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动式阻尼的混合式步进电机转速振荡抑制控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施雨 武志涛 +1 位作者 苏晓英 佟文明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59-2469,共11页
混合式步进电机因其特殊的机械结构导致自身阻尼极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发生振荡过大,甚至失步的问题。为提高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控制品质,提出一种基于主动式阻尼的步进电机转速振荡抑制方法。首先,将电机模型转化至同步旋转dq坐标系,... 混合式步进电机因其特殊的机械结构导致自身阻尼极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发生振荡过大,甚至失步的问题。为提高混合式步进电机的控制品质,提出一种基于主动式阻尼的步进电机转速振荡抑制方法。首先,将电机模型转化至同步旋转dq坐标系,将电流i_d控制恒为额定电流,利用位置误差和速度误差调节电流i_q生成瞬时转矩,抑制电机运行时存在的振荡现象。其次,为实现电机闭环反馈控制,提出一种将同步频率提取滤波器(SFF)与三阶锁相环(PLL~3rd)相结合的无传感器控制方法。SFF可以滤除反电动势信号中的高次谐波,PLL~3rd能消除转速变化过程中的稳态误差。实验证明,该方法有效抑制了步进电机运行过程中的振荡现象,提升了电机的运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步进电机 双闭环控制 主动式阻尼控制 锁相环 同步频率提取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液式液化天然气泵用低温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现状综述
2
作者 张书宽 王发琛 +2 位作者 曲荣海 朱景伟 刘光伟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998-7018,共21页
低温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和运行稳定的优点,正在逐步替代低温感应电机,成为液化天然气泵用低温电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仍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该文首先详细阐述了低温环境下永磁同步电机关键材料的电磁特性和机... 低温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和运行稳定的优点,正在逐步替代低温感应电机,成为液化天然气泵用低温电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仍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有待解决。该文首先详细阐述了低温环境下永磁同步电机关键材料的电磁特性和机械特性的变化规律,明确了不同材料的选取原则。在此基础上,重点总结了低温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方法、拓扑结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及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然后,介绍了现有低温电机的制造工艺与测试方法,指出当前低温电机测试所面临的挑战和不足。最后,探讨了低温永磁同步电机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对低温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永磁同步电机 低温材料特性 设计方法 控制策略 低温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开关电器中接触触点热过程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付思 曹云东 +1 位作者 李静 侯春光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6-551,共6页
