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调查及对策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少飞 郑燕莲 庄如音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11期127-129,共3页
目的调查口腔科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和手卫生的认知及洗手的依从性情况,分析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及手卫生和院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口腔科的30名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和手卫生的认知。结果大多数医护人员已经具备了医院感染... 目的调查口腔科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和手卫生的认知及洗手的依从性情况,分析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及手卫生和院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口腔科的30名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和手卫生的认知。结果大多数医护人员已经具备了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在工作中积极进行预防和控制,一些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发生及控制工作有错误认识;个别医务人员对手卫生操作的依从率较低。结果口腔科医院感染疾病的发生与医护人员的手部带菌状况密切相关,口腔科医护人员应重视手部卫生,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科医护人员 手卫生 医院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小涎腺肿瘤3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利和 姚小武 +1 位作者 卢子正 陈仕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年第6期63-64,共2页
目的分析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对1992~2006年间收治的37例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口腔小涎腺肿瘤,良性肿瘤12例,占32.43%;恶性肿瘤25例,占67.57%。良性肿瘤中的混合瘤多见,... 目的分析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对1992~2006年间收治的37例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口腔小涎腺肿瘤,良性肿瘤12例,占32.43%;恶性肿瘤25例,占67.57%。良性肿瘤中的混合瘤多见,占良性肿瘤的66.67%。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为多,占恶性肿瘤的32.00%,手术加放疗者占恶性肿瘤的64.0%,5年生存率为75.0%。结论小涎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良性小涎腺肿瘤,足够的安全边界是减少复发的关键;对于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恶性肿瘤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涎腺肿瘤 口腔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血液稀释性自体输血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利和 陈卓毅 姚小武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132-133,共2页
【目的】探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7例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术中采用了血液稀释自体输血 ,术后检测观察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压积 (HCT)、血小板 (PLT)的恢复情况及抗生素应用时间和用量 ,15例术中同... 【目的】探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7例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术中采用了血液稀释自体输血 ,术后检测观察血红蛋白 (HB)、红细胞压积 (HCT)、血小板 (PLT)的恢复情况及抗生素应用时间和用量 ,15例术中同种异体输血病例为对照组。【结果】血液稀释自体输血组术前HB 134g/L ,HCT 0 42 8% ,PLT 14 6× 10 9。术后 3dHB 119g/L ,HCT 0 36 8% ,PLT 12 2× 10 9。术后 1周HB 12 1g/L ,HCT 0 40 2 % ,PLT 12 5× 10 9,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抗生素应用时间及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血液稀释自体输血是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有利于病人术后的恢复 ,减少输血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血液稀释 口腔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姚小武 卢子正 刘少飞 《口腔疾病防治》 2017年第11期729-732,共4页
目的分析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探索口腔扁平苔藓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口腔扁平苔藓患者(扁平苔藓组)69例和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患者(慢性炎症组)28例,在初诊时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其中32例患者(扁平苔藓... 目的分析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探索口腔扁平苔藓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口腔扁平苔藓患者(扁平苔藓组)69例和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患者(慢性炎症组)28例,在初诊时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其中32例患者(扁平苔藓组23例,慢性炎症组9例)同时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抗体。结果扁平苔藓组^(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为68.12%,慢性炎症组^(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为46.43%,扁平苔藓组高于慢性炎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0,P=0.046)。23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中抗Hp抗体阳性检出率为52.17%,9例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患者Hp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58,P=0.125)。结论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口腔扁平苔藓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扁平苔藓 幽门螺杆菌 ^(14)C-尿素呼气试验 抗HP抗体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73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5
