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化乳头状间皮肿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张莹 戴文斌 +1 位作者 李文华 梁越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956-959,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化乳头状间皮肿瘤(WDP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WDPMT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Calretinin、CK5/6、WT-1、HBME1、D2-40、Vimentin、ER、PR、PA... 目的探讨高分化乳头状间皮肿瘤(WDPM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WDPMT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K、Calretinin、CK5/6、WT-1、HBME1、D2-40、Vimentin、ER、PR、PAX-8、TTF-1、NapsinA及Ki-67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WDPMT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8岁),3例位于腹膜、2例位于胸膜、1例位于膈肌,肿物单发或散在粟粒状或聚集小结节,镜下见肿瘤由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间质为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衬覆温和、单层扁平或立方的上皮样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免疫表型:Calretinin、HBME1等间皮标记阳性,PAX-8阳性1例(1/6),Vimentin阳性1例(1/6),ER、PR、TTF-1、NapsinA阴性,Ki-67增殖指数<10%。结论WDPM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或交界性的间皮肿瘤,完整切除可长期生存,需要与形态相似的恶性间皮瘤、转移性腺癌、浆液性肿瘤等鉴别,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防止过度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化乳头状间皮肿瘤 鉴别诊断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例乳腺化生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陆保成 陈智敏 +2 位作者 潘思琼 韦冬密 以敏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5期433-436,44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22例乳腺化生性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22例均为女性,左乳11例,右乳11例,发病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54岁),肿块最大径1.6~13 cm(平...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22例乳腺化生性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22例均为女性,左乳11例,右乳11例,发病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54岁),肿块最大径1.6~13 cm(平均4.5 cm)。18例行手术治疗,淋巴结转移阳性率61.1%。组织学类型:鳞状细胞癌15例,梭形细胞癌1例,伴间叶分化的癌6例。免疫组化显示,19例ER、PR、HER-2均阴性,3例ER灶状阳性,2例PR灶状阳性,22例CK阳性。结论乳腺化生性癌是一组异质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大多数为三阴性乳腺癌,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与其他肿瘤鉴别困难时,联合免疫组化标记上皮成分(CK)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化生性癌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大汗腺分化癌伴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潘燕芳 郑妮 +1 位作者 孙奇 黄忠光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835-838,843,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癌伴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大汗腺分化癌(ACB)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30例及乳腺大汗腺分化癌伴浸润性导管癌(ACB伴IDC)30例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3组患者的病理特征与预后... 目的探讨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癌伴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大汗腺分化癌(ACB)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30例及乳腺大汗腺分化癌伴浸润性导管癌(ACB伴IDC)30例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3组患者的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ACB伴IDC患者的平均年龄相对较高(57.23±3.51岁),与ACB患者比平均年龄差异不大,显著高于IDC患者平均年龄(50.17±5.62岁)(P<0.05);ACB伴IDC的病理分期以II、III级为主,组织学分级以II级为主,与其他两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②3年内ACB伴IDC的骨转移率66.7%,区域淋巴结转移率43.3%,远处转移率46.7%,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ACB伴IDC的首次转移平均时间为12.2±2.1个月,首次复发平均时间为13.6±3.3个月,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③3年内,ACB伴IDC组死亡5例,死亡率16.7%,显著高于其他两组;首例死亡时间为第13个月。ACB和IDC各出现死亡1例(3.3%)和2例(6.7%),首例出现死亡时间为第24个月和第17个月。ACB伴IDC的无病生存期(DFS)与总生存期(OS)平均周期为14.6±3.7个月、23.2±2.2个月,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④ACB伴IDC的ER、PR及Her2阳性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所有的ACB伴IDC患者中,IDC的ER、PR及Her2均要显著高于ACB,差异显著(P<0.05)。⑤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病理分期、骨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首次复发及转移均与预后不良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首次复发对转移、转移率影响最大。结论ACB伴IDC比单纯的ACB、IDC的临床病理特征更显著,且预后更差。临床上及时注意患者首次复发转移时间及控制转移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汗腺分化 浸润性导管癌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动脉内膜肉瘤一例
4
作者 方珍 乔树叶 以敏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9期2853-2856,共4页
