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4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大气环境模式PUMA的改进及其在沈阳地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碧辉 刘树华 +1 位作者 马雁军 刘和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3,共7页
为拓展北京大学大气环境模式(PUMA)的应用,对其进行两方面的改进。首先,用新一代中尺度气象模式WRF提供气象场驱动PUMA;其次,新增非局地湍流扩散系数Grisogono方案。为验证改进后的模拟能力,将PUMA运用于沈阳地区冬季大气SO2污染研究。... 为拓展北京大学大气环境模式(PUMA)的应用,对其进行两方面的改进。首先,用新一代中尺度气象模式WRF提供气象场驱动PUMA;其次,新增非局地湍流扩散系数Grisogono方案。为验证改进后的模拟能力,将PUMA运用于沈阳地区冬季大气SO2污染研究。模拟结果和观测比对表明:WRF可以提供合理的气象场;PUMA可以模拟出SO2浓度月尺度变化和日变化;Grisogono方案在中午对流边界层条件下对模拟结果有所改善。SO2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白天浓度低,夜间浓度高,模拟结果表明SO2浓度和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成负相关。改进后的PUMA可以在大气环境预报预警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大气环境模式(PUMA) Grisogono方案 日变化 边界层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境中PM_(2.5)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14
2
作者 杨洪斌 邹旭东 +1 位作者 汪宏宇 刘玉彻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3期77-82,共6页
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阴霾天气日益加重,国内相关部门和领域更加重视PM2.5的监测和研究现状,调研了国内外大气环境领域关于PM2.5的研究情况,提出改善空气质量、加强PM2.5研究的建议。介绍... 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阴霾天气日益加重,国内相关部门和领域更加重视PM2.5的监测和研究现状,调研了国内外大气环境领域关于PM2.5的研究情况,提出改善空气质量、加强PM2.5研究的建议。介绍了PM2.5的定义,指出PM2.5对人体健康和能见度的不利影响。国内关于PM2.5的研究工作包括:研究PM2.5与气象条件的关系;PM2.5的观测特征以及成分和来源分析;开展PM2.5的数值模拟。叙述了沈阳地区关于PM2.5的研究现状,提出改善沈阳城市大气环境的措施,包括加强PM2.5的连续监测,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洁净能源、减少煤炭消费和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大气环境 改善措施 沈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马雁军 刘宁微 +4 位作者 王扬锋 洪也 张云海 周德平 赵胡笳 《气象科技进展》 2012年第2期19-24,共6页
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大气环境研究进行了总结:建立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成分监测网,完善了城市群大气环境数据库,建立了大气成分监测分析平台;对城市群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间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定... 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大气环境研究进行了总结:建立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成分监测网,完善了城市群大气环境数据库,建立了大气成分监测分析平台;对城市群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间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定量计算了不同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对城市群大气污染的贡献,研究了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群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了城市群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大气细粒子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城市群大气细粒子的来源;研究了沈阳市大气灰霾的演变特征及其污染本质;建立了适合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高分辨率空气质量模式预报系统,并将研究成果在业务中进行了转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城市群 大气环境 大气成分监测 大气污染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大气扩散模型在大气环境容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洪斌 马雁军 张云海 《辽宁气象》 2003年第4期13-14,共2页