作者 姚小武 卢子正 +2 位作者 陈仕生 杨利和 黄慧燕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观察p73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了解p73在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白斑病理标本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理标本31例,另取正常口腔黏膜10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观察p73的表达。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实验结... 目的:观察p73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了解p73在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白斑病理标本2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病理标本31例,另取正常口腔黏膜10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观察p73的表达。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病变组织中p73的表达率分别为65%和90.3%,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20%),且随组织恶性程度增高呈明显上升趋势,正常黏膜上皮组、白斑组与鳞状细胞癌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73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可作为口腔白斑癌变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73 口腔黏膜 白斑 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癌细胞中ITGB6基因主要转录调控区域的定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锡和 邓小玲 +2 位作者 尹丽琴 傅玉才 许铭炎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鉴定ITGB6基因在口腔鳞癌细胞中的主要调控区域,为研究基因在口腔鳞癌细胞中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含有ITGB6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5'端侧翼区不同长度DNA序列的重组pGL2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转染口腔鳞癌细胞株TCA8... 目的:鉴定ITGB6基因在口腔鳞癌细胞中的主要调控区域,为研究基因在口腔鳞癌细胞中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构建含有ITGB6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5'端侧翼区不同长度DNA序列的重组pGL2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转染口腔鳞癌细胞株TCA8113和SAS,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启动子转录活性,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ITGB6基因中潜在的主要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果:获得一系列不同长度ITGB6基因5'侧翼区序列的重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当ITGB6基因5'端侧翼片段截短到-187~-35和-35~+27之间时,启动子活性均显著下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187~-35区域有2个Ets-1的潜在结合位点,而在-35~+27区域有1个IRF-4潜在结合位点。结论:在口腔鳞癌细胞中,ITGB6基因-187^-35和-35^+27区域是主要的转录因子结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ITGB6基因 主要调控区 转录因子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73基因在口腔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卢子正 姚小武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41-145,共5页
p73基因是Kaghad等在1997年克隆得到的一个新基团,因其编码的蛋白质在序列上与p53有较高的同源性,成为p53基因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p7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均与p53相似,且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可抑制肿瘤增殖,... p73基因是Kaghad等在1997年克隆得到的一个新基团,因其编码的蛋白质在序列上与p53有较高的同源性,成为p53基因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p7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均与p53相似,且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可抑制肿瘤增殖,诱导凋亡,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抑癌基因。但p73在功能和调控机制上与p53并不完全一致,而且p73在很多肿瘤中的表达高于相应的正常组织,这与经典的抑癌基因也不同。作者就p73基因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口腔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P73基因 P53基因 肿瘤抑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口腔门诊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郑琼芝 刘少飞 +1 位作者 黄碧纯 林燕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7年第3期00189-00189,共2页
探讨护理干预对口腔门诊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 102例口腔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结果:牙科诊治过程所持有的忧虑、紧张或害怕的心理以及在行为上... 探讨护理干预对口腔门诊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 102例口腔门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结果:牙科诊治过程所持有的忧虑、紧张或害怕的心理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口腔门诊患者心理情绪,护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诊 护预 患者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癌根治术后口腔颈部瘘原因及防治探讨
9
作者 杨利和 姚小武 《广东牙病防治》 2002年第4期294-294,共1页
目的 探讨舌癌根治术后口腔颈部瘘的原因。方法 总结我科从1992~2001年共施行的舌癌根治术40例。结果 有3例发生口腔颈部瘘,并回顾临床治疗的体会,分析口腔颈部瘘出现的原因并探讨预防的措施。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成功的手术操作,术... 目的 探讨舌癌根治术后口腔颈部瘘的原因。方法 总结我科从1992~2001年共施行的舌癌根治术40例。结果 有3例发生口腔颈部瘘,并回顾临床治疗的体会,分析口腔颈部瘘出现的原因并探讨预防的措施。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成功的手术操作,术后细致的护理及用药可有效防止口腔颈部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癌 根治术 口腔颈部瘘 病因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桂心伟 姚小武 +3 位作者 陈仕生 卢子正 林敏校 彭毓 《口腔疾病防治》 2019年第6期360-363,共4页