动脉内膜肉瘤是一种罕见恶性间叶肿瘤,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极易误诊。该肿瘤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生存期短,预后差。本病例发生于肺动脉,术前超声提示肺动脉栓塞,CT提示肺动脉及其分支充盈缺损或闭塞;术后病理显示肿瘤... 动脉内膜肉瘤是一种罕见恶性间叶肿瘤,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极易误诊。该肿瘤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生存期短,预后差。本病例发生于肺动脉,术前超声提示肺动脉栓塞,CT提示肺动脉及其分支充盈缺损或闭塞;术后病理显示肿瘤与动脉内壁关系密切,细胞呈束状或不规则排列,细胞梭形或上皮样,异型性明显,可见瘤巨细胞、坏死及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主要表达Vimentin、SMA,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显示MDM2基因扩增,病理诊断为肺动脉内膜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内膜肉瘤 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化 MDM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R、ALK、p53蛋白的表达在肺腺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唐微 谭凌峰 以敏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7期821-825,共5页
目的探讨表皮样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和p53蛋白的表达在肺腺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柳州市工人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的肺腺癌标本106例(肺腺癌组),肺炎标本63例(肺炎组),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 目的探讨表皮样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和p53蛋白的表达在肺腺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柳州市工人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的肺腺癌标本106例(肺腺癌组),肺炎标本63例(肺炎组),采用SP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标本中EGFR、ALK、p53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EGFR、ALK、p53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EGFR、ALK和p53蛋白在肺腺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5%、11.3%、18.9%,明显高于肺炎组的9.5%、1.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无显著性相关(P>0.05),但与性别、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ALK和p53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无显著性相关(P>0.05),但与肺腺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EGFR与ALK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56,P<0.05),而EGFR与ALK、p53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7、0.360,P<0.05)。结论 EGFR、ALK和p53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提示预后不良,在肺腺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三者的表达具有相关性,可能在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相互协同、相互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预后评估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 B19、TLR3及NF-κB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莹 李文华 +2 位作者 梁越 戴文斌 杨立 《临床研究》 2020年第10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HPV B19、TLR3及NF-κB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柳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10年11月—2017年6月所有手术切除的甲状腺标本,从中筛选出130例确诊病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50例... 目的探讨HPV B19、TLR3及NF-κB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收集柳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10年11月—2017年6月所有手术切除的甲状腺标本,从中筛选出130例确诊病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50例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50例桥本氏甲状腺炎和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检测HPV B19、TLR3及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HPV B19、TLR3及NF-κB在桥本氏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45/50)、92%(46/50)、88%(44/50)及92%(46/50)、94%(47/50)、88%(44/50),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16.7%(5/30)、10%(3/30)%及16.7(5/3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者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和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885、0.698、0.799)及(r=0.546、0.345、0.425)。结论HPV B19、TLR3及NF-κB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及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且三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HPV B19、TLR3及NF-κB联合作用参与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氏甲状腺炎 甲状腺乳头状癌 HPV B19 TLR3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在原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文华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1413-1415,共3页