关键词 大气扩散模型 大气环境容量 环境质量目标 容量测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霾的环境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云海 马雁军 +3 位作者 刘宁微 周德平 王扬锋 洪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36-2641,共6页
利用沈阳市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霾天气出现的年季特征及其天气形势特征。利用边界层气象资料与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对特定的霾过程从边界层到污染物质量浓度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霾的出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 利用沈阳市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霾天气出现的年季特征及其天气形势特征。利用边界层气象资料与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对特定的霾过程从边界层到污染物质量浓度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地区霾的出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5 a平均每年为120 d左右,目前霾天数已经占到了全年的30%~40%。冬秋季节出现霾天气较多,秋冬两季霾日数占全年霾日总数的75%。凌晨到上午是霾出现的高发期,02—08时霾出现频率占总霾数的44.5%。霾的出现主要发生在冬秋季节冷空气势力不强,大气扩散能力较弱,边界层出现逆温时刻。接地逆温层厚度常常稳定在200~300 m高度左右,PM10质量浓度与能见度(霾)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02 7。风速与能见度(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6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天气 污染物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春夏季大气冰核浓度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周德平 洪也 +3 位作者 王扬锋 刘宁微 张云海 李丽光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9-726,共8页
为了解沈阳地区大气冰核浓度的时空分布状况,2010年起开始对沈阳地区的大气冰核浓度分布进行观测和研究。地面采用Bigg型混合云室法和滤膜法进行冰核气溶胶的采样测量,高空利用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租用的人工增雨飞机进行滤膜法采... 为了解沈阳地区大气冰核浓度的时空分布状况,2010年起开始对沈阳地区的大气冰核浓度分布进行观测和研究。地面采用Bigg型混合云室法和滤膜法进行冰核气溶胶的采样测量,高空利用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租用的人工增雨飞机进行滤膜法采样。采样滤膜的处理都是统一在活化温度-15℃及冰面过饱和度20%、水面过饱和度3%的湿度条件下进行的。根据取得的部分观测资料,给出了沈阳春夏季大气冰核的浓度及冰核温度谱分布参数,分析了冰核浓度在3~6月各月以及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分布特征,初步给出了大气冰核浓度的尺度谱分布及其随高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 大气冰核 Bigg 型混合云室 滤膜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色聚类评价在经济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7
作者 张云海 马雁军 +1 位作者 孙财涛 刘庆婺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26-428,共3页
利用灰色系统的灰色聚类评价方法,以沈阳经济区的沈阳、鞍山、辽阳、本溪、抚顺为聚类对象,以PM10、SO2、NO2三个评价因子为聚类指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二级、三级标准三个灰类为聚类灰数,对2008年沈阳经济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 利用灰色系统的灰色聚类评价方法,以沈阳经济区的沈阳、鞍山、辽阳、本溪、抚顺为聚类对象,以PM10、SO2、NO2三个评价因子为聚类指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一级、二级、三级标准三个灰类为聚类灰数,对2008年沈阳经济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沈阳经济区五个城市中污染程度辽阳最重,然后为沈阳,抚顺,鞍山,本溪最轻。利用灰色系统的灰色聚类评判方法,对沈阳经济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聚类 大气环境 评价 沈阳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大气气溶胶消光特性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宁微 马雁军 +1 位作者 杨素英 王扬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8-464,共7页
