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肖立辉 朱建杰 +5 位作者 卞金月 董文青 王明明 陆彩虹 骆文杰 袁一波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6期40-44,共5页
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线路调查的方法,分析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11科354属508种,国家... 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线路调查的方法,分析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111科354属508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菊科、禾本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优势科;保护区以草本植物为主,有301种,乔木树种92种,灌木树种65种,藤本植物50种;植物区系有14个类型,以温带成分为主,占总属数的48.56%,热带性质的属占34.48%,世界广布性质的属占15.52%。江苏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特性,应加强对重点植物的监测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东部湿地保护区 植物调查 植物区系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湖湿地杨树林土壤水分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9
2
作者 徐勇峰 郭俨辉 +3 位作者 季淮 吴翼 韩建刚 李萍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8,共9页
在洪泽湖调蓄灌溉与南水北调常态化调水影响下,湖区水位显著波动对湿地土壤水分及植被生长产生深刻影响。以江苏洪泽湖湿地典型杨树林为对象,借助涡度相关及土壤水分监测系统,研究湿地土壤-杨树系统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解析气象因... 在洪泽湖调蓄灌溉与南水北调常态化调水影响下,湖区水位显著波动对湿地土壤水分及植被生长产生深刻影响。以江苏洪泽湖湿地典型杨树林为对象,借助涡度相关及土壤水分监测系统,研究湿地土壤-杨树系统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解析气象因子的影响,为洪泽湖湿地杨树林的水分管理和科学经营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湿地杨树林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可以大致分为稳定期(10-2月,31.36%~36.07%),消耗期(3-4月,36.64%~37.46%),积累期(5-7月,39.22%~53.92%)和消退期(8-9月,40.38%~32.92%)等4个阶段;春、夏和冬3季的土壤含水量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特征,而秋季表现为不对称双峰曲线特征。土壤水分随着土壤深度(0~40 cm)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水分变化与日降水量、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日平均感热通量、平均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气象因子中,日平均土壤温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最为明显,其贡献率分别为10.73%~57.97%和18.62%~25.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科学 洪泽湖 杨树 土壤水分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湖湿地重金属含量与N_2O释放特征及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圣燕 陈圆 +2 位作者 徐勇峰 韩建刚 李萍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6-242,共7页
以洪泽湖河湖交汇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芦苇地、杨树林、柳树林、水稻田、养殖塘)为对象,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N_2O释放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田的Cd、Cr、Cu、Pb、Zn含量分别为(0.3±0.0)mg·kg^(-1)、(72.4±... 以洪泽湖河湖交汇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芦苇地、杨树林、柳树林、水稻田、养殖塘)为对象,研究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N_2O释放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田的Cd、Cr、Cu、Pb、Zn含量分别为(0.3±0.0)mg·kg^(-1)、(72.4±6.1)mg·kg^(-1)、(37.7±1.4)mg·kg^(-1)、(24.8±0.5)mg·kg^(-1)、(115.3±6.2)mg·kg^(-1),显著高于其他4种土地利用/覆被(P<0.05);水稻田土壤的N_2O潜在释放速率最高,达到(5.83±1.82)mg·kg^(-1)·h^(-1),芦苇地,杨树林,柳树林,养殖塘的释放速率较低且4者间无显著性差异,除了养殖塘为N_2O汇.芦苇覆被方式下,土壤中N_2O潜在释放速率与Cd、Cu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As、Mn、Z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合土壤Cd、Cu、As、Mn、Zn的含量特征,可以认为,低剂量Cd、Cu、Mn、Zn和较高浓度的As可能刺激芦苇地土壤N_2O的释放.人为对湿地土地利用的改变使土壤重金属含量与N_2O释放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N2O 洪泽湖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湖地区麦稻两熟农田及杨树林地降雨径流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吉平 徐勇峰 +3 位作者 陈子鹏 李威 李萍萍 韩建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97-1104,共8页
