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鄱阳湖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志文 杨春瑞 +1 位作者 邓金运 陈璐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34,共6页
黏性细颗粒泥沙是鄱阳湖悬浮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絮凝作用对鄱阳湖泥沙冲淤及湖床演变具有明显影响。采用鄱阳湖湖区泥沙的现场样品,通过室内泥沙静水沉降试验对鄱阳湖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黏性细... 黏性细颗粒泥沙是鄱阳湖悬浮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絮凝作用对鄱阳湖泥沙冲淤及湖床演变具有明显影响。采用鄱阳湖湖区泥沙的现场样品,通过室内泥沙静水沉降试验对鄱阳湖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临界粒径为0.028 mm;黏性细颗粒泥沙沉降过程包括分选沉降、絮凝沉降和絮凝平衡三个阶段,含沙量越大,絮凝沉降加速阶段持续时间越长。含沙量对絮凝沉速的影响存在临界现象。含沙量0~3 kg/m^(3)范围内絮凝沉速随含沙量增加而增加,而3~5 kg/m^(3)含沙量时对絮凝沉速的影响已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黏性细颗粒 沉降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SA PGPR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左继超 莫明浩 +2 位作者 聂小飞 王嘉 涂安国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6期72-77,共6页
为探究ISSA PGPR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效果,于2020年8月-2021年8月,以常年种植茶园坡面集水河道为研究对象,布设ISSA PGPR修复系统,监测水体主要污染物。结果表明,ISSA PGPR技术对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 为探究ISSA PGPR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水体修复中的应用效果,于2020年8月-2021年8月,以常年种植茶园坡面集水河道为研究对象,布设ISSA PGPR修复系统,监测水体主要污染物。结果表明,ISSA PGPR技术对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_(cr))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_(5))平均消减率分别达60.98%、77.41%、42.64%和43.06%;该技术能够在3个月内有效去除污染物,对上游50 m~100 m范围水体有一定修复效果,对下游修复范围更加广泛。ISSA PGPR技术可有效修复长期承接农业坡面来水的沟渠、水塘等污染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水土流失 水体修复 ISSA PGPR 末端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交进流条件下闸墩型式优化试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肖继德 陈斌 +1 位作者 黄志文 欧阳志宇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为改善象山水利枢纽部分泄水闸进水口不良水流流态,提高枢纽泄流能力,利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泄水闸2区闸室边墩墩头型式进行优化,对比分析了5种墩头型式方案下的优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墩头型式采用短轴为2倍闸墩宽度的黄金分割比(短... 为改善象山水利枢纽部分泄水闸进水口不良水流流态,提高枢纽泄流能力,利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泄水闸2区闸室边墩墩头型式进行优化,对比分析了5种墩头型式方案下的优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墩头型式采用短轴为2倍闸墩宽度的黄金分割比(短轴/长轴=0.618)的1/4椭圆曲面,基本消除了间歇性涡流和回流现象,改善了进闸水流流态,但对于堰流处于高淹没度(h_(s)/H_(0)>0.99)时的综合流量系数μ_(0)的改变幅度不大,基本在0.5%以内,相应的泄流能力提升幅度也并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墩型式优化 水流流态 泄流能力 综合流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坡地新开发果园土壤有机碳迁移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常梦琦 胡瑞 +3 位作者 徐佳文 梁宽 陈伏生 肖胜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4-131,共8页
