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化学在近5年江苏高考中的考查分析
1
作者 唐叶 《中学化学》 2025年第2期42-45,共4页
分析了近5年江苏高考中电化学部分的考查情况,涵盖了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金属腐蚀与防护等多个方面。通过对高考题目的总结,发现电化学考查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备考时应... 分析了近5年江苏高考中电化学部分的考查情况,涵盖了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金属腐蚀与防护等多个方面。通过对高考题目的总结,发现电化学考查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备考时应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高考对电化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江苏高考 高中化学
原文传递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中学生易混淆的概念浅析
2
作者 程应春 《学苑教育》 2024年第13期64-66,共3页
在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一些比较基础的概念上容易混淆,比如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作品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使用,担保物权中抵押与质押,逻辑思维要求中的矛盾律与排中律等等... 在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一些比较基础的概念上容易混淆,比如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作品的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使用,担保物权中抵押与质押,逻辑思维要求中的矛盾律与排中律等等。单独就概念来说,学生也许还可以理解,但在一定的语境或者试题情景中学生就会犯错。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解答,期望帮助学生在面临具体问题时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教材 易混概念 浅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核心概念”到“任务驱动”的三个“变”——评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模式变化及教学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缪明慧 《名师在线》 2018年第36期11-12,共2页
江苏高考模式即将面临重大变化和改革,其中作文的命题形式也将由新材料作文逐渐过渡到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别这两种作文命题模式,重视审题,学会关注社会时事,从单纯的抽象说理走出来,懂得感知和叙说生活。
关键词 高考作文 模式变化 教学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高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培养 被引量:1
4
作者 孙青 《科教文汇》 2006年第2X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中学生英语 导语设计 文学名著 高中教材 读书声 课本剧 解题思路 语言能力 阅读技巧 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高中校园啦啦操选项课实施对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葛蔚 《新课程》 2016年第33期31-31,共1页
啦啦操是一项和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诉求相契合的运动项目,它的功能和特点能够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并发挥教育作用。近些年,啦啦操课程的实施是对原有课程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挖掘拓展校园啦啦操的... 啦啦操是一项和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诉求相契合的运动项目,它的功能和特点能够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并发挥教育作用。近些年,啦啦操课程的实施是对原有课程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挖掘拓展校园啦啦操的特点与功能,探讨啦啦操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体育 审美能力 身体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一道江苏高考选择题的深入剖析和变式思考
6
作者 吴多星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7年第1期51-52,共2页
1原题 如图1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 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2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 )。 A.当F〈2μmg时,A、B都... 1原题 如图1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 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2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 )。 A.当F〈2μ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F=52μmg时,A的加速度为13μg; C.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 D.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12μ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摩擦因数 水平地面 滑动摩擦力 水平拉力 变式 整体法 匀加速直线运动 判断分析 相对静止 间接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中学生想象能力摭谈
7
作者 缪明慧 《教师》 2014年第4期91-91,共1页
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阅读离不开想象,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通过想象,再现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就能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就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容。写作更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 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阅读离不开想象,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通过想象,再现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和景物,就能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就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容。写作更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就能使文思纵横驰骋,凌空翱翔,从而使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景物生动形象。而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的潜力,从各方面去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下是我对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点拙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能力 中学生 培养 语文教学质量 学生想象力 文学作品 生动形象 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绕主题意义探究的5E英语语法教学探索
8
作者 栾婷婷 康红兵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8,共5页
为帮助学生建立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语法观,正确感悟和应用语法知识,本文借助5E教学模式,探索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5E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并结合具体语法教学案例从“情境导入,引入主题”“学思结合,合作探究”“总结规则... 为帮助学生建立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语法观,正确感悟和应用语法知识,本文借助5E教学模式,探索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5E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并结合具体语法教学案例从“情境导入,引入主题”“学思结合,合作探究”“总结规则,解释意义”“用创结合,拓展主题”“评价反馈,深化主题”等教学环节阐述了围绕主题意义探究的语法教学实践策略,旨在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语法教学 5E教学模式 主题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考—认同”:历史学科育人路径探究——以“鸦片战争”为例
9
作者 邱俊 《中学教学参考》 2024年第4期74-76,共3页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价值认同需要经过理性思考才能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思考包括本质思考、共情思考和批判思考,文章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历史教学如何通过“思考—认同”路径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 历史思考 价值认同 鸦片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孔子被“侍坐”到陶行知的“生命课堂”
10
作者 陈家运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24年第6期55-56,共2页
《侍坐》是一篇极其体现孔子教育艺术的佳作,不仅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课堂面貌,还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师生之间的那种融洽、真挚、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这种有温度的教育氛围正与陶行知先生的“生命课堂”理念相契合。当学生长大后,教师... 《侍坐》是一篇极其体现孔子教育艺术的佳作,不仅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课堂面貌,还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师生之间的那种融洽、真挚、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这种有温度的教育氛围正与陶行知先生的“生命课堂”理念相契合。当学生长大后,教师的影响依然在学生的生命里产生回响,即所谓“教育要回到生命本身的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评价 孔子 陶行知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道联考试题的解法与变式探究
