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介入栓塞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国伟 王亚飞 +4 位作者 刘湲 郑虎林 崔政 马勃 霍龙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9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5例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研究组(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54例)和对照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51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5例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研究组(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54例)和对照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51例)。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GO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显微外科手术夹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患者糖脂代谢、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华 雷鑫 王瑛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24期3144-3147,共4页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患者糖脂代谢、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8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其中45例采...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及对患者糖脂代谢、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8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其中45例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者纳入研究组,43例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糖脂代谢、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为(6.59±1.32) mmol/L、(4.23±0.59) mmol/L、(1.52±0.48) mmol/L及(2.09±0.48)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98±3.45) mmol/L、(5.99±0.67) mmol/L、(2.51±0.68) mmol/L及(3.85±0.4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为(1.91±0.48)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4±0.41) 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分别为(11.12±1.13) s、(12.59±1.32) s及(25.32±1.52) 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6±1.47) s、(14.75±1.11) s及(27.74±1.66) s,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为(3.71±0.64) 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2±0.51) 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及凝血功能,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血液透析 血液灌流 疗效 糖脂代谢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慢性肾衰竭合并SIRS患者炎症指标、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华 刘玉刚 +1 位作者 雷鑫 申爱宁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489-492,共4页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炎症指标、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榆林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5例慢性肾衰竭合并SIR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慢性肾衰竭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炎症指标、肾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榆林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5例慢性肾衰竭合并SIR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1,基础治疗)和研究组(n=44,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白介素-6 (IL-6)、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肾功能[血肌酐(Cr)、尿素氮(BUN)、碱酯酶(CHE)]、免疫功能(CD3^(+)、CD4^(+)、CD8^(+))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PCT、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IL-6、PCT、TNF-α水平分别为(32.26±5.28) ng/L、(1.01±0.29) ng/L、(7.64±2.66)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39±4.17) ng/L、(2.81±0.82) ng/L、(12.69±3.58)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BUN水平均明显下降,而CHE均明显上升,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r、BUN水平分别为(343.69±82.09)μmol/L、(17.64±4.41)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6.38±90.68)μmol/L、(26.48±4.29)μmol/L,CHE水平为(5 025.63±443.56) U/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 259.58±320.47)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D3^(+)、CD4^(+)水平明显上升,CD8^(+)明显下降,且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D3^(+)、CD4^(+)水平分别为(69.38±2.95)%、(48.68±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35±2.63)%、(40.26±3.57)%,CD8^(+)水平为(25.36±3.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68±3.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合并SIRS患者的炎症指标、肾功能及免疫功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炎症指标 肾功能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组织中miR-181a表达量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湲 刘伟 +2 位作者 张素芳 李妮 孙国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7期1607-1610,共4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组织中miR-181a表达量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7年12月间在本院确诊并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2例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组,另取同期在本院进行骨髓穿刺并最后明确骨髓功能无殊的健...