目的探讨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MFG-E8)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MFG-E8在74例未发生远处转移的原发性乳腺癌组织(未转移组)及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55例发生远处转移(转移... 目的探讨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蛋白(MFG-E8)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MFG-E8在74例未发生远处转移的原发性乳腺癌组织(未转移组)及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55例发生远处转移(转移组)的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MFG-E8阳性率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检测74例未转移组乳腺癌组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MFG-E8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未转移组乳腺癌组织、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转移组乳腺癌组织MFG-E8阳性率分别为85.1%(63/74)、91.9%(68/74)、92.7%(51/55),3组MFG-E8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转移组MFG-E8阳性率随组织学分级降低而升高(P<0.05);未转移组乳腺癌组织MFG-E8阳性率与雌激素受体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孕激素受体、HER2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FG-E8在未转移和转移乳腺癌组织中均高表达,其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指导治疗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乳腺癌 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 转移 表达 肿瘤组织学分级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微小病毒B19与Toll样受体3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莹 戴文斌 +2 位作者 李文华 石喆 张芫 《实用医技杂志》 2019年第7期825-827,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人微小病毒B19(HPV B19)及Toll样受体3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对50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50例桥本甲状腺炎和30例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检测HPV B19及T... 目的探讨人微小病毒B19(HPV B19)及Toll样受体3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对50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50例桥本甲状腺炎和30例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检测HPV B19及Toll样受体3的蛋白表达.结果 HPV B19及Toll样受体3在桥本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45/50)、92%(46/50)及92%(46/50)、94%(47/50),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17%(5/30)及1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者在在桥本甲状腺炎和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885,r=0.546;P<0.05).结论HPV B19及Toll样受体3在桥本甲状腺炎及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阳性率高于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且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HPV B19及Toll样受体3可能联合作用导致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炎 自身免疫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 TOLL样受体3 人微小病毒B19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粘膜癌前病变及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
9
作者 孙奇 易平 +1 位作者 蔡宗芳 许燕华 《柳州医学》 2000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P16、P21、P53、cerbB-2、Bcl-2及CEA的表达在大肠粘膜癌前病变及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3例肠粘膜、100例大肠息肉(其中炎性息肉46例、腺瘤样息肉54例)大肠腺癌101例石蜡切片P16、P21、P53、Cerb... 目的:探讨P16、P21、P53、cerbB-2、Bcl-2及CEA的表达在大肠粘膜癌前病变及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3例肠粘膜、100例大肠息肉(其中炎性息肉46例、腺瘤样息肉54例)大肠腺癌101例石蜡切片P16、P21、P53、CerbB-2、Bcl-2及CEA的表达。结果:P16在正常粘膜到腺癌各组病例中其阳性率呈逐步下降趋势,从正常粘膜、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到腺癌,阳性率分别为91.78%、89.13%、57.40%和27.72%,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CEA在正常粘膜中无阳性表达,炎性息肉中阳性率为2.17%,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腺瘤样息肉及腺癌阳性率分别为27.77%、69.30%,两组间及两组与正常粘膜或炎性息肉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P21和Bcl-2在正常粘膜及炎性息肉中无表达或阳性率非常低,在腺瘤样息肉中阳性率显著增高,达64.81%和铝.14%(P<0.01),腺癌P21、Bcl-2阳性率分别为66.33%和52.47%,与腺瘤样息肉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C-erbB-2在正常粘膜、炎性息肉及腺瘤样息肉中无表达或阳性率很低,分别为0.00%、0.00%,2.17%、19.56%,12.96%、25.92%,它们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腺癌中其阳性率明显增高,二者分别为47.52%、54.45%,与各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P16、P21、P53、c-erbB-2、Bcl-2均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发展,P21、Bcl-2变异出现在癌变过程的早期,是确定癌前病变或癌变高危时象的可靠指标。P53、C-erbB-2均在病变细胞中的异常表达稍迟于P21、Bcl-2,可作为细胞恶性表型或早癌的标志。P16、CEA表达异常是判断癌前病变或早期腺癌的良好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粘膜癌 腺癌 诊断 癌基因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复发转移灶与原发灶中ER、PR、HER-2、p53、Ki-67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李文华 张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27-730,共4页
