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梗PCI术患者氧化应激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吴德旭 朱君 +2 位作者 蔡文渊 王广艳 腾名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9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氧化应激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伴随阿司匹林抵抗患者88例,均行PCI术治疗,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2组术前均口服氯吡格雷、...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氧化应激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伴随阿司匹林抵抗患者88例,均行PCI术治疗,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2组术前均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对照组术后给予心肌梗死二级预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丹参多酚酸盐。用药7 d后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治疗期间出血及药物副作用;术后电话和门诊随访6个月,记录2组心血管事件及PCI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DA、ET-1、CK、CK-MB显著低于对照组,SOD、FMD、NO、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术后再狭窄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改善急性心急梗死患者PCI术后氧化应激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保护心肌,改善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血管内皮功能 氧化应激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评价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早期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朱栋晓 刘小铭 +2 位作者 马逸宜 王晓彦 施晶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24期82-83,共2页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能开通狭窄血管,最大程度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是临床诊疗中较积极的治疗方法。作者应用超声技术评判该治疗方法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能开通狭窄血管,最大程度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是临床诊疗中较积极的治疗方法。作者应用超声技术评判该治疗方法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 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耐量异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影响及阿卡波糖干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锡惠 金伟东 +1 位作者 李拜红 陈艳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及阿卡波糖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2010年心肌梗死患者180例,其中存在糖耐量异常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分为糖耐量异常组(n=120)和血糖正常两大组,其中将120例糖...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及阿卡波糖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2010年心肌梗死患者180例,其中存在糖耐量异常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分为糖耐量异常组(n=120)和血糖正常两大组,其中将12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再随机分为阿卡波糖干预组(n=60)和未干预组(n=60)。三组患者均按急性心肌梗死指南给予正规治疗,阿卡波糖干预组在治疗之外给予阿卡波糖治疗。三组平均随访年限为(1.5±0.3)年,动态观察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BNP等指标及心血管事件(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糖耐量异常患者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水平较无糖耐量异常组明显(P<0.05),阿卡波糖可以显著降低IGT患者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再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减少11.67%,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减少18.33%,总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30.00%。结论:糖耐量异常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起促进作用,阿卡波糖可减轻糖耐量降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水平,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阿卡波糖 葡萄糖耐量减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滤过与间断性血液超滤治疗糖尿病肾病并发难治性充血性心衰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春庆 王济东 +5 位作者 杜浩昌 杜渊 陈英兰 陶以嘉 吴延洁 孙伟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9年第7期631-632,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患者 连续性血液滤过 充血性心衰 难治性心衰 超滤治疗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并发 间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探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蔡文渊 滕婷婷 施晶晶 《当代医学》 2016年第33期12-13,共2页
目的 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年龄≥60岁的45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作为老年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年龄在40-60岁间的45例中年心血管疾病患... 目的 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应用于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年龄≥60岁的45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作为老年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年龄在40-60岁间的45例中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中年组,分别对其进行24 h不间断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2组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老年组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几率高于中年组患者,而有症状缺血发生率则低于中年组(P〈0.05)。在0:00-8:00时段老年组ST段异常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各类心率失常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中年组患者(P〈0.05)。结论 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在0:00-8:00时段应重点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同时其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较高,应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心电健康,以期能够及时掌握老年患者的病情,以便于疾病的更好治疗和预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监测 中老年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翀昊 李拜红 王广燕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6期960-961,共2页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对65例发病6h内的AMI患者,其中AMI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选择3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对入院即刻和第7天的H-F...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对65例发病6h内的AMI患者,其中AMI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选择3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对入院即刻和第7天的H-FABP含量进行检测,同时与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4种生化标志物诊断发病3h内和7天内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AMI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清H-FABP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在第7天时的血清H-FABP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FABP的敏感性高于cTnI和CK-MB,而H-FABP的特异性高于MY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早期AMI的检测指标之一,对早期AMI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T、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伊敏 马凤琳 钱谷生 《心电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48-149,共2页