目的探讨NF-κB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47例,切取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肿瘤边界外5 mm的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F-κB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与32例口腔正常... 目的探讨NF-κB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47例,切取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肿瘤边界外5 mm的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F-κB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与32例口腔正常黏膜组织对比分析。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OD值)高于正常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NF-κB阳性率等级评分结果高于正常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NF-κB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但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的中强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P <0.001)。结论 NF-κB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鳞状细胞 癌旁组织 核因子-κB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αvβ6和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方少斌 邓小玲 +2 位作者 陈筠 陈永辉 许铭炎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34-238,241,共6页
目的:探讨整合素αvβ6、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0例口腔鳞癌及15例口腔正常黏膜组织中整合素αvβ6和JunB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整... 目的:探讨整合素αvβ6、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0例口腔鳞癌及15例口腔正常黏膜组织中整合素αvβ6和JunB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整合素αvβ6表达于口腔鳞癌组织的细胞质和胞膜,而JunB定位在口腔鳞癌组织和口腔正常黏膜组织的细胞核内。整合素αvβ6、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口腔正常黏膜组织(P<0.01)。整合素αvβ6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T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N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整合素αvβ6高表达患者的预后较低表达的患者差(P=0.02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整合素αvβ6和JunB在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增加,并与口腔鳞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整合素αVβ6表达可作为判断口腔鳞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ΑVΒ6 口腔鳞癌 JUNB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cA基因与口腔鳞癌组织中VEGF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12
作者 丁云波 姚小武 +3 位作者 陈仕生 卢子正 林敏校 桂心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2-406,共5页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VacA基因以及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幽门螺杆菌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23例正常黏膜组织中VacA基因的阳性率,采用免疫...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VacA基因以及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幽门螺杆菌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23例正常黏膜组织中VacA基因的阳性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EGF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VacA基因阳性组和阴性组中VEGF表达的差异。结果:OSCC组织中VacA基因阳性率为25%,正常口腔黏膜VacA基因阳性率为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VacA阳性组OSCC组织中VEGF的强阳性率高于VacA阴性组(P=0.018),VacA阳性组中VEGF的平均光密度高于VacA阴性组(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SCC中存在VacA基因,并与VEGF的表达可能存在相关性,幽门螺杆菌是否通过VacA毒力因子调控VEGF的表达而影响OSCC的发生和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幽门螺杆菌 VACA基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酸对上皮细胞整合素β_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铭炎 邓小玲 +3 位作者 陈锡和 杨利和 姚小武 傅玉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8-491,共4页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体外对整合素β_6(ITGB6)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LPA诱导的活化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的正常人支气管上皮(NHBE)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经LPA诱导,收集细胞,分别利用RT-PCR和...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体外对整合素β_6(ITGB6)表达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LPA诱导的活化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的正常人支气管上皮(NHBE)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经LPA诱导,收集细胞,分别利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TGB6 mRNA及细胞表面蛋白的表达;利用转染有TGF-β应答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启动子片段并融合萤火虫荧光报告基因片段的转化貂肺上皮细胞(TMLC)作为TGF-β活性报告细胞检测活化的TGF-β。结果:(1)10μmol/L LPA诱导2 h后,ITGB6mRNA在上皮细胞中表达显著增加,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2)10μmmol/L LPA诱导4 h后,上皮细胞表面ITGB6蛋白表达明显增加。(3)抗α_vβ_6抗体可阻断LPA诱导的活化TGF-β,但不能阻断LPA诱导的ITGB6 mRNA的表达。结论:(1)LPA可诱导上皮细胞ITGB6 mRNA和细胞表面蛋白的表达。(2)LPA诱导的ITGB6 mRNA表达不依赖LPA诱导的TGF-β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酸 整合素β6 上皮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姚小武 殷学民 朱明仁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1年第4期151-153,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和测量下颌骨标本的下颌管 ,了解下颌管的解剖结构。方法 :标本切片是20例40侧新鲜下颌骨标本。结果 :部分标本的颏孔位于下颌第二双尖牙远中。部分的下颌管近中的管壁不完整。结论