金属蒸气是真空开关电弧存在的根源,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真空开关开断初期分离最终电接触触点由固体、金属液桥到金属蒸气相变过程的完整模型。考虑了金属触点的熔化变形边界,同时关注金属液桥断裂后金属蒸气的扩散过程,计算结果表... 金属蒸气是真空开关电弧存在的根源,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真空开关开断初期分离最终电接触触点由固体、金属液桥到金属蒸气相变过程的完整模型。考虑了金属触点的熔化变形边界,同时关注金属液桥断裂后金属蒸气的扩散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电触点最高温度点出现在接触触点的中心,也正是金属桥断裂形成的初始位置。金属液桥相变过程中伴随金属蒸气的蒸发,并在真空环境中迅速扩散,在阴极斑点形成之前,金属蒸气密度高达1.092×10^25m^-3,并沿着扩散半径迅速降低。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电极加载电流的增大,金属液桥完全断裂时间大大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触点 金属桥 断裂时间 金属蒸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混合串补线路瞬态恢复电压暂态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柏娜 孟凡涛 +7 位作者 董彦辰 林莘 刘洋 吴硕 代维汉 尉元龙 王硕 张东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11681-11687,共7页
混合串联补偿对输电线路暂态特性的影响亟待研究。为研究串联补偿混合复用对瞬态恢复电压(transient recovery voltage,TRV)暂态特性的影响,以500 kV超高压示范工程线路为研究背景,利用PSCAD/EMTDC建立可控串补与固定串补的电磁暂态仿... 混合串联补偿对输电线路暂态特性的影响亟待研究。为研究串联补偿混合复用对瞬态恢复电压(transient recovery voltage,TRV)暂态特性的影响,以500 kV超高压示范工程线路为研究背景,利用PSCAD/EMTDC建立可控串补与固定串补的电磁暂态仿真平台,分析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瞬态恢复电压变化规律,得到恢复电压上升率与短路电流变化曲线;采用对比分析方法,针对可控串补与固定串补不同配置方式,研究不同串补度对TRV特性的影响,并得出最佳串补配比。仿真表明:相比固定串联补偿(fixed series capacitor compensation,FSC)双平台分段布置,系统采用可控串联补偿(thyristor controlled series compensation,TCSC)与FSC混合复用时,TRV超标工况大幅增加;合理配置TCSC+FSC线路串补度,能够有效降低TRV与断路器短路电流,且能够满足断路器正常开断的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串补 固定串补 瞬态恢复电压 恢复电压上升率 短路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互穿结构Cu-W触头抗熔焊机理
5
作者 韩颖 吴世齐 +3 位作者 宋博文 安辉 齐丽君 陆艳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525,共11页
触头闭合回跳电弧引起的开关电器动熔焊问题,直接影响大功率接触器的电寿命和可靠性。为此设计了2种三维互穿有序结构的四边形和菱形十二面体的Cu-W复合材料触头,围绕触头动熔焊过程中的电弧、熔池、液滴溅射及凝固相变降温等问题,建立... 触头闭合回跳电弧引起的开关电器动熔焊问题,直接影响大功率接触器的电寿命和可靠性。为此设计了2种三维互穿有序结构的四边形和菱形十二面体的Cu-W复合材料触头,围绕触头动熔焊过程中的电弧、熔池、液滴溅射及凝固相变降温等问题,建立触头熔池流体动力学模型和冷凝降温数学模型,研究了2种有序结构和商用无序结构的触头阳极在闭合回跳电弧作用下熔化温度分布、熔池喷溅形貌和接触区域金属凝固过程,通过模拟熔焊实验平台进行了熔焊力验证。结果表明,通过调节三维互穿有序W骨架结构,能够有效抑制熔池扩散和液态金属喷溅,并降低熔焊力,从而提高Cu-W复合材料的抗熔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互穿结构 Cu-W复合材料 熔化喷溅 熔池凝固 熔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SC和TCSC混合复用的交直流混联线路潜供电弧特性
6
作者 刘洋 何柏娜 +6 位作者 吴硕 孟凡涛 林莘 代维汉 尉元龙 王硕 张东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437-9444,共8页
