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NA-38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丽平 叶俊 +2 位作者 吴舜 马松林 周艳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9-14,共6页
目的观察mi RNA-38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胃癌细胞系AGS、MGC-803、Hs746T及BSG823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RGM-1中mi RNA-381的表达;将AGS细胞系分成两组,阴... 目的观察mi RNA-38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胃癌细胞系AGS、MGC-803、Hs746T及BSG823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RGM-1中mi RNA-381的表达;将AGS细胞系分成两组,阴性对照组和mi RNA-381模拟物组,采用Lipofectamine TM 2000分别转染mi RNA-381 scramble及mimics,采用CCK-8、Transwell实验测定两组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肝受体类似物1(LRH-1)和扭曲相关蛋白1(Twist1)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细胞系AGS、MGC-803、Hs746T及BSG823中mi RNA-381相对表达量较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RGM-1为低。mi RNA-381模拟物组在转染后72和96 h OD 450 nm值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阴性对照组侵袭细胞数为(79.6±7.2)个,mi RNA-381模拟物组侵袭细胞数为(31.70±4.2)个,mi RNA-381模拟物组侵袭细胞数少于阴性对照组(P<0.01);mi RNA-381模拟物组LRH-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39±0.04),阴性对照组为1.0,mi RNA-381模拟物组LRH-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mi RNA-381模拟物组Twist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51±0.05),阴性对照组为1.0,mi RNA-381模拟物组Twist 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阴性对照组(P<0.01)。结论 mi RNA-381低表达于胃癌细胞系,mi RNA-381过表达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LRH-1和Twist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iRNA-381 增殖 侵袭 肝受体类似物1 扭曲相关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失血性休克犬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曾莎青 张达雄 +2 位作者 王育斌 徐亮 李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犬失血性休克(HS)代偿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3只健康成年雄性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3)、HS模型组(HS组,n=5)和EPO预处理组(EPO组,n=5)。采用股动脉放血复制HS犬模型,HS组犬休克60 min后采用醋酸钠林格液复...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犬失血性休克(HS)代偿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3只健康成年雄性犬随机分为对照组(n=3)、HS模型组(HS组,n=5)和EPO预处理组(EPO组,n=5)。采用股动脉放血复制HS犬模型,HS组犬休克60 min后采用醋酸钠林格液复苏;EPO组犬于术前1周内皮下注射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150 IU·kg-1,每2 d 1次,共3次;对照组犬不行放血和复苏处理。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不同时段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Paller评分法评估肾小管损伤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复苏各时间点,HS组犬SCr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EPO组犬SCr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与HS组比较,EPO组犬在复苏各时间点的SCr水平均下降(P<0.05)。与休克前比较,HS组、EPO组犬在复苏0 min(休克60 min)的BUN水平均升高(P<0.05),液体复苏后的其余时间点下降(P<0.05);HS组、EPO组犬分别在复苏30、60 min接近休克前的水平,并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BUN水平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HS组比较,EPO组犬平均动脉压(MAP)恢复至≥90%休克前水平所需输液量更少(P<0.05)、时间更早(P<0.05)。对照组、HS组和EPO组犬肾小管Paller评分分别为5.83±2.28、19.48±3.26和6.13±2.11,EPO组犬肾小管Paller评分低于HS组(P<0.05)。结论 EPO能有效降低HS犬血清SCr水平,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对犬HS代偿期的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失血性休克 急性肾损伤 血肌酐 尿素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趋化因子CCL5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3
作者 钱芳 李华 +1 位作者 瞿秋红 王育斌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第6期822-824,共3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趋化因子CCL5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CHD组,n=44)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n=44)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CCL5、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趋化因子CCL5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CHD组,n=44)和健康志愿者(对照组,n=44)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CCL5、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采用Gensini评分评价CHD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临床症状分级采用加拿大心血管协会(CCS)分级法,分析CHD组血清CCL5、hs-CRP水平与病变程度及临床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D组血清CCL5((42.5±8.21)vs(88.1±10.21)μg/L,P<0.05)、hs-CRP((0.45±0.14)vs(5.42±2.13)mg/L,P<0.05)水平显著升高;CHD组血清CCL5、hs-CRP水平与病变血管数量、Gensini评分及CCS分级呈正相关(P<0.05);此外,血清水平CCL5与hs-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CCL5水平升高,与冠脉病变程度及临床分级呈正相关,可作为冠脉病变程度预测和CHD筛查的血清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高敏C反应蛋白 趋化因子CCL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曹锐 王育斌 +1 位作者 邱卫华 徐尤年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第5期733-735,共3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作为局部辅助用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臂丛神经阻滞后行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罗哌卡因组(对照组,A组)、罗哌卡因+肾上腺素组(B组)和罗哌...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作为局部辅助用药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臂丛神经阻滞后行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罗哌卡因组(对照组,A组)、罗哌卡因+肾上腺素组(B组)和罗哌卡因+DEX组(C组),每组30例;比较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和C组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缩短(P<0.05),感觉阻滞、运动阻滞以及镇痛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与A组比较,B组患者心率显著升高(P<0.05)而血压的变化较小;C组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变化的幅度分别为5.1%~8.9%和10.1%~15.2%。结论:DEX可作为局部辅助用药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好镇痛效果,其导致的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 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2在大鼠急性肾损伤后的表达及意义