11
作者 李素娟 《中学数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18-20,共3页
本文介绍一道三角形中线问题的解法,并对其进行变式探究,以便更好地理解中线问题,掌握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 变式探究 三角形中线 数学思想和方法 解法 联考试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试题 研方法 提素养——以一道圆锥曲线压轴题的探究和证明为例
12
作者 陈学圆 《上海中学数学》 2024年第1期78-81,共4页
在高三备考复习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对一道典型的解析几何问题进行多视角品味,在将其进行纵深类比探究的同时,研究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各种方法,深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多种数学素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在高三备考复习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对一道典型的解析几何问题进行多视角品味,在将其进行纵深类比探究的同时,研究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各种方法,深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多种数学素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品味了试题的精彩,告别了枯燥的刷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味试题 研究方法 数学核心素养 圆锥曲线压轴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高中语文情境任务设计——以《百合花》为例
13
作者 唐萍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24年第6期83-84,共2页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能够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协调配合。情境任务设计应当遵循教学评一致性中评价任务的设计理念。文章以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百合花》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了具体阐释。
关键词 教学评 情境任务 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不同版本教材极值定义的比较与思考--基于一次组内推磨课评议争论
14
作者 仝建 《中学数学月刊》 2024年第6期47-49,共3页
一次组内推磨课的课后评议环节有两个争论:一是极值定义,二是取到极值条件.为消除疑惑,查阅了不同版本的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部分高等数学及数学分析教材,提出:高中数学教材在极值的定义上应保持一致;教师理解取到极值条件时,应紧扣定... 一次组内推磨课的课后评议环节有两个争论:一是极值定义,二是取到极值条件.为消除疑惑,查阅了不同版本的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部分高等数学及数学分析教材,提出:高中数学教材在极值的定义上应保持一致;教师理解取到极值条件时,应紧扣定义,不能误把极值存在的充分条件当作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值定义 数学教材 充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个理解”开展有效答疑——一次课间答疑的观察及思考
15
作者 仝建 徐丽娟 《中学数学月刊》 2024年第2期14-17,共4页
基于对一位教师课间答疑的观察,通过教师访谈,以一类方程组增解问题为例,提出只有基于“三个理解”才能开展有效答疑.理解数学问题本身,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方能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精准的指导;理解学生,就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 基于对一位教师课间答疑的观察,通过教师访谈,以一类方程组增解问题为例,提出只有基于“三个理解”才能开展有效答疑.理解数学问题本身,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方能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精准的指导;理解学生,就是能够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理解学生可能会怎样想、为什么这样想,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理解教学,就是在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答疑方法,设计合适的答疑流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形成正确解答,建构良好知识和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理解 课间答疑 解题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高三中等生考试状态下“会而不对”现象——基于2017届南京市高三期初考试附加第21C题的统计、分析
16
作者 仝建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 2017年第4期40-41,62,共3页
一、背景"会而不对"现象是指拿到题目后,感觉会做,也能下笔求解,却做不出正确答案的现象.多数(80%)中等生会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出现"会而不对"现象.笔者结合对高三年级学生的访谈发现,高三年级中等生的"会而不对"现象在考试中... 一、背景"会而不对"现象是指拿到题目后,感觉会做,也能下笔求解,却做不出正确答案的现象.多数(80%)中等生会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出现"会而不对"现象.笔者结合对高三年级学生的访谈发现,高三年级中等生的"会而不对"现象在考试中出现的比例最高.本文以一道高三期初调研试题为例,探讨中等生在考试状态下出现"会而不对"现象的原因,及纠正策略,并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期减少高三中等生考试状态下"会而不对"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试状态 高三年级 中等生 南京市 统计 平时作业 纠正策略 教学建议
原文传递
走进立体几何——立体几何引言课的教学案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明 《中学数学月刊》 2012年第8期38-41,共4页
1 背景 起始课是一章内容的开篇,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于我们在起始课要使学生了解本章内容的相关背景、应用价值,初步认识全章的知识脉络体系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明确本章内容学习的特点及能力... 1 背景 起始课是一章内容的开篇,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于我们在起始课要使学生了解本章内容的相关背景、应用价值,初步认识全章的知识脉络体系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明确本章内容学习的特点及能力要求等,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快速进入具体教学内容,很容易导致告知式的教学,这种教学会使课堂显得平淡、无味、缺乏生气,很难达到我们原本要实现的教学目标,难以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案例 立体几何 引言课 教学内容 学习效果 知识脉络 应用价值 能力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题引领的“1+N”英语拓展阅读 被引量:6
18
作者 康红兵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50-53,共4页
主题引领的“1+N”英语拓展阅读是开展整合性阅读教学的一种实践探索。实践过程中,围绕主题精心组合多篇关联阅读材料,架构阅读知识和阅读经验之间的关联,并进行一定的序列训练,从而实现多文本交融下主题意义的理解和建构。基于学生的... 主题引领的“1+N”英语拓展阅读是开展整合性阅读教学的一种实践探索。实践过程中,围绕主题精心组合多篇关联阅读材料,架构阅读知识和阅读经验之间的关联,并进行一定的序列训练,从而实现多文本交融下主题意义的理解和建构。基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关注规划、执行和评估/补救等过程中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拓展阅读 阅读材料 主题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学习路径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康红兵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8-50,60,共4页
一、引言学习路径(Learning Path)是指为了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模式,有序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序列(Smet,C.D.etal,2016)。学习路径原本专指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中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但现已逐渐用来指代促进学... 一、引言学习路径(Learning Path)是指为了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模式,有序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序列(Smet,C.D.etal,2016)。学习路径原本专指计算机支持的学习环境中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但现已逐渐用来指代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学习活动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学习路径 师生之间 教学互动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读后续写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个理解”的“直线与平面平行”教学实录和反思 被引量:6
20
作者 余建国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 2012年第3期24-26,共3页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章建跃老师倡导的教学设计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在"直线与平面的平行"教学中,应该抓住概念教学的核心方法——概括,围绕分类、判定和性质等核心展开教学,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概括活动搭建平台,提供概括的...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是章建跃老师倡导的教学设计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在"直线与平面的平行"教学中,应该抓住概念教学的核心方法——概括,围绕分类、判定和性质等核心展开教学,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概括活动搭建平台,提供概括的机会,锻炼概括的能力,使概念教学更合理、更自然、更流畅,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理解 直线与平面 概念教学 理解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