关键词 下颌管 颏孔 下颌神经孔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影响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仕生 姚小武 +2 位作者 杨利和 林珏龙 杨海伟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80-383,共4页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影响,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机理。方法:用Co60γ射线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0、2、4、6、8、101、2 Gy照射,于照射后6小时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细胞骨架蛋白F-acti...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影响,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机理。方法:用Co60γ射线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0、2、4、6、8、101、2 Gy照射,于照射后6小时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细胞骨架蛋白F-actin进行观察。结果:细胞骨架蛋白F-actin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解聚增加,这种变化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F-actin的破坏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辐射损伤机体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血管内皮细胞 F-ACTIN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淋巴上皮病及恶变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小武 李锐球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14-214,共1页
关键词 涎腺淋巴上皮病 疾病恶变 淋巴细胞 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硫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仕生 姚小武 杨利和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29-131,共3页
背景与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及铜/锌超氧歧化酶(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在颊粘膜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对8例颊癌MT和Cu/Zn-SOD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两者在颊癌中表达的定位,并对MT... 背景与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及铜/锌超氧歧化酶(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在颊粘膜鳞状细胞癌的表达及其意义。材料与方法对8例颊癌MT和Cu/Zn-SOD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两者在颊癌中表达的定位,并对MT和CuZn-SOD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高分化鳞癌,MT和CuZn-SOD主要表达在癌巢周边,癌巢中心及间质组织表达较少或不表达,在低分化鳞癌则散在分布。在8例颊癌标本中,MT和Cu/Zn-SOD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结论MT和Cu/Zn-SOD主要表达在分化较差、生长活跃的癌细胞,两者相类似的表达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鳞状细胞癌 金属硫蛋白 铜/锌超氧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临床分期和治疗程序 被引量:4
18
作者 姚小武 李锐球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0年第3期152-154,共3页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是头颈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十分困难。本文系统地总结了22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病例,提出临床分期和三阶段治疗程序。22例中3例因肿瘤局部复发停止治疗;5例经第一阶段治疗达到临床治愈;14例经三阶...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是头颈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临床治疗十分困难。本文系统地总结了22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病例,提出临床分期和三阶段治疗程序。22例中3例因肿瘤局部复发停止治疗;5例经第一阶段治疗达到临床治愈;14例经三阶段的系统治疗后4例好转,10例临床治愈。作者认为,对颌骨放射性骨坏死的手术治疗应持积极态度,为保证手术的成功,术前术后有计划的进行高压氧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扩大截骨术,截骨范围应包括硬化区;抗感染+高压氧治疗-扩大截骨术-术后高压氧治疗是颌骨放射性骨坏死较合理的治疗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肿瘤 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放射疗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窗减压术联合刮治术治疗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被引量:3
19
作者 林敏校 姚小武 +2 位作者 杨利和 陈仕生 卢子正 《广东牙病防治》 2012年第9期488-491,共4页
目的观察对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采用一期开窗减压术联合二期刮治术术后骨腔的影像学改变,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16例,进行一期开窗减压术联合二期刮治术治疗,定期复查曲面断层X线片,观察骨腔的改... 目的观察对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采用一期开窗减压术联合二期刮治术术后骨腔的影像学改变,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下颌骨大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16例,进行一期开窗减压术联合二期刮治术治疗,定期复查曲面断层X线片,观察骨腔的改变。结果经过8~16个月的观察,所有患者一期手术后病变骨腔逐渐向开窗部位缩小,骨腔密度逐渐增高,最终在开窗部位形成小骨腔;二期手术后约3个月,病变区骨密度与正常下颌骨一致。随访3~8年,所有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一期开窗减压术联合二期刮治术是治疗大型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可行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开窗减压术 刮治术 影像学 牙源性囊肿 减压 刮治术 放射摄影术 全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血液稀释法自体输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卓毅 文军 +3 位作者 杨利和 许海雄 姚小武 章振保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2年第04B期49-51,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的方法及在成人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4例患者采用了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另外43例作为对照。比较了二组患者所需的同种异体输血量,术后不同时间H_6、HCT、Pit的恢复情况,以及抗生素与应用时间与用量。结... 目的 探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的方法及在成人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4例患者采用了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另外43例作为对照。比较了二组患者所需的同种异体输血量,术后不同时间H_6、HCT、Pit的恢复情况,以及抗生素与应用时间与用量。结果 血液稀释自体输血组在全麻诱导下,采用血液稀释,贮存自体血量平均为627ml,同种异体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Pit恢复速度快,抗生素应用时间及量明显少于同种异体输血组。结论 血液稀释自体输血是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可以明显减少同种异体血的输入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血液稀释法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