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菌毒素降解酶及其在饲料与食品行业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
作者 徐炜 张玉磊 +4 位作者 施妍 方媛媛 欧阳斌斌 张文立 沐万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共17页
真菌毒素是一类由真菌在其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真菌毒素不仅严重影响了粮食作物的产量,而且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针对真菌毒素的物理处理方法有很多,包括清洗、去皮、曝晒、辐照、离子脉冲等,但物理方法很... 真菌毒素是一类由真菌在其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真菌毒素不仅严重影响了粮食作物的产量,而且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针对真菌毒素的物理处理方法有很多,包括清洗、去皮、曝晒、辐照、离子脉冲等,但物理方法很难保障对毒素的彻底清除,同时容易对作物中的营养成分产生一定的损伤。化学方法同样可以对真菌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消除,但引入的化学试剂及潜在的间接污染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酶法因其反应条件温和、降解程度较高及降解产物毒性较低等诸多优点在真菌毒素降解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作者对目前已经报道的真菌毒素降解酶的挖掘、鉴定及其实际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综述。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类降解酶有望被进一步开发和使用在饲料和食品行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 生物降解 生物酶法 饲料领域 食品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菊糖蔗糖酶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倪大伟 徐炜 +1 位作者 张文立 沐万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60-266,共7页
菊糖作为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在食品中应用广泛。菊糖蔗糖酶能够以蔗糖为唯一底物,一步合成高分子质量的微生物菊糖。目前鉴定的菊糖蔗糖酶有15种微生物来源,其中一种的晶体结构已经被解析。... 菊糖作为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在食品中应用广泛。菊糖蔗糖酶能够以蔗糖为唯一底物,一步合成高分子质量的微生物菊糖。目前鉴定的菊糖蔗糖酶有15种微生物来源,其中一种的晶体结构已经被解析。国内关于菊糖蔗糖酶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对菊糖蔗糖酶的晶体结构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着重讨论了菊糖的链长调控以及菊糖蔗糖酶在生产高分子质量菊糖、低聚果糖、新型低聚糖和菊糖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最后,结合菊糖蔗糖酶的研究,探讨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糖蔗糖酶 微生物菊糖 晶体结构 催化机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二糖2-差向异构酶的酶学性质及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正 肖雅琴 +3 位作者 陈秋铭 张涛 江波 沐万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1-1128,共8页
近年来,对纤维二糖2-差向异构酶(CE)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针对不同的寡糖,CE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向异构化和异构化活性,催化乳糖生成的依匹乳糖和乳果糖,两种都是有益生元性质的乳糖衍生物,在保健食品及药品中具有非常广阔的... 近年来,对纤维二糖2-差向异构酶(CE)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针对不同的寡糖,CE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向异构化和异构化活性,催化乳糖生成的依匹乳糖和乳果糖,两种都是有益生元性质的乳糖衍生物,在保健食品及药品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因此,CE在工业应用的中游和下游工艺越来越引起重视,来自嗜温和嗜热微生物的CE也被应用于不同需求的生产中。尤其是嗜温微生物来源的CE能在较低温中保持活性,推进了CE在乳制品行业中的应用。作者针对性总结了CE的酶学性质和催化产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乳制品行业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二糖2-差向异构酶 依匹乳糖 乳果糖 乳制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豆制品中异黄酮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快速定量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爽 焦妍津 +1 位作者 陶冠军 陈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3-256,261,共5页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UPLC-UV)测定豆制品中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检测方法。采用酸化提取条件,将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及其修饰物水解成3种葡萄糖苷和3种苷元。采用BEH C18(2.1 mm...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UPLC-UV)测定豆制品中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检测方法。