目的探讨ER、PR、HER-2、p53、Ki-67在乳腺癌复发转移灶与原发灶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156例乳腺癌原发病灶及对应的复发或转移灶中ER、PR、HER-2、p53及Ki-67的表达,比较各指标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发生局部... 目的探讨ER、PR、HER-2、p53、Ki-67在乳腺癌复发转移灶与原发灶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156例乳腺癌原发病灶及对应的复发或转移灶中ER、PR、HER-2、p53及Ki-67的表达,比较各指标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与原发癌相比与各指标表达的一致性。结果乳腺癌局部复发组和远处转移组与肿瘤分期(P=0.015)、肿瘤直径(P=0.005)差异有显著性;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和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转移灶ER、PR阳性率比原发灶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ER、PR表达不一致(分别为18.6%、19.2%),差异有显著性(P=0.024,P=0.043);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HER-2表达有较高的一致性,表达不一致占5.1%;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p53的阳性率差异不大,p53表达不一致占14.1%;复发转移灶Ki-67高表达者比原发灶多,Ki-67表达不一致占30.8%,差异有显著性(P<0.001)。局部复发组和远处转移组各指标表达不一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乳腺癌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ER、PR和Ki-67表达存在不一致性,HER-2表达有较高一致性。因此,检测乳腺癌复发转移灶中各指标表达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复发 转移 ER PR HER-2 KI-67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醉茄素A对小鼠脊髓损伤的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秦汉 刘全 +2 位作者 付锦龙 何娟 闫宪磊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423-427,共5页
目的:通过构建小鼠脊髓损伤(SCI)模型,研究醉茄素A(WFA)在SCI中的抗炎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WFA组、SCI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应用钳夹法于WFA组及SCI组构建SCI模型,损伤后WFA组连续14 d每日皮下注射WFA(5 mg/kg... 目的:通过构建小鼠脊髓损伤(SCI)模型,研究醉茄素A(WFA)在SCI中的抗炎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WFA组、SCI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应用钳夹法于WFA组及SCI组构建SCI模型,损伤后WFA组连续14 d每日皮下注射WFA(5 mg/kg),SCI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单纯咬除椎板不损伤脊髓。观察记录3组动物Basso-Beatlie-Bresnahn(BBB)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与胶质细胞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m 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建模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结果:与SCI组比较,WFA组小鼠从建模后5 d起BBB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14 d BDNF mRNA和GDNF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SCI组比较,WFA组IL-1β、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TGF-β1和IL-10显著升高(P<0.05)。结论:WFA能明显改善SCI后小鼠的神经功能,并能减轻炎症反应,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醉茄素A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AC抑制剂ITF2357在脊髓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秦汉 闫宪磊 +3 位作者 吴宣远 刘全 付锦龙 陈宏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610-1616,共7页
目的:探讨I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ITF2357(Givinostat)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首先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每组6只,SCI组及低、中、高剂量组采用改良A... 目的:探讨I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ITF2357(Givinostat)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首先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每组6只,SCI组及低、中、高剂量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造模,假手术组打开椎板而不损伤脊髓;低、中、高剂量组术后连续14 d每日分别以5 mg/kg、10 mg/kg、15 mg/kg浓度腹腔注射ITF2357,SCI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检测14 d后大鼠脊髓HDAC 1/3的表达。后再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与中剂量组,每组12只,以同样方式造模及给药;以Basso-Beatlie-Bresnahn(BBB)评分记录术后28 d内后肢运动功能变化;检测14 d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核因子(NF)-κβ、与剪切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比较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及中剂量组3组14 d时白细胞介素(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脊髓组织HE染色评价28 d后损伤情况。结果:14 d时,中、高剂量组大鼠HDAC 1与HDAC 3水平相较于SCI组显著降低(P<0.05);中剂量组14 d、21 d、28 d BBB评分显著高升高(P<0.05);中剂量组IL-1β与TNF-α水平较SCI组显著降低(P<0.05),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同时,中剂量组BDNF表达较SCI组显著升高(P<0.05),而NF-κβ与cleaved caspase-3水平显著降低(P<0.05);脊髓HE染色提示中剂量组坏死程度较SCI组轻。结论:组蛋白去酰化酶抑制剂ITF2357可通过抑制HDAC 1与HDAC 3减轻SCI大鼠炎症及凋亡,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 脊髓损伤 ITF235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环氧化物酶-2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韦千里 郑妮 孙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64-465,共2页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增生性疾病,人群发病率为0.1%~2%,有的西方国家高达3%,银屑病患者往往并发卒中、心血管等疾病,加重了患者的损伤。银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令人困惑,其主要的病理...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增生性疾病,人群发病率为0.1%~2%,有的西方国家高达3%,银屑病患者往往并发卒中、心血管等疾病,加重了患者的损伤。银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令人困惑,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环氧化物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肌上皮细胞标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文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9-312,共4页