利用沈阳地区2010年全年大气总消光系数、气体分子吸收系数、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以及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数浓度的小时数据,对沈阳地区的大气消光特别是气溶胶消光性质进行了高时间分辨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总消光系数和气溶胶散射系数在... 利用沈阳地区2010年全年大气总消光系数、气体分子吸收系数、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以及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数浓度的小时数据,对沈阳地区的大气消光特别是气溶胶消光性质进行了高时间分辨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总消光系数和气溶胶散射系数在一天内呈单周期峰谷型分布,05—06时(北京时间,下同)达到峰值,15时达到谷值。大气总消光系数在雪天最大、霾天次之、晴天最小。气溶胶消光系数与粒子数浓度的相关性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消光系数 散射系数 粒子数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00MW机组烟塔合一方案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忠强 汪林 +2 位作者 朱京海 刘翠玲 杨洪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16-1421,共6页
受机场附近160 m限高制约,辽宁某电厂需采用烟塔合一技术.运用德国AUSTAL2000模型分析了环境风速、大气稳定度、烟气出口速度、烟气出口温度等参数与烟气抬升高度间的关系,预测了烟塔排放的大气环境影响,并且与烟囱方案的大气环境影响... 受机场附近160 m限高制约,辽宁某电厂需采用烟塔合一技术.运用德国AUSTAL2000模型分析了环境风速、大气稳定度、烟气出口速度、烟气出口温度等参数与烟气抬升高度间的关系,预测了烟塔排放的大气环境影响,并且与烟囱方案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参数变化均会导致烟气抬升高度发生改变.环境风速不变,稳定度从A变到F时,抬升高度明显变小,最多可降低84.2%;相同稳定度条件下,环境风速从0.1 m/s增至4.4 m/s时,抬升高度明显变小,最多可降低84.3%;烟气出口速度从2.5 m/s增至8.0 m/s,抬升高度显著增加,最多为2.4倍;烟气出口温度从20℃增至50℃时,烟气抬升高度显著增加,最多为3.3倍.综合经济及环保因素,该项目烟塔高度取130 m较适宜.相比210 m烟囱方案,烟塔方案不仅满足机场限空要求,并且污染物年均及日均最大地面浓度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塔合一 烟气抬升高度 大气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PUFF在沈阳地区大气污染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10
作者 邹旭东 杨洪斌 刘玉彻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6期24-28,共5页
利用CALPUFF模拟了2006年1月5日沈阳地区大气污染物扩散。结果表明,CALPUFF能够直观、真实地模拟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污染物扩散的范围与风速相关,风速大时污染物扩散的范围大,风速小时污染物扩散的范围小。当污染物扩散的范... 利用CALPUFF模拟了2006年1月5日沈阳地区大气污染物扩散。结果表明,CALPUFF能够直观、真实地模拟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污染物扩散的范围与风速相关,风速大时污染物扩散的范围大,风速小时污染物扩散的范围小。当污染物扩散的范围大时污染源附近的污染物浓度值小,污染物扩散范围小时污染源附近的污染物浓度大。其中,日平均浓度的分布受平均风场和地形的双重影响,实时浓度的分布主要受风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PUFF 污染源 大气污染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扩张对城市边界层风热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沈历都 龚强 +3 位作者 徐红 王涛 顾正强 马雁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6期64-74,共11页
利用WRF模式中的UCM+AH城市冠层方案,以2005年8月两个晴天为天气背景,对比研究了1993年与2005年不同下垫面情况下,沈阳市城市扩张对近地层风热环境及边界层的影响。结果表明:UCM+AH方案能够较合理准确地模拟出城市范围的2 m气温与10 m... 利用WRF模式中的UCM+AH城市冠层方案,以2005年8月两个晴天为天气背景,对比研究了1993年与2005年不同下垫面情况下,沈阳市城市扩张对近地层风热环境及边界层的影响。结果表明:UCM+AH方案能够较合理准确地模拟出城市范围的2 m气温与10 m风速的日变化特征,且对2 m气温的模拟效果要优于10 m风速;模拟2 m气温的日较差偏大,模拟10 m风速系统性偏高0.5—1.0 m·s-1;城市土地扩张后,城区普遍增温,且夜间增温幅度较大,扩建城区夜间最大增温能达到7℃,老城区在夜间增温幅度最大可达3℃,上风向增温幅度较大;城区日间增温不明显,在0—1℃;城市土地扩张后,老城区风速普遍减小,但减小值<1 m·s-1;扩建城区风速减小近1 m·s-1,城区内可能出现的高温辐合中心对周围近地层风速有加速作用;城市扩张对边界层最显著的影响体现在午后,城区的扩张增大了湍流动能的影响范围,湍流动能在数值上增加0.2—0.3 m2·s-2;扩建城区上空的边界层高度在14时抬升100—200 m,且下风向边界层内部的局地环流与垂直上升运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城市冠层模型 土地利用类型 WRF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大气环境信息管理系统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云海 马雁军 杨洪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2期25-26,32,共3页
