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现状
1
作者
席龙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9年第5期911-915,共5页
中国对传统船舶的研究起步较晚.在1962年才有2篇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发表.自1978年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研究队伍经过组织和整合,研究工作逐渐有了新气象.1984年组建了中国船史研究会,1985年出版了《船史研究》年刊,由之相继发表了许多学...
中国对传统船舶的研究起步较晚.在1962年才有2篇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发表.自1978年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研究队伍经过组织和整合,研究工作逐渐有了新气象.1984年组建了中国船史研究会,1985年出版了《船史研究》年刊,由之相继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1991年在上海和2006年在蓬莱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船史研究领域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从2000年起迄今,不断有对传统船舶研究的专著问世.以实例说明古船的考古发掘和学术争鸣是推动传统船舶研究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传统船舶
历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帆船
被引量:
1
2
作者
蔡薇
刘超
席龙飞
《海交史研究》
2015年第2期1-11,共11页
技术先进并领先于世界各国的中国帆船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宋、元、明代出土古船的剖析,我们才对中国帆船各项技术的微观细节逐渐有所了解。例如通过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宁波宋代海船、宋代南海一号、在韩国出土的元代新安海船,还...
技术先进并领先于世界各国的中国帆船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宋、元、明代出土古船的剖析,我们才对中国帆船各项技术的微观细节逐渐有所了解。例如通过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宁波宋代海船、宋代南海一号、在韩国出土的元代新安海船,还有对在蓬莱、象山出土的明代海船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对中国帆船的龙骨、舱壁与外板结构、帆装与舵叶的形式、锚具的特点等细节才有所认识,对中国帆船的航行性能、施工工艺的先进性才有所认知。更了解了中国古船早在宋代就发明和实际使用了减摇龙骨,在元代就实际使用了在当代船舶才使用的被动式减摇水舱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古船
龙骨
舱壁
外板
施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型郑和宝船的存在及其出现的年代探析
被引量:
3
3
作者
席龙飞
《海交史研究》
2010年第1期55-65,共11页
《明史·郑和传》中有"造大舶,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句,这说明长44丈的大型宝船是下西洋过程中的代表性船型,但并非在第一次出洋时就能出现,甚至在前三次下西洋时都没有出现过。根据《明成祖实录》所载造船上谕,...
《明史·郑和传》中有"造大舶,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句,这说明长44丈的大型宝船是下西洋过程中的代表性船型,但并非在第一次出洋时就能出现,甚至在前三次下西洋时都没有出现过。根据《明成祖实录》所载造船上谕,在永乐六年正月,有"命工部造宝船48艘"的记载。这是永乐上谕中第一次出现"宝船"字样。永乐六年开始建造宝船,当来不及用于永乐七年第三次下西洋,却可以在第四次下西洋时使用,而且载入马欢的《瀛涯胜览》,这当是跟随郑和第四次出洋的随行翻译马欢亲眼所见。后四次下西洋的航程远较前三次为远,使用大型船舶是合理的。随着航海、造船经验的丰富,出现大型宝船也是顺理成章的。根据新近查找到的文献,确知明代的南京不仅有龙江船厂和宝船厂,还有黄船厂和拨船厂,南京是明代全国造船中心。明代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成果的存在,任何再企图否定大型宝船的观点都将难以立足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宝船
宝船厂
《西洋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陕西“周老虎”想到广州“麦船台”——评麦英豪的“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
被引量:
1
4
作者
席龙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6-101,共6页
以陕西"周老虎"做比较,指出广州"麦船台"同为假点。上世纪70年代麦英豪定性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30多年来始终得不到造船工程界和船史学界的认同,地理和地质学界认为这里并不存在造船和下水的条件,建筑...
以陕西"周老虎"做比较,指出广州"麦船台"同为假点。上世纪70年代麦英豪定性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30多年来始终得不到造船工程界和船史学界的认同,地理和地质学界认为这里并不存在造船和下水的条件,建筑工程和建筑考古学界则以大量出土文物证实其为南越王宫苑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造船工场遗址"既无保护,又无展出,也没有专著出版,在全国的学术界出现一片质疑和遣责声。这是麦英豪以排他性的专家"鉴研会"排斥多学科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文中呼吁麦英豪应正视现实,修正失误,广州的文物部门领导也应当检讨不作为的过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老虎”
“麦船台”
“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南海Ⅰ号”古船舱壁信息的解析
5
作者
蔡薇
王科力
+3 位作者
席龙飞
曾青松
李铖
赵汝畅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我国“南海Ⅰ号”的出水发掘与保护是一次多学科协同的实践,目前完整呈现的14道舱壁体现了独特的木挂锔连接、肋骨加强、局部双层舱壁板等船体构造与工艺信息。文章通过对各舱壁板构件的测绘、典型横剖面构件的信息分析,特别是与泉州宋...
