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沉淀法提取茶氨酸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袁华 高小红 +2 位作者 闫志国 孙炎彬 邬茂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7年第3期25-27,31,共4页
茶叶浸提液分别用1%壳聚糖和D101大孔吸附树脂去杂后,用碱式碳酸铜沉淀得茶氨酸铜盐。茶氨酸铜盐用1mol/L硫酸解析,除去Cu2+和SO42-后,浓缩重结晶得到茶氨酸,提取率34%,纯度99.28%。
关键词 茶氨酸 离子沉定法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巴匹特的合成工艺改进 被引量:3
2
作者 徐秀峰 杨艺虹 +1 位作者 张珩 郭家林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10年第1期33-36,51,共5页
由丙二酸二乙酯经亚硝化、还原制备氨基丙二酸二乙酯;再与4-溴甲基喹啉-2-酮经缩合得2-(4-氯苯甲酰胺基)-3-(1,2-二氢-2-氧代-4-喹啉基)丙二酸二乙酯;然后在碱催化下水解、脱羧制得抗溃疡药物瑞巴匹特(1)。对瑞巴匹特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 由丙二酸二乙酯经亚硝化、还原制备氨基丙二酸二乙酯;再与4-溴甲基喹啉-2-酮经缩合得2-(4-氯苯甲酰胺基)-3-(1,2-二氢-2-氧代-4-喹啉基)丙二酸二乙酯;然后在碱催化下水解、脱羧制得抗溃疡药物瑞巴匹特(1)。对瑞巴匹特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总收率为71.7%,1结构经IR和1HNMR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巴匹特 抗溃疡药物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氨合成体系的组分偏摩尔体积的计算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存文 余传波 +3 位作者 陈文 王为国 吴元欣 张俊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503-1507,共5页
结合RK方程推导出偏摩尔体积计算公式,计算了超临界氨合成体系的组分偏摩尔体积,以期进一步了解各组分的相行为,为探索超临界相氨合成新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计算的条件为:H2/N2=3,合成气中NH3浓度为2%~15%,超临界体系中介质浓度为... 结合RK方程推导出偏摩尔体积计算公式,计算了超临界氨合成体系的组分偏摩尔体积,以期进一步了解各组分的相行为,为探索超临界相氨合成新工艺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计算的条件为:H2/N2=3,合成气中NH3浓度为2%~15%,超临界体系中介质浓度为20%~50%,温度为243~699K,压力为0.1~187MPa.结果表明:在合成气中加入合适的超临界介质并控制反应条件,体系可以达到超临界状态;在常温下或介质的临界温度附近或工业氨合成温度范围内,在各自相应的总压和组成条件下,使介质处于超临界状态,对超临界氨合成才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摩尔体积 氮气 氢气 氨气 超临界 介质 氨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化条件下超临界甲醇法制备生物柴油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存文 周俊锋 +6 位作者 陈文 王为国 吴元欣 张俊峰 池汝安 李世荣 丁一刚 《化工科技》 CAS 2007年第5期28-33,共6页
在连续操作的管式反应器中,以大豆油为原料在压力11~19MPa,温度240~400℃的超临界甲醇条件下进行连续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考察了在连续反应条件下醇油摩尔比、压力、温度、停留时间及共溶剂对大豆油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 在连续操作的管式反应器中,以大豆油为原料在压力11~19MPa,温度240~400℃的超临界甲醇条件下进行连续化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考察了在连续反应条件下醇油摩尔比、压力、温度、停留时间及共溶剂对大豆油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醇油摩尔比有利于油脂转化率的提高,但当醇油摩尔比超过40:1后提高醇油摩尔比对提高油脂转化率的影响不大;在11~15MPa范围内,压力升高对油脂转化率影响很大,但高于15MPa后压力对转化率的影响减弱;反应温度对油脂转化率有着重要影响,在300℃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油脂转化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温度太高油脂会发生分解反应;醇油摩尔比40:1,温度350℃,压力15MPa,停留时间1000s是该实验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在该条件下油脂转化率可达89%。实验还研究了添加共溶剂四氢呋喃对油脂转化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甲醇法 生物柴油 酯交换反应 连续化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CO、CO_2在Rh-Mn-Li/SiO_2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文 王存文 +2 位作者 应卫勇 余传波 吴元欣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4-628,共5页