农业氮磷养分流失已经成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探究和比较麦稻两熟农田和杨树林地氮磷流失对地下水的影响,本文在洪泽湖河湖交汇区设置农田和杨树林监测小区和监测井,进行了为期1 年的地表养分流失和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 农业氮磷养分流失已经成为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探究和比较麦稻两熟农田和杨树林地氮磷流失对地下水的影响,本文在洪泽湖河湖交汇区设置农田和杨树林监测小区和监测井,进行了为期1 年的地表养分流失和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 1)林地雨前雨后表层土壤含水量均小于麦田,麦田土壤含水量较雨前平均提高8.95%,林地提高4.05%。2)麦田和杨树林地表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有效磷流失总量分别为63.53 mg·kg^-1、5.61 mg·kg^-1 及57.43 mg·kg^-1 和16.78 mg·kg^-1、2.45 mg·kg^-1 及0.73 mg·kg^-1,稻季田面水硝态氮、铵态氮、可溶性磷和颗粒态磷流失总量为8.32 mg·L^-1、27.44 mg·L^-1、2.39 mg·L^-1 和2.99 mg·L^-1,监测期内杨树林氮磷流失总量明显低于农田。3)农田表层养分流失量与降雨量存在密切关系,基本随降雨量增大呈对数增长,而杨树林几乎不受降雨影响。4)农田产生径流的理论最小降雨量(麦田: 3.3 mm;稻田: 4.2 mm)远小于杨树林地(22.8 mm),麦田铵态氮、正磷酸盐浓度,稻田和杨树林地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总磷、可溶性磷、正磷酸盐浓度与降雨量存在显著相关性。5)农田径流中养分浓度与地下水氮磷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杨树林地地下水氮磷含量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与径流中养分浓度无明显相关性。与农田相比,林地能够更好地控制径流养分流失,缓解地下水污染,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农田 林地 氮磷流失 地下水污染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藻对抗生素的生态毒性响应和消除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威 蔡峰 +4 位作者 丁淳 刘凯 李吉平 程虎 韩建刚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6-238,共13页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暴露及其生态风险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微藻作为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抗生素对微藻的生长、超微结构、光合系统、抗氧化系统和基因表达的毒性效应;分析总结了微...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暴露及其生态风险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微藻作为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抗生素对微藻的生长、超微结构、光合系统、抗氧化系统和基因表达的毒性效应;分析总结了微藻对抗生素的消除作用和机制,以及光降解、生物吸附、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在抗生素消除过程中的贡献;初步探讨了抗生素的生态毒性效应与微藻对其消除作用之间的交互作用;最后指出未来应加强长期暴露下低浓度抗生素的联合毒性效应和微藻的生物降解机制方面的研究,为抗生素的生态风险的准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微藻 生态毒性 生物降解 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增敏技术快速检测强力霉素试验
6
作者 杨瑾 段明坤 +3 位作者 张坤 李威 韩建刚 李胎花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5,共6页
强力霉素(DC)是四环素类抗生素(TCs)的一种,因其广谱高效而被广泛应用,但其代谢性能差,进入环境蓄积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健康存在威胁;因此,开发一种简单、快速、成本低且灵敏度高的检测水环境和食品环境中DC残留的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 强力霉素(DC)是四环素类抗生素(TCs)的一种,因其广谱高效而被广泛应用,但其代谢性能差,进入环境蓄积对人体和动植物的健康存在威胁;因此,开发一种简单、快速、成本低且灵敏度高的检测水环境和食品环境中DC残留的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曲拉通X⁃100(Triton X⁃100)和钙离子对DC荧光协同增敏效应,建立一种简单、快速测定牛奶和水环境中DC的荧光分析技术。在碱性环境中,DC属于弱荧光物质,但与Triton X⁃100和钙离子共存时,由于Triton X⁃100和钙离子对DC的胶束增溶和络合反应所引起的荧光增敏效果,DC的荧光会显著增强。结果表明,在最优的检测体系中,该检测方法对DC的浓度在0.005~1.000μmol/L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式为y=2.9408x+0.0807,决定系数R^(2)为0.9941,检测限(S/N=3)和定量限(S/N=10)分别为0.8和66.8 nmol/L。在诸多干扰抗生素中,该检测方法对DC表现出很高的选择性。实际牛奶和水样中的DC回收率为80.0%~119.6%,相对标准偏差为2.29%~9.33%,说明该检测方法在实际水和食品环境中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较高。因此,Triton X⁃100和金属钙离子对DC的协同荧光增敏技术可以选择性检出DC,为水和食品环境中TCs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力霉素 荧光增敏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钙离子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炭在土壤环境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0
7
作者 程虎 张佳鹏 +6 位作者 宋洋 卞永荣 李威 李胎花 张萌 蒋新 韩建刚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2-1209,共8页
近年来,水热处理农林生物质废物制备水热炭成为新兴的固体废物资源化方式。由于水热炭在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减排温室气体、修复污染土壤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将其还田应用已成为农林业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系统分析了水热炭... 近年来,水热处理农林生物质废物制备水热炭成为新兴的固体废物资源化方式。由于水热炭在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减排温室气体、修复污染土壤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将其还田应用已成为农林业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系统分析了水热炭的制备过程,及其还田应用中对土壤理化性质、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影响、效果与潜在机制,指出了水热炭在还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与重点方向,以期为推动、管理、指导水热炭在土壤环境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 土壤改良 温室气体减排 土壤修复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纳米颗粒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张萌 罗雅琪 +4 位作者 段天欣 李威 程虎 李萍萍 韩建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613-3628,共16页
