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红壤耕地状况及其酸化治理对策研究
1
作者 何小林 李模其 +7 位作者 刘道 丁怡倩 胡丹丹 陶峰 尹伟 柳开楼 骆赞磊 周春火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13-17,共5页
红壤是江西省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土壤资源,江西省的红壤耕地面积占比高达62.5%,而且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由此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退化,严重威胁着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能发挥。因此,在综述江西省红壤耕地典型... 红壤是江西省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土壤资源,江西省的红壤耕地面积占比高达62.5%,而且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由此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退化,严重威胁着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能发挥。因此,在综述江西省红壤耕地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地红壤耕地酸化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红壤耕地酸化治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红壤耕地 酸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红壤旱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2
作者 黄天宝 张景云 +7 位作者 吴昌强 李亚贞 郑伟 韩德鹏 肖小军 熊文 程业伟 万长艳 《江西农业》 2025年第6期103-105,共3页
针对江西红壤旱地的土壤特点和气候条件,详细阐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土地整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关键环节,旨在为提高该地区大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 针对江西红壤旱地的土壤特点和气候条件,详细阐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土地整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关键环节,旨在为提高该地区大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合理的品种搭配、科学的种植模式以及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实现大豆玉米的协同生长和高产高效,同时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红壤旱地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地区水稻投入与产出、利润关系的解析——以江西省进贤县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彭路路 刘姝含 +5 位作者 董晓英 肖珣 代文台 柳开楼 沈仁芳 赵学强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69-176,184,共9页
于2023年采用田间地头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在江西省进贤县选取5个乡镇,调查了水稻生产中种子、化肥、农药、水电、改良剂、有机肥、机械等投入因素及产出情况,并通过回归拟合方法解析了水稻投入与产出、利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93.1... 于2023年采用田间地头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在江西省进贤县选取5个乡镇,调查了水稻生产中种子、化肥、农药、水电、改良剂、有机肥、机械等投入因素及产出情况,并通过回归拟合方法解析了水稻投入与产出、利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93.1%的农民对水稻生产的投入总成本过高,95.1%的农民过量施用化肥且钾肥施用不足,超过80%的农民过量施用农药;过度投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反而降低利润;相对于常规稻,杂交稻平均产出显著提高了21.1%,但杂交稻在早稻生产中的占比不足1/3;施用土壤改良剂石灰可以减少农药投入,从而提高利润33.4%,但仅有不到20%的农民施用石灰。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产成本 利润 肥料 农药 杂交稻 石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粉葛产业高质量发展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绍浪 邹涵芳 +10 位作者 王斌强 吴波 黄尚书 林小兵 陈慧 葛菲 成艳红 丁立军 舒娟 陈凯 黄欠如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介绍了江西省粉葛产业的生产规模、种植模式、加工产品等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响该省粉葛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品种较为单一、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不合理、地膜残留较为严重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粉葛种业研发力度、优... 介绍了江西省粉葛产业的生产规模、种植模式、加工产品等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响该省粉葛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品种较为单一、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不合理、地膜残留较为严重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粉葛种业研发力度、优化施肥方式、科学使用回收地膜、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江西省粉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葛产业 高质量发展 困境 对策建议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红壤旱坡花生地N_(2)O排放模拟研究
5
