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热浸镀Zn-Al合金镀层表面龟纹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苏旭平 刘兆彬 +1 位作者 刘亚 吴长军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连续热浸镀锌常在锌浴中添加Al元素,以获得所需的镀层,满足工业应用。当Al含量在一定量的范围内,镀层表面出现"龟纹"(网格状)现象,影响镀层表面质量。在锌锅Al的质量分数(名义成分)为2.2%、2.4%、3.3%、4.2%、4.8%和5.2%时,... 连续热浸镀锌常在锌浴中添加Al元素,以获得所需的镀层,满足工业应用。当Al含量在一定量的范围内,镀层表面出现"龟纹"(网格状)现象,影响镀层表面质量。在锌锅Al的质量分数(名义成分)为2.2%、2.4%、3.3%、4.2%、4.8%和5.2%时,连续热浸镀层均出现了龟纹。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对出现龟纹的Zn-Al合金镀层表面形貌、成分和截面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树枝晶η-Zn相的形核和长大是形成宏观上龟纹结构的主要因素;Al含量的变化直接影响龟纹的大小,Al含量越低,龟纹越明显,Zn-2.2%Al镀层的龟纹最明显;龟纹区显微组织呈现明显地凹凸不平,其中Zn-4.8%Al龟纹区域相对比较平坦,龟纹最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热浸镀锌 龟纹 η-Zn相 ZN-AL合金 Fe-Al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4奥氏体不锈钢交流电场增强粉末法渗硼研究
2
作者 曹鸣超 谢飞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0-16,共7页
采用不同硼铁质量分数(3%~15%)的渗硼剂,对304奥氏体不锈钢(ASS)于800℃进行交流电场(ACF)增强粉末法渗硼。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光学显微观察以及显微硬度测试,研究渗层的相结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结果表明:304 ASS渗硼层由外侧... 采用不同硼铁质量分数(3%~15%)的渗硼剂,对304奥氏体不锈钢(ASS)于800℃进行交流电场(ACF)增强粉末法渗硼。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光学显微观察以及显微硬度测试,研究渗层的相结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分布。结果表明:304 ASS渗硼层由外侧FeB+Fe_(2)B+CrB+NiB层和内部过渡区构成,过渡区主要相为CrB和NiB;ACF对304 ASS粉末法渗硼有显著促渗作用,促渗随ACF电流增加而增加;促渗效果还与渗剂中的硼铁质量分数有关,渗剂中硼铁质量分数由3%增加至10%,试样的渗层厚度明显增加,硼铁质量分数由10%继续增加至15%,渗层厚度则又减小;渗扩中施加ACF还提高渗层峰值硬度和渗层整体硬度,使渗层硬度沿层深的分布更加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交流电场 渗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氮碳氧三元共渗对45钢耐蚀耐磨性能的影响与机理研究
3
作者 胡静 梁硕 +4 位作者 卢阳阳 王海强 陈立立 安旭龙 魏伟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研究选择45钢为原材料,分别采用绿色环保离子氮碳氧三元共渗技术(Plasma oxynitrocarburising,PNCO)和传统淬火-抛光-淬火技术(Quench-polish-quench,QPQ)进行表面改性,并利用SEM,XRD,摩擦磨损试验机,浸泡腐蚀实验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改... 研究选择45钢为原材料,分别采用绿色环保离子氮碳氧三元共渗技术(Plasma oxynitrocarburising,PNCO)和传统淬火-抛光-淬火技术(Quench-polish-quench,QPQ)进行表面改性,并利用SEM,XRD,摩擦磨损试验机,浸泡腐蚀实验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改性效果,包括截面显微组织、表面形貌、物相、耐磨性和耐蚀性。结果表明,PNCO处理后,获得了与QPQ处理相同的多层次渗层结构,由表层1~2μm氧化膜及次表层化合物层和有效硬化层构成,且PNCO处理后表面氧化膜成纳米结构,化合物层比QPQ更加致密。同时,PNCO处理后,磨损率和腐蚀失重率分别为1.39 mg/(N·m)和0.39%,耐磨耐蚀性均略优于QPQ,为研究绿色高效高性能表面改性技术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氮碳氧三元共渗技术 QPQ技术 氧化膜 耐磨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型ECAP变形纯铝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魏伟 马志俊 +2 位作者 魏坤霞 杜庆柏 胡静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30-34,共5页