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平台上,采用Visual basic 6.0语言编写开发辽宁省大气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以Microsoft Access 为系统底层数据源,以其图形工具Ms Chart来实现图形功能。在系统的开发中,注意了气象资料信息与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的... 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平台上,采用Visual basic 6.0语言编写开发辽宁省大气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以Microsoft Access 为系统底层数据源,以其图形工具Ms Chart来实现图形功能。在系统的开发中,注意了气象资料信息与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的数据相结合,实现了不同数据的模块化管理,单项和多项资料的相互查询。系统功能实用、操作简单、查询快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信息系统 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城市化进程对大气边界层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玉彻 戴萍 +3 位作者 刘晓梅 杨洪斌 汪宏宇 邹旭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23-126,131,共5页
利用沈阳气象站2000-2010年高空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各年探空温度和风速曲线,还依据统计得到的中性层结风速廓线资料,利用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计算了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参数,综合研究了沈阳城市化进程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 利用沈阳气象站2000-2010年高空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各年探空温度和风速曲线,还依据统计得到的中性层结风速廓线资料,利用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计算了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参数,综合研究了沈阳城市化进程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地面平均温度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但升温幅度很小;高层温度也有增加的趋势,增温幅度很小。(2)垂直温度递减率有增加的趋势,这表示城市化程度的发展对边界层的影响也是显著的。(3)由于下垫面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不同高度上风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的趋势。(4)摩擦速度逐年增加,对风速的消减作用逐渐增强;粗糙度逐年增高和零平面位移逐年增大,可见沈阳下垫面城市化的程度逐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温度 温度垂直递减率 空气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大气成分观测站站址环境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云海 王扬锋 马雁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年第4期31-35,共5页
根据沈阳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区域环境及气候环境等,对沈阳大气成分站所处站址环境进行探讨。并利用2004—2006年逐时气象观测数据对周围地物影响以及周围大气污染源对观测数据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大气成分站的站... 根据沈阳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区域环境及气候环境等,对沈阳大气成分站所处站址环境进行探讨。并利用2004—2006年逐时气象观测数据对周围地物影响以及周围大气污染源对观测数据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大气成分站的站址设置基本符合建站要求,颗粒物和黑炭浓度的观测数据可以反映出沈阳地区大气环境特征与大气成分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成分观测站址 环境特征 观测数据影响 污染气象资料 沈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溪市大气环境质量区域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洪斌 马雁军 张云海 《辽宁气象》 2004年第3期35-36,共2页
