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曲面重建技术构建肾动脉狭窄参数与肾血管性高血压分级的效应关系
1
作者 陈芸 孔倩倩 +2 位作者 朱彦 赵天 李月峰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6期578-583,共6页
目的采用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技术探究肾动脉狭窄参数与肾血管性高血压(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RVH)分级之间的效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RVH确诊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将其分为2级高血压... 目的采用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技术探究肾动脉狭窄参数与肾血管性高血压(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RVH)分级之间的效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RVH确诊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将其分为2级高血压组(18例)和3级高血压组(16例);另收集12例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三组分别行肾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后的图像进行CPR,并测量肾动脉形态学参数(最小管径、最小截面积、管径狭窄比、截面积狭窄比)和血流参数(达阈时间、血流代谢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肾动脉形态学参数及血流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肾动脉形态、血流参数与受试者血压数值的相关性,并利用ROC曲线分析判定截面积狭窄比在不同组中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肾动脉的最小管径和最小截面积显著减小,且3级高血压组小于2级高血压组(均P<0.05)。与2级高血压组相比,3级高血压组的管径狭窄比、截面积狭窄比显著增大(均P<0.05),达阈时间显著延长,而血流代谢比显著降低(均P<0.05)。校正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截面积狭窄比与舒张压以及收缩压的相关性最为显著(r=0.663,0.671,均P<0.01)。截面积狭窄比在对照组和高血压组、2级高血压组和3级高血压组中均具备良好的鉴别诊断效能(AUC=0.887,P=0.014;AUC=0.818,P=0.027)。结论基于CPR技术的肾动脉形态学参数(管径狭窄比、截面积狭窄比)有望用作RVH的评估和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重建 肾动脉狭窄 高血压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