作者 赵黎雯 左继超 +3 位作者 聂小飞 刘士余 肖国滨 郑海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0-311,共12页
为探究DNDC模型在红壤旱坡地N_(2)O排放模拟的适用性,以赣北红壤旱坡花生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耕作和轻简化免耕2种处理,连续3年(2019—2021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N_(2)O排放的田间原位观测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处理下N_(2)O排放... 为探究DNDC模型在红壤旱坡地N_(2)O排放模拟的适用性,以赣北红壤旱坡花生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耕作和轻简化免耕2种处理,连续3年(2019—2021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N_(2)O排放的田间原位观测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处理下N_(2)O排放特征及DNDC模型模拟效果。结果表明:DNDC模型对不同耕作处理下0~10 cm土壤温度(相关系数r为0.86~0.87)和作物产量(r为0.90)的模拟效果较好。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花生季因施肥和降雨引起的N_(2)O排放波动变化,也能较好地模拟常规耕作下土壤N_(2)O排放峰,但会在一定程度上低估轻简化免耕的N_(2)O排放峰和排放总量,且模型对16 mm以下的降雨响应较小。土壤pH值、施肥量对红壤旱坡花生地N_(2)O排放的影响最大,降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粘粒含量也是影响N_(2)O排放的重要因子。模型模拟2019年不同施肥量下N_(2)O排放总量与花生产量发现,氮肥施用量不能低于76.54 kg/hm^(2),也不宜超过106.78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坡耕地作物种植优化、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坡花生地 N_(2)O 常规耕作 轻简化免耕 DND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种质资源中Hsp101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6
作者 刘悦 江立群 +4 位作者 吕树伟 孙炳蕊 李晨 刘清 于航 《广东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39-47,共9页
【目的】Hsp101基因是调控水稻耐热性的关键基因,然而其在水稻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变异和演化模式所知有限。分析Hsp101基因在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中的遗传变异,为发掘优良的耐热基因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检索和整理得到的3325份... 【目的】Hsp101基因是调控水稻耐热性的关键基因,然而其在水稻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变异和演化模式所知有限。分析Hsp101基因在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中的遗传变异,为发掘优良的耐热基因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检索和整理得到的3325份普通野生稻和亚洲栽培稻种质资源基因组测序数据,使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所得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小片段插入缺失(InDel)变异开展Hsp10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变异单倍型分析。【结果】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得到的高质量遗传变异数据,在Hsp101基因区间内检测到471个遗传突变位点,其中能改变氨基酸编码的非同义变异位点有94个,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分化指数分析表明栽培稻中的遗传多样性明显较低,普通野生稻与籼稻和粳稻的遗传分化明显。单倍型分析共发现8种主要单倍型,普通野生稻含有除Hap6外的7种单倍型,籼稻单倍型以Hap1为主,粳稻单倍型以Hap2为主。进一步对单倍型进行网络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野生稻单倍型Hap8可能是Hsp101较为古老的等位基因。此外,对3个籼粳间的遗传变异位点进行PCR扩增测序的验证,发现Hsp101基因在籼稻和粳稻中的特异变异是存在的。【结论】发掘鉴定了Hsp101基因上的94个非同义变异及8种主要的基因变异单倍型。该基因的栽培稻单倍型均由野生稻单倍型演化而来,籼稻与野生稻的分化程度比粳稻和野生稻的分化程度更低,推测籼稻的遗传分化时间比粳稻早,籼稻和粳稻在Hsp101基因位点的遗传差异可能与所处环境的自然温度胁迫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Hsp101基因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US测试的江西省水稻新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高崇峰 刘小龙 +4 位作者 罗涛 毛豪仁 夏晶 余小芸 段红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32-36,42,共6页
江西省是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种植大省,随着水稻育种水平的快速提高,地方品种不断被新选育品种替代,造成大量优良基因丧失,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遗传基础日益狭窄。使用水稻DUS测试指南性状对江西省256份水稻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 江西省是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种植大省,随着水稻育种水平的快速提高,地方品种不断被新选育品种替代,造成大量优良基因丧失,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遗传基础日益狭窄。使用水稻DUS测试指南性状对江西省256份水稻新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江西省水稻新品种遗传多样性情况,为江西省水稻种质鉴定、育种利用和新品种测试提供一些参考。10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8.59%~21.83%;52个测试性状的香农-维纳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3~2.10,平均1.05。聚类分析显示,材料相似系数在0.77~0.95。江西省近年选育的品种多样性较窄,对糯稻、有色稻和香稻等特殊稻品种开发力度也不够,各育种单位应加大品种资源收集和利用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DUS测试 遗传多样性 数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及对策