采用酸化提取条件,将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及其修饰物水解成3种葡萄糖苷和3种苷元。采用BEH C18(2.1 mm×50 mm,1.7μm)色谱柱,以0.1%甲酸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梯度洗脱程序为:0~10 min,10%~45%乙腈;10~12 min,45%~100%乙腈。流速为0.3 m L/min,柱温45℃,在波长260 nm处进行紫外检测。6种大豆异黄酮组分在7.5 min内达到完全分离。建立了外标校正标准曲线(R2≥0.9998),检出限在0.05~0.1 mg·L-1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6.8%~102.0%之间。利用本方法对腐竹、豆干、素百叶、素鸡、嫩豆腐、老豆腐和内酯豆腐等7种传统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总大豆异黄酮含量在8.67~25.83 g/kg间。不同豆制品间6种大豆异黄酮中以大豆苷和染料木苷为主要成分,占88.0%~93.4%。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UPLC法可有效降低杂质干扰,色谱基线稳定且峰型良好,在10 min内实现对6种大豆异黄酮的快速定量检测,可良好应用于常见市售豆制品的营养评估与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制品 异黄酮 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UPLC-u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利用脂肪酸合成己二酸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洋 闫亚楠 +4 位作者 赵春雷 郭亮 高聪 刘立明 陈修来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8,共13页
己二酸作为生产尼龙、化纤和工程塑料等聚合物的单体,在食品、医药、塑料和化工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己二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利用可食用原料,碳原子损失较多,造成己二酸产率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和重构以脂肪酸为原料的己二酸... 己二酸作为生产尼龙、化纤和工程塑料等聚合物的单体,在食品、医药、塑料和化工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己二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利用可食用原料,碳原子损失较多,造成己二酸产率较低。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和重构以脂肪酸为原料的己二酸合成新路径,提高己二酸的理论得率;其次,强化本源的β-氧化路径和引入异源的ω-氧化路径;增强细胞对脂肪酸的利用能力;再次,借助系统代谢工程策略,进一步优化己二酸合成路径。最后,经发酵条件优化,最优工程菌Escherichia coli AA0304能够产生1.32 g/L己二酸。上述研究结果为利用废弃脂肪酸类化合物生产高价值化学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工程 β-氧化路径 ω-氧化路径 棕榈酸 大肠杆菌 己二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糖的类型对模拟体系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施振华 曾茂茂 +4 位作者 何志勇 秦昉 邹忠爱 张志刚 陈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2-58,65,共8页
为了研究单糖-赖氨酸模拟体系中单糖类型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的影响。探讨了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山梨糖在120℃加热0~120 min期间pH、反应颜色、底物消耗、AGEs中间体包括3种二羰基化合物乙二醛(GO)、丙酮醛(MGO)和三脱... 为了研究单糖-赖氨酸模拟体系中单糖类型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的影响。探讨了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山梨糖在120℃加热0~120 min期间pH、反应颜色、底物消耗、AGEs中间体包括3种二羰基化合物乙二醛(GO)、丙酮醛(MGO)和三脱氧葡萄糖醛酮(3-DG)以及果糖基赖氨酸(FL),以及最终三种AGEs包括羧甲基赖氨酸(CML)、羧乙基赖氨酸(CEL)、吡咯素(Pyr)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反应进行,醛糖体系的pH下降程度以及颜色增加程度高于酮糖体系。反应结束时,葡萄糖-赖氨酸(Glu-Lys)、半乳糖-赖氨酸(Gla-Lys)、果糖-赖氨酸(Fru-Lys)和山梨糖-赖氨酸(Glu-Lys)体系中赖氨酸的损失分别为26.65%、28.95%、11.47%、14.90%;而所有体系中单糖在反应结束时的损失均达到了75.00%以上,要远高于赖氨酸。模拟体系中单糖会出现醛酮转换,但比例低于10%。所有体系中GO和3-DG的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这表明体系中GO和3-DG在反应前20 min内就已大量生成。α-二羰基化合物的生成量远高于FL的生成量。反应结束时,酮糖体系的CML和CEL含量要高于醛糖体系。所有体系中,三种AGEs生成量均为CEL>CML>Pyr。本文表明将来研究食品中AGEs的生成和抑制途径,需重点从中间体途径着手,尤其是α-二羰基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拉德反应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α-二羰基化合物 果糖基赖氨酸 羧甲基赖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光对阪崎肠杆菌的杀菌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褚召娟 李磊 +5 位作者 闵世豪 吴梦凡 褚云 王小元 胡晓清 王小红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17,210,共6页
