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不同生境五个长林系列油茶生长和产量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程离 闫梦 +5 位作者 任志华 曹冰 刘会云 刘娟 张文元 胡冬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51,共13页
【目的】旨在明确5个长林系列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与区域生境之间的关系,为江西省不同地区选择种植油茶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江西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共设置了13个固定监测样地,测定并分析5个长林系列油茶在不... 【目的】旨在明确5个长林系列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与区域生境之间的关系,为江西省不同地区选择种植油茶品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江西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共设置了13个固定监测样地,测定并分析5个长林系列油茶在不同区域的树体生长性状、果实形态特征、果实产量、果实经济性状等指标;计算各参试性状的重复力和变异系数,并对参试性状与生境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个长林品种参试性状在不同区域差异显著,株高、冠幅等生长性状整体表现为在江西南部较为迅速。长林3、长林4和长林40的果实形状区域特征差异不显著,长林18生长较差,果形指数小于1,显著低于其他4个品种。果实经济性状总体表现为江西西部比北部、东部更好,其中长林53果实横纵径、单果重、单果体积、鲜出籽率、单株产量、单位投影面积产量均表现较好。参试性状的重复力较高,均大于0.6。单位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波动范围较大(29.52%~66.06%),种仁含油率变异系数波动范围较小(8.76%~12.78%)。参试性状与年均降水和土壤PH的相关性不显著,与经度,纬度、海拔、年均温度等存在一定相关性,表现为株高和冠幅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和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地径和经度呈显著正相关;干出籽率与经度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江西5个长林系列油茶从南到北树体逐渐高大,产量逐渐增加,但果实经济指标逐渐变差。长林53、长林3单株产量和单位投影面积产量较高,是丰产型树种可在全省推广,长林18可在赣东、赣西两个区域作为配栽品种少量种植。该研究为江西省不同地区选择种植油茶品种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生境 产量 经济性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bHLH基因家族鉴定与响应干旱胁迫的基因表达分析
2
作者 谢荟清 苏文娟 +5 位作者 赵娜红 程钦华 朱鸿洋 樊昊琦 胡冬南 刘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80,共13页
【目的】探究油茶bHLH基因家族成员及其应对干旱胁迫的表达调控模式。【方法】基于油茶全基因组数据,鉴定CobHLHs基因成员,分析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研究其在油茶染色体上的分布、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家族成员间共线性分析,探究CobHLHs基... 【目的】探究油茶bHLH基因家族成员及其应对干旱胁迫的表达调控模式。【方法】基于油茶全基因组数据,鉴定CobHLHs基因成员,分析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研究其在油茶染色体上的分布、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家族成员间共线性分析,探究CobHLHs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及其在干旱胁迫、A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共鉴定出127个CobHLHs。根据其系统发育关系,将其分为17个亚族。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全基因组范围内共发生了22次片段复制事件。干旱胁迫下叶组织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06个CobHLHs参与油茶干旱胁迫响应过程。组织特异表达分析发现,参与干旱胁迫的CobHLHs主要在叶中高表达,在根中表达相对较低。PEG模拟干旱胁迫和同源基因功能预测证实,9个CobHLHs的表达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干旱胁迫诱导,不同基因表达调控模式存在差异,CobHLH071在干旱胁迫下为低表达,表现为12、48 h分别为对照的0.07和0.24倍;CobHLH006、CobHLH082在干旱胁迫下高表达,CobHLH006在12、48 h为对照的8.2、54.1倍,而CobHLH082在48 h才出现显著高表达。进一步进行ABA处理研究其可能的表达调控模式发现,CobHLH071可能通过ABA依赖负调控干旱胁迫应答。CobHLH006、CobHLH082可能通过影响ABA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正调控油茶干旱胁迫应答,但两者的响应时间存在差异,前者可能同时存在非ABA依赖调控模式。【结论】大部分CobHLHs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参与响应,其中CobHLH071、CobHLH082在干旱胁迫下和ABA处理下均出现响应,且两者响应方式不同,研究进一步表明CobHLH可能通过不同方式参与ABA信号途径响应干旱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bHLH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格局变化对杉木幼苗不同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3
作者 付小斌 陈琦 +5 位作者 刘苑秋 段天择 王力行 潘颜乐 康王朝 邓文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4-1123,共10页