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诸多行业,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纳米颗粒被排放到环境中.已有许多研究评估了纳米颗粒的生态环境效应和人体健康风险.然而,土壤中纳米颗粒对生物潜在的生态危害和风险仍不明确.重要的是,土壤生物通常同时暴露于纳米颗粒... 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诸多行业,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纳米颗粒被排放到环境中.已有许多研究评估了纳米颗粒的生态环境效应和人体健康风险.然而,土壤中纳米颗粒对生物潜在的生态危害和风险仍不明确.重要的是,土壤生物通常同时暴露于纳米颗粒和其他污染物,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现有文献对真实土壤环境中纳米颗粒与共存有机污染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相关生物效应的研究非常有限.本文综述了土壤中纳米颗粒的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特别是纳米颗粒与微生物、植物和蚯蚓等不同生物的相互作用.此外,从不同生物响应水平上探讨了纳米颗粒释放对共存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最后总结了目前纳米颗粒的生物效应与毒性研究中的不足,后续研究应重点关注纳米颗粒与污染物共暴露的复合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生物毒性 有机污染物 生物有效性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类吸附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浩鑫 邰国宇 +4 位作者 刘琦 吴光瑜 蔡张镇 韩建刚 朱咏莉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2022年第5期473-480,共8页
以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为原料制备各种新型吸附剂,既实现了对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也可以用其简单高效处理各类污染物废水。本文主要综述了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用以去除环境中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生物炭的制备和改性方... 以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为原料制备各种新型吸附剂,既实现了对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也可以用其简单高效处理各类污染物废水。本文主要综述了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制备生物炭,用以去除环境中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生物炭的制备和改性方法,以及其在治理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新污染物,以及土壤修复和“碳中和”等方面的应用,并对生物质类吸附材料在未来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吸附 重金属离子 有机污染物 新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草胺胁迫下水位对湿地芦苇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岚 严岩 +1 位作者 闫兴成 韩建刚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29,共6页
为揭示除草剂乙草胺胁迫下不同水位对湿地植物芦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土壤酶的响应,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乙草胺胁迫下水位在0、5、10、15 cm时,对湿地芦苇生长发育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深15... 为揭示除草剂乙草胺胁迫下不同水位对湿地植物芦苇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土壤酶的响应,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乙草胺胁迫下水位在0、5、10、15 cm时,对湿地芦苇生长发育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深15 cm时,除草剂乙草胺降解速率较快,乙草胺胁迫下水位波动对湿地芦苇的株高生长量、茎粗和干重无显著影响,湿地芦苇的生长不受影响,在生理特性方面水深10 cm时,芦苇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为0.36 mg/g,显著高于水深0 cm时的含量,而此时,可溶性糖含量最大为42.17 mg/g;在水深15 cm时,芦苇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乙草胺胁迫下随着水位的加深,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各个处理水平间差异不显著,水深10 cm时,蔗糖酶活性最大,为0.19 mg/g。因此,除草剂乙草胺质量分数为139.88μg/kg,水深10 cm时,土壤酶活性较高,可增强土壤中相关营养元素的转化效率,促进湿地芦苇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乙草胺 湿地 芦苇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围垦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传红 卢明星 +2 位作者 范弟武 程虎 韩建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2-530,共9页
【目的】酶促反应动力学是揭示土壤养分转化的重要手段。探究围垦对土壤磷素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湿地养分转化效率及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洪泽湖河湖交汇区(光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杨树Populus和稻田)和... 【目的】酶促反应动力学是揭示土壤养分转化的重要手段。探究围垦对土壤磷素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以期为湿地养分转化效率及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洪泽湖河湖交汇区(光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杨树Populus和稻田)和崇明东滩湿地(光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芦苇和麦田)等不同覆被或土地利用方式的8种土壤,以碱性磷酸酶(ALP)为例,研究湿地围垦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ALP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并结合冗余分析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洪泽湖湿地,无论是光滩自然演变为芦苇湿地,还是围垦芦苇湿地为杨树人工林或稻田,ALP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均增大,Vmax增加13.0%~313.4%,Km增加21.0%~50.8%。