本文以食源性致病菌阪崎肠杆菌为对象,研究了医学领域抗细菌感染蓝光的杀菌作用,并首次对其杀菌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当蓝光剂量大于30 J/cm^2时,对阪崎肠杆菌具有显著杀菌作用,照射剂量达240 J/cm^2时,杀菌率超过8 log 10 CFU。... 本文以食源性致病菌阪崎肠杆菌为对象,研究了医学领域抗细菌感染蓝光的杀菌作用,并首次对其杀菌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当蓝光剂量大于30 J/cm^2时,对阪崎肠杆菌具有显著杀菌作用,照射剂量达240 J/cm^2时,杀菌率超过8 log 10 CFU。亚致死剂量(0~30 J/cm^2)蓝光照射下,单线态氧(1O2)探针SOSG开始出现绿色荧光信号,显示细胞内1O2涌现并造成细胞外壁微小孔洞;活性氧物质(ROS)也迅速产生并逐渐增大至5 a.u.;随后脂质氧化标志物丙二醛(MDA)逐渐增加,显示细胞内产生脂质氧化。上述胞内物质变化导致细胞外膜受损,30 J/cm^2蓝光下细胞外膜渗透性增加了48.96%;此外脂肪酰基谱测定揭示,不饱和脂肪酸C18:2,C16:1和C18:1含量减少并逐渐消失,很可能是细胞外膜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确证了蓝光下细菌胞内1O2、ROS及脂质氧化物的动态变化,更重要是的,揭示了细胞外膜损伤是蓝光杀菌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细菌脂质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是蓝光杀菌重要靶标,本研究将有助于蓝光杀菌机制的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光 杀菌机制 阪崎肠杆菌 细胞膜损伤 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油腐乳发酵过程中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的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魏冠棉 张军伟 周鹏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3,共6页
文章研究了11%(对照组),9%,7%,5%不同盐添加量对油腐乳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盐发酵过程中,油腐乳的水分、总酸、氨基酸态氮、水溶性蛋白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9%低盐发酵的油腐乳在发酵90天时... 文章研究了11%(对照组),9%,7%,5%不同盐添加量对油腐乳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盐发酵过程中,油腐乳的水分、总酸、氨基酸态氮、水溶性蛋白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9%低盐发酵的油腐乳在发酵90天时水分含量为59.44g/100g,总酸含量为2.15g/100g,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94g/100g,水溶性蛋白含量为4.42g/100g,盐含量为9.30g/100g,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为26898.17μg/kg;7%低盐发酵的油腐乳在发酵90天时指标分别为60.74,2.35,0.99,4.41,7.17g/100g和34899.71μg/kg;5%低盐发酵的油腐乳在发酵90天时指标分别为61.04,2.33,1.06,4.69,5.24g/100g和33548.01μg/kg。与对照组的油腐乳相比,低盐发酵能够提高油腐乳的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综合油腐乳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物质,7%和9%盐添加量可用于油腐乳的实际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盐发酵 油腐乳 品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腐乳发酵菌种的分离鉴定及其低盐腐乳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杨智慧 张军伟 +1 位作者 魏冠棉 周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8,共7页
对云南牟定腐乳中的霉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得适用于腐乳发酵的菌种,并将其应用于低盐腐乳生产中,探讨低盐发酵对腐乳品质的影响。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筛选菌种;采用标准法、扫描电子显微镜、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和感官评... 对云南牟定腐乳中的霉菌进行分离纯化,获得适用于腐乳发酵的菌种,并将其应用于低盐腐乳生产中,探讨低盐发酵对腐乳品质的影响。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筛选菌种;采用标准法、扫描电子显微镜、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和感官评价分别分析了低盐腐乳的理化性质、微观结构、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感官品质。从腐乳前发酵毛坯中分离纯化获得了白色的优质总状毛霉(M2)并应用于低盐腐乳的制备;随着盐含量的降低,腐乳中总酸、氨基酸态氮、水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逐渐升高,蛋白质水解程度逐渐增大,腐乳凝胶孔径逐渐缩小,结构更加致密均一。低盐腐乳中共检测出了4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且盐含量对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有较大影响,感官评定结果表明,盐含量对腐乳的滋味和质地影响较大,且M2-70%的接受度最高。实验所获得的总状毛霉适用于云南腐乳的发酵,适当的低盐发酵可提高腐乳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种鉴定 低盐腐乳 理化性质 微观结构 挥发性风味物质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及其水解物的界面流变学行为和搅打性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晓敏 何志勇 +2 位作者 曾茂茂 秦昉 陈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8-13,共6页