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组织中miR-181a表达量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7年12月间在本院确诊并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52例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组,另取同期在本院进行骨髓穿刺并最后明确骨髓功能无殊的健康者3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两组骨髓组织中miR-181a表达量以及疾病相关增殖基因、疾病相关侵袭基因表达量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组织中miR-181a表达量与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的相关性。结果:多发性骨髓瘤组骨髓组织中miR-181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骨髓组织中PCDH10、TIP30 mRNA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c-maf、ADAM10 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骨髓组织中Annexin2、HSP90、PIK3R1、Twist1 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TGFBI、PTEN mRNA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组织中miR-181a表达量与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活力直接相关。结论: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组织中miR-181a表达量异常增高,具体表达量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活力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miR-181a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7-5p及PTEN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伟 叶绥艳 雷磊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1654-1659,共6页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微小RNA(miR)-17-5p及磷酸酶张力蛋白同系物(PTEN)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82例DLBCL肿瘤组织及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对照组)中miR-17-5p及PTEN的表达,统计学分析组间...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微小RNA(miR)-17-5p及磷酸酶张力蛋白同系物(PTEN)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82例DLBCL肿瘤组织及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对照组)中miR-17-5p及PTEN的表达,统计学分析组间表达差异及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根据miR-17-5p序列合成miR-17-5p抑制剂和抑制剂对照,并转染至DLBCL细胞系中,MTT细胞增殖实验及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对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观察不同miR-17-5p及PTEN的表达水平与病人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肿瘤组织中miR-17-5p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P<0.01);肿瘤组织中PTEN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组织(P<0.01)。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组织中miR-17-5p与PTEN的表达呈负相关(r=-0.612,P<0.01)。病人肿瘤原发部位为节内、乳酸脱氢酶(LDH)≤245 U/L、临床分期为Ⅰ~Ⅱ期miR-17-5p表达高于节外、LDH>245 U/L、Ⅲ~Ⅳ期,PTEN表达低于节外、LDH>245 U/L、Ⅲ~Ⅳ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转染抑制剂对照相比,转染miR-17-5p抑制剂的SU-DHL-8细胞miR-17-5p表达较低,而PTEN表达较高(P<0.01)。与转染抑制剂对照相比,转染miR-17-5p抑制剂的SU-DHL-8细胞在第96小时增殖能力均明显下降(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中,与转染抑制剂对照组细胞穿膜细胞数比较,转染miR-17-5p抑制剂组明显减少(P<0.05)。高miR-17-5p组病人3年总生存率低于低miR-17-5p组病人(P<0.05),低PTEN表达组病人病人3年总生存率低于高PTEN表达组病人(P<0.05)。结论:DLBCL肿瘤组织中miR-17-5p表达升高,而PTEN表达降低,两者共同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可能成为新的DLBCL诊断和治疗的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微小RNA-17-5p 磷酸酶张力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仙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0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国芳 刘湲 《陕西中医》 2013年第3期325-326,共2页
目的:探讨二仙汤联合环孢素、司坦唑醇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使用环孢素、司坦唑醇片为对照组,30例联合使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和环孢素、司坦唑醇片... 目的:探讨二仙汤联合环孢素、司坦唑醇片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使用环孢素、司坦唑醇片为对照组,30例联合使用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和环孢素、司坦唑醇片为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骨髓增生情况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骨髓穿刺检查中出现增生活跃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增生低下的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下肢水肿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仙汤联合环孢素、司坦唑醇片治疗后,能更有效的提高骨髓造血功能,并且通过中医中药调理作用减少相应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中西医结合疗法 二仙汤/治疗应用 补肾剂/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滑车神经麻痹为首发表现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伟 叶绥艳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4期390-390,共1页
患者,女,52岁,以视物成双10天于2012年7月18日入院。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水平注视、内外斜视无异常,为求治疗入我院神经内科。查体:血压125/70mmHg(1mmHg=0.133kPa),左眼向下注... 患者,女,52岁,以视物成双10天于2012年7月18日入院。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水平注视、内外斜视无异常,为求治疗入我院神经内科。查体:血压125/70mmHg(1mmHg=0.133kPa),左眼向下注视时复视,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无异常体征。全身深浅感觉正常,闭目难立征阴性,共济运动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面神经麻痹 体征和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ACOD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湲 孙国芳 《内蒙古中医药》 2013年第11期99-99,共1页
