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技术在传统陶瓷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4
1
作者 王超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11,共6页
综述了3D打印技术的概念、发展历史和工作原理,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传统陶瓷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及国内外最新陶瓷3D打印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了传统陶瓷3D打印技术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 3D打印 陶瓷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热导率碳化硅基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家春 徐利华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8-32,共5页
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了BaAl_2Si_2O_8/SiC复合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和BaAl_2Si_2O_8含量对BaAl_2Si_2O_8/SiC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aAl_2Si_2O_8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致密度逐渐增加,虽然烧结温度和BaAl_2Si_2O_... 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了BaAl_2Si_2O_8/SiC复合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和BaAl_2Si_2O_8含量对BaAl_2Si_2O_8/SiC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aAl_2Si_2O_8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致密度逐渐增加,虽然烧结温度和BaAl_2Si_2O_8含量都会对复合材料的致密度造成影响,但是BaAl_2Si_2O_8含量对复合材料致密度的影响相对高于烧结温度的影响;不同烧结温度下BaAl_2Si_2O_8/SiC复合材料都由六方BaAl_2Si_2O_8相和α-SiC相组成;相同烧结温度下SiC相形貌并没有随着BaAl_2Si_2O_8含量的增加而发生显著变化,而在相同BaAl_2Si_2O_8含量条件下升高烧结温度会使得SiC相尺寸有所长大;在烧结温度分别为1 788℃和1 888℃时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都随着BaAl_2Si_2O_8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在相同BaAl_2Si_2O_8含量条件下在烧结温度为1 888℃时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都高于烧结温度为1 788℃时的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BaAl2Si2O8/SiC复合材料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智能悬臂梁自适应SSDV半主动振动控制研究
3
作者 白永明 蔡亮亮 季宏丽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8-245,共8页
半主动振动控制因其不需精确的结构模型就能实现较好的振动控制效果,以航天器上使用的某种轻质复合材料制作的智能悬臂梁结构件为载体,设计一种基于状态观测器的自适应SSDV半主动控制方法对其进行振动控制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状... 半主动振动控制因其不需精确的结构模型就能实现较好的振动控制效果,以航天器上使用的某种轻质复合材料制作的智能悬臂梁结构件为载体,设计一种基于状态观测器的自适应SSDV半主动控制方法对其进行振动控制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状态观测器观测值误差在1%之内,一阶振动幅值减少了75.24%。这为航天器上柔性化和低刚度的悬臂结构件的振动控制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悬臂梁 状态观测器 自适应SSDV 半主动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_2O-RO-SiO_2-Al_2O_3-Fe_2O_3-P_2O_5系分相釉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超 黄春娥 陆小荣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17-3021,共5页