为研究不同结构大豆蛋白在空气-水界面处的吸附行为,探究其与搅打起泡性质的关系,本文对大豆分离蛋白(SPI)、β-伴大豆球蛋白(7S)、大豆蛋白选择性水解产物(SPSH)和大豆蛋白限制性水解产物(SPLH)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为研究不同结构大豆蛋白在空气-水界面处的吸附行为,探究其与搅打起泡性质的关系,本文对大豆分离蛋白(SPI)、β-伴大豆球蛋白(7S)、大豆蛋白选择性水解产物(SPSH)和大豆蛋白限制性水解产物(SPLH)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界面剪切流变学和搅打起泡性的测定。SDS-PAGE表明SPI由7S和11S组成,SPSH选择性水解后11S亚基带消失,仅保留了7S亚基,SPLH水解度1%,仅留下分子量约10 kDa的多肽链。界面剪切流变学行为表明SPI和7S的吸附速度较慢,SPLH可快速吸附至界面上。SPSH同时存在7S和多肽,既可快速吸附至界面,又能形成粘弹性强的界面膜。搅打实验表明SPSH和SPLH的泡沫膨胀率明显增加,分别从450%增至680%和700%。水解可以降低大豆蛋白的分子量,加快蛋白质吸附至界面的速度,从而增加泡沫膨胀率。本研究为大豆蛋白在充气食品的应用提供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水解 搅打性质 界面剪切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利用甲酸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真真 张健 +2 位作者 高聪 刘立明 陈修来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3年第4期756-778,共23页
微生物利用甲酸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是实现碳资源回收利用与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在微生物利用甲酸过程中存在甲酸利用效率偏低、细胞生长速率缓慢、目标代谢物产量不高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甲酸利用的微生物、... 微生物利用甲酸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是实现碳资源回收利用与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在微生物利用甲酸过程中存在甲酸利用效率偏低、细胞生长速率缓慢、目标代谢物产量不高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甲酸利用的微生物、代谢路径与代谢工程策略三个方面,系统总结分析了代谢工程改造微生物利用甲酸的研究进展。在甲酸利用微生物方面,概述了天然甲酸利用微生物的代谢特点以及模式微生物的代谢工程改造潜能;在甲酸利用代谢路径方面,梳理了天然的甲酸利用路径、重构与优化的甲酸利用路径与人工的甲酸利用路径的关键步骤、能量/还原力消耗与特点;在甲酸利用代谢工程策略方面,阐述了提高甲酸同化效率与改善甲酸利用微生物细胞生长的关键方法。最后,从甲酸利用的微生物、代谢路径与代谢工程策略三个方面,展望了微生物利用甲酸的发展方向,为甲酸生物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 微生物 代谢路径 能量再生 代谢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hance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and disinfection performance of oxidized nanoporous g-C3N4 via decoration with graphene oxide quantum dots 被引量:11
12
作者 Jing Xu Jin Huang +1 位作者 Zhouping Wang Yongfa Zhu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4-484,共11页
Oxidized nanoporous g-C3N4(PCNO)decorated with graphene oxide quantum dots(ox-GQDs)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 facile self-assembly method.As co-catalysts,the ultrasmall zero-dimensional(0 D)ox-GQDs can achieve uni... Oxidized nanoporous g-C3N4(PCNO)decorated with graphene oxide quantum dots(ox-GQDs)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a facile self-assembly method.As co-catalysts,the ultrasmall zero-dimensional(0 D)ox-GQDs can achieve uniform dispersion on the surface/inner channels of PCNO,as well as intimate contact with PCNO through hydrogen bonding,π-π,and chemical bonding interactions.In contrast with PCNO,the ox-GQDs/PCNO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possessed improved light-harvesting ability,higher charge-transfer efficiency,enhanced photooxidation capacity,and increased amounts of reactive species due to the upconversion properties,strong electron capturing ability,and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of the ox-GQDs.Therefore,the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and disinfection performances of the ox-GQDs/PCNO composite we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Remarkably,the composite with a 0.2 wt.