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结肠癌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1
作者 张玉英 孙成林 +1 位作者 马骏 杨峰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2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术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对结肠癌的疗效及对血小板(PLT)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10例结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放射治疗,观察组给予术前3DCRT治疗,对比两... 目的:分析术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对结肠癌的疗效及对血小板(PLT)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10例结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放射治疗,观察组给予术前3DCRT治疗,对比两组放射治疗前后PLT参数指标,统计随访放射治疗后1~3年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放射治疗后,两组患者PLT及其平均体积(MPV)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观察组=7.407,t=5.733;t对照组=4.977,t=2.589;P<0.05)。放射治疗后,观察组PLT、MPV及降钙素原(PCT)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6,t=4.165,t=2.737;P<0.05)。观察组随访1年、2年及3年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局部控制率=4.359,χ^(2)=3.944,χ^(2)=3.910;χ^(2)生存率=3.986,χ^(2)=4.270,χ^(2)=0.011;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白细胞减少率、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全身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7,χ^(2)=0.006,χ^(2)=0.011;P>0.05)。结论:术前3DCRT治疗结肠癌可获得更高的肿瘤切除率,可有效调节血小板参数,并明显改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放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患者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 结肠癌 疗效 血小板(PLT)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荣道建 何颖 +3 位作者 杨晓健 赵骞 赵俊伟 杨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前均行3D-TOF-MRA检查评估责任血管。结果 48例术前3D-TOF-MRA显...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术前均行3D-TOF-MRA检查评估责任血管。结果 48例术前3D-TOF-MRA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密切的患者中,46例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存在;8例术前3D-TOF-MRA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不密切的患者中,5例术中证实责任血管存在。术前3D-TOF-MRA像结果判定的敏感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0.2%与87.5%。结论 3D-TOF-MRA结果与术中所见的责任血管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三维时间飞跃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 微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7
3
作者 荣道建 张海波 +2 位作者 潘海 姜雪 宋君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采用PRT治疗的3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辅助下采用PRT治疗的3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术后1年,采用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预后分级(BNI)评分评估疼痛预后,Ⅰ~Ⅲ级为有效,Ⅳ~Ⅴ级为无效。结果38例卵圆孔首次穿刺成功35例,成功率为92.1%。术后1年VAS评分[(1.5±1.2)分]较术前[(8.5±1.0)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年,BNI评分Ⅰ级29例,Ⅱ级4例,Ⅲa级2例,Ⅲb级l例,Ⅳ级1例,Ⅴ级1例;有效率为94.7%(36/38)。术中23例(60.5%)出现血压明显上升,5例(13.2%)发生心动过缓。术后出现面部麻木34例(89.5%)、穿刺部位皮下血肿4例(10.5%)、口唇带状疱疹2例(5.3%)、咬肌无力1例(2.6%),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均逐渐恢复。术后随访1年,没有发生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可精确定位半月神经节靶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 神经导航 电生理监测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层CT与MRI术前诊断直肠癌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张玉英 马骏 +1 位作者 董燕 孙晓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3期153-154,169,共3页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128层CT与MRI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本院120例直肠癌患者,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与MRI对于疾病术前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判别效能。结果CT检测直肠癌术前TNM分期包括T1-2期25例,T3...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前诊断中,128层CT与MRI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本院120例直肠癌患者,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与MRI对于疾病术前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判别效能。结果CT检测直肠癌术前TNM分期包括T1-2期25例,T3期61例,T4期34例;MRI检测直肠癌术前TNM分期包括T1-2期26例,T3期58例,T4期36例;MRI.对直肠癌T1-2、T3、T4分期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5.00%、87.50%、92.50%高于CT诊断87.50%、71.67%、84.17%,与病理结果的Kappa一致性分别为0.857、0.749、0.823高于CT诊断0.637、0.434、0.620(P<0.05);术前CT扫描共检测出淋巴结转移阳性71例,阴性49例;MRI共检测出淋巴结转移阳性70例,阴性50例;MRI判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准确率90.83%高于CT扫描78.33%,与病理结果的Kappa一致性为0.812高于CT扫描0.554(P<0.05)。结论 MRI相较于128层CT对于直肠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正确率更高,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术前诊断 分期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直肠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Dixon术后吻合口瘘发生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马骏 张玉英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5342-534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老年直肠癌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行Dixon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接受Dixon术治疗的老年直肠癌伴T2DM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31例行Dixon术的老年直肠癌不伴T... 目的探讨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老年直肠癌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行Dixon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接受Dixon术治疗的老年直肠癌伴T2DM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31例行Dixon术的老年直肠癌不伴T2DM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HGF(t=6.673,P〈0.001)、HbA1c(t=8.114,P〈0.001)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拉3.559,P=0.001)、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x2=3.947,P=0.047)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4.12%,15/34vs80.65%,25/31;Log-rank,=6.050,p=0.014)。结论降低老年直肠癌伴T2DM患者的血清HGF、HbA1c水平,可以有效减少老年患者Dixon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改善老年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2型糖尿病 吻合口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T2加权图像的纹理分析评估直肠癌化疗后疗效的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玉英 马骏 孙晓峰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307-310,共4页