针对铁红分相釉的配方特点,采用L8(4×24)正交实验研究了钠长石、牛骨灰、滑石、方解石、石英加入量对R2O-RO-Si O2-Al2O3-Fe2O3-P2O5系统分相釉釉面效果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对釉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 针对铁红分相釉的配方特点,采用L8(4×24)正交实验研究了钠长石、牛骨灰、滑石、方解石、石英加入量对R2O-RO-Si O2-Al2O3-Fe2O3-P2O5系统分相釉釉面效果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对釉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牛骨灰对釉面是否出现"柿红"效果影响最显著,而方解石影响最不明显。Si/P摩尔比对铁红色釉面的产生起关键作用,当Si/P摩尔比小于20,出现铁红釉面效果的概率极高。随着滑石加入量从9份变化到18份,出现铁红色釉面的趋势反而降低。经SEM和EDS分析发现,"柿红色"、"酒红色"釉面效果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釉层液液分相促进Fe2O3富集或偏析造成,且特别容易在高钠、低镁、低铝处聚集,最终连成雪花状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分相 FE2O3 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草酸从白钨矿中配合浸出钨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利华 李琳琳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研究了用草酸从白钨矿精矿中浸出钨,考察了草酸浓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对钨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酸浓度2.5 mol/L、液固体积质量比60 mL/1 g、浸出温度95℃、浸出时间4 h条件下,钨浸出率达98.93%;浸出过程符... 研究了用草酸从白钨矿精矿中浸出钨,考察了草酸浓度、液固体积质量比、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对钨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草酸浓度2.5 mol/L、液固体积质量比60 mL/1 g、浸出温度95℃、浸出时间4 h条件下,钨浸出率达98.93%;浸出过程符合收缩核模型,表观活化能为55.27 kJ/mol,浸出反应受化学反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钨矿精矿 草酸 浸出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着色分相花釉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超 张力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9-662,共4页
通过调整配方组成,成功制备了以廉价氧化铁为着色剂的R_2O-RO-SiO_2-B_2O_3-Al_2O_3多元系统花釉,重点探讨了氧化铁含量、釉料化学组成关系对釉面花色效果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釉层显微结构。结果表明:Fe_2O_3容易使R_2... 通过调整配方组成,成功制备了以廉价氧化铁为着色剂的R_2O-RO-SiO_2-B_2O_3-Al_2O_3多元系统花釉,重点探讨了氧化铁含量、釉料化学组成关系对釉面花色效果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釉层显微结构。结果表明:Fe_2O_3容易使R_2O-RO-SiO_2-B_2O_3-Al_2O_3系统釉面出现黄、绿、蓝等釉色效果,而该花色效果的产生主要由分相、析晶作用所致。胞状分相结构的产生促使釉面色彩及肌理多样化,但Fe_2O_3加入量过多,容易饱和析晶,抑制胞状分相结构的产生,使釉面颜色逐渐变深。硼加入量及碱金属含量对釉面分相效果影响显著,当n(B_2O_3)/n(Al_2O_3)从2.01减小至1.19、n(R_2O)/n(RO)从0.28增大至0.40,釉面分相效果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釉料 分相 析晶 氧化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相铁红釉的研制及微观结构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徐利华 李琳琳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11-3016,共6页
采用钾长石、石英、苏州土、滑石、牛骨灰、氧化铁等原料制备出分相铁红釉,研究了釉料配方以及釉层厚度对分相铁红釉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等手段,对铁红釉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 采用钾长石、石英、苏州土、滑石、牛骨灰、氧化铁等原料制备出分相铁红釉,研究了釉料配方以及釉层厚度对分相铁红釉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仪(EDS)等手段,对铁红釉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牛骨灰、氧化铁、滑石的添加量对铁红釉有显著的影响;釉表面红色区域Fe元素含量远远大于棕褐色区域,并富聚有大量的α-Fe2O3晶体;同时,在釉的断面也发现有大量晶体析出,呈上密下稀的分布规律;铁红釉最佳的釉层厚度应控制在0.8~1.0 mm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相铁红釉 微观结构 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_2O-RO-SiO_2-B_2O_3-Al_2O_3系统乳浊釉的制备及微观结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超 张力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57-3161,共5页