% deposited amount of ox-GQDs(ox-GQDs-0.2%/PCNO)exhibited optimum amaranth photodegradation activity,with a corresponding rate about 3.1 times as high as that of PCNO.In addition,ox-GQDs-0.2%/PCNO could inactivate about 99.6%of Escherichia coli(E.coli)cells after 4 h of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whereas only^31.9% of E.coli cells were killed by PCNO.Furthermore,h+,·O2-,and·OH were determined to be the reactive species generated in the photocatalytic process of the ox-GQDs/PCNO system;these species can thoroughly mineralize azo dyes and effectively inactivate pathogenic 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sis Oxidized nanoporous g-C3N4 Graphene oxide quantum dots Degradation DISINFE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及其不同酶法水解产物对植脂末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梁贵江 曾茂茂 +2 位作者 何志勇 秦昉 陈洁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0-24,共5页
为研究大豆分离蛋白(SPI)及其不同酶法水解产物对植脂末乳化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对蛋白电泳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布、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植脂末粉末以及乳液的微观结构、平均粒径、ζ-电位以及咖啡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采用胃蛋... 为研究大豆分离蛋白(SPI)及其不同酶法水解产物对植脂末乳化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对蛋白电泳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布、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植脂末粉末以及乳液的微观结构、平均粒径、ζ-电位以及咖啡稳定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采用胃蛋白酶水解保留了较多的7S和碱性亚基,产物的乳化性质最好,相比于SPI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提高了22.7%和14.1%;而木瓜蛋白酶水解产物主要为小部分碱性亚基条带和大量的小分子肽,尽管产物乳化活性较SPI有所增加,但乳化稳定性相比于SPI下降了17.6%。植脂末粉末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和植脂末溶解后乳状液的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进一步证实了SPI胃蛋白酶水解产物制备的产品具有最好的乳化效果,咖啡稳定性结果显示,两种酶解物均可用于咖啡伴侣。三种蛋白的组成、乳化性、植脂末以及植脂末复溶后乳状液的微观结构说明酶解物中存在过多的小分子肽,则不利于乳化稳定性;酶解物中存在相对较多的7S蛋白和碱性亚基,则有助于形成更稳定的乳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 木瓜蛋白酶 7S 蛋白 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 植脂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生产软骨素
14
作者 赵春雷 郭亮 +5 位作者 高聪 宋伟 吴静 刘佳 刘立明 陈修来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11-2122,共12页
目前生物法合成软骨素的研究策略主要侧重于构建合成路径,缺乏对前体物质供应的精细化调控,从而限制了软骨素的合成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借助代谢工程策略,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重构与优化了软骨素合成路径,获得了... 目前生物法合成软骨素的研究策略主要侧重于构建合成路径,缺乏对前体物质供应的精细化调控,从而限制了软骨素的合成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借助代谢工程策略,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重构与优化了软骨素合成路径,获得了合成软骨素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了发酵法生产软骨素。通过在E.coli BL21STAR(DE3)中表达UDP-葡萄糖脱氢酶(KfoF)、UDP-氨基葡萄糖异构酶(KfoA)和软骨素聚合酶(KfoC),构建了完整的软骨素合成路径。通过氨基转移酶(GlmS)和磷酸葡萄糖胺变位酶(GlmM)的基因表达水平优化,提高了软骨素合成前体UDP-GalNAc的供给量;优化KfoF的基因表达水平,改善了软骨素合成前体UDP-GlcA的供给效率。在5 L发酵罐上,最优工程菌株E.coli GZ17的软骨素产量达到了2.95 g/L。上述研究策略为硫酸软骨素菌株的构建与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代谢工程改造生产其他糖胺聚糖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素 大肠杆菌 代谢工程 路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极高热稳定性的β-(2,6)果聚糖蔗糖酶的挖掘、鉴定及应用
15
作者 张晓琦 徐炜 +3 位作者 倪大伟 张文立 光翠娥 沐万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68,共12页