利用本溪市 2 0 0 2年TSP(总悬浮颗粒物 )和SO2 (二氧化硫 )大气环境监测资料、污染源排放清单资料和气象资料以及新一代大气扩散模型 ,进行了本溪市大气环境质量区域评价。结果表明 :本溪市低架源对地面浓度的贡献相对较大 ,高架源对... 利用本溪市 2 0 0 2年TSP(总悬浮颗粒物 )和SO2 (二氧化硫 )大气环境监测资料、污染源排放清单资料和气象资料以及新一代大气扩散模型 ,进行了本溪市大气环境质量区域评价。结果表明 :本溪市低架源对地面浓度的贡献相对较大 ,高架源对地面浓度的贡献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质量 污染物浓度 区域评价 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控阵雷达的东北冷涡背景下γ中尺度涡旋对合并型弓状回波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杨雪 杨磊 +3 位作者 袁潮 平凡 曹世腾 王改利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6,共16页
针对2023年7月6日辽宁雷暴大风过程,利用X波段相控阵雷达等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背景下γ中尺度涡旋(MV)对合并型弓形回波形成雷暴大风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辽宁境内的雷暴大风区位于东北冷涡的东南象限,该区域受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 针对2023年7月6日辽宁雷暴大风过程,利用X波段相控阵雷达等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背景下γ中尺度涡旋(MV)对合并型弓形回波形成雷暴大风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辽宁境内的雷暴大风区位于东北冷涡的东南象限,该区域受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具有极端的850 hPa与500 hPa温度差等有利于雷暴大风发生的环境条件;夜间近地面相对湿度接近70%,不利于形成强冷池,飑线没有弓状特征,造成的大风较为分散。随后飑线和孤立风暴合并,在合并高度处生成浅薄的MV,后侧入流急流(RIJ)的强度有所减弱;MV附近产生的微下击暴流导致了较强的冷池效应,在冷池边缘上升气流与风暴原始上升气流的共同拉伸作用下,MV的旋转加强且垂直向上伸展。MV上空形成Z_(DR)柱,表征此处存在强上升气流,尽管MV处风暴出现弓状特征,但是MV下方仍没有出现雷暴大风;随着MV旋转强度减弱后,风暴内的降水粒子在尺度和浓度上均出现快速减小的现象,降水蒸发作用导致地面出现更强的冷池,与此同时,MV下方的RIJ快速发展,导致MV下方强冷池和RIJ处集中出现雷暴大风。地面强风并非由MV发展增强造成的,而是RIJ向下发展与水凝物蒸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中尺度涡旋(MV) 合并型弓状回波 雷暴大风 东北冷涡 相控阵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6·26”四川冕宁暴雨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
17
作者 齐铎 崔晓鹏 +2 位作者 邹强利 姜柔伊 高华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1-228,共18页
利用WRF模式,借助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定义,针对2020年6月26日四川冕宁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诊断研究,从不同强度降水的垂直动力结构、水凝物分布及各种宏微观过程对降水的贡献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 利用WRF模式,借助三维降水诊断方程和降水效率定义,针对2020年6月26日四川冕宁一次突发性暴雨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诊断研究,从不同强度降水的垂直动力结构、水凝物分布及各种宏微观过程对降水的贡献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复杂地形区强降水过程中与水物质(水汽和各种水凝物)相关的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冕宁暴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26日18:00~22:00;北京时,下同),强降水区上升运动强度最大,在水汽辐合达最强的同时,促使较弱降水区的液相水凝物向强降水区辐合,强降水区收集的丰富液相水凝物一部分转化为冰相水凝物供应云系增长(此时>35 dBZ的对流性回波伸展高度最高),另一部分转化为强降水降至地面,造成第一阶段的强降水发生;第二阶段(26日23:00至27日01:00),强降水区的局地上升运动有所减弱,导致强降水区液相水凝物辐合减弱,但仍保持强烈的水汽辐合,上升运动极值中心有所降低,有助于云、雨滴碰并和水汽凝结等过程发生,上升运动呈现双极值分布,回波强度在垂直方向表现为强—弱—强的结构,高层云中的冰相粒子对低层云系具有一定播撒效应,有助于液相水凝物高效转化为强降水。不同降水强度间的降水效率差异显著,变化范围为5%~70%,越大的降水效率对应越强的地面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暴雨 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三维降水诊断方程 降水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PM_(2.5)和O_(3)复合污染特征及协同增长研究
18