目的:观察M-BACOD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及毒性。方法:32例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华蟾素联合M-BACOD方案组(A组)和M-BACOD方案组(B组),A组:12例患者接受甲胺碟玲3000mg/m2静脉滴注1h。第14d,亚叶酸钙(... 目的:观察M-BACOD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及毒性。方法:32例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华蟾素联合M-BACOD方案组(A组)和M-BACOD方案组(B组),A组:12例患者接受甲胺碟玲3000mg/m2静脉滴注1h。第14d,亚叶酸钙(在甲氨蝶呤注射后24h)15mg/m2静脉注射,每6h1次*6次。博来霉素4mg/m2静脉注射d1。多柔比星45mg/m2静脉注射,d1,环磷酰胺600mg/m2静脉注射d1。长春新碱1.4mg/m2d1,地塞米松6mg/m2d1~5。华蟾素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内静脉注射,d1~14。B组16例患者接受M-BACOD方案化疗同A组,不应用华蟾素,两组均为3周为1周期,化疗4个周期。结果:A组:CR 7例(43.75%),PR 3例(18.75%),SD 2例(12.50%),PD 4例(25.00%),有效率(62.50%),疾病控制率为75.00%;B组:CR 3例(25%),PR 2例(18.75%),SD 2例(12.50%),PD9例(56.25%),有效率(31.25%),疾病控制率为(43.75%)。结论:M-BACOD方案联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患者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ACOD 华蟾素注射液 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C1和MUC5A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9
作者 刘伟 叶绥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6期2876-2880,共5页
目的:分析粘性蛋白1(MUC1)和粘性蛋白5AC(MUC5A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DLBCL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 目的:分析粘性蛋白1(MUC1)和粘性蛋白5AC(MUC5AC)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确诊且临床资料完整的DLBCL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组患者35例为对照组,q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MUC1和MUC5AC表达水平。结果:DLBCL组患者肿瘤组织中MUC1 mRNA水平显著高于RLH组患者(P<0.05);MUC5AC mRNA水平显著低于RLH组患者(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LBCL组患者MUC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RLH组,MUC5AC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RLH组(P<0.05);MUC1和MUC5AC表达水平与DLBCL肿瘤分期、B淋巴症状、IPI评分有关(P<0.05);MUC1阴性表达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阳性表达组(P<0.05),MUC5AC阳性表达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MUC1和MUC5AC表达水平及肿瘤分期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UC1在DLBCL组织中显著表达上调,MUC5AC在DLBCL组织中表达下调,其表达水平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影响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蛋白1 粘性蛋白5AC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并自发性脑出血及乳腺浸润1例
10
作者 刘湲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3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7岁,于2010—03出现头晕,乏力,并有鼻衄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4.59×10^9/L血红蛋白:67.5g/L血小板:158×10^12/L,行骨髓穿刺检查提示:增生活跃,粒红比=4.56:1,红系增生减...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7岁,于2010—03出现头晕,乏力,并有鼻衄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4.59×10^9/L血红蛋白:67.5g/L血小板:158×10^12/L,行骨髓穿刺检查提示:增生活跃,粒红比=4.56:1,红系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改变。浆细胞占40%,幼浆占5%,可见双核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血 多发性骨髓瘤 乳腺浸润 骨髓穿刺检查 成熟红细胞 椭圆形 临床资料 医院就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
11
作者 刘湲 王国伟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10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本院5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对照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地西他滨+CAG方案)与对照组(CAG方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水平。结果研究...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本院5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对照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地西他滨+CAG方案)与对照组(CAG方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sICAM-1、sV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结论采用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可改善临床效果,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地西他滨 CAG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护理干预肝癌患者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后呕吐的效果 被引量:7
12
作者 郭媛 惠小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3期3618-3620,共3页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肝癌患者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后呕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后呕吐的肝癌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与试验组(n=40)。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模...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肝癌患者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后呕吐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后呕吐的肝癌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与试验组(n=40)。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施以整体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2.50%与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与52.50%,且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后呕吐采取整体护理措施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提升护理有效率与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动脉插管术 化疗 呕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肿瘤患者血清IL-6、TNF-α、CRP水平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晓冬 雷治平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1期123-124,共2页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以98例膀胱肿瘤患者为对象,检测患者IL-6、TNF-α、CRP及凝血指标水平。