但酶的催化效率(Vmax/Km)在自然演替过程中下降25.0%,人为围垦利用后增大2.3倍。对崇明东滩湿地而言,光滩演变为芦苇湿地后,Vmax和Km分别增大7.0和6.2倍,Vmax/Km增大11.1%;芦苇湿地转变为麦田后,Vmax、Km和Vmax/Km分别减少54.8%、47.0%和13.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Vmax/Km与全氮(洪泽湖)和有机碳(崇明东滩)为正相关关系。【结论】光滩自然演变为芦苇湿地过程中,尽管ALP的总量增加,但酶与底物亲和力下降。围垦后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管理方式可能对ALP的Vmax/Km产生显著影响。无论自然覆被还是围垦后的土地利用类型,提高土壤全氮和有机碳质量分数有利于ALP催化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湿地 围垦 碱性磷酸酶 酶促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洪泽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2
作者 陆娟 李萍萍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第23期42-43,共2页
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各种资源丰富;环洪泽湖区域也是江淮流域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从环洪泽湖区域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出发,对相关文献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洪泽湖相关的研究文章... 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各种资源丰富;环洪泽湖区域也是江淮流域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从环洪泽湖区域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出发,对相关文献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洪泽湖相关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将环洪泽湖区域作为整体研究对象的文章并不多,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环洪泽湖区域相关区县的生态及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研究成果散而杂。因此,迫切需要基于一定的生态经济理论对环洪泽湖区域的生态经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洪泽湖区域 生态经济 生态保护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法检测重金属铅离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薛晨怡 刘林佳 +4 位作者 王婷 宫磊 金龙 韩建刚 李胎花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39-1051,共13页
铅作为一种重金属,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开发铅离子检测技术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内容。荧光法与传统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故荧光法常用于水体等实际样品中重... 铅作为一种重金属,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开发铅离子检测技术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内容。荧光法与传统重金属离子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故荧光法常用于水体等实际样品中重金属离子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本文围绕近几年报道的基于荧光法检测铅离子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包括荧光染料、荧光纳米材料、荧光生物材料包括荧光蛋白等3种检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荧光法检测铅离子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离子 荧光法 重金属离子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中重金属的吸附去除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史浩 陈一良 +4 位作者 袁欣宇 潘玉伟 戚蓝月 荆丹丹 李萍萍 《中国沼气》 2020年第1期30-36,共7页
为了研究吸附剂对于沼液中重金属的去除能力,实验首先比较D401树脂对模拟沼液和实际沼液中Cu 2+,Zn 2+,Pb 2+,Cd 2+4种重金属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D401树脂对模拟沼液中4种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实际沼液。其次,选取D401树脂、LSC-... 为了研究吸附剂对于沼液中重金属的去除能力,实验首先比较D401树脂对模拟沼液和实际沼液中Cu 2+,Zn 2+,Pb 2+,Cd 2+4种重金属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D401树脂对模拟沼液中4种重金属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实际沼液。其次,选取D401树脂、LSC-500树脂及沸石3种吸附剂,比较3种吸附剂对实际沼液中Cu 2+,Zn 2+,Pb 2+,Cd 2+4种重金属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沸石对实际沼液重金属的去除效果最差,LSC-500树脂的吸附能力略优于D401树脂。以期该实验结果为今后更高效地处理沼液中的重金属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D401树脂 LSC-500树脂 沸石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湖湿地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粒径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季淮 韩建刚 +4 位作者 李萍萍 朱咏莉 郭俨辉 郝达平 崔皓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覆盖下湿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区湿地自然植被类型(湖草滩、芦苇滩)和人工植被类型(杨树林、柳树林)的土壤...