为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高补偿度串补装置广泛投入使用,但线路故障后潜供电流存在高幅值的低频分量,潜供电弧难以自熄。针对此问题,基于交直流混联输电线路,研究了不同布置方式下串补度对潜供电流与恢复电压幅值影响,提出了一种固定串补(... 为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高补偿度串补装置广泛投入使用,但线路故障后潜供电流存在高幅值的低频分量,潜供电弧难以自熄。针对此问题,基于交直流混联输电线路,研究了不同布置方式下串补度对潜供电流与恢复电压幅值影响,提出了一种固定串补(fixed series compensation,FSC)和可控串补(thyristor controlled series compensation,TCSC)混合复用抑制潜供电弧的方法。此外,为满足线路对高补偿度的需求,设计FSC和TCSC混合复用串补度最佳配置方案。结果表明,交直流混联线路采用串补度40%的双平台分散布置方式,潜供电流与恢复电压幅值达到最小,燃弧时间最短。高补偿度串补线路TCSC采用串补度10%、20%的配置方案更利于熄弧,提高重合闸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联输电线路 FSC和TCSC混合复用 潜供电弧 串补度配置方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结构的自激式直流空气断路器小电流开断能力提升方法
7
作者 李静 郭沛鑫 +2 位作者 彭世东 段薇 曹云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7278-7290,共13页
大容量自激式直流空气断路器(SE-DCCB)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电力系统中,其可以快速切断大等级短路电流。但是SE-DCCB分断几百安小电流时自激磁场较小,导致电弧燃弧时间较长甚至开断失败。该文通过耦合自激线圈磁场的改进磁流体动力学(MHD... 大容量自激式直流空气断路器(SE-DCCB)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电力系统中,其可以快速切断大等级短路电流。但是SE-DCCB分断几百安小电流时自激磁场较小,导致电弧燃弧时间较长甚至开断失败。该文通过耦合自激线圈磁场的改进磁流体动力学(MHD)模型,仿真得出双气流涡旋和弧根黏滞是SE-DCCB开断小电流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SE-DCCB开断小电流的能力,对其结构进行改进,改进结构SE-DCCB采用安装导磁条的导磁板,并减小跑弧道转弯角半径,可以加快弧根运动速度、削弱小电流开断时的双气流涡旋和弧根黏滞现象,从而缩短燃弧时间。同时,改进结构SE-DCCB降低了电弧熄灭时刻灭弧室入口处的温度,能够减小电弧熄灭后重燃的概率,提升其开断小电流的性能。该研究揭示了SE-DCCB小电流难以开断的物理本质,可为轨道交通用空气断路器提供研发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激式直流空气断路器(SE-DCCB) 小电流 结构改进 双气流涡旋 弧根黏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弧过程中真空旋转电弧轨迹追踪与特性 被引量:3
8
作者 生鑫 李争博 +1 位作者 付思 曹云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6553-6563,共11页
控弧的目的是使电弧平稳、快速地离开触头表面,从而有利于提高真空开关的开断能力。不同控弧措施对真空电弧燃弧过程有不同的影响。触头旋转影响真空电弧燃弧期间的弧根状态,进而改变真空电弧在触头表面及触头间的运动特性。该文基于可... 控弧的目的是使电弧平稳、快速地离开触头表面,从而有利于提高真空开关的开断能力。不同控弧措施对真空电弧燃弧过程有不同的影响。触头旋转影响真空电弧燃弧期间的弧根状态,进而改变真空电弧在触头表面及触头间的运动特性。该文基于可拆卸式真空灭弧室和非对称平板触头进行了直拉、旋转分离方式下的电弧拉弧实验。使用高速摄相机采集燃弧过程中不同分离方式的真空电弧图像。利用Lucas-Kanade光流法目标追踪技术对真空电弧标定,追踪到真空电弧运动轨迹。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得到触头不同分离方式下真空电弧运动轨迹和触头之间的电弧面积,进而得到电弧特性的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触头旋转分离加速真空电弧由限制型电弧向扩散型电弧转变,导致扩散型电弧沿径向运动范围增大,使电弧能量尽快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电弧 旋转分离 运动轨迹 电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控触头旋转开断过程中直流真空电弧形态与电压特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徐鸿飞 李争博 +1 位作者 付思 曹云东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6-645,共10页