分析炎症因子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Ⅲ期组I...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以98例膀胱肿瘤患者为对象,检测患者IL-6、TNF-α、CRP及凝血指标水平。分析炎症因子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Ⅲ期组IL-6、TNF-α、CRP水平高于Ⅱ期组、Ⅰ期组、0期组(P<0.05);Ⅱ期组IL-6、TNF-α、CRP水平高于Ⅰ期组、0期组(P<0.05);Ⅰ期组IL-6、TNF-α、CRP水平高于0期组(P<0.05)。Ⅲ期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Ⅰ期、0期组,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Ⅰ期、0期组;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高于Ⅱ期组、Ⅰ期组、0期组(P<0.05);Ⅱ期组aPTT低于Ⅰ期组、0期组,PT、Fbg、D-D高于Ⅰ期组、0期组(P<0.05);Ⅰ期组aPTT、PLT低于0期组,PT、Fbg、D-D水平高于0期组(P<0.05)。血清IL-6、TNF-α、CRP与aPTT、PLT呈负相关(P<0.05),与Fbg、D-D呈正相关(P<0.05)。TNF-α、CRP与PT呈正相关(P<0.05)。结论膀胱肿瘤患者凝血功能随病理分期的增加,紊乱加重,血清IL-6、TNF-α、CRP与患者凝血功能的紊乱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C反应蛋白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5^(+)MYC^(+)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不良的影响
14
作者 陈晓冬 雷治平 +2 位作者 刘伟 李妮 孙国芳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24期3400-3403,共4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学亚型。在成人中,DLBCL患者5年的总体生存率约为60%[1]。最新研究表明,DLBCL由不同的分子亚群组成,这些亚群基于不同的疾病生物学机制,这些生物标志物对DLBCL患者的预...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学亚型。在成人中,DLBCL患者5年的总体生存率约为60%[1]。最新研究表明,DLBCL由不同的分子亚群组成,这些亚群基于不同的疾病生物学机制,这些生物标志物对DLBCL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而准确的判断作用[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不良 总体生存率 DLBCL 生物学机制 组织学亚型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MAF缺失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兵兵 王倩如 李妮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7期2553-2556,共4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血液学恶性肿瘤中单克隆浆细胞发育不良的一种,常导致肾功能不全、骨损伤、贫血等终末期脏器损伤[1]。MM通常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良性病变前状态,每年大约有1%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患者进展为MM...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血液学恶性肿瘤中单克隆浆细胞发育不良的一种,常导致肾功能不全、骨损伤、贫血等终末期脏器损伤[1]。MM通常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良性病变前状态,每年大约有1%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患者进展为MM,存在显著的异质性[2]。然而,恶性浆细胞中有许多细胞表面分子、细胞内分子标志物异常表达,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3]。近年来,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染色体畸变的识别成为热点,即位于14q32上的13q、17p、1q21和免疫球蛋白(Ig),以及重链基因(IgH)的易位,包括t(4;14)、t(14;16)、t(11;14)等[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表面分子 多发性骨髓瘤 骨损伤 脏器损伤 肾功能不全 染色体畸变 异常表达 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6
作者 张素芳 马彦娥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1902-1904,共3页
目的探究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LPL)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80例LPL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我院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凝血功能指标予以检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分... 目的探究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LPL)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80例LPL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我院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凝血功能指标予以检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分泌不同免疫球蛋白类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对比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lt指标低于对照组,D-D、PT以及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ib、T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不同免疫球蛋白类型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L患者多伴随凝血功能异常,血液呈高凝状态,凝血功能指标与分泌免疫球蛋白类型不具相关性,但能够反映出临床治疗效果,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 凝血功能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诱导的Ras相关蛋白1转录水平对成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17
作者 李妮 陈晓冬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1456-1458,共3页
尽管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治疗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成人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最佳病例长期生存率在30%~40%[1]。目前,BALL的预后模型包括年龄、性别、初始诊断时的白细胞计数(WBC)、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突变情况、诱导治疗... 尽管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治疗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成人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最佳病例长期生存率在30%~40%[1]。目前,BALL的预后模型包括年龄、性别、初始诊断时的白细胞计数(WBC)、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突变情况、诱导治疗的反应以及诱导或强化治疗后对微小残留病(MRD)的治疗[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患者 诱导治疗 长期生存率 突变情况 预后模型 免疫表型 强化治疗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电性低密度脂蛋白与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华 张素芳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1期40-44,共5页