8
作者 张晨 刘小三 +5 位作者 吕伟生 李子婧 柴晓明 王馨悦 肖国滨 罗军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259-262,271,共5页
随着“双碳”目标在农业发展中的纵深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具备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的巨大潜力,但现阶段农业的绿色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 随着“双碳”目标在农业发展中的纵深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具备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的巨大潜力,但现阶段农业的绿色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对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在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农业资源保护、低碳产业构建等方面的发展进程及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在农业产业结构、科技服务水平、特色产业发展、绿色品牌打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农产品提质提量、加强生态功能修复、加大引才育才、创新绿色发展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实现绿色农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加快江西乃至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绿色农业 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江西早籼-晚粳模式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9
作者 李大明 胡志华 +6 位作者 胡丹丹 徐小林 宋惠洁 柳开楼 吴艳 吴成彧 余喜初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8,共8页
为了研究现有养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NE)推荐的施肥量对早籼晚粳模式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的特征,获取符合早籼-晚粳模式养分需求特点的推荐施肥参数,借助田间试验,采用裂区处理设计。主处理为品种种植模式处理,分别为早籼晚粳、早籼晚籼... 为了研究现有养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NE)推荐的施肥量对早籼晚粳模式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的特征,获取符合早籼-晚粳模式养分需求特点的推荐施肥参数,借助田间试验,采用裂区处理设计。主处理为品种种植模式处理,分别为早籼晚粳、早籼晚籼;副处理为施肥处理,设农民习惯施肥(FP)、养分专家推荐施肥(NE)、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氮肥(NE-N)、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磷肥(NE-P)、养分专家推荐施肥不施钾肥(NE-K)、不施肥(NF)等处理。连续测定2年4季水稻产量、植株养分吸收量,综合分析肥料产量反应和利用效率。结果显示,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使用NE推荐施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P<0.05),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了6.14%~9.43%、9.58%~14.69%。与早籼晚籼模式相比,早籼晚粳处理的双季稻产量显著增加(P<0.05)。早籼晚粳模式下,NE处理双季稻总产量较FP处理增幅为15.10%~19.71%。NE推荐施肥模式能够显著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与利用,与FP处理相比,NE处理的早、晚稻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增加了15.49%~24.71%、10.18%~15.51%、6.21%~7.94%和13.16%~29.92%、9.45%~23.37%、11.89%~24.42%。NE推荐施肥模式显著提高了双季稻的肥料偏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磷肥偏生产力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分别增加了20.25%~47.79%、33.04%~169.96%。与早籼晚籼模式相比,在早籼晚粳模式下,晚稻季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9.88%~34.04%、9.28%~17.01%、11.37%~15.98%,氮、磷、钾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16.13%~47.33%、35.17%~64.43%、52.68%~163.92%。养分专家推荐施肥模式可显著提高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量与肥料利用率;与传统双季籼稻模式相比,早籼晚粳模式在提高双季稻的产量、晚稻养分吸收与肥料利用率等方面的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专家推荐施肥 早籼晚粳 早籼晚籼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油菜产业成本效益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春美 罗泽霖 +1 位作者 刘晖 付江凡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68-174,共7页