为探索直流断路器磁控触头开断产生的真空电弧形态演变规律及其电压特性,提出了一种在触头直拉基础上附加阴极旋转运动的开断方式“旋转—直拉开断”。由于磁控触头开断电流自生磁场会影响真空电弧发展过程,文章对阴极旋转开断产生的磁... 为探索直流断路器磁控触头开断产生的真空电弧形态演变规律及其电压特性,提出了一种在触头直拉基础上附加阴极旋转运动的开断方式“旋转—直拉开断”。由于磁控触头开断电流自生磁场会影响真空电弧发展过程,文章对阴极旋转开断产生的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搭建了可拆卸真空灭弧实验平台,对万字型横磁触头和杯状纵磁触头在不同开断方式下的真空电弧的形态演化规律以及电弧电压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真空电弧在旋转开断方式下受到触头磁场和旋转离心力的共同作用,燃弧时间更短、由限制型电弧向扩散态的转变更快、熄弧效率更高。“旋转—直拉开断”使得在阴极表面的亮斑运动加速,使得电弧能量逸散更快有效提高熄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触头 真空电弧 旋转开断 电弧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旋转开断方式对真空电弧形态及电极表面烧蚀的影响
10
作者 艾杨 付思 +1 位作者 李争博 曹云东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98-1107,共10页
真空开关中电弧形态是影响电极表面烧蚀情况的主要因素之一。聚集型电弧对电极表面作用的能量较为集中,扩散型电弧能量较为分散,不同电弧形态导致的电极表面烧蚀程度有所不同,而电极表面的烧蚀情况是关乎开关电器寿命的重要指标。文章... 真空开关中电弧形态是影响电极表面烧蚀情况的主要因素之一。聚集型电弧对电极表面作用的能量较为集中,扩散型电弧能量较为分散,不同电弧形态导致的电极表面烧蚀程度有所不同,而电极表面的烧蚀情况是关乎开关电器寿命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可拆卸真空灭弧实验平台,在工频交流200 A等级下对无氧铜平板触头分别进行直拉开断实验与旋转开断实验,同时对电极烧蚀进行仿真分析,实验与仿真结果表明:在交流小电流下,旋转开断方式有利于电弧提前达到分散形态,减少了电弧向电极表面中心作用的时间,从而减少了电极烧蚀质量损失,并且随着电极旋转角度的增加,烧蚀质量损失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电弧 电弧形态 烧蚀 旋转开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头分离瞬间真空金属蒸气电弧形成过程的仿真 被引量:23
11
作者 付思 曹云东 +2 位作者 李静 刘树鑫 韩颖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922-2931,共10页
维持真空金属蒸气电弧所需的导电介质由触头提供,故真空间隙中金属蒸气分布情况影响电弧等离子体形成全过程。统一真空开关触头分离瞬间导电触点热过程和液桥断裂后间隙击穿过程,以热传导方程为基础,考虑触点相变过程,获得间隙极小空间... 维持真空金属蒸气电弧所需的导电介质由触头提供,故真空间隙中金属蒸气分布情况影响电弧等离子体形成全过程。统一真空开关触头分离瞬间导电触点热过程和液桥断裂后间隙击穿过程,以热传导方程为基础,考虑触点相变过程,获得间隙极小空间内金属蒸气非均匀的分布情况;建立真实金属蒸气分布情况下真空微观粒子动力学模型,求解电子、重粒子输运方程,揭示非均匀分布金属蒸气影响下电弧形成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分离瞬间导电触点相变产生金属蒸气密度由中心沿径向呈迅速衰减的非均匀分布;在非均布金属蒸气情况下,电弧形成过程经历电子崩发展、近极区形成和初始导电通道三个阶段;真空间隙导电通道形成取决于金属蒸气高密度区所在位置,是空间电荷密集区产生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 分离瞬间 金属蒸气 空间电荷 导电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金属蒸气电弧作用下阴极表面蚀坑形成过程 被引量:15
12
作者 付思 曹云东 +2 位作者 李静 刘树鑫 韩颖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3-851,共9页
真空金属蒸气电弧作用下阴极表面热流密度和压力的不同时空分布情况,影响阴极表面蚀坑形成过程。结合阴极表面蚀坑形成过程中表面张力和马朗戈尼效应共同影响,建立考虑固、液、气态相变过程的二维轴对称流体动力学瞬态模型,描述阴极表面... 真空金属蒸气电弧作用下阴极表面热流密度和压力的不同时空分布情况,影响阴极表面蚀坑形成过程。结合阴极表面蚀坑形成过程中表面张力和马朗戈尼效应共同影响,建立考虑固、液、气态相变过程的二维轴对称流体动力学瞬态模型,描述阴极表面"火山口"形成的热力学行为,获得阴极最初喷射蒸气的表面结构和时间。阴极熔池相变过程中,熔融金属熔池中心形变和温度梯度较大,熔池流动由表面张力和马朗戈尼效应共同驱动,将熔坑中心热量转移至边缘,在蚀坑边缘,表面张力为熔池流动的主要驱动力。温度上升至临界温度,出现新的喷射爆炸点,"火山口"表面形成金属蒸气密度为10^25m^-3的覆盖层,密度分布与阴极蚀坑形状有关;增加热流密度、减小外部压力或增大作用半径,阴极表面覆盖层出现时间提前来到,蚀坑形状各异;当作用半径过小时,注入能量低,阴极斑点形成过程中蚀坑底部厚,半径小,蚀坑附近未产生金属蒸气覆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电弧 阴极 熔池 蚀坑 金属蒸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接触器触头系统运动分析及故障诊断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树鑫 宋健 +2 位作者 刘洋 曹云东 李静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477-486,共10页
