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藜麦皂苷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霍俊奇 尚鹤婷 +5 位作者 郭晨 马悦 栗慧 武二斌 冯亭亭 魏东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3期86-94,共9页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产自安第斯山脉,具有较好的耐旱、耐碱、耐盐性。藜麦种子表皮含有大量皂苷,呈苦味,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抗营养性,影响藜麦市场发展。皂苷干法去除需经研磨、加热等,具有一定效果但易造成藜麦破碎和营养物...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产自安第斯山脉,具有较好的耐旱、耐碱、耐盐性。藜麦种子表皮含有大量皂苷,呈苦味,具有一定的毒性和抗营养性,影响藜麦市场发展。皂苷干法去除需经研磨、加热等,具有一定效果但易造成藜麦破碎和营养物质流失;湿法去除经浸泡、水洗、沸水煮制等,可彻底去除,但易产生大量污水,导致藜麦萌发等问题。通过多级处理、干湿结合、辅助加热等方法,更易于去除皂苷。虽然,藜麦皂苷影响口感,但藜麦皂苷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理活性,故皂苷的提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提取手段为有机溶剂提取法、超临界CO_(2)提取法、水浸等,结合辅助方法(如微波、超声、复合酶等)会有更好的提取效果,且提取皂苷还缺少符合大量生产的设备及更优的工艺条件。对皂苷的结构进行分析,探索合成途径是进一步发展藜麦产业的前提。代谢组学技术已在分析物质结构鉴定和合成途径方面较为成熟。目前,检测分析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及核磁共振法等。通过代谢组学检测手段为苦味产生机制和活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综述了藜麦皂苷的去除、提取、代谢组学分析研究进展,以期为藜麦皂苷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皂苷 苦味去除 提取 分析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北旱作春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
作者 白雪冬 和江鹏 +5 位作者 赵海超 刘松涛 黄智鸿 卢海博 刘晨 尹文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1期58-62,共5页
[目的]研究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优化适宜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模式。[方法]采用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设计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秸秆还田大垄轮播(JL)3种还田模式,分析土壤不同粒径团... [目的]研究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优化适宜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模式。[方法]采用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设计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秸秆还田大垄轮播(JL)3种还田模式,分析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质量比、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结果]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农田土壤以0.25~0.50 mm团聚体占比最高,在26.28%~31.84%,其次为>1.00~2.00 mm团聚体,<0.25 mm团聚体占比最低。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1.00 mm团聚体比例(P<0.05),增幅顺序为JX>JL>JF,JF、JL、JX处理比CK土壤MWD分别提高了10.59%、12.94%、17.06%,土壤GMD分别提高了15.31%、16.33%、18.37%。秸秆还田后春季土壤团聚体大颗粒占比下降,微颗粒占比升高,稳定性下降。秸秆还田显著提高0~20 cm土层>1.00~2.00 mm团聚体占比,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20~40 cm土层0.25~0.50 mm和<0.25 mm团聚体占比,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论]秸秆还田模式通过对秸秆的破碎程度、有机碳输入、影响微生物酶活性调节土壤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旋耕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春玉米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旱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嘧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3
作者 郭晨 尚鹤婷 +3 位作者 霍俊奇 王培征 栗慧 魏东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6期63-70,共8页
为提高动物源性食品中SD(Sulfadiazine,SD)药物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建立快速高效便捷的免疫检测方法,制备特异性强的SD单克隆抗体。采用重氮化法偶联SD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及卵清白蛋白(OVA),制备S... 为提高动物源性食品中SD(Sulfadiazine,SD)药物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建立快速高效便捷的免疫检测方法,制备特异性强的SD单克隆抗体。采用重氮化法偶联SD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及卵清白蛋白(OVA),制备SD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经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vis)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鉴定其偶联成功;免疫原使用4周龄的BALB/c小鼠7只;通过细胞融合、阳性筛选、亚克隆、制备腹水及纯化等过程制备SD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n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ic-ELISA)标准曲线。