目的通过磁共振T2加权图像的纹理分析评估直肠癌化疗后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4月经临床与病理明确诊断的直肠癌患者117例,分为完全缓解组(n=38)和非完全缓解组(n=79);受试者化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均采用3.0T MRI扫描;采... 目的通过磁共振T2加权图像的纹理分析评估直肠癌化疗后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4月经临床与病理明确诊断的直肠癌患者117例,分为完全缓解组(n=38)和非完全缓解组(n=79);受试者化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均采用3.0T MRI扫描;采用Omni Kineitics软件提取受试者纹理特征,计算纹理特征的峰度、方差、熵和能量参数;绘制ROC曲线分析磁共振T2加权图像的纹理,评估直肠癌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价值。结果治疗后完全缓解组受试者方差、熵明显低于未完全缓解组(1534±312 vs 2312±586、5.43±0.41 vs 6.42±0.29)峰度、能量明显高于未完全缓解组(4.85±0.66 vs 3.72±0.49、0.016±0.002 vs 0.013±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磁共振T2加权图像的纹理分析可评估化疗后的疗效,并可预测直肠癌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T2加权图像 纹理分析 直肠癌 病理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常规成像序列结合DWI成像序列在直肠癌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玉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8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成像序列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成像序列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直肠癌患者的术前MRI表现,分析其在诊断直肠癌准确性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 64例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直肠癌...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成像序列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成像序列在直肠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直肠癌患者的术前MRI表现,分析其在诊断直肠癌准确性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 64例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直肠癌。MRI分期的总准确率为87.5%(Kappa=0.648),二者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一致性可靠。结论 MRI常规成像序列结合DWI成像序列对诊断直肠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成像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重复畸形1例
8
作者 王晓东 张雪峰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十二指肠畸形 重复性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高卓 赵铁男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213-216,共4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CT脑灌注成像 诊断率 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 征象 CT灌注成像 理论 发展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拇指完全断离静脉动脉化再植成功一例 被引量:18
10
作者 田立杰 刘伟 +4 位作者 王晓东 李冰 莫忆南 周之为 高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断指再植 全拇指离断 静脉动脉化再值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肌少-骨质疏松症增加绝经后妇女桡骨远端骨折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洪秋 王馨悦 +1 位作者 胡丹丹 杨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确定肌少-骨质疏松症与绝经后妇女桡骨远端骨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经X线检查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绝经后妇女55例(研究组)和按年龄匹配无桡骨远端骨折的绝经后妇女55例(对照组),采用亚洲... 目的确定肌少-骨质疏松症与绝经后妇女桡骨远端骨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经X线检查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绝经后妇女55例(研究组)和按年龄匹配无桡骨远端骨折的绝经后妇女55例(对照组),采用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推荐意见测定握力及步行速度;应用全身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测量两组髋部及腰椎骨密度(BMD)、体质量指数(BMI)、相对骨骼肌指数(RSMI)和静止代谢率(RMR),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中32例诊断为骨质疏松症,21例出现肌少症,15例为肌少-骨质疏松症,而对照组中26例诊断为骨质疏松症,12例出现肌少症,9例为肌少-骨质疏松症;研究组肌少症、肌少-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38.2%(22/55)比21.8%(12/55)、27.3%(15/55)比16.4%(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握力明显降低[(17.4±4.7)kg比(19.2±6.1)kg](P<0.01)。然而,两组步行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RMR、RSMI、股骨颈和全髋BMD明显低于对照组[(1.02±0.45)kcal/d比(1.38±0.39)kcal/d、(5.21±1.10)kg/m^2比(6.12±1.20)kg/m^2、(0.85±0.25)g/cm^2比(1.12±0.32)g/cm^2、(0.87±0.16)g/cm^2比(1.08±0.43)g/cm^2](P<0.01)。两组腰椎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的预防和骨折后的处理均应包括评估和治疗肌肉和骨骼两个部分,临床意义在于增加肌肉质量高于老年人的临界值,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桡骨远端骨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骨质疏松症 肌少症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玉英 马骏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7年第12期1469-1471,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均接受直肠癌根治术+常规化疗。采用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均接受直肠癌根治术+常规化疗。采用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准确性、特异性及灵敏性。结果 MRI诊断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准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1%、86.7%和73.3%,CT诊断分别为75.6%、66.7%和60.0%,MRI较CT诊断结果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MRI征象为:骶前分叶状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及弥散加权(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或环形强化。CT征象为:骶前出现密度分布不均的团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可见中心坏死、边缘高低不平的环状强化,吻合口出处不规则增厚,腔隙变窄,伴有盆腔组织受累。结论 MRI诊断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相比CT,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灵敏性,为术后复发的治疗可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直肠肿瘤 术后局部复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