挖掘具有高热稳定性的β-(2,6)果聚糖蔗糖酶(levansucrase,LS)并进行β-(2,6)果聚糖的高效合成。以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式筛选出具有潜在高热稳定性的β-(2,6)果聚糖蔗糖酶。将目的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重组及... 挖掘具有高热稳定性的β-(2,6)果聚糖蔗糖酶(levansucrase,LS)并进行β-(2,6)果聚糖的高效合成。以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式筛选出具有潜在高热稳定性的β-(2,6)果聚糖蔗糖酶。将目的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重组及诱导表达,并通过镍柱亲和层析进行纯化。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保温实验以验证LS的热稳定性,并通过条件优化获得产物的高转化率。Cedi-LS在65℃时显示出最高活性,远高于已鉴定的其他LS。同时,在45℃下保温72 h,重组酶Cedi-LS能够保留90%以上的相对活性;在55℃下保温60 h,其保留活性仍可达到初始活性的60%以上,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在反应过程中,Cedi-LS可同时生成低聚糖、低相对分子质量的β-(2,6)果聚糖和高相对分子质量的β-(2,6)果聚糖。当温度从65℃降至35℃时,Cedi-LS倾向于产生HMW-levan,其相对分子质量可达8.4×10^(6)。在pH 5.5和35℃的条件下,以质量分数30%的蔗糖为底物,加酶量为20μg/mL,蔗糖转化为β-(2,6)果聚糖的平衡转化率为41.4%。作者挖掘了一株具有高热稳定性的LS,其能够高效生产一系列具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果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2 6)果聚糖蔗糖酶 热稳定性 β-(2 6)果聚糖 产物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酶作用体系下呕吐毒素的高效降解
16
作者 施妍 张玉磊 +2 位作者 徐炜 张文立 沐万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117,共10页
目的挖掘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降解酶,应用双酶体系实现呕吐毒素的高效降解。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从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筛选潜在DON降解酶AKR18A2,在大肠杆菌E... 目的挖掘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降解酶,应用双酶体系实现呕吐毒素的高效降解。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从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筛选潜在DON降解酶AKR18A2,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BL21(DE3)中进行重组和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经镍亲和层析纯化并鉴定AKR18A2的酶学性质,构建德沃斯氏菌(Devosiasp.)来源的DON降解酶QDDH和AKR18A2双酶作用体系,实现DON的高效降解。结果来自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的呕吐毒素降解酶(AKR18A2)由343个氨基酸组成。该酶属于醛酮还原酶超家族,45℃和pH7.0为最适反应条件。AKR18A2可在24h内降解15.42%DON,而双酶(QDDH和AKR18A2)协同作用4h后对DON的降解率可提高至98.02%。结论本研究鉴定了一种新型DON降解酶AKR18A2,并首次创新建立双酶联用体系进一步实现DON的高效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呕吐毒素 酶法降解 醛酮还原酶 双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脂多糖结构突变株ΔwaaC和Δ(lpxL lpxM lpxP)的脂质组变化
17
作者 吴越 孙秀兰 +4 位作者 纪剑 杨希 吴淑燕 王小元 胡晓清 《现代食品科技》 2025年第3期98-106,共9页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膜(Outer Membrane, OM)外侧的关键组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影响致病菌细胞外膜特性的重要毒力因子,但目前对细菌LPS的致病机制缺乏深入研究。该研究首次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W3110野生菌株和...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膜(Outer Membrane, OM)外侧的关键组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影响致病菌细胞外膜特性的重要毒力因子,但目前对细菌LPS的致病机制缺乏深入研究。该研究首次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W3110野生菌株和LPS结构突变株ΔwaaC和Δ(lpxL lpxM lpxP)进行差异脂质组学研究,探究LPS结构变化对脂质组的影响。结果表明E. coli的LPS相关结构缺失会显著改变细胞脂质种类和相对含量,这与其OM特性改变密切相关。其中ΔwaaC和Δ(lpxL lpxM lpxP) OM渗透性较W3110提高13.59%~19.00%,细胞膜流动性降低23.71%~32.84%。差异脂质组学显示,W3110鉴定出22亚类416种脂质,2株突变株脂质种类均减少,但出现新脂质CL(14:0/14:0/15:0/12:0)-H,CL(17:3/15:0/12:0/14:0)-H和CL(18:3/12:0/14:0/15:0)-H。此外,2株突变株多数脂质含量变化明显,尤其是单不饱和PE减少3.07%~9.02%,单不饱和CL增加1.11%~1.73%。ΔwaaC与Δ(lpxL lpxM lpxP)脂质组也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揭示LPS结构变化引发脂质种类和相对强度显著改变,这是E. coli的OM特性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脂多糖 脂质组学 细胞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大肠杆菌胞内ATP和NADH水平促进琥珀酸生产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学明 潘静宇 +6 位作者 吴静 陈修来 高聪 宋伟 魏婉清 刘佳 刘立明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36-3252,共17页
