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血宁颗粒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沈继春 陈艳鑫 +3 位作者 岑冰 葛海燕 郭赟 刘宝山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观察维血宁颗粒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对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PAIgM、PAIgA)的影响。方法将60例IT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给予维血宁颗粒联合泼尼松治疗)和对照组(30... 目的:观察维血宁颗粒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对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PAIgM、PAIgA)的影响。方法将60例IT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给予维血宁颗粒联合泼尼松治疗)和对照组(30例,单用泼尼松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PLT)、PAIgG、PAIgM、PAIgA、停用激素时间、1年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27/30)比73.33%(22/30),P<0.05〕;观察组停用激素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d:39.8±7.8比55.3±6.5,P<0.05),1年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3.3%(7/30)比50.0%(15/30),P<0.05〕;两组治疗后PLT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AIgM、PAIgA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LT(×10^9/L):113.25±15.47比84.79±20.37,PAIgM:(28.91±10.42)%比(30.75±9.37)%, PAIgA:(19.32±11.54)%比(21.15±15.16)%〕;观察组治疗后PAIgG水平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PA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PAIgG明显低于对照组〔(15.29±9.02)%比(32.41±9.34)%,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以向心性肥胖、多毛症、痤疮、高血糖等为主,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3%(22/30)比86.7%(26/30),P>0.05〕。结论维血宁颗粒联合泼尼松治疗ITP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泼尼松,且不良反应少,可能与联合用药可降低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加血小板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血宁颗粒 泼尼松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以及血脂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沈继春 钟士江 +1 位作者 李双英 李戈菲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各参数、凝血功能及血脂的变化。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为急性脑梗死组,以同期本院65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均空腹取静脉血,测定血小板各参数、凝血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与健...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各参数、凝血功能及血脂的变化。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为急性脑梗死组,以同期本院65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两组均空腹取静脉血,测定血小板各参数、凝血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减少(×10’/L:191.01±62.65比234.54±77.60),平均血小板体积[MPV(f1):16.51±1.37比10.16±1.76]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22.74±3.71)%比(13.02±2.96)%]明显增大(均P〈0.05),血小板比容(PET:0.40±0.14比0.37±0.14)、大血小板比例(P—LCR:0.37±0.10比0.32±0.0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29.13±4.66比36.32±3.84]、凝血酶原时间[PT(s):11.38±1.27比12.49±0.92]则明显缩短(均P〈0.05);纤维蛋白原[Fib(g/L):5.11±0.82比3.37+0.73]及D-二聚体(μg/L:790.23±471.69比377.29±140.41)均明显增高(均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92.28±15.33)%比(107.69±12.03)%]、凝血酶时间[TT(s):16.04±2.06比15.66±1.74]、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0.96±0.15比1.02±0.1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胆固醇[TC(mmol/L):5.31±1.06比3.84±0.80]、甘油三酯[TG(mmol/L):3.20±1.39比2.29±0.77]及低密度脂蛋白[LDL(mmol/L):3.05±0.60比2.29±0.77]均明显增高(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mmol/L):0.71±0.17比0.75±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质和量的异常、凝血功能改变及脂代谢的紊乱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参数 凝血功能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K1和SPF的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贺孔 任党利 +2 位作者 靳颖 刘冀琴 沈继春 《检验医学》 CAS 2017年第10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TK1)和S期细胞百分比(SP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AML患者58例、血液系统良性增殖疾病患者(良性增殖组)6例和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20名,采用印迹免疫-增强发... 目的探讨外周血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TK1)和S期细胞百分比(SP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AML患者58例、血液系统良性增殖疾病患者(良性增殖组)6例和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20名,采用印迹免疫-增强发光法检测TK1,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SPF。58例AML患者经1个疗程的标准诱导治疗后,比较治疗前、缓解组(39例,其中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28例)和未缓解组(19例)的TK1和SPF;同时检测58例AML患者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TK1和SPF。