为了解决现有交流接触器触头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存在的运行状态识别率较低的问题,该文以改进多尺度排列熵(MMPE)与能量矩为特征向量,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交流接触器触头系统运动分析及故障诊断方... 为了解决现有交流接触器触头系统故障诊断技术存在的运行状态识别率较低的问题,该文以改进多尺度排列熵(MMPE)与能量矩为特征向量,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交流接触器触头系统运动分析及故障诊断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运行状态识别率。经实测数据验证表明,所提方法可以完成交流接触器运行状态的有效识别,能够更有效地完成交流接触器故障定性诊断,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接触器 改进多尺度排列熵 能量矩 粒子群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空气电弧作用下触头熔蚀过程及其对开断特性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静 关明旭 +2 位作者 刘树鑫 曹云东 于龙滨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31-1541,共11页
高温电弧作用下触头熔蚀现象直接影响触头电气寿命和开断性能。为了探究电弧对触头的熔蚀作用及其对开断特性的影响,基于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MHD)理论,考虑触头与电弧间的能量传递及触头材料的相变作用,建立了空气电弧... 高温电弧作用下触头熔蚀现象直接影响触头电气寿命和开断性能。为了探究电弧对触头的熔蚀作用及其对开断特性的影响,基于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MHD)理论,考虑触头与电弧间的能量传递及触头材料的相变作用,建立了空气电弧与触头熔蚀耦合模型,设置稳态电弧燃烧时间模拟触头熔蚀程度,仿真分析了开断过程中空间气流场、电场、电弧温度与触头表面温度变化情况,并根据流注击穿判据计算了燃弧时间。仿真结果表明:在弧根的高温作用下,触头表面发生形变,电弧温度逐渐下降,熔池内部呈“双涡旋”流动。触头发生熔蚀后,电弧功率上升,弧压上升速率减慢,燃弧时间增长,开断难度增加。为了验证仿真模型准确性,搭建试验平台,在相同的开断条件下,测得电弧形态、电弧电压及燃弧时间,试验与仿真结果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 熔蚀 相变 开断特性 MH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anning卷积窗的DFT介质损耗角测量算法 被引量:13
15
作者 孙鹏 杨永越 +1 位作者 刘黎明 由广祥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73-77,共5页
在高压电气设备介质损耗角在线监测中,DFT算法用于介质损耗角(介损角)测量时,系统频率的波动所造成的非同步采样将会产生泄露效应,从而会影响介损角测量精度。文章详细地分析了DFT算法非同步采样造成的泄露效应,提出了一种基于Hanning... 在高压电气设备介质损耗角在线监测中,DFT算法用于介质损耗角(介损角)测量时,系统频率的波动所造成的非同步采样将会产生泄露效应,从而会影响介损角测量精度。文章详细地分析了DFT算法非同步采样造成的泄露效应,提出了一种基于Hanning卷积窗的DFT介质损耗角测量算法。该算法采用Hanning卷积窗对电流和电压信号进行加权,利用频谱相位差校正法进行频谱校正以获得基波相位,根据电流与电压的基波相位差计算出介损角。通过仿真给出了该算法在电压频率波动和白噪声变化时计算所得介损角的变化情况,通过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损耗角 DFT 非同步采样 泄露效应 Hanning卷积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头运动特性对直流接触器开断性能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静 袁志曹 +2 位作者 曹云东 刘树鑫 于龙滨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9-89,共11页
