古环境研究方面有重要意义而备受关注。本文描述了甘肃省临夏盆地发现的3种爪兽和一种安琪马化石。椒子沟地点的Schizotherium ordosium进一步证实椒子沟组的时代当属晚渐新世;老沟地点和上沟地点的Schizotheriinae gen. et sp. indet.和Anisodon sp.表明在中中新世全球气候适宜期,我国北方爪兽类的生物多样性是比较高的;上沟地点的Anchitherium gobiense是通古尔期的代表物种之一,它的存在说明上沟化石地点的时代为中中新世晚期。爪兽类和安琪马都是林栖型的动物,指示了临夏盆地晚渐新世以疏林环境为主,中中新世晚期温湿森林更加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新世 中中新世 裂爪兽亚科 爪兽亚科 安琪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中国化石保护工作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被引量:1
9
作者 季燕南 季强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1-5,共5页
化石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国土资源、海关、公安、司法等各个领域,既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又要考虑到社会大众的权益,管理中最关键性工作就是对于"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与"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 化石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国土资源、海关、公安、司法等各个领域,既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又要考虑到社会大众的权益,管理中最关键性工作就是对于"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与"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的界定,以及化石分级标准的建立。论文简要解释了"古生物""化石"及"标本"三种术语之间概念的差异性,认为保护的对象是化石,化石产地与化石标本应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标准。建议根据科学价值将化石标本分为三类五级,再根据数量和保存状况分别给出分值标准。化石产地也分为三类五级,再根据科学价值、丰富性、多样性、分布规模和保存现状分别给出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保护 化石标本 化石产地 分类与分级 分级标准 分级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五段凝块石类型与古盐度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乔亚斌 张林 +3 位作者 王予 张一果 马君霞 姜红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10,共14页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近年来地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其时空分布非常广泛,并可形成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苏里格气田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1+2段和马五4段,笔者分别发现了非钙化微生物成因的凝块石微生物岩。依据显微结构,将... 微生物碳酸盐岩是近年来地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其时空分布非常广泛,并可形成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苏里格气田的中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1+2段和马五4段,笔者分别发现了非钙化微生物成因的凝块石微生物岩。依据显微结构,将凝块石划分为蠕虫状凝块石、网状凝块石和房室孔洞状凝块石3种类型。通过与基里巴斯现代超盐湖微生物碳酸盐形成环境的对比,推测在华北地台云坪广布、坪中有湖的大背景下,凝块石是在相对海平面上升、盐度大约在60‰~149‰之间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含石膏结核碳酸盐岩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盐度达到149‰以上的条件下形成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蠕虫状凝块石泥粉晶白云岩的白云石晶间孔和溶蚀孔非常发育,网状凝块石和房室孔洞状凝块石的溶蚀残余孔较发育,推测凝块石微生物岩具有较好的物性,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岩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块石 微生物岩 奥陶系 马家沟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四分珊瑚及其古地理分布