【目的】全球气温上升和降水格局变化导致的频繁干旱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植物干旱前后水分利用和适应的机制至关重要。【方法】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降水量梯度和2个降水间隔的双因... 【目的】全球气温上升和降水格局变化导致的频繁干旱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植物干旱前后水分利用和适应的机制至关重要。【方法】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降水量梯度和2个降水间隔的双因素控制试验,研究杉木幼苗不同器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相关组分质量分数对降水量和降水间隔变化的响应。【结果】随着降水量减少,杉木幼苗的NSC质量分数在吸收根、运输根、枝条和叶中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枝干中则持续下降,杉木幼苗通过增加运输根、吸收根、叶和枝条的NSC质量分数,同时将吸收根的淀粉水解转化成可溶性糖,来调节细胞内的水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运输根和枝干中均呈持续减少的趋势,在吸收根、叶和枝条中先增加后减少;淀粉质量分数在所有器官中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降水量过少时,杉木幼苗会消耗体内的NSC,优先供给吸收根的生存需求,导致运输根、枝条和枝干的NSC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延长降水间隔,杉木幼苗叶和运输根的NSC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叶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下降(P<0.05),运输根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0.05)。【结论】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当地多年旱季月平均降水量的50%以上,可提高杉木人工林在降水格局变化下的存活率,降水量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当延长浇水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 杉木 不同器官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割时间和弧度对盛果期油茶树体营养分配及结实的影响
4
作者 廖志鹏 邹中华 +5 位作者 胡冬南 谢双岭 王毓曼 廖康平 刘阳 游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4-1255,共12页
【目的】为探明环割时间和弧度对盛果期油茶养分分配及结实的影响,阐明树体养分与果实生长之间的关系。【方法】于11月份盛花期和次年3月份春梢萌发前对7年生油茶分别进行180°、360°环割处理,环割口愈合前(5月份)、愈合后(7... 【目的】为探明环割时间和弧度对盛果期油茶养分分配及结实的影响,阐明树体养分与果实生长之间的关系。【方法】于11月份盛花期和次年3月份春梢萌发前对7年生油茶分别进行180°、360°环割处理,环割口愈合前(5月份)、愈合后(7月份、8月份、10月份)分别调查测定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淀粉含量及单株果实数量、单果质量、产量,并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条件下环割均提高了环割伤口愈合前根系无机养分以及果实膨大期叶片磷、钾、有机营养含量;同时降低了叶片氮及果实成熟期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含量。(2)环割弧度相比环割时间,对油茶叶、根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更为显著。(3)春梢萌发前360°环割减少了油茶初期落果,提高了坐果率,增加了单株挂果数和单株鲜果产量,但其果实更小更轻。(4)油茶落果与叶、根营养间相关性不显著,但果实产量与部分叶、根营养间存在有明显的协同与拮抗关系。(5)适宜的环割处理通过增加油茶根系全钾、叶片全磷、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根系可溶性淀粉含量显著提高坐果率及单株产量。【结论】油茶春梢萌发前360°环割有利于叶片对果实膨大期可溶性糖、果实快速生长期可溶性蛋白以及根系氮、磷、钾养分的积累,可促进挂果,减少落果,对油茶的促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环割 树体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及养分分配的影响
5
作者 胡冬南 廖康平 +5 位作者 王毓曼 谢琳 任可为 刘娟 张令 储双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438-450,共13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树体养分分配的动态调控和果实主要品质、产量的影响,寻求适合油茶保果促产的栽培措施,为油茶栽培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3年生环割油茶为试验材料,共设12月单施复合肥(A1)、3月单施复...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树体养分分配的动态调控和果实主要品质、产量的影响,寻求适合油茶保果促产的栽培措施,为油茶栽培技术的完善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3年生环割油茶为试验材料,共设12月单施复合肥(A1)、3月单施复合肥(A2)、12月单施有机肥(A3)、12月有机肥和复合肥同施(A4)、12月施有机肥+3月施复合肥(A5)5个处理,定期跟踪测定油茶树体N、P、K含量及果实成熟期经济品质和产量,分析施肥模式对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及养分分配的影响。【结果】(1)施用复合肥增加了环割油茶果实体积、质量以及出籽率,显著提高了果实产量和产油量;(2)3—5月份坐果率降幅明显高于5—10月份,环割后施用复合肥显著提高了油茶坐果率;(3)施肥模式对叶、果、根中N、P、K的含量有显著影响,环割后在当年12月和次年3月施用复合肥,对树体养分的影响差异不明显;(4)在果实膨大期,叶中P和根中N含量增加;在果实成熟期,叶中N含量增加;从幼果期至成熟期,果中K不断积累;(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环割油茶果实品质、产量各指标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明显分散,果实生物量、经济性状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与果形指数呈负相关。