基于江西油菜种植户调查数据,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油菜产业各环节的成本收益,评估了菜油价格、油菜单产、产油率、单位人工成本等变量对农户种植油菜成本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油菜产业发展不平衡,各地种植油菜经济效益存在较... 基于江西油菜种植户调查数据,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油菜产业各环节的成本收益,评估了菜油价格、油菜单产、产油率、单位人工成本等变量对农户种植油菜成本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油菜产业发展不平衡,各地种植油菜经济效益存在较大差异;菜油价格、油菜籽单产、产油率是影响油菜经济效益的较为敏感因素。据此,提出了要推广油菜高效种植技术、延长油菜产业链、强化政策支持效应、加强机械化设备研发、促进土地流转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产业 成本收益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通过改善红壤团聚体结构促进鲜食大豆高产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景云 柳开楼 +5 位作者 王志美 王发洪 何小林 朱莉英 徐小林 黄庆海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16,共7页
为探究化肥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与鲜食大豆产量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于2022和2023年在典型红壤坡耕地上设置不施肥(CK)、化肥(CF)、化肥配施有机肥(COF)等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的鲜食大豆产量性质、土壤团聚体组分及... 为探究化肥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与鲜食大豆产量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于2022和2023年在典型红壤坡耕地上设置不施肥(CK)、化肥(CF)、化肥配施有机肥(COF)等处理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的鲜食大豆产量性质、土壤团聚体组分及平均重量直径。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COF处理的荚果数显著增加,2022年分别比CK和CF处理增加了55.1%和36.5%,2023年的增幅分别为53.98%和40.54%。COF处理的鲜食大豆带荚和不带荚籽粒鲜重也分别比CF处理提高了41.70%~40.65%和40.03%~41.78%。在所有处理中,COF处理的团聚体组分中>2.00 mm和0.25~2.00 mm的比例显著较高,而<0.053 mm的比例则显著较低。与CF相比,2022和2023年COF处理下>2 mm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01.95%和53.06%,但0.25~2 mm、0.053~0.25 mm和<0.053 mm的比例则与CF处理无显著差异。进一步计算发现,2022和2023年COF处理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也比CF处理增加了25.95%和18.80%。结合线性拟合方程表明,当>2 mm团聚体组分的比例增加1%,2022和2023年的带荚鲜重分别提高0.16和0.19 t·hm^(-2),不带荚鲜重分别提高0.54和0.67 t·hm^(-2);同时,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加0.1 mm,带荚和不带荚的鲜重分别提高1.79~1.99 t·hm^(-2)和0.83~0.91 t·hm^(-2)。因此,化肥配施有机肥是提升红壤坡耕地鲜食大豆产量的主要措施,且通过改善团聚体结构可以显著促进鲜食大豆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红壤 团聚体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豆类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柳开楼 张景云 +11 位作者 黄庆海 王志美 吴艳 张大文 袁丽娟 王春娥 周会汶 陈红兵 王水兴 曾招圣 黄天宝 朱德彬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3-38,共6页
江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鱼米之乡,除了生产稻米之外,也适宜种植大豆等豆类作物。为有序指导江西省的豆类产业发展,分别从豆类资源、种植模式、品种和豆制品等方面对全省豆类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系统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 江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鱼米之乡,除了生产稻米之外,也适宜种植大豆等豆类作物。为有序指导江西省的豆类产业发展,分别从豆类资源、种植模式、品种和豆制品等方面对全省豆类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系统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改善旱地基础设施、多途径扩大大豆面积和调整结构拓展大豆种植等对策,以期促进江西省豆类产业的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豌豆 产业现状 问题分析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秆炭还田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佳慧 张昆 +1 位作者 谢志坚 王斌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8-975,共8页
为探究稻秆炭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和生物炭(CK)、单施稻秆生物炭(B)、100%氮肥(N_(100))和100%氮肥+稻秆生物炭(N_(100)B)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稻田... 为探究稻秆炭对红壤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田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和生物炭(CK)、单施稻秆生物炭(B)、100%氮肥(N_(100))和100%氮肥+稻秆生物炭(N_(100)B)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B和N_(100)B处理土壤pH值分别提高0.05和0.13个单位。与N_(100)相比,N_(100)B处理不仅使土壤有机质、全氮、NO_(3)^(-)、NH_(4)^(+)、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增加5.13%、3.47%、11.7%、14.91%、60.89%、30.75%,还使土壤C/N、C/P、C/K、N/P、N/K化学计量比提升1.88%、2.10%、2.84%、3.62%、5.41%,并提升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2.97%。综上,稻秆炭还田有利于改善双季稻田土壤碳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综合肥力。本研究结果为合理高效利用南方红壤双季稻区稻秆资源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炭 红壤双季稻田 生态化学计量学 综合肥力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双季稻系统氮素盈亏和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14