11
作者 冯琦 刘傲然 +1 位作者 姜红霞 吴亚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5-985,共21页
本文系统描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床板珊瑚形珊瑚亚纲四分珊瑚目四分珊瑚科的化石,共4属3种和2个未定种,分别为:四分珊瑚属Tetradium小四分珊瑚(比较种)Tetradium cf. minus、纤状四分珊瑚(比较种)Tetradium cf. fibratum... 本文系统描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床板珊瑚形珊瑚亚纲四分珊瑚目四分珊瑚科的化石,共4属3种和2个未定种,分别为:四分珊瑚属Tetradium小四分珊瑚(比较种)Tetradium cf. minus、纤状四分珊瑚(比较种)Tetradium cf. fibratum、杆四分珊瑚属Rhabdotetradium杆四分珊瑚(未定种)Rhabdotetradium sp.、似植珊瑚属Phytopsis细胞状似植珊瑚(比较种)Phytopsis cf. Cellulosum、古槽珊瑚属Palaeoalveolites古槽珊瑚(未定种)Palaeoalveolites sp.。其中,似植珊瑚属Phytopsis为在亚洲地区的首次发现和报道。本文选取塔中822、塔中82、塔中30、塔中23和塔中43井上奥陶统取心段研究四分珊瑚化石的分布特征,发现四分珊瑚化石集中出现在奥陶系上统桑比阶-凯迪阶良里塔格组良三段至良一段,在塔中台地边缘礁滩相和台地内部泻湖相内均有分布,是一类广适型的生物。其中,礁滩相内多为似植珊瑚属Phytopsis、四分珊瑚属Tetradium的块状复体碎块,泻湖相内多为个体形态较大的四分珊瑚属Tetradium,杆四分珊瑚属Rhabdotetradium,似植珊瑚属Phytopsis及古槽珊瑚属Palaeoalveolites的块状和丛状复体碎块。结合全球其他板块四分珊瑚的古地理分布规律,认为在奥陶纪生物大辐射背景下,四分珊瑚自中奥陶统出现后,在上奥陶统凯迪期发生大规模辐射。塔里木板块塔中台地奥陶系良里塔格组中的四分珊瑚即为上奥陶统凯迪期的辐射产物,其辐射规律与全球底栖造礁生物的辐射规律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台地 上奥陶统 四分珊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松藻类化石古生态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亚生 蒋子文 姜红霞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8-214,共17页
研究发现,湖南慈利虾米洞剖面上二叠统长兴组含有丰富的松藻类和粗枝藻类化石,并且两者各自成带。松藻类化石包括3属(Anchicodium,Gymnocodium,Permocalculus)7种;粗枝藻类化石包括3属(Epimastopora,Mizzia,Macroporella)。基于形态结... 研究发现,湖南慈利虾米洞剖面上二叠统长兴组含有丰富的松藻类和粗枝藻类化石,并且两者各自成带。松藻类化石包括3属(Anchicodium,Gymnocodium,Permocalculus)7种;粗枝藻类化石包括3属(Epimastopora,Mizzia,Macroporella)。基于形态结构和矿物组构的相似性,本文建议将以前归入裸海松藻科的化石属全部归入松藻科。松藻类化石分布在代表低能环境的粒泥岩和泥粒岩中;而粗枝藻类化石产出在松藻类层位之上代表高能环境的亮晶颗粒岩中。由于对光线的依赖,本文把晚二叠世松藻类的古水深范围限定在20–80 m,把粗枝藻类的生活环境限定在水深约为20 m以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较高能浅水环境。认为该剖面从下部的松藻类群落演替到上部的粗枝藻类群落的主控因素是水深的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松藻类 粗枝藻类 古生态 古水深
原文传递
全球古-中生代之交牙形石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奎 童金南 +4 位作者 李红军 田力 邹亚锐 梁蕾 赵璧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2-1037,共26页
古-中生代之交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包括“Pangea”大陆的解体、大火成岩省的喷发、晚古生代大冰期的消逝、极端高温事件、两次生物大灭绝以及迟缓的生物复苏等.牙形石作为该时期主要的标准化石,是进行地层对比以及生物与环境协同... 古-中生代之交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包括“Pangea”大陆的解体、大火成岩省的喷发、晚古生代大冰期的消逝、极端高温事件、两次生物大灭绝以及迟缓的生物复苏等.牙形石作为该时期主要的标准化石,是进行地层对比以及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此阶段的牙形石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这些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为人们进行高精度的地层对比、定量重建该时期地球的生物及环境演变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系统地对该时期全球牙形石的研究,包括牙形石的生物学、地层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等进行了总结,也提出了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随着更多技术手段的开发以及更多基础材料的发现,将加强研究人员对该时期牙形石演化的理解,必然也会在研究这段地质历史转折与突变期的古海洋、古环境、古生物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古环境 生物地层 地层学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海百合茎化石及其古生态