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覆盖下湿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区湿地自然植被类型(湖草滩、芦苇滩)和人工植被类型(杨树林、柳树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分组的方法研究土壤不同粒径(<2μm、≥2~63μm、≥63~200μm、≥200~2000μm)组分分布、有机碳含量与分布情况,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表征,运用聚类分析、冗余分析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物种丰度相似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不同粒径组分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区湿地人工植被类型林地中土壤粒径≥200~2000μm组分分布最少,土壤粒径≥2~63和≥63~200μm组分分布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组分;人工植被类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植被类型,其中各植被类型各粒径组分(除粒径≥2~63μm组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均为柳树林>杨树林>湖草滩>芦苇滩;粒径<2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组分的,粒径≥200~2000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比例低于其他粒径组分的。②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大小顺序均为芦苇滩>湖草滩>柳树林>杨树林,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样地土壤细菌的主要优势种群(50.21%~66.12%);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土壤真菌的主要优势种群(68.32%~95.11%)。土壤细菌群落聚类分析相似性系数最高的是湖草滩和芦苇滩,这个聚类和杨树林的土壤细菌群落相似性较远;真菌群落聚类分析中,湖草滩和芦苇滩的真菌群落自成一族群;杨树林和柳树林的真菌群落聚为另一族群。③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细菌中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真菌中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受粒径<2μm、≥2~63μm、≥63~200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影响很大。【结论】洪泽湖湿地4种植被覆盖下不同粒径组分土壤的质量和有机碳含量数值呈现两头小中间大趋势,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碳分布比例随粒径的增加而降低。种植人工植被(柳树林、杨树林)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但人工植被类型未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粒径<200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可能影响特定的优势微生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粒径组分 微生物群落 高通量测序 洪泽湖
原文传递
聚乙烯亚胺和Mg2+荧光增敏快速检测四环素类抗生素
16
作者 王安琪 钱美汝 +3 位作者 王雪 韩建刚 李威 李胎花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78,共7页
四环素类抗生素(TCs)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人畜疾病且效果显著,但过度使用TCs造成其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会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对食品环境中TCs的残留进行快速检测是十分必要的。迄今为止,对... 四环素类抗生素(TCs)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人畜疾病且效果显著,但过度使用TCs造成其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问题会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对食品环境中TCs的残留进行快速检测是十分必要的。迄今为止,对TCs在酸性溶液中荧光检测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在弱酸性条件下,TCs属于弱荧光物质,但与富有氨基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烯亚胺(PEI)结合时,在370 nm的激发下,在525 nm处产生较强的绿色荧光;当TCs与PEI和二价金属镁离子(Mg^(2+))共存时,TCs的荧光强度被进一步增强。本研究利用PEI和Mg^(2+)在弱酸性条件下对TCs的协同荧光增敏效应,构建了一种快速、简单、高灵敏检测残留TCs的荧光检测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检测条件下,该体系对TCs的定量线性检测范围为5 nmol/L~2μmol/L,其中,美他环素(MTC)、四环素(TC)、土霉素(OTC)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39,0.997和0.999,检出限(LOD)分别为3.6,2.7和4.8 nmol/L,均远低于中国和欧盟的限量标准。本方法对MTC、TC、OTC表现出很高的特异性,与常见的其他抗生素均不产生干扰。在实际的牛奶检测中,该体系对TCs的加标回收率为91.64%~104.05%,相对标准偏差为1.20%~10.62%。本方法可适用于酸性体系中残留TCs的分析,为水体和食品中残留TCs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类抗生素 荧光增敏法 聚乙烯亚胺 镁离子 酸性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湖湿地杨树林生长季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2
17
作者 徐勇峰 季淮 +3 位作者 韩建刚 薛同良 朱咏莉 李萍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2-331,共10页
洪泽湖调蓄灌溉与南水北调常态化调水影响下,湖区水位显著波动对湿地土壤水分及植被生长产生深刻影响。以洪泽湖湿地典型杨树林为对象,借助涡度相关系统,研究杨树生长季(4—9月)CO2通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解析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杨... 洪泽湖调蓄灌溉与南水北调常态化调水影响下,湖区水位显著波动对湿地土壤水分及植被生长产生深刻影响。以洪泽湖湿地典型杨树林为对象,借助涡度相关系统,研究杨树生长季(4—9月)CO2通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解析气象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与环境因子均具有明显的日、月变化特征。NEE的月平均日变化总体表现为"U"型曲线,累计达-1758.10 g CO2·m-2,在生长季表现为明显的碳"汇"。光合有效辐射(PAR)与日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d)的变化符合双曲线关系,PAR能解释34.3%~75.5%生长季的NEEd的变化。5 cm土壤温度(Ts)与夜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n)之间符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Ts能解释38.9%~55.2%生长季的NEEn的变化。