在室温下对工业纯铝进行T型等通道挤压变形(T-ECAP),研究了挤压速度(5、12、60、120、180mm/min)和挤压道次(1道次、2道次、4道次)对纯铝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挤压速度下,1道次挤压变形可以将晶粒细化到1μm以下,但... 在室温下对工业纯铝进行T型等通道挤压变形(T-ECAP),研究了挤压速度(5、12、60、120、180mm/min)和挤压道次(1道次、2道次、4道次)对纯铝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挤压速度下,1道次挤压变形可以将晶粒细化到1μm以下,但是微观组织存在不均匀性;随着挤压道次的增加,晶粒逐渐细化,4道次时晶粒大小为350nm。在试样的纵向中心位置,显微硬度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漏斗状分布;随着挤压道次的增加,漏斗状的硬度分布逐渐减弱,4道次挤压变形后,硬度逐渐趋于均匀。挤压速度180mm/min时,拉伸强度呈现反常的Hall-Petch关系。随着挤压道次的增加,伸长率逐渐增大,2道次挤压变形后,拉伸强度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等通道变形 纯铝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共晶和单相Al-Co-Cr-Fe-Ni高熵合金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吴长军 熊伟 +2 位作者 周琛 刘亚 苏旭平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1-8,共8页
采用电弧熔炼法制备了4个铸态为FCC+B2共晶组织和B2单相的Al-Co-Cr-Fe-Ni高熵合金,分析了其相变点,并研究了600,800,1000℃下真空退火10 d对这些合金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研究表明:AlCoCrFeNi_(2.1)和Al_(0.75)Co_(1.25)CrFeNi合金的... 采用电弧熔炼法制备了4个铸态为FCC+B2共晶组织和B2单相的Al-Co-Cr-Fe-Ni高熵合金,分析了其相变点,并研究了600,800,1000℃下真空退火10 d对这些合金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研究表明:AlCoCrFeNi_(2.1)和Al_(0.75)Co_(1.25)CrFeNi合金的共晶反应温度分别为1344℃和1359℃。600~1000℃退火10 d对AlCoCrFeNi_(2.1)高熵合金的显微组织无明显影响;而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Al_(0.75)Co_(1.25)CrFeNi合金中共晶组织的两相层片间距增加。随着Al含量的增加,Al_(x)Co_(2-x)CrFeNi合金的B2相稳定性增加,合金的固相线温度明显升高,显微硬度也明显增加。铸态为B2单相的AlCoCrFeNi合金加热到605.7℃以上会转变为组织细小的FCC+B2+σ三相;继续加热到906.8℃以上,σ相消失,FCC相呈大块状分布。而Al_(1.75)Co_(0.25)CrFeNi合金需要加热到982.4℃以上才会分解为两种不同成分的B2相。实验发现:退火温度越高,合金的显微硬度越低,这些合金在800℃以下都具有较高的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o-Cr-Fe-Ni 高熵合金 退火处理 共晶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Fe-Zr三元系富锌角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热力学评估
6
作者 吴长军 彭浩平 +1 位作者 苏旭平 涂浩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25-29,共5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Zr5Zn39、ZrZn22和ZrFe2Zn20进行了结构优化和总能计算,各化合物优化后的晶格常数与文献中的实验值相一致。计算得到Zr5Zn39、ZrZn22和ZrFe2Zn20在0K时的形成焓分别-16.41、-6.13、-12.68kJ/mol-atom。基于第... 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Zr5Zn39、ZrZn22和ZrFe2Zn20进行了结构优化和总能计算,各化合物优化后的晶格常数与文献中的实验值相一致。计算得到Zr5Zn39、ZrZn22和ZrFe2Zn20在0K时的形成焓分别-16.41、-6.13、-12.68kJ/mol-atom。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和已报道的实验结果,利用Pandat软件对Zn-Fe-Zr三元系富锌角相关系进行了热力学评估,获得了描述ZrFe2Zn20的热力学模型参数,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计算 ZrFe2Zn20 相图热力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型位置对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姜波 甘信峰 +3 位作者 陈丽勇 王超 乐天 宋仁国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8-15,共8页
以数控刀片SPMT120408-PM为对象,通过扫描电镜与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成型位置(刀尖与中性层)对合金内部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成型位置对碳化钨(WC)颗粒形貌无明显影响,对粒度分布、∑2晶界、Co相类型影响显著。其成型位置刀... 以数控刀片SPMT120408-PM为对象,通过扫描电镜与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成型位置(刀尖与中性层)对合金内部微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成型位置对碳化钨(WC)颗粒形貌无明显影响,对粒度分布、∑2晶界、Co相类型影响显著。其成型位置刀尖的WC当量粒径分布宽度显著大于中性层,中性层粒度更均匀且亚晶比例更高。刀尖与中性层重位点阵(CSL点阵)晶界均以∑2晶界为主,且刀尖∑2晶界长度百分比显著高于中性层。此外,成型位置影响高温稳定相fcc-Co向低温稳定相hcp-Co的转变,刀尖以fcc-Co与hcp-Co两相混合为主,中性层以hcp-Co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刀片 成型位置 粒度分布 晶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