【结论】油茶环割后以施复合肥为最佳,12月施用有利于积累果实产量,次年3月施用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模式 油茶 果实品质 产量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砧木对5年生芽苗砧嫁接油茶叶片解剖结构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任可为 刘娟 +7 位作者 邹中华 陶文杰 左静 周伟华 刘耀辉 陈豪 王毓曼 胡冬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98-107,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砧木对嫁接油茶初果期叶片结构、生理特性的影响,揭示砧木对油茶树体地上部分的影响规律,分析叶片结构与生理特性之间的关系,为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砧木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赣无2’‘赣石83-1’‘赣8’为砧... 【目的】探究不同砧木对嫁接油茶初果期叶片结构、生理特性的影响,揭示砧木对油茶树体地上部分的影响规律,分析叶片结构与生理特性之间的关系,为油茶芽苗砧嫁接育苗砧木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赣无2’‘赣石83-1’‘赣8’为砧木,嫁接‘赣无2’穗条,培育同穗异砧嫁接组合,5年生(初果期)时探究嫁接植株叶片解剖结构、抗性生理、光合特性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不同砧木组合的差异及嫁接油茶叶片结构与生理之间的关系,探讨砧木品种对5年生油茶芽苗砧芽嫁接体的影响。【结果】1)同穗不同砧组合在叶片解剖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赣无2’砧木组合的叶片厚度(330.15μm)、栅栏组织厚度(180.97μm)以及海绵组织厚度(149.19μm)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栅/海比最低(1.22),其叶绿素含量(12.61 mg·g^(-1))显著低于其他组合;2)5年生时,砧木品种对嫁接体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显著,对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明显。‘赣8’砧木组合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3.51 mg·g^(-1)),栅/海比最高(1.28),说明其抗旱性最强;3)砧木品种对4种抗氧化酶(SOD、POD、CAT、MDA)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取样时间在胁迫较少的5月,抗氧化酶尚未启动保护程序;4)不同砧木组合对叶片的初始荧光(F_(o))、最大荧光(Fm)、最大光合能量转化率(F_(v)/F_(m))、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_(P))、光化学猝灭系数(qN)无显著影响,对叶片日光合的胞间CO_(2)浓度(C_(i))、气孔导度(G_(s))、第二系统的光合成有效量子效率(YⅡ)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有显著影响,‘赣无2’本砧组合YⅡ和ETR都处于较高水平,这可能是本砧组合亲和性较高的原因。【结论】同穗不同砧木嫁接植株5年生(初果期)时,叶片结构和生理特性均会存在差异,‘赣8’砧木的栅/海比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为最高,抗旱性更强;‘赣无2’本砧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合,其栅/海比与叶绿素呈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最高,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表观电子传递效率较强,适应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嫁接 砧木 叶片解剖结构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点试验的湿地松半同胞家系早期选择研究
7
作者 谢金文 靳藏馥 +6 位作者 张露 万振和 朱柯帆 陈彬 孙世武 肖玉花 潘俊彬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414-425,共12页
【目的】探究多地点湿地松半同胞家系幼林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开展湿地松优良家系早期选择。【方法】以江西省三地营建的湿地松2年生子代测定林为对象,调查其苗高和地径。利用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开发的HalfsibMS程... 【目的】探究多地点湿地松半同胞家系幼林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开展湿地松优良家系早期选择。【方法】以江西省三地营建的湿地松2年生子代测定林为对象,调查其苗高和地径。利用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开发的HalfsibMS程序包估算遗传参数。通过育种值估算、多重比较法、综合选择指数法并结合整齐度指标进行联合选择,对18个湿地松家系进行综合评估及早期选择。【结果】2年生湿地松家系子代测定林树高和地径性状变异幅度分别为43~198 cm和0.8~6.2 cm,遗传变异系数为22.81%~45.83%,家系间树高、地径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家系生长性状在三地间存在交互效应;遗传参数估算结果显示,树高和地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5739和0.6476,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1089和0.1847,反映出其家系遗传力较高,遗传稳定,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育种值估算结果表明,湿地松家系生长性状育种值存在差异,其中树高排名前5的家系为3、4、6、1、5号家系;地径排名前5的家系为4、1、3、2、6号家系。根据育种值和综合指数联合选择,3号、4号、2号和6号等4个家系为优良家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整齐度进行复选结果表明,3号、4号和6号为最终选择出的优良家系。对最终入选的3个优良家系进行遗传增益估算,其树高遗传增益和现实增益分别为12.98%、12.1%和11.6%;20.04%、18.6%和17.94%,地径遗传增益和现实增益分别为14.29%、9.13%和10.34%;24.9%、15.9%和17.97%,反映出其遗传优势和实际应用潜力。【结论】以育种值为主,并结合其他方法开展综合评价和早期选择能够较好地筛选出符合选育目标的优良家系。结合育种值、综合选择指数及整齐度指标的联合选择结果,遗传增益较高、综合评价较好、育种值高且整齐度较优的优良半同胞家系为3号、4号和6号,为后续湿地松遗传改良和林分营建提供了较好的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多地点子代测定 早期选择 遗传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