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惠萍 王芬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4期50-52,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2-09—2004-10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的69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01—2015-04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后的72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比较2组临床...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2-09—2004-10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的69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01—2015-04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后的72例患者为观察组,分析比较2组临床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AltemeierⅠ型、Ⅱ型、Ⅲ型用药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926,t2=13.553,t3=15.866,P<0.05);观察组预防性用药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176,P<0.05);观察组抗菌药物选择、药物剂量、用药时机、预防用药时间的合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依据换药、无指征联合用药、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干预是可行的、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干预效果 预防用抗菌药物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护理技术与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2
作者 李云霞 喻珍子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17期152-154,共3页
目的对神经外科护理技术与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影响因素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防控。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564例神经外科患者,并依据《院内感染诊断标准》确诊的42例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 目的对神经外科护理技术与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影响因素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防控。方法通过随机抽样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564例神经外科患者,并依据《院内感染诊断标准》确诊的42例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院内感染出现的可能性因素,并对护理前后院内感染的出现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在院内感染出现的可能性因素中,性别例数、感染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抗生素使用的种类以及住院时间的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上述院感因素出发,给予相应的护理后,护理前院内感染出现例数共计38例,院内感染率为6.74%,护理后院内感染出现例数共计4例,院内感染率为0.71%,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出现的院内感染与其科室护理技术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掌握院内感染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技术,能够减少神经外科院内感染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护理技术 院内感染 影响因素 抗生素 住院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学群 王威 +3 位作者 饶辉 杨珉 魏俊 董伟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680-683,共4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在神经外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给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康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以往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临床上漏诊和误诊情况较多。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提高对神经外科术后静脉... 静脉血栓栓塞症在神经外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给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康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以往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临床上漏诊和误诊情况较多。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提高对神经外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控和治疗效果,加强对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神经外科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为有效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术后 静脉血栓栓塞症 研究
原文传递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胡惠萍 王芬 《当代医学》 2017年第5期150-151,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机械通气的RICU患者60例,按照行机械通气的湿化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式,两组患者均接受综合气道护理措施。观察...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及综合气道护理对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机械通气的RICU患者60例,按照行机械通气的湿化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式,两组患者均接受综合气道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同指标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刺激性咳(3.3±1.2)次、气道出血3次、无痰痂形成、平均吸痰次数(3±23)次、平均带管时间(9.3±2.4)d、平均住院时间(23.7±11.0)d、住院费用(2 378±230)元;对照组平均刺激性咳(6.8±1.5)次、气道出血8次、痰痂形成4次、吸痰次数(92±25)次、带管时间(14.3±2.7)d、住院时间(30.3±14)d、住院费用(3 498±242)元,两组比较各指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6.3973,P<0.05)。结论针对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较间歇气道灌注法气道湿化效果更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VAP的发生率,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湿化 间歇气道关注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护理体会 被引量:7
5
作者 刘莎娜 喻珍子 +1 位作者 吴星星 谈红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16期148-149,共2页
目的分析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72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目的分析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72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围术期护理方法。结果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身体机能、社会活动、心理情况以及生活能力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的分数均要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的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术期护理对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具有比较显著的护理效果,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疾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围术期护理 临床效果 生活质量 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内营养液间歇泵入对颅脑创伤患者胃肠功能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刘莎娜 李云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22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液间歇泵入对颅脑创伤患者胃肠功能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2016年1~12月选取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采用持续泵入输注,观...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液间歇泵入对颅脑创伤患者胃肠功能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2016年1~12月选取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采用持续泵入输注,观察组采用间歇泵入输注,即输注90 min暂停150 min,每天4次,比较两组胃肠功能及喂养耐受性情况。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胃液残留量少于对照组(P<0.05),而胃液p H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耐受、7 d营养达标高于对照组(P<0.05),而胃肠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液间歇泵入能有效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促进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液间歇泵入 颅脑创伤 胃肠功能 喂养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部-病房带教模式在护理管理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云霞 刘莎娜 《当代医学》 2017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索及分析在护理管理临床实习中应用护理部-病房带教模式的意义。