结果 AML组治疗前TK1为(2.43±1.02)pmol/L、SPF为(4.62±2.33)%,明显高于良性增殖组[TK1为(1.12±0.41)pmol/L、SPF为(2.62±1.05)%]及正常对照组[TK1为(0.39±0.15)pmol/L、SPF为(2.21±0.96)%](P<0.05)。AML完全缓解组TK1为(0.78±0.44)pmol/L、SPF为(1.89±1.23)%,明显低于治疗前和未缓解组[TK1为(4.26±0.46)pmol/L、SPF为(5.58±3.12)%](P<0.05)。AML患者治疗1个月后,TK1和SPF分别为(1.97±0.89)pmlol/L和(2.89±1.03)%,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外周血TK1联合SPF检测能更准确地预测AML的细胞增殖情况,可很好地指示AML的治疗及提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 S期细胞百分比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氧介导的铁过载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沈继春 张宇辰 赵明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铁过载(IO)模型,并对铁过载模型小鼠进行去铁及抗氧化治疗,探讨铁过载对小鼠BM-MSCs的损伤作用及活性氧(ROS)在该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建立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铁过载(IO)模型,并对铁过载模型小鼠进行去铁及抗氧化治疗,探讨铁过载对小鼠BM-MSCs的损伤作用及活性氧(ROS)在该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铁剂(右旋糖酐铁,25mg/ml)组(IO组)、铁剂+去铁治疗(DFX,125mg/kg)组(Fe+DFX组)、铁剂+抗氧化治疗(NAC,40mmol/L)组(Fe+NAC组),每组10只。从小鼠密质骨中分离BM-MSCs培养至P1代,检测BM-MSCs内铁颗粒、不稳定铁(LIP)及ROS水平;利用倍增时间及CCK-8试剂盒检测BM-MSCs增殖情况;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ALP)、茜素红染色、成骨分化基因检测等方法评估BM-MSCs成骨分化能力;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BM-MSCs成脂定向分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铁剂组BM-MSCs内存在明显铁颗粒,LIP及ROS水平明显增高(P<0.05),倍增时间明显延长(2.07±0.14d vs 1.03±0.07d,P<0.01)。DFX组及NAC组倍增时间较铁剂组有所缩短,分别为1.52±0.07d与1.68±0.03d(P<0.05)。与对照组比较,铁剂组BM-MSCs矿化能力及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下降,成骨基因ALP、RUNX2、OSN表达增强,而成脂定向分化能力增强。在去铁及抗氧化治疗后,上述改变发生部分逆转。结论铁过载可影响小鼠骨髓MSCs的增殖及定向分化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铁过载所致ROS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超负荷 间质干细胞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干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及耐药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红玉 史哲新 沈继春 《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3期286-288,共3页
目前人们已公认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白血病干细胞(1eukemiastemcell,LSC)与正常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HSC)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有限的分化潜能,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独特... 目前人们已公认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白血病干细胞(1eukemiastemcell,LSC)与正常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HSC)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有限的分化潜能,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LSC本身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使其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分化失衡,导致细胞停滞在发育早期的不同阶段,虽然LSC存在分化受阻,不能向终末阶段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干细胞 分子生物学特性 耐药调控机制 骨髓微环境 细胞周期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小剂量长疗程HA方案治疗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6
作者 沈继春 杨文华 +3 位作者 刘晓梅 郭赟 陈艳鑫 岑冰 《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5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长疗程高三尖杉酯碱和阿糖胞苷的HA方案治疗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lO月至2014年5月已确诊为aCML患者27例,治疗组14例给予小剂量长疗程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1.5mg/(m^2·... 目的探讨小剂量长疗程高三尖杉酯碱和阿糖胞苷的HA方案治疗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lO月至2014年5月已确诊为aCML患者27例,治疗组14例给予小剂量长疗程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1.5mg/(m^2·d),阿糖胞苷100mg/(m^2·d)静脉滴注给药2周。对照组13例给予羟基脲1-3g/d口服,重组人干扰素α-2b3×10^6U隔日1次肌肉注射,连续4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治疗4周查血象和骨髓象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的WBC、Hb、PLT及2周时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周时WBC和PLT及3、4周时WBC、Hb、P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WBC、Hb和PL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自目分别为833.16、145.59、143.11,P均〈0.05),不同时间点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自自分别为443.92、17.41、149.11,P均〈0.05),均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分别为69.77、43.26、75.25,P均〈0.05)。治疗组14例患者中,8例完全缓鹪,2例部分缓解,4例未缓解,总有效率为71.4%(10/14);对照组13例患者中,无一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1例未缓解,总有效率为15.4%(2/1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5,P〈0.01)。结论小剂量长疗程HA方案治疗aCML的效果好,临床可操作性强,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高三尖杉酯碱 阿糖胞苷 小剂量 长疗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