5
作者 曾莎青 李华 +1 位作者 张达雄 王育斌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年第7期951-953,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2在缺血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急性肾损伤组(AKI组),每组20只,采用夹闭双侧肾蒂的方法制备缺血性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肌酐(SCr)、...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2在缺血所致大鼠急性肾损伤后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急性肾损伤组(AKI组),每组20只,采用夹闭双侧肾蒂的方法制备缺血性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IL-32、尿液中肾损伤分子(KIM)-1的表达。结果:术后5、7d,AKI组的SCr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术后3、5、7d,AKI组血清IL-32、尿KIM-1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术后7d,AKI组血清IL-32、尿KIM-1水平与肾小管损伤评分正相关;AKI组术后BUN水平在术后有一过性升高。结论:IL-32在大鼠急性肾损伤后高表达,且水平与肾损伤程度正相关,可作为AKI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 白细胞介素-32 肾损伤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过表达人VEGF_(165)的小鼠巨噬细胞系
6
作者 贺玉娟 袁世锦 +2 位作者 陈星星 李玉红 晏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33期6401-6405,共5页
目的:通过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umanVEGF_(165),hVEGF_(165)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稳定高表达人VEGF165的小鼠巨噬细胞系。方法: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的hVEGF_(165)和慢病毒载体pLVX-IRES-ZsGre... 目的:通过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umanVEGF_(165),hVEGF_(165)的慢病毒载体,感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稳定高表达人VEGF165的小鼠巨噬细胞系。方法: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的hVEGF_(165)和慢病毒载体pLVX-IRES-ZsGreen1双酶切后连接,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pLVX-hVEGF_(165)-IRES-ZsGreen1。再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进行病毒包装及浓缩。将该慢病毒载体感染RAW264.7细胞,利用绿色荧光蛋白ZsGreen1进行2次流式分选。用Realtime-PCR、WesternBlot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中hVEGF165的mRNA和蛋白表达;ELISA分别检测细胞上清中人VEGF和小鼠VEGF的含量。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示慢病毒表达载体pLVX-hVEGF165-IRES-ZsGreen1构建正确;流式分选后得到高纯度的ZsGreen1-hVEGF_(165)-RAW264.7细胞。Realtime-PCR、WesternBlot显示该细胞特异高表达hVEGF_(165)基因和蛋白(P均<0.01)。ELISA显示该细胞分泌人和小鼠VEGF均显著增加(P均<0.01)。结论:成功构建hVEGF_(165)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建立稳定高表达hVEGF_(165)的小鼠巨噬细胞系。为深入研究该细胞的功能、机制及应用提供充足稳定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载体 单核巨噬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稳定过表达
原文传递
双开口输尿管导管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双J管置入困难时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忠军 沈浩 +2 位作者 周家杰 王秀新 王育斌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4期664-666,683,共4页
目的:探讨双开口输尿管导管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双J管置入困难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625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77例应用常规方法置入双J管,48例应用常规方法置入双J管困难... 目的:探讨双开口输尿管导管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双J管置入困难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625例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77例应用常规方法置入双J管,48例应用常规方法置入双J管困难,采用改良方法,即用抓钳将输尿管导管拉到工作鞘外,剪除导管近侧盲端,制作成双开口输尿管导管,自输尿管导管远侧端逆行将0.038英寸斑马导丝硬头端置入导管腔内,直至从导管近侧端伸出,自尿道口拔除输尿管导管,沿斑马导丝自上而下放置合适双J管至膀胱,最后拔除斑马导丝。结果:48例采取改良方法置入双J管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输尿管损伤和出血,术后复查双J管位置正常,出院前如期拔除肾造瘘管。与常规方法组比较,改良方法组在手术时间、双J管留置操作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既往有肾盂、输尿管上段等切开取石手术史的比例增高,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L中采用双开口输尿管导管能够安全、快速的解决应用常规方法留置双J管困难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肾镜取石术 双开口输尿管导管 双J管
原文传递
细胞间黏附分子5在树突棘发育和突触可塑性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莫苗 裴亚平 曾燕 《生命科学》 CSCD 2016年第11期1308-1313,共6页
诸多神经精神性疾病的发生均伴有树突棘发育异常。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细胞间黏附分子5(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5,ICAM5)是一个通过抑制树突棘成熟,将其维持在丝状形态的跨膜蛋白,它只表达于端脑兴奋性神经元,可能与树突棘... 诸多神经精神性疾病的发生均伴有树突棘发育异常。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细胞间黏附分子5(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5,ICAM5)是一个通过抑制树突棘成熟,将其维持在丝状形态的跨膜蛋白,它只表达于端脑兴奋性神经元,可能与树突棘发育、突触可塑性乃至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现综述了ICAM5的发现和特征、分子结构、基因结构、在树突棘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脆性X综合征等疾病的关系,试图为阐明发育阶段脑神经元异常树突棘形成的机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棘 神经发育 细胞间黏附分子5 突触可塑性 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