方法收集实习的80例护理大专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护生施行传统护理管理临床实习模式... 目的探索及分析在护理管理临床实习中应用护理部-病房带教模式的意义。方法收集实习的80例护理大专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护生施行传统护理管理临床实习模式进行带教,研究组40例护生则施行护理部-病房带教模式进行带教。观察比较两组护生的临床带教效果,利用x^2与t值对数据加以检验。结果研究组护生的各项护理管理知识掌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生的理论考试成绩67.50%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部-病房带教模式在护理管理临床实习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管理 临床实习 护理部-病房带教模式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压监护仪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监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云霞 舒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105-106,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仪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监测的临床意义,为提高预后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抽取2014-03—2015-10我院符合选取标准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别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监护...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仪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监测的临床意义,为提高预后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抽取2014-03—2015-10我院符合选取标准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别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监护与治疗,并根据尿、血常规等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常规监护与治疗基础上采用颅内压监护仪,根据颅内压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2组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为45.10%,一般率50.98%,对照组分别为25.49%、31.37%,2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对照组为45.1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甘露醇使用总量(760±55)g,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 200±10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压监护仪实施术后监测,对脱水剂的使用量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预后效果,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护仪 高血压脑出血 术后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功能训练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莎娜 李云霞 《临床护理杂志》 2016年第3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12月我科将84例V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认知功能训练,训练时间为6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12月我科将84例V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认知功能训练,训练时间为6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应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量表(CDR)、韦氏记忆量表(WMS-RC)对两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应用社会功能活动调查量表(FAQ)对两组社会功能进行评价,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两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MMSE评分、WMS-RC评分、FMA评分、ADL评分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P<0.05),而FAQ评分、CDR评分较干预前降低(P<0.05)。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MMSE评分、WMS-RC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FAQ评分、CD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VD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训练 血管性痴呆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技术在脑外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惠萍 王芬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2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技术在脑外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11—2016-02收治的脑外伤患儿7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6),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留置针固定技术,观察组采用输液敷贴与自粘弹性绷带的方法联合固...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技术在脑外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11—2016-02收治的脑外伤患儿7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6),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留置针固定技术,观察组采用输液敷贴与自粘弹性绷带的方法联合固定,对比2组留置针保留时间、重新固定留置针情况、贴膜松脱情况、肝素帽或针管固定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5d占77.78%(28/36),对照组为18.92%(7/37),观察组留置针保留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328,P<0.05);观察组重新固定留置针情况、贴膜松脱情况、肝素帽或针管固定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技术可有效减少留置针滑脱,提高留置针的保留时间,固定效果良好,在脑外伤患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技术 传统静脉留置针固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骨瓣减压加颞肌切除术对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
11
作者 王威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6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究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颞肌切除术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6年12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抽选46例,采取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试验组24例,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颞肌切除术治疗,... 目的探究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颞肌切除术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6年12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抽选46例,采取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试验组24例,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颞肌切除术治疗,对照组22例,采取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中线回复(11.37±2.11)^(15.09±2.79)mm,对照组中线回复(12.24±3.31)^(16.22±3.11)mm,试验组中线回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死亡率(33.33%)明显低于对照组(63.6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采取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颞肌切除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情况,降低病死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大骨瓣减压 颞肌切除术 大面积脑梗 手术治疗 临床 作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王威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30期104-106,共3页
目的分析经小脑延髓裂入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77 例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5 年1 月—2018 年10 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将2015 年1 月—2016 年10 月实施常规手... 目的分析经小脑延髓裂入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77 例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5 年1 月—2018 年10 月,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将2015 年1 月—2016 年10 月实施常规手术治疗的患者38例作为常规组,将2016 年11 月—2018 年10 月接受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39 例作为治疗组,对比两组小脑出血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格拉斯昏迷指数评分、住院时间、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实施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十分明显,能明显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及减少脑组织损伤,促进患者预后及治疗后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延髓 显微手术 小脑出血 手术方式 有效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