结果表明,SD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8×106),IC50为78.7 ng/mL,与磺胺一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噁唑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78%,0.16%,0.26%,与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1%。经鉴定,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为鼠IgG的2b亚类。获得了抗SD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较高,灵敏度较高,亲和力较好,与其他结构类似物交叉反应率较低,为后续制备SD快速检测试纸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嘧啶 单克隆抗体 完全抗原 间接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不同产区板栗种植情况和营养成分研究现状概述
4
作者 丁琛 李玮铎 +2 位作者 王雪松 邢晓帆 孙丰梅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8期224-228,共5页
本文综述了我国不同产区板栗的种植情况,对不同产区板栗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及板栗中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对比。比较不同板栗品种之间的品质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品种优势,为板栗深加工、分等分级提供营养学参考,并为“名特优新”... 本文综述了我国不同产区板栗的种植情况,对不同产区板栗的化学成分、营养价值及板栗中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对比。比较不同板栗品种之间的品质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品种优势,为板栗深加工、分等分级提供营养学参考,并为“名特优新”品牌建立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撑,对板栗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原产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种植情况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土霉素残留 被引量:6
5
作者 栗慧 于苗 +3 位作者 刘培 尹会敏 孙丰梅 魏东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24-1530,共7页
目的建立用于快速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土霉素残留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胶体金粒径选用20nm,将经鉴定制备成功的胶体金溶液与土霉素多克隆抗体结合得到金标抗体。优化金标抗体的制备条件,将包被抗... 目的建立用于快速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土霉素残留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胶体金粒径选用20nm,将经鉴定制备成功的胶体金溶液与土霉素多克隆抗体结合得到金标抗体。优化金标抗体的制备条件,将包被抗原(1.0 mg/mL)和羊抗鼠二抗(0.75 mg/mL)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包被在硝酸纤维素(nitrocellulose,NC)膜上,金标抗体按一定浓度包被在玻璃纤维垫上,对样品垫和吸收垫进行裁剪处理,通过上述预处理将每部分依次叠加粘贴至底板,制成胶体金试纸条。结果土霉素胶体金试纸条在实际样品中的检出限为30μg/L;土霉素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与沙拉沙星、莱克多巴胺、氨苄青霉素、恩诺沙星(非本族兽药)无交叉反应。结论该试纸条具有较强特异性、检测时间短、操作方便优点,可作为土霉素残留现场检查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胶体金 试纸条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旱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DOM光谱特征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晨 白雪冬 +5 位作者 赵海超 黄智鸿 刘松涛 卢海博 刘子刚 刘雪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19-1432,共14页
通过连续4年定点秸秆还田试验,设置大垄轮播、翻耕、旋耕3种还田方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测定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及玉米各生育时期(播种前期、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收获期)0-... 通过连续4年定点秸秆还田试验,设置大垄轮播、翻耕、旋耕3种还田方式,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测定不同土层(0-20、20-40、40-60、60-80、80-100 cm)及玉米各生育时期(播种前期、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收获期)0-20cm土层DOM组分特征,以期优化寒旱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结果表明,土壤DOC质量分数在202-364mg∙kg^(-1)之间,DOM类胡敏酸组分(23.6%-54.3%)占比最高,类富里酸组分(23.6%-31.6%)占比次之,秸秆还田降低土壤(0-20 cm)DOM类胡敏酸组分占比,增加土壤DOM类蛋白组分占比、陆源特征及芳香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DOM质量分数增加,类胡敏酸组分占比、腐殖化程度和生物源特征降低,疏水性分子增加。大垄轮播提高0-40cm土层DOM类胡敏酸组分占比、腐殖化程度及芳香性,翻耕提高20-40cm土层DOM类蛋白组分、疏水性组分占比,旋耕提高0-20 cm土层DOM类富里酸组分占比、腐殖化程度及芳香性。随着玉米的生长土壤DOM质量分数降低,类胡敏酸组分呈先降后升趋势,DOM小分子组分占比增加,生物源增强,腐殖化程度减弱。大垄轮播增加灌浆期土壤DOM类富里酸、类蛋白组分占比,翻耕降低拔节期DOM类胡敏酸组分占比,旋耕增加苗期DOM类蛋白组分占比。