为探究在南方红壤区不同管理措施对于新开发果园土壤有机碳迁移的影响,以典型红壤坡地柑橘园(建园2年)为研究对象,监测评估自然降雨背景下清耕(CB)、稻草全覆盖(CS)、萝卜花生轮作(CRP)、三叶草条带覆盖(CCS)、三叶草全覆盖(CC)和苔藓覆... 为探究在南方红壤区不同管理措施对于新开发果园土壤有机碳迁移的影响,以典型红壤坡地柑橘园(建园2年)为研究对象,监测评估自然降雨背景下清耕(CB)、稻草全覆盖(CS)、萝卜花生轮作(CRP)、三叶草条带覆盖(CCS)、三叶草全覆盖(CC)和苔藓覆盖(CT)6种管理措施对开发初期果园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碳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管理措施CB、CS、CRP、CCS、CC和CT的径流量分别为7.88,4.45,4.64,3.24,3.25,4.70 m 3,与CB相比,CS、CRP、CCS、CC和CT措施下截流效益分别为43.51%,41.10%,58.94%,58.82%,40.38%,产沙量分别为71.35,21.27,31.03,14.24,14.18,35.05 kg,产沙量与CB相比分别减少70.18%,56.51%,80.04%,80.13%,50.87%;(2)泥沙有机碳流失强度分别为CB(20.75 g/m^(2)),CS(4.78 g/m^(2)),CRP(8.68 g/m^(2)),CCS(3.52 g/m^(2)),CC(3.38 g/m^(2)),CT(9.94 g/m^(2)),相比于对照组CB分别减少76.94%,58.16%,83.01%,83.71%,52.11%;(3)泥沙有机碳和DOC流失强度均与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 2分别为0.412和0.419)。地面管理措施主要通过调控地表径流的产生来影响红壤坡地新开发果园土壤有机碳的迁移。综合来看,三叶草条带覆盖和全覆盖在抑制土壤侵蚀和土壤有机碳迁移损失方面效果较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南方红壤区新开发果园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碳迁移损失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降雨 土壤有机碳 选择性迁移 新开发果园 南方红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鱼口水位变幅条件下鱼道水动力特性试验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志文 孟锐 +2 位作者 周苏芬 刘志雄 王志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8-110,115,共4页
枢纽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及运行调度使鱼道进出口水位时刻变化,鱼道运行不当,进口水深不足会造成跌水,妨碍鱼类上溯。采用鱼道整体模型,分析鱼道进出口不同水位组合下鱼道内水力特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下游进口水位变幅影响,鱼道池室... 枢纽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及运行调度使鱼道进出口水位时刻变化,鱼道运行不当,进口水深不足会造成跌水,妨碍鱼类上溯。采用鱼道整体模型,分析鱼道进出口不同水位组合下鱼道内水力特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下游进口水位变幅影响,鱼道池室水动力变化主要集中在进口附近池室,且越靠近下游,影响越大。当进口水位降低时,进鱼口处出现跌水,流速出现极大值,鱼类难以上溯;进口水位抬升,流速迅速减缓,鱼道孔口设计流速为0.60~1.00 m/s,鱼道运行出口与进口水深最大落差建议控制为1.00 m。同时为在鱼道进口形成有效的诱鱼流速,需根据进鱼口不同水深采取适当补水措施,补水流量与进口水深存在较好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缝式鱼道 整体模型 水力特性 水位变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肖胜生 房焕英 +5 位作者 徐佳文 常梦琦 秦晓蕾 彭文杰 刘洪光 沈发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探究土壤有机碳(SOC)的组成、来源和稳定性机制是深入认识陆地碳汇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增加土壤碳汇”与“稳定现存土壤碳汇”都是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的重要方面,地位同等重要。与“增汇”研究成果丰硕相比,“稳汇”... 探究土壤有机碳(SOC)的组成、来源和稳定性机制是深入认识陆地碳汇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增加土壤碳汇”与“稳定现存土壤碳汇”都是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的重要方面,地位同等重要。与“增汇”研究成果丰硕相比,“稳汇”研究相对薄弱。侵蚀区进行植被恢复可以显著促进SOC积累,但由于侵蚀区存在碳素坡面侵蚀损失,其碳素积累效率低于其他生态系统类型区这一重要环节,导致目前有关侵蚀区及其水土保持植被恢复过程中SOC动态变化、稳定性及固持长期有效性等问题尚不清楚,微生物介导的SOC稳定机制尚未充分揭示。通过简要概括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素的积累效益和影响因素,综述植被恢复对土壤SOC及其活性组分稳定性的影响;在简要介绍土壤微生物在调控土壤碳素稳定性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梳理了基于微生物“碳泵”理论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特别是指出了随着植被恢复进程,侵蚀区土壤微生物介导的SOC动态变化,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指出今后需要从研究对象(重点是西南石漠化区和南方红壤丘陵区)、研究内容(土壤微生物介导的SOC稳定状态和机制)、研究手段(借用微生物碳泵的理念,野外典型样地调查与室内培养手段相结合)和研究土层(20 cm以下深层次土壤)4个方面加强研究,以期对相关领域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植被恢复 侵蚀区 微生物碳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