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TI及DTT技术在ACT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步环 邓佳敏 +1 位作者 王红 贾文霄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2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所有34例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h)行常规头颅MRI检查、DTI检查,根据白质纤维束(corticospinal tra...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所有34例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h)行常规头颅MRI检查、DTI检查,根据白质纤维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与梗死灶的关系分为相邻(10例)、部分穿过(13例)及完全穿过(11例)共三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最后通过随访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MMT肌力测试,将结果作为预后评价的实际值与上述理论值作一对比并进行评价,判断二者符合率。结果相邻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90.0%(9/10),部分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84.6%(11/13),完全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90.9%(10/11)。三组的实际值均接近于理论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预后判断的符合率较高,能够较好的进行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卒中评分 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成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膜和胶原膜三种材料的相容性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苏立伟 李霞 +4 位作者 赵东锷 马毅 牛中喜 张成伟 李玮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55-258,F0003,共5页
目的评价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膜和胶原膜的结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血管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HE、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结构。新西兰兔15只皮下植入材料,于4、6、8和12周取出观察其组织反应和降解情况。将犬股... 目的评价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膜和胶原膜的结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血管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HE、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结构。新西兰兔15只皮下植入材料,于4、6、8和12周取出观察其组织反应和降解情况。将犬股动脉间质细胞种植于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胶原膜上,观察其形态。结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和胶原膜的孔径分别为179、13、107μm,3种材料组织相容性好,局部无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聚乳酸聚乙醇酸膜于8周基本吸收,胶原膜12周吸收,聚β羟基丁酯膜12周未见明显降解吸收。细胞种植实验显示细胞在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胶原膜表面生长良好。结论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胶原膜在材料结构、组织及细胞相容性和降解率方面符合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的要求。聚β羟基丁酯膜在材料结构、降解率和细胞相容性方面尚需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醇酸 聚β羟基丁酯 胶原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坤 刘彧 +4 位作者 董玉茹 刘水涛 王帅 史展 邢更彦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评价体外冲击波技术治疗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54例诊断为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ESWT)组(n=28)和对照组(n=26)。ESWT组予发散式冲... 目的评价体外冲击波技术治疗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54例诊断为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ESWT)组(n=28)和对照组(n=26)。ESWT组予发散式冲击波干预,对照组将冲击波能流密度调整为0。在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采用肢体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进行疼痛和功能的评定,并记录下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结果干预后4周ESWT组VAS评分及ODI均有改善,分别为(2.71±0.76)、(39.93±2.29),且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2,P=0.00;t=27.09,P<0.001);对照组VAS评分及ODI也有改善,分别为(5.77±1.27)、(58.96±3.70),但VAS评分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t=1.90,P=0.07),ODI指数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t=8.51,P<0.001);两组VAS评分与ODI指数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8,P=0.04;t=-22.89,P=0.03)。试验期间ESWT组及对照组分别出现不良反应1例和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3.57%、15.38%。结论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对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治疗可能是有效、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下腰痛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 物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马玉珍 陈玮 +1 位作者 武周炜 穆学涛 《武警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1060-1062,共3页
人类和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感知80%依赖于眼睛,充分说明图像具有信息量大、信息直观性强等优点。在医学领域,X射线、CT等成像技术不断进步,为医师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信息。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不断创新,图像分析成为信息处理技术中... 人类和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感知80%依赖于眼睛,充分说明图像具有信息量大、信息直观性强等优点。在医学领域,X射线、CT等成像技术不断进步,为医师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信息。近年来,计算机科学不断创新,图像分析成为信息处理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图像 图像分割 辅助诊断 影像引导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影像学诊断
5
作者 彭湃 穆学涛 +2 位作者 张忠 徐鑫 王宏 《武警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415-416,共2页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4岁。间断性头痛1个月余。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顶部为主,持续约1d,伴头晕、恶心,非喷射样呕吐,呕吐物为胃液,给予降颅压治疗后症状缓解,无意识丧失,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门诊拟“颅内占...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4岁。间断性头痛1个月余。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顶部为主,持续约1d,伴头晕、恶心,非喷射样呕吐,呕吐物为胃液,给予降颅压治疗后症状缓解,无意识丧失,无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门诊拟“颅内占位性病变”收住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实质 室管膜瘤 影像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I及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4
6
作者 张步环 王宏 +1 位作者 贾文霄 邓佳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2-817,共6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优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34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35—73岁,平均(58±2.4)岁]在急性期(发...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优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34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35—73岁,平均(58±2.4)岁]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h)行1.5T常规头颅MR常规检查,同期行DTI及DTT成像,根据白质纤维束(CST)与梗死灶的关系分为相邻、部分穿过及完全穿过3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患者就诊或入院时或在发病24h内采用NIHSS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根据严重程度(〈6分;6~16分及〉16分)将34例患者分为3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最后通过随访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肌力测试(MMT),将结果作为预后评价的实际值与上述理论值作一对比并进行评价,判断二者符合率。结果34例患者的NIHSS评分范围为2~30分,其中6例痊愈者平均评分为(4.13±1.356)分;13例部分恢复者平均评分为(11.47±3.067)分,15例瘫痪者平均评分为(23.09±4.48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两个分组方法所得的实际值的符合率,结果显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较NIHSS评分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较NIHSS评分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NIHSS评分分值的升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瘫痪危险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卒中评分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预后
原文传递
环氧乙烷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立霞 张芳 +1 位作者 张如意 董玉如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2466-2466,共1页
关键词 环氧乙烷 灭菌 使用 问题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8
作者 车薇 王红 +1 位作者 刘红丽 马毅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2575-2575,共1页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