为探讨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T_d、J-T_d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观察6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0例左束支传导阻滞并与30例正常QRS波群者作对照。结果显示:束支传导阻滞两组的Q-T_d、J-T_d值比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为探讨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T_d、J-T_d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观察6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0例左束支传导阻滞并与30例正常QRS波群者作对照。结果显示:束支传导阻滞两组的Q-T_d、J-T_d值比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左束支传导阻滞组的Q-T_d、J-T_d值高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组,但两者Q-T_d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两者J-T_d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束支传导阻滞时J-T_d更能反映心肌复极情况,J-T_d值较高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组临床上高危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支传导阻滞 Q-T离散度 J-T离散度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介入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印红 《实用全科医学》 2004年第6期517-517,共1页
关键词 心脏介入治疗 并发症 病情观察 护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9
作者 金伟东 陶以嘉 潘宇红 《中国临床医学》 2001年第3期259-260,共2页
目的 :探讨血纤维蛋白原 ,C -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与缺血性心功能不全和非缺血性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检测4 8例缺血性心功能不全 ,4 5例非缺血性心功能不全和 4 6例正常人的血纤维蛋白原、C -反应蛋白、白细胞分类计数 ,并进行比... 目的 :探讨血纤维蛋白原 ,C -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与缺血性心功能不全和非缺血性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检测4 8例缺血性心功能不全 ,4 5例非缺血性心功能不全和 4 6例正常人的血纤维蛋白原、C -反应蛋白、白细胞分类计数 ,并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测定心功能不全病人的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之和的绝对值 (PMN) ,以绝对值 4 .5× 10 9 L为分界值把心功能不全病人分为两组 ,在两组之间进行心功能不全病因及分类、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平均动脉血压等参数的比较。结果 :缺血性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血液纤维蛋白原 ,C -反应蛋白及PMN高于非缺血性心功能不全病人和正常人。在PMN >4 .5×10 9 L组中 ,缺血性心功能不全病人所占比例、心功能的分级及并发糖尿病的人数明显高于PMN <4 .5× 10 9 L组。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C -反应蛋白、PMN是慢性炎症的独立敏感指标 ,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有一定关系并对缺血性心功能不全病情及预后的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心功能不全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功能指数在慢性肺部疾病右心室功能测定中的价值
10
作者 庄瑞娟 金伟东 王晓彦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762-76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心肌功能指数(Tei指数),对慢性肺心病患者右室功能进行定量评价。方法对2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经胸超声检查,采用心尖四腔心切面获取三尖瓣环心肌运动频谱图,分别测量收缩波(S)峰... 目的探讨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测量心肌功能指数(Tei指数),对慢性肺心病患者右室功能进行定量评价。方法对2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进行经胸超声检查,采用心尖四腔心切面获取三尖瓣环心肌运动频谱图,分别测量收缩波(S)峰值速度(Sm)及S峰速度时间积分(Sm-VTI)、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t)及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t),并结合心电图标Ⅱ导联分别测量右室ICT、IRT、ET,计算出Tei指数。结果肺心病组右室Tei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延长,肺心病组Sm、et及et/at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肺心病组及正常组中Tei指数与年龄、心率无相关性,与Sm-VTI、et及et/at有相关性(P<0.05或P<0.01)。结论Tei指数能准确、实时地反映右心功能,为定量评价慢性肺心病患者右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心室功能 心肌功能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心房间隔缺损效果评价
11
作者 金伟东 王晓彦 +2 位作者 刘小敏 陶以嘉 陈炜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39-240,共2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应用及疗效评价。方法 :5例患者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TE)检查示 ASD直径 2 2~ 32 mm。所有病例均在 X线透视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 目的 :探讨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应用及疗效评价。方法 :5例患者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TE)检查示 ASD直径 2 2~ 32 mm。所有病例均在 X线透视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 ASD。术后 2 4 h、1个月、3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心电图及 X线胸片观察疗效。结果 :5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 3个月 TTE随访显示所有 ASD均完全闭合 ,无残余分流。 X线胸片示右心房、右心室缩小 ,肺血减少 ,肺动脉压力降低 ,封堵器位置固定。结论 :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ASD是一种有效的心脏介入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前后38例QT离散度变化
12