我国“南海Ⅰ号”的出水发掘与保护是一次多学科协同的实践,目前完整呈现的14道舱壁体现了独特的木挂锔连接、肋骨加强、局部双层舱壁板等船体构造与工艺信息。文章通过对各舱壁板构件的测绘、典型横剖面构件的信息分析,特别是与泉州宋船、新安船的挂锔连接方式进行比照,分析了“南海Ⅰ号”舱壁上的典型结构特点,从外板与舱壁连接的视角阐释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船舶结构的牢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舱壁板
结构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73年8型民用船舶的定型与批量建造
6
作者
席龙飞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I0013-I0015,共3页
1973年,为了积极发展船舶工业并扩大造船产量以适应运输业务之急需,当时的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和交通部开始筹划,对成熟的船型进行定型且批量建造。为此,两部组织一批造船技术人员,对当前正在建造和运营的船舶进行调研。抽调的造船技术人...
1973年,为了积极发展船舶工业并扩大造船产量以适应运输业务之急需,当时的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和交通部开始筹划,对成熟的船型进行定型且批量建造。为此,两部组织一批造船技术人员,对当前正在建造和运营的船舶进行调研。抽调的造船技术人员,来自两部所属的造船厂、船舶设计院和造船院校。调研工作主要在上海进行,并需要到大连、武汉或运营中的船舶上随船调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船产量
船舶工业
机械工业部
运输业务
民用船舶
技术人员
调研工作
造船厂
原文传递
“歇艎支江船”与“上门填阙船”考
7
作者
席龙飞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36-39,共4页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河运。在历史文献中有关于汴河的“歇艎支江船”和黄河的“上门填阙船”的记载,同时还指出,在江、汴、河、渭不同水系实际上有不同的船型。考古发掘成果认为,扬州施桥唐船和柳孜运河的4号沉船当是汴河的“受千斛...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河运。在历史文献中有关于汴河的“歇艎支江船”和黄河的“上门填阙船”的记载,同时还指出,在江、汴、河、渭不同水系实际上有不同的船型。考古发掘成果认为,扬州施桥唐船和柳孜运河的4号沉船当是汴河的“受千斛”的“歇艎支江船”。但因为无考古发掘成果,迄今对“上门填阙船”仍不知究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汴河
黄河
渭水
船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郑和宝船研究的进展
8
作者
席龙飞
《郑和研究》
2010年第4期4-13,共10页
对大型宝船,国际知名学者伯希和、李约瑟、寺田隆信等都有肯定性评价。上个世纪40至80年代,我国管劲丞、周世德、杨樵等学者曾有质疑。对此席龙飞与何国卫于1982年撰文《试论郑和宝船》与之应对。1983年九江会议以后,郑鹤声、郑一钧...
对大型宝船,国际知名学者伯希和、李约瑟、寺田隆信等都有肯定性评价。上个世纪40至80年代,我国管劲丞、周世德、杨樵等学者曾有质疑。对此席龙飞与何国卫于1982年撰文《试论郑和宝船》与之应对。1983年九江会议以后,郑鹤声、郑一钧、庄为矶、庄景辉、邱克、文尚光、洪长倬、章巽等学者都有论辩。在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更复原出宝船模型。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籍学者苏明阳“新估计”出宝船是6000料。对此何国卫等有新的论著与之应对。在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前后宝船研究又有新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和宝船
考古
遗址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吴国的王舟艅艎
9
作者
蔡薇
戴修建
+1 位作者
吴轶钢
席龙飞
《国家航海》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中国历史记载的重大水战发生在公元前549年。公元前525年王舟艅艎出现。吴国战船大翼的尺度,在文献中记载颇详。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船纹中也已经复原出了大翼的舰船模型。但王舟艅艎的尺度却无考。参考大翼的尺度,本文推断了艅艎的尺度...