作者 胡丹丹 宋惠洁 +8 位作者 段英华 吴艳 胡志华 徐小林 张文菊 何小林 柳开楼 苏鹏 黄群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4907-4918,I0001,共13页
【目的】分析不同氮肥管理条件下水稻的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率以及氮素表观平衡与土壤碱解氮的量化关系,更全面地了解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红壤稻田高效生产和科学氮素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依托红壤双季稻长期施肥定位试验... 【目的】分析不同氮肥管理条件下水稻的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率以及氮素表观平衡与土壤碱解氮的量化关系,更全面地了解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红壤稻田高效生产和科学氮素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依托红壤双季稻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位于江西省进贤县),选取不施肥(CK)、施氮磷化肥(NP)、施氮钾化肥(NK)、施氮磷钾化肥(NPK)、施氮磷钾化肥和有机肥(NPKM)等5个处理,调查分析每季水稻的籽粒和秸秆产量、氮素吸收量,晚稻后分析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并以10年为一个阶段,计算并分析水稻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氮素表观平衡以及耕层土壤碱解氮的变化。【结果】在试验40年间(1981—2020年),NPKM处理的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量均为最高,较CK分别增加65.9%—108.4%和85.1%—132.5%,较化肥处理(NPK、NK和NP)分别增加19.3%—92.1%和19.4%—99.8%,均差异显著。随试验年限的增加,化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逐渐降低,NPKM处理在前30年(1981—2010年)也呈降低趋势,但降低速率较化肥处理小,在近10年(2011—2020年)则有所升高,且由前10年(1981—1990年)所有处理中最低,到近10年升为最高,较化肥处理增加25.3%—271.2%。氮素盈余量在试验40年间最高均为NPKM处理,较化肥处理增幅为137.1%—577.2%,但在后30年(1991—2020年)间,其氮素盈余量随着试验年限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试验40年间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的均为NPKM处理,较CK增加7.1%—24.4%,但前10年差异不显著,较化肥处理增加11.0%—35.2%,而化肥处理与CK则始终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在后20年(2001—2020年)间,氮素盈余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红壤双季稻系统,随施肥年限的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量、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同时,长期施肥导致的氮素盈余量增加也进一步提升了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且随施肥年限的增加,氮素盈余量对土壤碱解氮的贡献能力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长期施肥 双季稻 氮素表观平衡 土壤碱解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钾红壤中铁铝氧化物调控有机无机复合体钾素分布
15
作者 颜俊 韩天富 +6 位作者 柳开楼 申哲 李继文 艾栋 张楚 李冬初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45-1857,共13页
【目的】探究长期施用钾肥如何调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速效钾的分布及作用机制,为红壤钾库健康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6年,2022年玉米收获后采集不施肥(CK)、化学氮磷肥配施(NP)、化学氮磷钾肥配施(NPK)3... 【目的】探究长期施用钾肥如何调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速效钾的分布及作用机制,为红壤钾库健康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6年,2022年玉米收获后采集不施肥(CK)、化学氮磷肥配施(NP)、化学氮磷钾肥配施(NPK)3个处理的土样,通过干筛法获得各处理大团聚体(>2 mm)、小团聚体(0.25~2 mm)和微团聚体(<0.25 mm)土样,结合虹吸法进一步分离得到各级团聚体下的有机无机复合体(<2、2~10、10~50和>50μm)样品,分析各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颗粒组成、速效钾和铁铝氧化物含量与分布,探究铁铝氧化物与速效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与CK和NP处理相比,NPK处理大团聚体中<2μm粒级复合体含量占比分别提高20.5%和149.0%,10~50μm粒级复合体含量占比分别提高18.6%和降低31.0%。2)在0~50μm粒级复合体范围内,大、小和微团聚体中10~50μm粒级复合体速效钾含量均为最低水平。土壤速效钾主要存在于<2μm粒级复合体中,占比为54.6%~85.9%。与CK和NP处理相比,NPK处理大团聚体中<2μm粒级复合体速效钾含量占比分别提高44.6%和23.0%。3)与NP处理相比,NPK处理大团聚体<2μm粒级复合体游离铁、铝氧化物含量分别提高30.0%、467.0%,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分别降低79.7%、59.3%。与NP处理相比,NPK处理大团聚体<2μm粒级复合体有机络合态铝氧化物含量提高9.8%;10~50μm粒级复合体有机络合态铝氧化物含量降低33.2%。4)在<2μm粒级复合体中,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无定形态铝氧化物和有机络合态铝氧化物与速效钾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无定形态和有机络合态铝氧化物对速效钾含量分布解释度较高,分别为11.2%和11.0%。【结论】长期施用钾肥显著提高红壤旱地土壤大团聚体<2μm粒级复合体速效钾含量占比和游离态铁铝氧化物含量,降低无定形态铝氧化物含量。且无定形态、有机络合态铝氧化物对<2μm粒级复合体速效钾具有正向调控作用,有助于增加土壤钾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速效钾 铁铝氧化物 有机无机复合体 红壤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玉米鲜食大豆间作的丰产增效和土壤培肥效应