秸秆还田通过提高微生物及酶活性和作物产量影响DOM组分,大垄轮播通过延长根际秸秆腐解时间影响土壤DOM组分,提高DOM供肥能力及春玉米产量;翻耕和旋耕通过机械作用影响DOM含量和组分,增强DOM腐解。因此,寒旱区春玉米秸秆还田适宜采用大垄轮播秸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DOM 三维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 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培 尹会敏 +3 位作者 穆文静 栗慧 武二斌 魏东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2-177,共6页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工具,已逐渐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物质的检测。生物条形码技术通过构建“纳米金颗粒-目标物-磁纳米颗粒”三明治结构,利用磁场作用,将结合在纳米金颗粒表面的大量相同序列的寡聚核苷酸洗脱下来...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工具,已逐渐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物质的检测。生物条形码技术通过构建“纳米金颗粒-目标物-磁纳米颗粒”三明治结构,利用磁场作用,将结合在纳米金颗粒表面的大量相同序列的寡聚核苷酸洗脱下来,并进一步放大信号,实现对目标物的间接或直接检测。本文介绍了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综述了生物条形码与生物芯片银染技术、酶标纳米金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微孔板银染技术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等高灵敏放大信号技术的联合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探索其最佳反应条件、优化操作步骤和多种物质的残留检测,开发标准化、商业化的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免疫试剂盒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 蛋白质 核酸 小分子物质 三明治结构 纳米金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生功能水对三种蔬菜质构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旭冉 程铭 +4 位作者 邢维海 杨立亭 曲丽洁 王健 刘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01-207,共7页
为了比较分析电生功能水(electrolyzed functional water,EFW)对蔬菜质构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甘蓝、西兰花、彩椒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清洗时间下3种蔬菜的质构特性和维生素C(V 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含量。结果表明,甘蓝茎和叶... 为了比较分析电生功能水(electrolyzed functional water,EFW)对蔬菜质构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甘蓝、西兰花、彩椒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清洗时间下3种蔬菜的质构特性和维生素C(V 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含量。结果表明,甘蓝茎和叶的平均硬度、紧实度、脆性,西兰花花茎的皮硬度、内部平均硬度、紧实度、脆性以及彩椒正面的紧实度、硬度和反面的紧实度、脆性在5~25 min不同清洗时间内,均无显著差异(P>0.05),即EFW清洗对3种蔬菜质构特性无显著影响;EFW清洗过程对甘蓝的V C和西兰花的可溶性蛋白造成较大损失,与未清洗时相比,清洗20 min甘蓝V C和西蓝花可溶性蛋白分别减少20.26%和32.23%,对甘蓝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西兰花的V C、可溶性总糖以及彩椒的V 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造成损失较小,与未清洗时相比,清洗20 min损失低于20%。研究显示,采用EFW清洗甘蓝、西蓝花、彩椒,能保持蔬菜质构特性及大部分营养物质,该清洗方式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电生功能水 清洗时间 质构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丙沙星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研究
9
作者 栗慧 于苗 +2 位作者 孙丰梅 魏玉文 魏东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72-178,共7页
该文对快速检测食品中环丙沙星残留的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将环丙沙星多克隆抗体与条形码DNA链共同修饰在纳米金颗粒上制备纳米金复合探针、环丙沙星单克隆抗体与磁性颗粒结合制备磁性探针,然后对其采用可见光光谱法、透射... 该文对快速检测食品中环丙沙星残留的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将环丙沙星多克隆抗体与条形码DNA链共同修饰在纳米金颗粒上制备纳米金复合探针、环丙沙星单克隆抗体与磁性颗粒结合制备磁性探针,然后对其采用可见光光谱法、透射电镜法进行鉴定;其次将上述探针与环丙沙星标准品进行杂交反应,在磁场的作用下,去除未结合的纳米金复合探针,然后收集标记成功的纳米金复合探针释放出的DNA链,采用微孔板银染的生物条形码技术进行检测,得到环丙沙星残留量。检测环丙沙星的最低检出限为2.13 ng/mL。该方法与常规免疫检测方法相比灵敏度增强,具有实用性,为未来检测小分子物质残留量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制备环丙沙星生物条形码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沙星 纳米金复合探针 磁性探针 三明治结构 生物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冰欣 卢海博 +5 位作者 赵海超 黄智鸿 刘松涛 白雪冬 刘晨 魏东 《南方农业》 2023年第5期157-162,170,共7页