中国历史记载的重大水战发生在公元前549年。公元前525年王舟艅艎出现。吴国战船大翼的尺度,在文献中记载颇详。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船纹中也已经复原出了大翼的舰船模型。但王舟艅艎的尺度却无考。参考大翼的尺度,本文推断了艅艎的尺度。艅艎的形制,较大翼增加一层甲板,并设置有阁楼。根据它的功能,可以确定划桨的定位和舱室布置。最后本文绘制了王舟艅艎的总布置图以及渲染的效果图。通过对艅艎王舟的复原研究,我们再次体会到了中华船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艅艎
形制
春秋战国
原文传递
南京静海寺残碑与郑和宝船
10
作者
席龙飞
《国家航海》
2013年第2期73-81,共9页
南京静海寺残碑于1936年为郑鹤声教授发现,碑文仅存145字。从文字风格、书法水平、镌刻精度方面分析,其与郑和所立娄东《通番事迹之记》碑、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相差较大。很难认定立碑人就是郑和。即使说此碑为郑和所立,也不能将碑...
南京静海寺残碑于1936年为郑鹤声教授发现,碑文仅存145字。从文字风格、书法水平、镌刻精度方面分析,其与郑和所立娄东《通番事迹之记》碑、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相差较大。很难认定立碑人就是郑和。即使说此碑为郑和所立,也不能将碑中所记的二千料海船视为宝船。郑鹤声教授认为:二千料海船是将领官军所乘驾的战座船,宝船与之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海寺
残碑
郑和
宝船
原文传递
宋船“南海Ⅰ号”的航速与帆装探究
被引量:
1
11
作者
曾青松
蔡薇
《国家航海》
2023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宋船“南海Ⅰ号”是我国目前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木质沉船。根据考古发掘,其主桅座有明显存留,但尚未发现首桅座痕迹,关于其帆装的复原尚在激烈讨论当中。在“更路簿”的记载中,风帆船行驶两地的距离或时间以“更”数的形式被记录...
宋船“南海Ⅰ号”是我国目前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木质沉船。根据考古发掘,其主桅座有明显存留,但尚未发现首桅座痕迹,关于其帆装的复原尚在激烈讨论当中。在“更路簿”的记载中,风帆船行驶两地的距离或时间以“更”数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其平均航速约合现在的5.2节,借此可算得木船所需风帆的面积,进而推断桅杆的数量。沉船的单桅和双桅两种复原方案中,桅杆上所悬挂的风帆是古船航行的主要动力来源。在南海海域的平均风速条件下,单桅和双桅方案在特定攻角下均能使复原船达到5.2节的航速,但采用双桅方案的复原船在常用风帆攻角下比单桅船更易达到要求的航速。结果还表明,木帆船在达到较佳的航行速度时,风帆并非处于正顺风的位置,其最佳攻角通常位于特定区间,这可为木质沉船帆装的复原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
更路簿
航速
桅杆
帆装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现状
1
作者
席龙飞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出处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9年第5期911-915,共5页
文摘
中国对传统船舶的研究起步较晚.在1962年才有2篇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发表.自1978年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研究队伍经过组织和整合,研究工作逐渐有了新气象.1984年组建了中国船史研究会,1985年出版了《船史研究》年刊,由之相继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1991年在上海和2006年在蓬莱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船史研究领域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从2000年起迄今,不断有对传统船舶研究的专著问世.以实例说明古船的考古发掘和学术争鸣是推动传统船舶研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中国
传统船舶
历史
综述
Keywords
traditional ships
research
status
monograph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帆船
被引量:
1
2
作者
蔡薇
刘超
席龙飞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出处
《海交史研究》
2015年第2期1-11,共11页
文摘
技术先进并领先于世界各国的中国帆船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宋、元、明代出土古船的剖析,我们才对中国帆船各项技术的微观细节逐渐有所了解。例如通过对泉州湾宋代海船、宁波宋代海船、宋代南海一号、在韩国出土的元代新安海船,还有对在蓬莱、象山出土的明代海船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对中国帆船的龙骨、舱壁与外板结构、帆装与舵叶的形式、锚具的特点等细节才有所认识,对中国帆船的航行性能、施工工艺的先进性才有所认知。更了解了中国古船早在宋代就发明和实际使用了减摇龙骨,在元代就实际使用了在当代船舶才使用的被动式减摇水舱等等。
关键词
出土古船
龙骨
舱壁
外板
施工工艺
Keywords
Unearthed Ships
Keel
Bulkhead
Shell Plating
ConstructionTechnique
分类号
U674.926 [交通运输工程—船舶及航道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型郑和宝船的存在及其出现的年代探析
被引量:
3
3
作者
席龙飞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出处