为研究触头运动特性对直流接触器开断性能的影响,建立直流空气接触器电磁操动机构与灭弧系统联合仿真模型,对接触器操动机构进行运动—结构—电磁耦合仿真,得到操动机构动作过程中触头位移—行程曲线,并与电弧磁流体模型相耦合,仿真得... 为研究触头运动特性对直流接触器开断性能的影响,建立直流空气接触器电磁操动机构与灭弧系统联合仿真模型,对接触器操动机构进行运动—结构—电磁耦合仿真,得到操动机构动作过程中触头位移—行程曲线,并与电弧磁流体模型相耦合,仿真得到了直流空气接触器从机构运动到触头打开电弧形成、弧根运动直至熄灭的全过程。讨论了接触器操动机构参数变化对开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弧现象背后的物理场变化分析了开断过程中重击穿现象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操动机构驱动动触头进而带动电弧完成了电弧拉伸、弧根转移以及被栅片切割等重要电弧演变过程;反力弹簧和触头弹簧预压力增大有利于提高触头的分断速度,加速电弧熄灭,但分断速度过高有可能导致电弧重击穿现象发生,其根本原因是栅片入口处产生的顺时针气流漩涡;通过控制触头的分断速度和灭弧室栅片区磁场分布,实现了对重击穿现象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接触器 操动机构 触头运动特性 电弧演变 重击穿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学形态学在串联型故障电弧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振国 孙鹏 由广祥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0-195,共6页
故障电弧是导致设备或线路电气火灾故障的原因之一。为了实现对配电系统中串联型故障电弧的快速诊断,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串联型故障电弧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数学形态学的开闭运算,有效地滤除电流信号中的噪声干扰,并通过... 故障电弧是导致设备或线路电气火灾故障的原因之一。为了实现对配电系统中串联型故障电弧的快速诊断,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串联型故障电弧诊断方法。该方法利用数学形态学的开闭运算,有效地滤除电流信号中的噪声干扰,并通过多分辨率形态梯度(MMG)运算提取串联型故障电弧发生前后电流波形的突变特征,进而获取正常工作情况下和故障电弧发生时线路电流波形的形态梯度值。通过比较故障发生前后线路电流波形形态梯度值的大小,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线路是否发生了电弧故障。该串联故障电弧诊断方法具有逻辑运算简单,计算量小且易于实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故障电弧 数学形态学 多分辨率形态梯度(MMG) 快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观定向骨架结构Cu-W复合材料触头的抗动熔焊性能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颖 王楠 +3 位作者 吴世齐 彭世东 侯春光 安跃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11-5021,共11页
触头闭合过程中回跳电弧的侵蚀会增加触头熔焊概率,甚至严重缩短接触器的使用寿命。为设计新型性能优良电接触材料,提高触头抗熔焊性能,首先设计了四边形、六边形、菱形十二面体3种微观定向骨架结构的Cu-W复合材料触头。然后基于磁流体... 触头闭合过程中回跳电弧的侵蚀会增加触头熔焊概率,甚至严重缩短接触器的使用寿命。为设计新型性能优良电接触材料,提高触头抗熔焊性能,首先设计了四边形、六边形、菱形十二面体3种微观定向骨架结构的Cu-W复合材料触头。然后基于磁流体动力学模型考虑电弧与阳极的能量传递建立了3维触头熔池模型,研究了触头阳极受电弧热力侵蚀过程,分析了触头表面的温度分布、熔池形貌,并进行了熔焊力预计。结果显示:微观定向骨架结构Cu-W复合材料触头受电弧侵蚀后,温度更低,形成的熔池体积更小,触头形变更小,与无序分布Cu-W复合材料触头相比展现出更好的抗电弧侵蚀能力。仿真与实验均表明,微观定向W骨架结构能够提升触头的导电、导热性能,降低强度,从而增强Cu-W复合材料触头的抗动熔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跳电弧 Cu-W复合材料 微观骨架结构 电弧侵蚀 抗动熔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