作者 苏枞枞 刘宁薇 +1 位作者 张霄 任万辉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年第10期69-74,共6页
利用2019年沈阳地区11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和3个VOCs监测点位污染物浓度观测数据,研究了PM_(2.5)等常规污染物和VOCs的时空变化特征;统计分析了2015—2020年沈阳地区PM_(2.5)与O_(3)协同趋长增势。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各类污染物基本... 利用2019年沈阳地区11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和3个VOCs监测点位污染物浓度观测数据,研究了PM_(2.5)等常规污染物和VOCs的时空变化特征;统计分析了2015—2020年沈阳地区PM_(2.5)与O_(3)协同趋长增势。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各类污染物基本呈单周期峰谷分布,其中NO,NO_(2),CO,NO_(X)(NO+NO_(2)),TVOCs(VOCs总浓度)等一次污染物以及PM_(2.5)在冷季(秋、冬季)较高、暖季(春、夏季)较低,二次污染物O_(3)和O_(X)(O_(3)+NO_(2))则反之。O_(3)和O_(X)浓度夜间低,上午逐渐升高,下午达到峰值;一次污染物浓度下午低,傍晚逐渐升高,早晨到达峰值。O_(3)浓度在下风向郊区高、闹市区低。PM_(2.5),NO,NO_(2),CO和VOCs浓度基本在闹市区和工业区高、下风向郊区低。对不同类别的VOCs而言,烷烃浓度最高,其次是炔烃、烯烃、芳香烃。2015—2020年沈阳地区PM_(2.5)和O_(3)的协同增长现象在夏季表现得最明显,且呈现波动增强趋势。夏季的协同增长与O_(3)浓度在年际变化趋势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都在2017年达到峰值后略有下降,此后再逐渐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复合污染 沈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臭氧与前体物的非线性关系及生成潜势研究
19
作者 任万辉 苏枞枞 +5 位作者 刘宁微 徐鹏 任甜 张霄 周思宁 赵全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年第12期73-79,共7页
利用2019年沈阳市11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和3个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点位污染物浓度观测数据,研究了O_(3)与前体物(NO_(X)和VOCs)的非线性关系,计算了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O_(3)生成潜势。结果表明:与NO_(X)减排相比,VOCs减排对降低O_(3... 利用2019年沈阳市11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和3个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点位污染物浓度观测数据,研究了O_(3)与前体物(NO_(X)和VOCs)的非线性关系,计算了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和O_(3)生成潜势。结果表明:与NO_(X)减排相比,VOCs减排对降低O_(3)浓度的效应要显著得多,这种趋势在春、夏季占比高达84.5%;而仅减排NO_(X)或NO_(X)减排比例大于VOCs,反而会造成O_(3)浓度升高。对O_(3)生成潜势贡献由大到小的VOCs依次是芳香烃、烯烃和烷烃,甲苯和异戊二烯是贡献率最大的两个物种。对SOA生成潜势贡献由大到小的VOCs依次是芳香烃、烷烃和烯烃,甲苯和苯的合计贡献高达7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前体物 生成潜势 沈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初始场对辽宁省冬季气温影响的模拟研究
20
作者 易雪 杨森 +4 位作者 李涛 潘晓 公颖 李得勤 田莉 《冰川冻土》 2025年第1期111-125,共15页
积雪作为数值模式重要的下垫面之一,尤其是在季节性积雪覆盖地区,其准确性对于积雪表面的地表通量计算以及随后的大气变量模拟至关重要。为检验数值模式中气温模拟对积雪初始场的敏感性,选取辽宁地区2020年1月作为冬季代表月,利用ERA5-L... 积雪作为数值模式重要的下垫面之一,尤其是在季节性积雪覆盖地区,其准确性对于积雪表面的地表通量计算以及随后的大气变量模拟至关重要。为检验数值模式中气温模拟对积雪初始场的敏感性,选取辽宁地区2020年1月作为冬季代表月,利用ERA5-Land再分析数据、中国1980—2020年雪水当量25 km逐日产品以及辽宁地区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数据,分别更新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的积雪深度和雪水当量初始场,开展积雪初始场对冬季气温影响的模拟试验。结果显示:(1)三套积雪资料均改进了数值模式积雪初始场的正偏差,进而使得日最高气温的冷偏差减小了0.6℃以上,平均气温的冷偏差改进了0.74~0.85℃,最低气温的冷偏差变为暖偏差,对应的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RMSE减小0.38~0.62℃,相关系数增加;(2)受陆面模式中积雪参数化方案的影响,雪水当量初始场的改进要比积雪深度初始场的改进更重要;(3)积雪初始场的改变主要是通过积雪反照率效应影响气温的模拟,而积雪水文效应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初始场 WRF模式 冬季气温 辽宁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