作者 陈炜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1年第5期332-333,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 (QTcd)变化规律及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预测意义。方法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连续检测溶栓前、后不同时间各导联最长与最短QT间期 ,并经心率纠正后 ,计算出QTcd。同时 ,心电监...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 (QTcd)变化规律及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预测意义。方法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连续检测溶栓前、后不同时间各导联最长与最短QT间期 ,并经心率纠正后 ,计算出QTcd。同时 ,心电监护检测心律失常。结果 溶栓有效组在溶栓后 2h、72h、1W时 ,其QTcd与溶栓无效组及未溶栓组有显著差异。有效溶栓可显著减少MVA发生 (P <0 .0 1) ;QTcd≥ 90ms较QTcd <90ms其MVA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有效溶栓可明显缩短心梗急性期QTcd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QT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溶栓 AMI QT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的护理
13
作者 陈芳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09年第2期260-260,共1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前、中、后的护理。方法:对3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的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射频消融治疗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相关检查及健康教育,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指标、...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前、中、后的护理。方法:对3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的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射频消融治疗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和相关检查及健康教育,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指标、术后压迫穿刺部位,防止出血、预防感染、合理饮食。结论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射频消融治疗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Ⅷ联合D-二聚体评估肺血栓栓塞症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滕婷婷 蔡文渊 《当代医学》 2016年第29期46-47,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凝血因子Ⅷ联合D-二聚体在评估肺血栓栓塞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进行定期随访以及对患者进行预后凝血因子Ⅷ和血浆D-二聚体监测。结果 26例患者中有19例停药,停药患者中,有5例... 目的分析研究凝血因子Ⅷ联合D-二聚体在评估肺血栓栓塞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进行定期随访以及对患者进行预后凝血因子Ⅷ和血浆D-二聚体监测。结果 26例患者中有19例停药,停药患者中,有5例发生复发情况。复发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因子Ⅷ水平较初次发病略高,联合使用凝血因子Ⅷ和D-二聚体对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预后评估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凝血因子Ⅷ或D-二聚体进行预后效果评估。结论肺血栓栓塞症复发时,凝血因子Ⅷ与D-二聚体水平同时升高,研究证明凝血因子Ⅷ联合D-二聚体可提高对复发肺血栓栓塞的预测敏感性,可以有效评估肺血栓栓塞的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血栓栓塞 D-二聚体 凝血因子Ⅷ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血压中第1、24小时白大衣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庄瑞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78-78,80,共2页
“白大衣效应”(WCE)是指患者在诊室内发生血压的暂时升高,高于诊室外血压的现象。该效应由Mancia等首先报道。有研究发现在24h动态血压监测中部分高血压患者最初1h及最后1h(第24小时)有白大衣效应。本研究主要对动态血压中的WCF... “白大衣效应”(WCE)是指患者在诊室内发生血压的暂时升高,高于诊室外血压的现象。该效应由Mancia等首先报道。有研究发现在24h动态血压监测中部分高血压患者最初1h及最后1h(第24小时)有白大衣效应。本研究主要对动态血压中的WCF尤其是第1、24小时WCF进行研究及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动态血压监测 自大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注射方法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印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6期6313-6313,共1页
目的:探讨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和改进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注射技巧的体会。方法:根据低分子肝素注射后出现一些并发症,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寻找循证支持。对1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改进注射技巧。结果:注射部位皮... 目的:探讨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和改进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注射技巧的体会。方法:根据低分子肝素注射后出现一些并发症,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寻找循证支持。对1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改进注射技巧。结果:注射部位皮肤无青紫无硬结,局部无血肿。结论:通过循证护理制订的改进注射方法,能有效地防止注射部位皮下瘀青,避免局部皮下血肿,减少患者痛苦,起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药物疗法 肝素 低分子量/治疗应用 注射/方法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
17
作者 庄瑞娟 王晓彦 金卫东 《中国微循环》 2009年第6期543-545,共3页
目的观察经过服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变化,评价替米沙坦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把60例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5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 目的观察经过服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变化,评价替米沙坦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把60例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5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测定P波最大时限(Pmax)和最窄P波时限(Pmin),根据公式Pd(ms)=Pmax-Pmin计算并比较其差异性,并观察治疗后房颤复发的次数。结果治疗组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治疗后Pmax、Pd分别为(109.33±7.89)ms、(36.98±8.06)ms,较对照组治疗后(125.43±7.20)ms、(45.87±8.19)ms。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房颤复发总次数及平均每例复发次数(57次、1.90次),较对照组(178次、5.90次)显著减少,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缩短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max及Pd,可减少房颤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米沙坦 P波离散度 高血压 阵发性房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血脑钠肽的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艳红 金伟东 +2 位作者 施晶晶 李拜红 庄瑞娟 《中国微循环》 2009年第6期568-569,共2页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病 发阵发性房颤 房颤患者 脑钠肽 高血压人群 高血压病人 心律失常 超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低钾血症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6
19
作者 钮蔚琳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857-1858,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病 糖尿病 低钾血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全内脏反位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护理体会
20
作者 钮蔚琳 吴燕霞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72-672,F0003,共2页
关键词 全内脏反位 永久起搏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