作物病虫害防控是农业增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主要问题。自农业产生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积极探索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基于此,通过综述文献对国内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及理念进行总结。农作物防控技术主... 作物病虫害防控是农业增产稳产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主要问题。自农业产生以来,人们就在不断地积极探索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基于此,通过综述文献对国内外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及理念进行总结。农作物防控技术主要有农艺措施防控、物理防控、化学防控及生物防控措施,近年来主要推广综合防控措施。农作物防控所采用的农机具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地进步,现今我国无人机精准防控技术已经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理念也由过度防控向防治未病转变。未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将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以绿色防控技术为主导的精准防控和防治未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病虫害 防控技术 防控理念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市自加工鲜切果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建立
11
作者 王俸禄 赵瑞平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1期88-91,共4页
根据HACCP原理,对超市自加工鲜切果品整个生产、销售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危害分析,确定原料验收、切分、称重包装、金属检测和贮存、运输、销售5个环节为关键控制点,采取对应的有效纠偏措施;同时,制定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工作计划... 根据HACCP原理,对超市自加工鲜切果品整个生产、销售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危害分析,确定原料验收、切分、称重包装、金属检测和贮存、运输、销售5个环节为关键控制点,采取对应的有效纠偏措施;同时,制定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工作计划表,从而保障鲜切果品在超市加工和销售中的安全,建立超市鲜切果品加工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CCP 鲜切果品 关键控制点 超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12
作者 尚鹤婷 霍俊奇 +4 位作者 郭晨 王培征 栗慧 冯亭亭 魏东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7-264,共8页
研究采用了一系列分离纯化技术,包括离子交换层析法、葡聚糖凝胶层析法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旨在从藜麦蛋白酶解物中分离并纯化出具有潜在活性的肽组分。评价过程中... 研究采用了一系列分离纯化技术,包括离子交换层析法、葡聚糖凝胶层析法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旨在从藜麦蛋白酶解物中分离并纯化出具有潜在活性的肽组分。评价过程中,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率为主要指标,通过该标准来筛选出具备良好ACE抑制活性的肽段。为更精确地鉴定这些活性肽的序列,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技术进行细化分离。采用分子对接进一步深入解析肽段与ACE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肽段与ACE的结合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得到3个组分中以G-2组分具有更好降压活性,其ACE抑制率达到(47.22±1.61)%。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得到3个组分继续收集进行RP-HPLC分离纯化,收集4个组分中A1组分具有更好降压活性。再通过质谱分析,得到肽段共105条。通过对肽段大小长短、认知度以及C端氨基酸性质进行初步筛选,最后根据分子对接模型预测鉴定筛选出最佳结合肽段GRCPGGLCCSK。该研究旨在为藜麦功能性肽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 分离纯化
原文传递
马铃薯及土壤中烯酰吗啉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洋 王玮 +3 位作者 朱旭冉 张佳笑 刘媛 王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4-110,共7页
烯酰吗啉(dimethomorph,DMM)是一种新型内吸治疗性专用低毒杀菌剂,广泛用于晚疫病等病害的防治。为合理将烯酰吗啉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方法研究不同年份(2015、2016年)不同产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 烯酰吗啉(dimethomorph,DMM)是一种新型内吸治疗性专用低毒杀菌剂,广泛用于晚疫病等病害的防治。为合理将烯酰吗啉用于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方法研究不同年份(2015、2016年)不同产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黑龙江省)烯酰吗啉在马铃薯块茎、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烯酰吗啉在马铃薯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2.36 d(宁夏)、12.38 d(黑龙江)和3.69 d(宁夏)、28.88 d(黑龙江);在马铃薯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31.05 d(宁夏)、6.48 d(黑龙江)和69.31 d(宁夏)、13.33 d(黑龙江)。烯酰吗啉施药剂量、次数和时间间隔不同,则其在马铃薯植株、块茎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也不同。施药量为1 345.5~2 018.2 g(a.i)/hm2,施药3~4次,施药间隔7 d,施药后14 d采收,收获马铃薯块茎中烯酰吗啉的残留量即均小于0.02 mg/kg,低于我国制定的马铃薯中烯酰吗啉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酰吗啉 马铃薯 土壤 消解动态 农药残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