14
作者 姜红霞 杨彦嘉 吴亚生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0-602,共13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奥陶系海百合茎化石丰富。本文通过研究塔中35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岩芯中的海百合与其共生生物的关系,讨论了海百合化石的古生态。在塔中35井上奥陶统取芯中识别出7种海百合茎类型:圆圆茎、星星茎、星圆...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奥陶系海百合茎化石丰富。本文通过研究塔中35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岩芯中的海百合与其共生生物的关系,讨论了海百合化石的古生态。在塔中35井上奥陶统取芯中识别出7种海百合茎类型:圆圆茎、星星茎、星圆茎、椭圆圆茎、星椭圆茎、圆角星星茎和不规则星茎,根据茎板形态划分为五射茎板组(Pentameri)、椭圆茎板组(Elliptici)、圆茎板组(Cyclici)、特殊茎板组(Varii)四种组合类型;统计了海百合茎化石各种切面的大小和百分含量;结合岩性分析了每段地层的沉积环境。研究发现,在局限泻湖环境下,蓝细菌–四分珊瑚为主的生物组合中不见海百合化石碎片;仅见腹足类和介壳类化石的细砂屑滩中,偶见细小的海百合茎化石;在开阔海环境中,海百合广泛与苔藓虫、管孔藻、粗枝藻等共生。在海百合–苔藓虫组合中,海百合茎板的类型最丰富多样,五射茎板组、椭圆茎板组、圆茎板组、特殊茎板组等四种茎板组合类型都存在;在管孔藻–海百合组合中,海百合茎板主要为圆茎板类型,粗大、密集,海百合茎碎片含量最高;在海百合–粗枝藻组合中,海百合茎板的数量减少、大小变小,但茎板的类型比较丰富,四种茎板组合类型都有。由此认为,塔中台地上奥陶统沉积期,海百合生长的首选环境为开阔台地,并受水动力能量和水体清洁度控制:水动力能量高,水体清洁,海百合繁盛;水动力能量低,水体动荡浑浊,海百合可以生存;水动力能量低、较为动荡、微生物席发育的环境,不利于海百合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台地 上奥陶统 海百合茎板 古生态
原文传递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MIS 2阶段的鼹科动物化石 被引量:1
15
作者 庞丽波 刘傲然 +3 位作者 吴雁 胡鑫 陈少坤 魏光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6-1375,共10页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第②-2层的时代为更新世最晚期,可与MIS 2阶段相对应。文章系统研究了这一层位中的鼹科动物化石,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对比,依据齿式、齿冠结构和尺寸大小将之分别鉴定为长尾鼩鼹Scaptonyx fusicaudus、...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第②-2层的时代为更新世最晚期,可与MIS 2阶段相对应。文章系统研究了这一层位中的鼹科动物化石,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对比,依据齿式、齿冠结构和尺寸大小将之分别鉴定为长尾鼩鼹Scaptonyx fusicaudus、白尾鼹Parascaptor leucurus和宽齿鼹Euroscaptor grandis,均为现生的区域灭绝种。从这3个物种的现代分布范围和生境判断,玉米洞遗址在MIS 2阶段的古环境较现代更为寒凉,与横断山区或秦岭海拔2000~3000 m处相当。喜寒凉的鼹科动物在MIS 2阶段向低海拔处迁徙扩散,而当全新世暖期到来时,玉米洞周边并无供其生存的适宜环境,这些鼹科动物在此区域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洞遗址 MIS 2阶段 鼹科动物化石 区域灭绝 古环境
原文传递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晚更新世鼠科动物化石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少坤 庞丽波 +2 位作者 吴雁 胡鑫 魏光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3-818,共16页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出土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晚更新世中-晚期的鼠科动物较为丰富,在层位上对应于MIS 4和MIS 2时期。形态学观察显示玉米洞的鼠科化石分别属于5属10种:笔...