不同时间尺度碳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分析发现,NEE的日变化主要受土壤含水量(SWC)、净辐射(Rn)和水汽压亏缺(VPD)的影响,而月变化主要受降雨量(P)和土壤含水量(SWC)的影响。因此,洪泽湖水位变化对湿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可能显著改变湿地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湿地 杨树 生长季 CO2通量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和毒理学特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超 李威 张银龙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4-392,共9页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淡水环境是陆源微塑料转移至海洋的通道,同时也是微塑料污染重要的“汇”。与海洋环境相比,淡水环境更接近于微塑料污染水平最高的城市化地区,对人类的潜在影响更大。微塑料在淡水...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淡水环境是陆源微塑料转移至海洋的通道,同时也是微塑料污染重要的“汇”。与海洋环境相比,淡水环境更接近于微塑料污染水平最高的城市化地区,对人类的潜在影响更大。微塑料在淡水环境中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梳理了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状况,重点聚焦于微塑料对淡水生物的毒理学特性。最后,针对目前的研究不足提出展望:(1)建立统一标准,完善微塑料采样技术,以便于各研究结果中微塑料丰度的比较;(2)野外调查与实验室模拟相结合,深入研究微塑料对淡水生物的毒理学特性;(3)加强微塑料与多种污染的复合毒性效应研究,探索微塑料与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和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淡水环境 丰度 淡水生物 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对不同来源溶解性有机质的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砚弘 李威 韩建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63-2572,共10页
为研究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Fe(Ⅲ)对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化学活性的影响,分别以糠醇(FFA)、对氯苯甲酸(pCBA)和2,4,6-三甲基苯酚(TMP)作为1O2、·OH和3DOM*的分子探针,研究了不同光源和pH条件下,Fe(Ⅲ)对不同DOM产生1O2、·OH... 为研究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Fe(Ⅲ)对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光化学活性的影响,分别以糠醇(FFA)、对氯苯甲酸(pCBA)和2,4,6-三甲基苯酚(TMP)作为1O2、·OH和3DOM*的分子探针,研究了不同光源和pH条件下,Fe(Ⅲ)对不同DOM产生1O2、·OH的稳态浓度和TMP降解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汞灯照射下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显著高于氙灯照射条件下,说明光强越大,DOM产生的活性物种越多;不同光源和pH条件下,不同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是不同的,总体上表现为Suwannee河腐植酸(SRHA)和Suwannee河天然有机物(SRNOM)具有更高的1O2和·OH生成效能,而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有机物(EfOM)具有更高的3DOM*生成效能。低浓度的Fe(Ⅲ)(10μmol·L^-1)对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无显著影响,高浓度的Fe(Ⅲ)(25~50μmol·L^-1)则会抑制DOM产生活性物种的能力,且随Fe(Ⅲ)浓度的增加,抑制效应增强。DOM/Fe溶液的E2/E3值随Fe(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与单一DOM/Fe体系产生的1O2、·OH的稳态浓度以及TMP的光降解反应速率常数具有正相关关系。在实际水体中,Fe(Ⅲ)的存在可能会抑制DOM的光化学活性,进而抑制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导致有机污染物的生态风险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Fe(Ⅲ) 光化学活性 活性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泽湖河湖交汇区典型杨树人工林碳通量月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皓 韩建刚 +3 位作者 郭俨辉 季淮 朱咏莉 李萍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26,共8页
【目的】揭示洪泽湖水位夏低冬高的独特水文特点对河湖交汇区杨树人工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简称碳通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涡度相关及土壤水热监测系统,对洪泽湖湿地河湖交汇区典型杨树人工林碳通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3 a(... 【目的】揭示洪泽湖水位夏低冬高的独特水文特点对河湖交汇区杨树人工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简称碳通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涡度相关及土壤水热监测系统,对洪泽湖湿地河湖交汇区典型杨树人工林碳通量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3 a(2016—2018年)的观测,分析月尺度上碳通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1)洪泽湖河湖交汇区杨树人工林的NEE值具有明显“V”形变化曲线,白天表现为碳吸收,夜间表现为碳释放,日均碳汇时间为10 h;(2)研究期间各旬NEE值在2018年的2月上旬最高(7.117 g/m^(2)),最低值出现在2017年的7月中旬(-212.256 g/m^(2));3年间年均NEE值为-1 413.403 g/m^(2);(3)在洪泽湖开闸时期(5—8月)水位低,土壤含水率和风速是影响NEE的主要因素,关闸时期(9月至翌年4月)水位高,NEE主要受空气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影响。【结论】夏季对洪泽湖开闸放水,有利于河湖交汇区杨树生长及碳汇增加,冬季蓄水地下水位抬高,对杨树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开沟筑垄来消除,进而有利于区域杨树人工林全年碳汇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碳通量 涡度相关 环境因子 洪泽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