琥珀酸作为一种重要的C4平台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学、医药等领域。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发酵生产琥珀酸受胞内辅因子不平衡的影响,存在产率低、生产强度低、副产物多等问题。为此,对不同氧气条件下琥珀酸产量和化学计... 琥珀酸作为一种重要的C4平台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学、医药等领域。利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发酵生产琥珀酸受胞内辅因子不平衡的影响,存在产率低、生产强度低、副产物多等问题。为此,对不同氧气条件下琥珀酸产量和化学计量学分析发现,微厌氧条件下E.coli FMME-N-26高效积累琥珀酸需要借助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为还原性三羧酸途径(reductive tricarboxylic acid pathway,r-TCA)提供足够的ATP和NADH。通过减少ATP消耗、强化ATP合成、阻断NADH竞争途径和构建NADH回补路径等代谢工程策略,组合调控胞内ATP与NADH含量,获得工程菌株E.coli FW-17。通过发酵条件优化,菌株E.coli FW-17在5 L发酵罐能积累139.52 g/L琥珀酸,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7.81%,乙酸浓度为1.40 g/L,降低了67.59%。进一步在1000 L发酵罐中进行放大实验,琥珀酸产量和乙酸浓度分别为140.2 g/L和1.38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 大肠杆菌 代谢工程 辅因子平衡
原文传递
模块化工程改造大肠杆菌生产L-色氨酸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爽 陈修来 +5 位作者 高聪 宋伟 吴静 魏婉清 刘佳 刘立明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59-2374,共16页
L-色氨酸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和医药等领域。目前,微生物法生产L-色氨酸存在转化率低等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敲除L-色氨酸操纵子阻遏蛋白(L-tryptophan operon repressor protein,trpR)、替换L-色氨酸弱化子(trpL... L-色氨酸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和医药等领域。目前,微生物法生产L-色氨酸存在转化率低等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敲除L-色氨酸操纵子阻遏蛋白(L-tryptophan operon repressor protein,trpR)、替换L-色氨酸弱化子(trpL)、引入抗反馈调节的aroGfbr等,获得可积累11.80 g/L L-色氨酸的底盘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TRP3。在此基础上,将L-色氨酸合成途径分为中心代谢途径模块、莽草酸(shikimic acid,SA)途径至分支酸(chorismic acid,CHA)模块、分支酸至L-色氨酸模块,并借助启动子工程,通过平衡中心代谢途径模块、莽草酸途径至分支酸模块、分支酸至L-色氨酸模块,获得工程菌E.coli TRP9。在5 L发酵罐中,工程菌E.coli TRP9的L-色氨酸产量提升至36.08 g/L,糖酸转化率提升至18.55%,达到理论转化率的81.7%。本研究利用模块工程策略,构建了高产L-色氨酸生产菌株,为L-色氨酸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色氨酸 大肠杆菌 代谢工程 模块化工程
原文传递
谷氨酸棒杆菌代谢工程高效生产L-缬氨酸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阔 程金宇 +7 位作者 郭亮 高聪 宋伟 吴静 刘佳 柳亚迪 刘立明 陈修来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53-3272,共20页
L-缬氨酸作为一种支链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饲料等领域。本研究借助多种代谢工程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生产L-缬氨酸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了L-缬氨酸的高效生产。首先,通过增强糖酵解途径、减弱副产物代谢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 L-缬氨酸作为一种支链氨基酸,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饲料等领域。本研究借助多种代谢工程策略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生产L-缬氨酸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了L-缬氨酸的高效生产。首先,通过增强糖酵解途径、减弱副产物代谢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了L-缬氨酸合成前体丙酮酸的供给;其次,针对L-缬氨酸合成路径关键酶—乙酰羟酸合酶进行定点突变,提高了菌株的抗反馈抑制能力,并利用启动子工程策略,优化了路径关键酶的基因表达水平;最后,利用辅因子工程策略,改变了乙酰羟酸还原异构酶和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的辅因子偏好性,由偏好NADPH转变为偏好NADH,从而提高了L-缬氨酸的合成能力。在5L发酵罐中,最优谷氨酸棒杆菌工程菌株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K020的L-缬氨酸产量、得率和生产强度分别达到了110g/L、0.51g/g和2.29 g/(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杆菌 L-缬氨酸 代谢工程 路径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