通过调整配方组成,成功制备了R2O-RO-Si O2-B2O3-Al2O3多元系统无锆乳浊釉,重点探讨了釉料化学组成关系对釉面乳浊程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釉层微观结构及釉层乳浊机理。结果表明:釉料组成中n(R2O)/n(RO)、n(C... 通过调整配方组成,成功制备了R2O-RO-Si O2-B2O3-Al2O3多元系统无锆乳浊釉,重点探讨了釉料化学组成关系对釉面乳浊程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釉层微观结构及釉层乳浊机理。结果表明:釉料组成中n(R2O)/n(RO)、n(Ca O)/n(Mg O)、n(Si O2+B2O3)/n(Al2O3)对釉面白度及质量影响显著。当n(R2O)/n(RO)在0.38~0.49、n(Ca O)/n(Mg O)在1.03~2.19、n(Si O2+B2O3)/n(Al2O3)在12.69~18.42范围时,釉面白度高、质量好。釉面乳浊的原因是由析晶与分相共同作用,分相促进了晶体的析出,晶体形状主要为短柱状,尺寸约1~4μm,并以类球状团聚包裹形式分散于釉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浊釉 分相 析晶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色金属光泽釉的研制及微观结构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超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38-1142,共5页
通过在基础釉中添加金属氧化物MnO2、CuO和V2O5,在随炉冷却的烧成制度下,成功制备了银色金属光泽釉。采用L9(33)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MnO2、CuO、V2O5加入量对釉面效果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釉层... 通过在基础釉中添加金属氧化物MnO2、CuO和V2O5,在随炉冷却的烧成制度下,成功制备了银色金属光泽釉。采用L9(33)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MnO2、CuO、V2O5加入量对釉面效果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釉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1)CuO加入量对釉面金属光泽的产生显著影响,V2O5的影响不明显,当CuO加入量小于3%时,釉层为透明状。随着MnO2和CuO加入量的增大,釉面逐渐呈现无光及变色的趋势,MnO2、CuO、V2O5的推荐加入量分别为4%、3%和2%。(2)釉层中存在大量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片状晶体。晶体尺寸均匀,表面平整光滑,并形成大面积平面网状排布。(3)釉层中大量沿坯体表面平行生长的片状晶体容易对光线造成强烈的镜面反射,是造成釉面出现高亮度银色金属光泽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光泽釉 配方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温铁红花釉的研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利华 李琳琳 朱戈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7-501,共5页
以钾长石、石英、苏州高岭土、滑石、磷灰石、骨灰、氧化铁等作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合理调整配方,制备出釉面效果较佳的中温铁红花釉。主要考察了配方组成、工艺条件和烧成制度对铁红花釉的影响,并采用了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釉面的显... 以钾长石、石英、苏州高岭土、滑石、磷灰石、骨灰、氧化铁等作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合理调整配方,制备出釉面效果较佳的中温铁红花釉。主要考察了配方组成、工艺条件和烧成制度对铁红花釉的影响,并采用了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釉面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铁红花釉形成的原因是其表面红色区域富聚有大量的亚微米级α-Fe2O3晶体,而在茶褐色的表面,分布有直径在3μm以下、内部析出β-Fe2O3晶体的小液滴;在烧成温度为1240℃、保温30 min的条件下,可获得光泽度较好、分相明显的铁红花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铁红花釉 显微结构 烧成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土金属氧化物对硼熔块釉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超 杨茵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212-2215,2222,共5页
针对碱土金属氧化物对陶瓷釉面质量影响显著、复杂的实际问题,以硼熔块釉为基础配方,适量氧化铜和氧化铁为离子着色剂,系统研究了钙、镁、钡、锌、锶碱土金属氧化物(RO)对釉面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RO组成及比例的硼熔块釉... 针对碱土金属氧化物对陶瓷釉面质量影响显著、复杂的实际问题,以硼熔块釉为基础配方,适量氧化铜和氧化铁为离子着色剂,系统研究了钙、镁、钡、锌、锶碱土金属氧化物(RO)对釉面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RO组成及比例的硼熔块釉效果差异显著,制备的复合碱土熔块釉较单一碱土能显著提高釉面质量、扩大发色范围及产生分相乳浊现象;(2) Ca碱土的加入有促使Na_2O-K_2O-CaO-RO-SiO_2-B_2O_3-Al_2O_3系硼熔块釉产生较强釉面乳浊的特点,且使釉面颜色变淡变浅;(3) 1180℃烧成温度下,当釉中RO为12%方解石和12%BaCO_3,或者12%ZnO和12%SrCO_3,同时添加3%氧化铜和1%氧化铁时,易使硼熔块釉呈现局部深蓝、附带流纹的花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土金属 熔块 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O-BaO-Al_(2)O_(3)-B_(2)O_(3)-SiO_(2)封接玻璃中Si/Al比对玻璃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利华 刘亮光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44,共6页