16
作者 宋惠洁 秦文婧 +4 位作者 李桂龙 刘佳 胡丹丹 吴艳 柳开楼 《土壤》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6-1213,共8页
为探究红壤丘陵区玉米和鲜食大豆的合理间作模式,于2022年以玉米(郑单958)和鲜食大豆(浙鲜1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主区设置玉米鲜食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包括玉米单作(M)、鲜食大豆单作(S)、2行玉米2行鲜食大豆间作(2M2S)和4行玉米2... 为探究红壤丘陵区玉米和鲜食大豆的合理间作模式,于2022年以玉米(郑单958)和鲜食大豆(浙鲜16)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主区设置玉米鲜食大豆间作种植模式,包括玉米单作(M)、鲜食大豆单作(S)、2行玉米2行鲜食大豆间作(2M2S)和4行玉米2行鲜食大豆间作(4M2S),每个主区设置3个裂区,分别为大豆在玉米播种前15 d播种(D1,4月12日)、大豆与玉米同期播种(D2,4月27日)、大豆在玉米播种后15 d播种(D3,5月12日),研究各处理玉米产量、鲜食大豆产量、鲜食大豆蛋白质含量、土地当量比和土壤肥力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S模式相比,2M2S模式有利于提升单位面积鲜食大豆的荚果鲜重,增幅为20.8%,且播种越早,荚果鲜重越高。2M2S和4M2S模式均有利于提高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其中土地当量比分别比S模式提高了66%和40%,经济效益分别比S模式提高了1.32倍和61.7%,经济效益也分别比M模式提高了94.7%和35.2%,且2M2S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4M2S模式;同时,播期越早,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越高。与S模式相比,2M2S模式的鲜食大豆蛋白质含量显著提升,但3个播期之间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间作模式和播期主要显著影响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与M模式相比,2M2S和4M2S模式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37.6%和22.6%,土壤速效钾的增幅分别为22.0%和5.4%,且播期越早,土壤碱解氮含量越高。因此,在红壤丘陵区,2M2S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并显著提升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且在4月12日至5月12日之间,鲜食大豆播种越早越有利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产量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碳量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红壤团聚体组分分布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17
作者 吴艳 宋惠洁 +6 位作者 胡丹丹 徐小林 胡志华 冀建华 黄尚书 黄建清 柳开楼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564,共9页
由于土壤理化性质不同,不同肥力的红壤上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可能存在差异。为精准分类指导不同肥力红壤选择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选择长期进行花生、油菜轮作的红壤旱地,采集0~20和>20~40 cm深度土壤样品,分别代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 由于土壤理化性质不同,不同肥力的红壤上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可能存在差异。为精准分类指导不同肥力红壤选择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选择长期进行花生、油菜轮作的红壤旱地,采集0~20和>20~40 cm深度土壤样品,分别代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设置不施有机碳(C0)以及施用油菜秸秆碳(OSC)、水稻秸秆碳(RSC)、玉米秸秆碳(MSC)、猪粪碳(PMC)处理,其中各有机物料处理的碳投入量相同,进行连续90 d的避光培养,测定不同处理团聚体组分及有机碳、氮含量,分析有机物料投入C/N比与团聚体组分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与C0对照相比,各有机物料处理均显著提高了>2 mm团聚体比例。在高肥力土壤中,OSC、RSC、MSC和PMC处理>2 mm团聚体组分比例分别增加217.89%、283.97%、286.63%和210.63%,低肥力土壤中上述处理的增幅分别为72.25%、84.45%、72.11%和46.47%。(2)有机物料投入后,>2、>0.25~2、≥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升,但不同肥力土壤中各有机物料处理下团聚体组分有机碳的增幅差异较大,以>2 mm团聚体组分有机碳为例,高肥力土壤表现为RSC和MSC处理较高,而低肥力土壤则表现为OSC处理较高。(3)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均显著增加了>0.25~2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全氮含量,且各处理均大体呈现出PMC处理最高的趋势。(4)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均增加了团聚体组分C/N比,但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存在明显分异。以>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为例,高肥力土壤表现为OSC、RSC和MSC处理较高;而低肥力土壤则表现为RSC和MSC处理较高,且大体呈现出PMC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组分C/N比显著低于其他有机物料处理的趋势。(5)高肥力土壤中,提高有机物料C/N比可显著增加土壤>2和>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而低肥力土壤中,仅>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与有机物料投入C/N比呈显著正相关。