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出土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晚更新世中-晚期的鼠科动物较为丰富,在层位上对应于MIS 4和MIS 2时期。形态学观察显示玉米洞的鼠科化石分别属于5属10种:笔尾树鼠(未定种)Chiropodomys sp.、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小林姬鼠A.sylvaticus、郑氏攀鼠Vernaya zhengi、巨攀鼠V.giganta、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andersoni和高原白腹鼠N.excelsior。这一组合既显示了浓厚的华南色彩,也有明显的自身特色,即Chiropodomys sp.的出现和N.excelsior占据优势地位。鼠科化石的生境分析表指示了晚更新世中-晚期玉米洞遗址与现代类似但更为湿冷的森林或森林灌丛环境。玉米洞遗址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中国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洞遗址 鼠科动物化石 晚更新世 古环境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晚奥陶世钙化粗枝藻化石
17
作者 张月阳 姜红霞 +3 位作者 吴亚生 包洪平 任军峰 黄正良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8-237,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的南缘和西缘在晚奥陶世发育礁滩相带,珊瑚、层孔虫、苔藓虫、红藻、粗枝藻和蓝细菌等生物非常丰富。本文系统描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宁夏彭阳石节子沟、西南缘陇县李家坡、南缘淳化县铁瓦殿和礼泉东庄4地点碳酸盐岩地层的钙... 鄂尔多斯盆地的南缘和西缘在晚奥陶世发育礁滩相带,珊瑚、层孔虫、苔藓虫、红藻、粗枝藻和蓝细菌等生物非常丰富。本文系统描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宁夏彭阳石节子沟、西南缘陇县李家坡、南缘淳化县铁瓦殿和礼泉东庄4地点碳酸盐岩地层的钙化粗枝藻化石6属9种,分别是艾氏蠕孔藻Vermiporella eisenacki、威森柏蠕孔藻Vermiporella wesenbergensis、脆弱蠕孔藻Vermiporella fragilis、志留粗孔藻Dasyporella silurica、链状节孔藻Arthroporella catenularia、房室串珠孔藻Moniliporella camerta、苏格兰因特姆尔藻Intermurella scotica、鄂尔多斯因特姆尔藻Intermurella ordosensis sp. nov.和大链孔藻Catenuporella gigantia gen. et sp. nov.(新属新种)。鄂尔多斯因特姆尔藻的特征与苏格兰因特姆尔藻的特征相似,但内径与外径的比值(d/D)为0.66-0.72,比苏格兰的d/D值大。大链孔藻Catenuporella gigantia gen. et sp. nov.(新属新种)以藻体分节、直径大、侧枝孔宽、钙化壁厚为特征,与其他奥陶纪粗枝藻不同,在鄂尔多斯盆地大量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粗枝藻 绿藻 背锅山组 奥陶纪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中–晚更新世鹿科动物化石
18
作者 陈少坤 庞丽波 +2 位作者 吴雁 胡鑫 魏光飚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盆地的玉米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鹿科动物化石计有3属3种,且均有保存状态较好的角化石,为华南中–晚更新世鹿科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赤麂Muntiacus muntjak margae以角的...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盆地的玉米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鹿科动物化石计有3属3种,且均有保存状态较好的角化石,为华南中–晚更新世鹿科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赤麂Muntiacus muntjak margae以角的尺寸较大为显著特征,在玉米洞中仅见于中更新世晚期地层中;黑鹿Rusa unicolor的角粗壮、纹饰深,眉枝长且与主枝的夹角为锐角,二者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常见成员。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的角相对纤细、表面纹饰弱、主枝与眉枝夹角为钝角,是在西南地区的首次确切报道。R.unicolor化石标本在玉米洞遗址多数地层可见,而C.(S.)grayi则仅见于代表冰期气候的少数层位中,显示了玉米洞遗址堆积形成时期的古环境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洞遗址 鹿科 葛氏斑鹿 中–晚更新世 古环境 重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