运用熔融退火工艺制备CaO-BaO-Al_(2)O_(3)-B_(2)O_(3)-SiO_(2)(CS)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封接玻璃,通过改变玻璃中Al_(2)O_(3)含量,使Si/Al比为10∶2、10∶3、10∶4与10∶5,分别命名为CS_(2)、CS_(3)、CS_(4)与CS_(5),以探... 运用熔融退火工艺制备CaO-BaO-Al_(2)O_(3)-B_(2)O_(3)-SiO_(2)(CS)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IT-SOFC)封接玻璃,通过改变玻璃中Al_(2)O_(3)含量,使Si/Al比为10∶2、10∶3、10∶4与10∶5,分别命名为CS_(2)、CS_(3)、CS_(4)与CS_(5),以探究最优Si/Al比,从而获得热稳定好的IT-SOFC封接玻璃。差热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i/Al比逐渐增加,CS_(4)封接玻璃的析晶倾向最低,而经过热处理后CS封接玻璃的X射线衍射峰强度的比较同样验证了这一点。结合在1073 K保温不同时间后CS玻璃的物相分析可知,CS4封接玻璃内析出的六方钡长石在1073 K热处理100 h后始终保持不变,而其他三种封接玻璃在一定程度上均呈现出六方钡长石向单斜钡长石的转变。通过进一步对CS_(4)热处理前后的平均热膨胀系数以及界面结合形貌可知,当Si/Al比为10∶4时,CS封接玻璃的热稳定性最高,利于实际封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封接玻璃 Si/Al比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D与差热-热重探究Ba1.55Ca0.45SiO4晶体的合成机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利华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86-1293,共8页
以正硅酸乙酯、乙酸钡、乙酸钙为原料,通过液相混溶的方式将三者均匀混合获得预处理粉体,而后利用XRD与DTA-TG研究固相合成法过程中预处理粉体中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同时利用XRD探究不同的升温速率、不同的煅烧工艺以及保温时间对合成... 以正硅酸乙酯、乙酸钡、乙酸钙为原料,通过液相混溶的方式将三者均匀混合获得预处理粉体,而后利用XRD与DTA-TG研究固相合成法过程中预处理粉体中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同时利用XRD探究不同的升温速率、不同的煅烧工艺以及保温时间对合成高膨胀系数Ba1.55Ca0.45SiO4晶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相反应的过程中,预处理粉体中的乙酸盐首先分解生成相对应的碳酸盐,同时可能形成相对应的BaCa(CO3)2固溶体;随着温度升高,低熔点的碳酸盐开始分解,当温度升高至1 063℃时,BaCO3与SiO2反应生成Ba2SiO4晶体,继续升温至1 144℃时,Ca^2+固溶进入Ba2SiO4晶体形成Ba1.55Ca0.45SiO4晶体;另外,将预处理粉体二次煅烧或压制成条状样品进行加热时,粉体中的BaCO3难以完全参与反应,而当粉体自然堆积、以1℃/min的升温速率加热至1 250℃保温5 h后可获得平均线性热膨胀系数为12.63×10^-6 K^-1的Ba1.55Ca0.45SiO4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1.55Ca0.45SiO4晶体 液相混溶法 固相合成法 合成过程 热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色油滴釉的研制及微观结构分析
14
作者 徐利华 李琳琳 《非金属矿》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1,共3页
采用高岭土、钾长石、石英、方解石、牛骨灰、烧滑石、Fe_(2)O_(3)、CoO、MnO_(2)等原料,通过研究釉料配方对银色油滴釉产生的影响,研制出品质优良的银色油滴釉。结果表明,Fe_(2)O_(3)含量对银色油滴釉晶斑形成和釉表面光滑平整度有显... 采用高岭土、钾长石、石英、方解石、牛骨灰、烧滑石、Fe_(2)O_(3)、CoO、MnO_(2)等原料,通过研究釉料配方对银色油滴釉产生的影响,研制出品质优良的银色油滴釉。结果表明,Fe_(2)O_(3)含量对银色油滴釉晶斑形成和釉表面光滑平整度有显著影响,添加CoO、MnO_(2)不仅有利于油滴形成,而且决定了银色油滴晶斑的呈色,Fe_(2)O_(3)、CoO、MnO_(2)的合适添加量分别为8%、1%和2%。利用X射线衍射(XRD)仪和扫描电镜(SEM)对银色油滴釉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釉表面形成银色油滴晶斑是由于析出了大量Fe_(3)O_(4)晶体,晶体排列紧密,呈连续性分布,在釉层内部发现存有大量未逸出的气泡,气泡在釉层中分布呈上小下大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色油滴釉 配方 微观结构 Fe_(3)O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