背景近年研究发现,负电性增强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更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但其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讨负电性LDL与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榆林市第一医院肾病风湿... 背景近年研究发现,负电性增强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更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但其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讨负电性LDL与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榆林市第一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尿毒症MHD患者150例,剔除6例失访患者后,根据随访期间下肢动脉病变发生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下肢动脉病变,n=108)和观察组(发生下肢动脉病变,n=3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LDL的L5异质区百分比(L5%)与尿毒症MHD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评价L5%对尿毒症MHD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以评价不同L5%尿毒症MHD患者生存状况。结果(1)两组患者体质指数(BMI)、血液透析时间、吸烟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钙、磷酸盐、血肌酐、尿素氮(BUN)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男性比例、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缺血性心脏病(IHD)发生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C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5%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对照组,FMD低于对照组(P<0.05)。(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5%与尿毒症MHD患者FMD呈负相关(r=-0.385,P<0.01)。(3)ROC曲线显示,L5%预测尿毒症MHD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941[95%CI(0.895,0.985)],最佳截断值为2.24%,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853。(4)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L5%<2.24%患者4年生存率为97.7%,高于L5%≥2.24%患者的55.2%(P<0.01)。结论负电性LDL与尿毒症M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关,其对尿毒症MHD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L5%≥2.24%的尿毒症MHD患者4年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血液透析 负电性低密度脂蛋白 下肢动脉病变 预后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FOXC2-AS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伟 雷磊 +1 位作者 叶绥艳 刘强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8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叉头框蛋白C2-反义RNA1(LncRNA FOXC2-AS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DLBCL患者93例和同期因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就诊的45例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实时荧...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叉头框蛋白C2-反义RNA1(LncRNA FOXC2-AS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DLBCL患者93例和同期因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就诊的45例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实时荧光定量PCR术检测DLBCL患者淋巴瘤组织和对照组淋巴结组织标本中LncRNA FOXC2-AS1表达;分析LncRNA FOXC2-AS1在不同病理特征DLBCL患者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LncRNA FOXC2-AS1在DLBCL患者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2.47±0.34,高于对照组组织中的1.0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ncRNA FOXC2-AS1在有B症状(发热、乏力、盗汗和消瘦)、B细胞淋巴瘤-2(Bcl-2)阳性、多发骨髓瘤癌基因1(MUM1)阳性、、Ki-67阳性、LDH升高、结外病变数量>2个、Arbor临床分期Ⅲ~Ⅳ期、IPI评分>2分和治疗效果未完全缓解的DLBCL患者组织中表达量升高(P<0.05,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表达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62.83±6.00)月vs(33.48±3.28)月]和累积生存率(66.67%vs 21.74%)均高于高表达组(P<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Bcl-2、LDH、Arbor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和LncRNA FOXC2-AS1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HR=1.943、2.077、2.115、2.082、2.966,P<0.05)。结论LncRNA FOXC2-AS1在DLBCL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可能与其恶性增殖、侵袭及治疗效果有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长链非编码叉头框蛋白C2-反义RNA1 预后
原文传递
基于人体成分分析营养、液体负荷指标对连续透析肾衰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秋菊 王晓琴 +2 位作者 高利利 常雄 李华 《晓庄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人体成分分析营养、液体负荷指标对连续透析肾衰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连续透析的252例肾衰竭患者。从瘦体重指数(LTI)、脂肪组织指数(FTI)、水分过多(OH)、细胞外液(ECW)、体... 目的:探讨基于人体成分分析营养、液体负荷指标对连续透析肾衰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连续透析的252例肾衰竭患者。从瘦体重指数(LTI)、脂肪组织指数(FTI)、水分过多(OH)、细胞外液(ECW)、体细胞质量(BCM)、OH/ECW、ECW/BCM、年龄、性别、体重指数、Charlson评分、透析龄等分析影响连续透析肾衰患者临床结局的单因素,采用Cox模型分析多因素。通过ROC曲线评估人体成分中营养、液体负荷指标对连续透析肾衰患者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236例患者截至2019年6月30日生存172例,死亡64例。死亡率为27.12%;影响连续透析肾衰竭患者结局的单因素有年龄、体重指数、Charlson评分、LTI、FTI、OH、BCM、OH/ECW、ECW/BCM、透析龄,与性别、ECW无关;年龄大、Charlson评分高、LTI低、FTI低、OH高、ECW/BCM大是影响连续透析肾衰竭患者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LTI最佳阈值取12.38 kg/m^(2)时,LTI对结局预测AUC值为0.706,FTI最佳阈值取10.05 kg/m^(2)时,FTI对结局预测AUC值为0.764,OH最佳阈值取3.73L时,OH对结局预测AUC值为0.826,ECW/BCM最佳阈值取1.21时,ECW/BCM对结局预测AUC值为0.940。结论:年龄大、Charlson评分高、LTI低、FTI低、OH高、ECW/BCM大是影响连续透析肾衰竭患者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LTI、FTI、OH、ECW/BCM值对连续透析肾衰患者结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成分 营养指标 液体负荷 连续透析 肾衰竭 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