在温度25-300℃和压力0.1-3.0 MPa范围内,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了CO和CO2在Rh-Mn-Li/SiO2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在0.1 MPa和25℃时CO在该催化剂上存在线式、孪生和桥式吸附,以桥式吸附为主,3种吸附均能快速达到吸附平衡。压力保... 在温度25-300℃和压力0.1-3.0 MPa范围内,利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了CO和CO2在Rh-Mn-Li/SiO2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在0.1 MPa和25℃时CO在该催化剂上存在线式、孪生和桥式吸附,以桥式吸附为主,3种吸附均能快速达到吸附平衡。压力保持0.1 MPa,温度由25℃升至300℃时,线式比桥式先脱附,至265℃时,3种吸附基本脱附完全;当温度维持205℃不变而压力逐步由0.1升至3.0 MPa时,线式吸附增量较少,桥式吸附增量较多;CO2在0.1 MPa,25℃时就能发生快速的解离吸附,即CO2→CO+O,其吸附行为表现为CO的线式吸附,但吸附峰与纯CO吸附时不同;当温度稳定在25℃而压力逐步升至2.5 MPa时,不仅CO2吸附量增大,而且其2052 cm^-1吸附峰有向高波数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铑基催化剂 吸附 CO CO2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氮气在正庚烷中溶解度的数学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文 王存文 +3 位作者 应卫勇 金亚利 吴元欣 鲁丰乐 《化工时刊》 CAS 2007年第1期3-5,共3页
采用R—K状态方程和正规溶液理论推导出高压氮气在正庚烷中的溶解度模型为lnX=lnP+B1P+B2P^2+B3,并通过实验测定了其理论模型参数分别为:B1=-2.64+8.92×10^-3T-5.06×10^-6T^2,B2=3.61×10^-2+6.91×10^-... 采用R—K状态方程和正规溶液理论推导出高压氮气在正庚烷中的溶解度模型为lnX=lnP+B1P+B2P^2+B3,并通过实验测定了其理论模型参数分别为:B1=-2.64+8.92×10^-3T-5.06×10^-6T^2,B2=3.61×10^-2+6.91×10^-4T-2.18×10^-6T2,B3=3.92-3.92×10^-2T+5.20×10^-5T^2;在温度0-100℃与压力0—12MPa范围内,经实验验证该模型计算值与实测数据平均相对偏差为-3.6%,因此该模型可以作为高压氮气在正庚烷中溶解度的适宜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氮气 正庚烷 溶解度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氯乙酰基)-6-氯-吲哚酮的合成 被引量:7
7
作者 郭希 杨艺虹 +2 位作者 张珩 杨建设 刘星星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25-27,共3页
设计了一条齐拉西酮的关键中间体5-(2-氯乙酰基)6-氯-吲哚酮(Ⅰ)的合成路线.以对氯邻硝基甲苯(Ⅱ)和草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经缩合、水解、氧化、脱羰、还原、环合和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合成得到Ⅰ.产品含量达99%(GC),总收率为34.8%,... 设计了一条齐拉西酮的关键中间体5-(2-氯乙酰基)6-氯-吲哚酮(Ⅰ)的合成路线.以对氯邻硝基甲苯(Ⅱ)和草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经缩合、水解、氧化、脱羰、还原、环合和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合成得到Ⅰ.产品含量达99%(GC),总收率为34.8%,Ⅰ的结构经1H NMR和IR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氯邻硝基甲苯 5-(2-氯乙酰基)6-氯-吲哚酮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铑基催化剂上CO+H_2合成乙醇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文 王存文 +5 位作者 应卫勇 余传波 金亚利 王为国 吴元欣 池汝安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6-361,共6页
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高温高压下CO+H2在Rh-Mn-Li/SiO2催化剂上合成乙醇的反应中间体和反应机理,结果显示:2 922 cm-1,2855 cm-1两峰主要是由乙醇合成前体卡宾H2C=M的振动造成的;250℃,3.4 MPa时卡宾能在催化剂表面快速大量形成... 采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研究高温高压下CO+H2在Rh-Mn-Li/SiO2催化剂上合成乙醇的反应中间体和反应机理,结果显示:2 922 cm-1,2855 cm-1两峰主要是由乙醇合成前体卡宾H2C=M的振动造成的;250℃,3.4 MPa时卡宾能在催化剂表面快速大量形成,反应后吹扫实验显示卡宾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并不相同,部分吸附较弱易脱附;部分吸附较强,在催化剂表面以相当稳定的形态存在,难以脱附;因此可能存在部分惰性卡宾,其不参与反应却占据了催化剂的部分表面,降低了催化剂的反应活性.250℃时,压力从0.5 MPa升高到3.0 MPa时,产物中CO2和CH4的含量降低,而乙醇的含量增加;反映出压力是影响反应产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压力提高能增大乙醇在产物中含量;同时也揭示出在该催化剂上CO2、CH4的生成路径与乙醇的生成路径存在着竞争性,压力是影响反应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实验结果还表明卡宾的形成不是合成乙醇的速控步骤,而乙酰基能否大量形成则决定着乙醇产生的快慢.经过红外光谱分析后认为"CO缔合-卡宾-乙烯酮-乙酰基-乙醇"应是Rh基催化剂上合成乙醇较为合理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 铑基催化剂 一氧化碳加氢反应 乙醇 反应机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