结合拟合方程的斜率分析发现,当投入有机物料的C/N比增加时,高肥力土壤中>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的增幅明显小于低肥力土壤。与猪粪相比,秸秆类有机物料对团聚体碳、氮积累的促进效果较好。建议参考土壤肥力水平精准调控投入有机物料的C/N比,以期合理提升土壤团聚体组分的C/N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种类 土壤肥力水平 团聚体组分 C/N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摘薹与追肥对油蔬两用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子婧 吕伟生 +7 位作者 罗军元 王馨悦 张晨 夏晶 刘小三 余小芸 肖国滨 柴晓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0期27-30,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油蔬两用油菜栽培模式的优化,特别是摘薹和追肥处理对油菜生育进程、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以‘赣油杂8号’为试验品种,比较了不摘薹、摘薹不追肥、摘薹追施尿素和摘薹追施复合肥4种处理的效果。结果显示,摘薹和追肥处... 本研究旨在探讨油蔬两用油菜栽培模式的优化,特别是摘薹和追肥处理对油菜生育进程、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以‘赣油杂8号’为试验品种,比较了不摘薹、摘薹不追肥、摘薹追施尿素和摘薹追施复合肥4种处理的效果。结果显示,摘薹和追肥处理分别使油菜的生育期延长了5 d和2 d。虽然摘薹处理导致油菜籽产量和产油率有所下降,分别降低了3.99%和6.64%,但这种降低并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摘薹显著提高了油菜籽的蛋白质含量,增幅为4.11%。进一步分析表明,与摘薹不追肥相比,摘薹后追施复合肥能显著增加油菜籽、菜籽油和蛋白质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2.07%、15.14%和7.97%。因此,摘薹后追施复合肥是一种有效的农艺措施,它不仅能缓解摘薹对油菜生长的不利影响,还能同步提升油菜籽的产量和品质。这些发现为油蔬两用油菜的栽培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薹 追肥 油蔬两用 产量 油菜籽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肥用量下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
19
作者 宋惠洁 吴艳 +4 位作者 胡丹丹 胡志华 柳开楼 徐小林 张九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_(2)O_(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 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_(2)O_(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P48.3、P55.6、P62.8、P70.1处理),测定磷素吸收量与早稻产量,监测施肥后0、1、3、5、7 d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监测期内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及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磷素吸收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P55.6处理磷素吸收量最高,其次是P48.3、P62.8、P41.1、P33.8、P26.6和P70.1处理,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处理最低,拟合计算发现,最佳磷肥用量为50.29 kg/hm^(2);早稻产量呈随磷肥用量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处理产量最低,其次是P26.6处理,二者均显著低于其他施磷处理,其他各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以P55.6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P48.3处理,P41.1、P33.8处理较P48.3处理略有降低,拟合计算发现,51.88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逐渐增加,各磷肥用量田面水总磷浓度、含量均在施肥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肥后1 d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在施肥后3 d趋于稳定;结合线性方程发现,施肥后0~7 d,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施肥后0、1、3、5、7 d磷肥用量每增加1 kg/hm^(2),田面水总磷含量分别增加0.046、0.033、0.011、0.011、0.020 kg/hm^(2)。因此,我国红壤稻田早稻季适宜磷肥(P_(2)O_(5))施用量为51.09 kg/hm^(2),施肥后3 d内是磷流失的高风险期,应减少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磷肥用量 早稻 田面水磷素浓度变化 田面水磷素含量变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施用与种肥播施方式对红壤旱地芝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万长艳 王馨悦 +6 位作者 陈明 熊文 余跑兰 黄天宝 应治宏 高冰可 肖鸿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30-33,共4页
为明确红壤旱地芝麻适宜的种植方式,本研究在两个不同种植区开展石灰施用、不同播种施肥方式对芝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的芝麻生育期存在差异;种植区和石灰施用对株高无明显影响;不同种植区、石灰施用和播种施肥方式对... 为明确红壤旱地芝麻适宜的种植方式,本研究在两个不同种植区开展石灰施用、不同播种施肥方式对芝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区的芝麻生育期存在差异;种植区和石灰施用对株高无明显影响;不同种植区、石灰施用和播种施肥方式对单株蒴数有明显影响,且种植区和播种施肥方式间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各处理中,施用石灰、采用条播和侧深施肥处理的产量较高。生产中,红壤旱地芝麻种植在保证一定密度的前提下,可通过增施石灰,采用条播和侧深施肥方式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石灰 红壤旱地 测深施肥 芝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