《海交史研究》
2010年第1期55-65,共11页
文摘
《明史·郑和传》中有"造大舶,长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句,这说明长44丈的大型宝船是下西洋过程中的代表性船型,但并非在第一次出洋时就能出现,甚至在前三次下西洋时都没有出现过。根据《明成祖实录》所载造船上谕,在永乐六年正月,有"命工部造宝船48艘"的记载。这是永乐上谕中第一次出现"宝船"字样。永乐六年开始建造宝船,当来不及用于永乐七年第三次下西洋,却可以在第四次下西洋时使用,而且载入马欢的《瀛涯胜览》,这当是跟随郑和第四次出洋的随行翻译马欢亲眼所见。后四次下西洋的航程远较前三次为远,使用大型船舶是合理的。随着航海、造船经验的丰富,出现大型宝船也是顺理成章的。根据新近查找到的文献,确知明代的南京不仅有龙江船厂和宝船厂,还有黄船厂和拨船厂,南京是明代全国造船中心。明代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成果的存在,任何再企图否定大型宝船的观点都将难以立足了。
关键词
大型宝船
宝船厂
《西洋记》
分类号
K248.1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陕西“周老虎”想到广州“麦船台”——评麦英豪的“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
被引量:
1
4
作者
席龙飞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出处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6-101,共6页
文摘
以陕西"周老虎"做比较,指出广州"麦船台"同为假点。上世纪70年代麦英豪定性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30多年来始终得不到造船工程界和船史学界的认同,地理和地质学界认为这里并不存在造船和下水的条件,建筑工程和建筑考古学界则以大量出土文物证实其为南越王宫苑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造船工场遗址"既无保护,又无展出,也没有专著出版,在全国的学术界出现一片质疑和遣责声。这是麦英豪以排他性的专家"鉴研会"排斥多学科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文中呼吁麦英豪应正视现实,修正失误,广州的文物部门领导也应当检讨不作为的过失。
关键词
“周老虎”
“麦船台”
“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
Keywords
"Tiger Zhou"
"Shipway Mai"
the Three Discoveries for Qin & Han Dynasty in Guangzhou
分类号
K928.72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南海Ⅰ号”古船舱壁信息的解析
5
作者
蔡薇
王科力
席龙飞
曾青松
李铖
赵汝畅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
船海与能源动力学院
出处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C1521805]“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
文摘
我国“南海Ⅰ号”的出水发掘与保护是一次多学科协同的实践,目前完整呈现的14道舱壁体现了独特的木挂锔连接、肋骨加强、局部双层舱壁板等船体构造与工艺信息。文章通过对各舱壁板构件的测绘、典型横剖面构件的信息分析,特别是与泉州宋船、新安船的挂锔连接方式进行比照,分析了“南海Ⅰ号”舱壁上的典型结构特点,从外板与舱壁连接的视角阐释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船舶结构的牢固性。
关键词
“南海Ⅰ号”
舱壁板
结构特点
Keywords
“Nanhai No.1”
Bulkhead
Structural Features
分类号
K875.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73年8型民用船舶的定型与批量建造
6
作者
席龙飞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出处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I0013-I0015,共3页
文摘
1973年,为了积极发展船舶工业并扩大造船产量以适应运输业务之急需,当时的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和交通部开始筹划,对成熟的船型进行定型且批量建造。为此,两部组织一批造船技术人员,对当前正在建造和运营的船舶进行调研。抽调的造船技术人员,来自两部所属的造船厂、船舶设计院和造船院校。调研工作主要在上海进行,并需要到大连、武汉或运营中的船舶上随船调研。
关键词
造船产量
船舶工业
机械工业部
运输业务
民用船舶
技术人员
调研工作
造船厂
分类号
F4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歇艎支江船”与“上门填阙船”考
7
作者
席龙飞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出处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36-39,共4页
文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河运。在历史文献中有关于汴河的“歇艎支江船”和黄河的“上门填阙船”的记载,同时还指出,在江、汴、河、渭不同水系实际上有不同的船型。考古发掘成果认为,扬州施桥唐船和柳孜运河的4号沉船当是汴河的“受千斛”的“歇艎支江船”。但因为无考古发掘成果,迄今对“上门填阙船”仍不知究竟。
关键词
长江
汴河
黄河
渭水
船型
分类号
K875.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郑和宝船研究的进展
8
作者
席龙飞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顾问
出处
《郑和研究》
2010年第4期4-13,共10页
文摘
对大型宝船,国际知名学者伯希和、李约瑟、寺田隆信等都有肯定性评价。上个世纪40至80年代,我国管劲丞、周世德、杨樵等学者曾有质疑。对此席龙飞与何国卫于1982年撰文《试论郑和宝船》与之应对。1983年九江会议以后,郑鹤声、郑一钧、庄为矶、庄景辉、邱克、文尚光、洪长倬、章巽等学者都有论辩。在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时更复原出宝船模型。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籍学者苏明阳“新估计”出宝船是6000料。对此何国卫等有新的论著与之应对。在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前后宝船研究又有新的进展。
关键词
郑和宝船
考古
遗址
研究进展
分类号
K248.105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吴国的王舟艅艎
9
作者
蔡薇
戴修建
吴轶钢
席龙飞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出处
《国家航海》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文摘
中国历史记载的重大水战发生在公元前549年。公元前525年王舟艅艎出现。吴国战船大翼的尺度,在文献中记载颇详。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船纹中也已经复原出了大翼的舰船模型。但王舟艅艎的尺度却无考。参考大翼的尺度,本文推断了艅艎的尺度。艅艎的形制,较大翼增加一层甲板,并设置有阁楼。根据它的功能,可以确定划桨的定位和舱室布置。最后本文绘制了王舟艅艎的总布置图以及渲染的效果图。通过对艅艎王舟的复原研究,我们再次体会到了中华船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关键词
艅艎
形制
春秋战国
分类号
F426.47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南京静海寺残碑与郑和宝船
10
作者
席龙飞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出处
《国家航海》
2013年第2期73-81,共9页
文摘
南京静海寺残碑于1936年为郑鹤声教授发现,碑文仅存145字。从文字风格、书法水平、镌刻精度方面分析,其与郑和所立娄东《通番事迹之记》碑、长乐《天妃灵应之记》碑相差较大。很难认定立碑人就是郑和。即使说此碑为郑和所立,也不能将碑中所记的二千料海船视为宝船。郑鹤声教授认为:二千料海船是将领官军所乘驾的战座船,宝船与之有别。
关键词
静海寺
残碑
郑和
宝船
分类号
K877.4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宋船“南海Ⅰ号”的航速与帆装探究
被引量:
1
11
作者
曾青松
蔡薇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
出处
《国家航海》
2023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发(2020YFC15218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风帆助航在船舶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40120592)”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宋船“南海Ⅰ号”是我国目前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木质沉船。根据考古发掘,其主桅座有明显存留,但尚未发现首桅座痕迹,关于其帆装的复原尚在激烈讨论当中。在“更路簿”的记载中,风帆船行驶两地的距离或时间以“更”数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其平均航速约合现在的5.2节,借此可算得木船所需风帆的面积,进而推断桅杆的数量。沉船的单桅和双桅两种复原方案中,桅杆上所悬挂的风帆是古船航行的主要动力来源。在南海海域的平均风速条件下,单桅和双桅方案在特定攻角下均能使复原船达到5.2节的航速,但采用双桅方案的复原船在常用风帆攻角下比单桅船更易达到要求的航速。结果还表明,木帆船在达到较佳的航行速度时,风帆并非处于正顺风的位置,其最佳攻角通常位于特定区间,这可为木质沉船帆装的复原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南海Ⅰ号
更路簿
航速
桅杆
帆装
Keywords
Nanhai No.I
Genglu Books
Knots
Masts
Sails
分类号
U671-09 [交通运输工程—船舶及航道工程]
K875.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传统船舶研究现状
席龙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帆船
蔡薇
刘超
席龙飞
《海交史研究》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大型郑和宝船的存在及其出现的年代探析
席龙飞
《海交史研究》
201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陕西“周老虎”想到广州“麦船台”——评麦英豪的“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
席龙飞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对“南海Ⅰ号”古船舱壁信息的解析
蔡薇
王科力
席龙飞
曾青松
李铖
赵汝畅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1973年8型民用船舶的定型与批量建造
席龙飞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
0
原文传递
7
“歇艎支江船”与“上门填阙船”考
席龙飞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郑和宝船研究的进展
席龙飞
《郑和研究》
2010
0
原文传递
9
吴国的王舟艅艎
蔡薇
戴修建
吴轶钢
席龙飞
《国家航海》
2012
0
原文传递
10
南京静海寺残碑与郑和宝船
席龙飞
《国家航海》
2013
0
原文传递
11
宋船“南海Ⅰ号”的航速与帆装探究
曾青松
蔡薇
《国家航海》
2023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