乳腺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s,MECs)标记是乳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通过免疫组化检测MECs存在与否及其分布特点可以鉴别各种良性和恶性乳腺增生性病变。国内外研究发现很多抗体在MECs中呈阳性,但这些标记的... 乳腺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s,MECs)标记是乳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通过免疫组化检测MECs存在与否及其分布特点可以鉴别各种良性和恶性乳腺增生性病变。国内外研究发现很多抗体在MECs中呈阳性,但这些标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对间质细胞、血管、管腔上皮细胞、肿瘤细胞的反应性不同,因此肌上皮标记的选择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推荐使用2种及2种以上的标记,并选择有效的、敏感的、特异的、易判读的标记包括SMMHC、Calponin、p75、p63、P-cadherin、基底型CK、Maspin和CD10等。该文就MECs标记的表达特点及其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肌上皮细胞 MECs 免疫组织化学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碎片悬液与分组式多组织对照在免疫组化室内质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谭凌峰 廖小杰 +1 位作者 潘思琼 唐微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2年第5期454-456,458,共4页
免疫组化(IHC)染色是病理检测及基础组织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是病理医师做出正确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染色质量的质控尤为重要[1]。而设置正确的对照是保证染色结果可靠性的前提[2-3]。当前,各个实验室IHC对照方法不尽相同,包括... 免疫组化(IHC)染色是病理检测及基础组织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是病理医师做出正确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染色质量的质控尤为重要[1]。而设置正确的对照是保证染色结果可靠性的前提[2-3]。当前,各个实验室IHC对照方法不尽相同,包括单组织对照、组织芯片对照、多组织羊膜卷对照及组织内对照等。本科室自2019年以来探索使用分组式多组织蜡块联合组织碎片悬液来对所有IHC切片进行日常室内质量控制,经过不断实践与改善取得良好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对照 多组织蜡块 组织碎片悬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0例肺部肿瘤冷冻切片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妮 孙奇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20期115-116,共2页
目的提高肺部肿瘤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肺部肿瘤冷冻切片诊断,对照术后常规石蜡切片诊断。结果冷冻切片确诊126例,确诊率为96.92%,误(漏)诊2例(1.54%),延迟诊断2例(1.54%)。造成误诊和延迟诊断的主要原因是取材局... 目的提高肺部肿瘤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肺部肿瘤冷冻切片诊断,对照术后常规石蜡切片诊断。结果冷冻切片确诊126例,确诊率为96.92%,误(漏)诊2例(1.54%),延迟诊断2例(1.54%)。造成误诊和延迟诊断的主要原因是取材局限和对部分病变认识不足。结论肺部疾病冷冻切片准确率的提高有赖于病理医师对制片过程各环节的关注及诊断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切片 诊断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HPV-DNA检测法在筛查高危型HPV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妹英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2期129-130,共2页
目的:探讨三种HPV-DNA检测法在筛查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柳州市工人医院接受妇科检查的21965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测方法的不同将这21965例受检者分为杂交捕获-化... 目的:探讨三种HPV-DNA检测法在筛查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柳州市工人医院接受妇科检查的21965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测方法的不同将这21965例受检者分为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DH3法)组(n=12648)、HPV原位杂交法组(n=5)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组(n=9312)。对DH3法组受检者使用DH3法进行HPV-DNA检测,对HPV原位杂交法组受检者使用HPV原位杂交法进行HPV-DNA检测,对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组受检者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HPV-DNA检测。对三组受检者中HPV-DNA检测结果呈阳性者均进行阴道镜活检。然后,观察三组受检者进行阴道镜活检结果与进行HPV-DN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进行阴道镜活检的结果显示,DH3法组中高危型HPV感染者有546例,HPV原位杂交法组中高危型HPV感染者有5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组中高危型HPV感染者有332例。DH3法组受检者阴道镜活检结果与HPV-DN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89.22%,HPV原位杂交法组受检者阴道镜活检结果与HPV-DN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组受检者阴道镜活检结果与HPV-DN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3.26%。结论:使用DH3 HPV-DNA检测法、HPV原位杂交HPV-DNA检测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HPV-DNA检测法筛查高危型HPV感染均具有较高的应用效果。与应用HPV原位杂交HPV-DNA检测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HPV-DNA检测法相比,用DH3 HPV-DNA检测法筛查高危型HPV感染更为简单、方便、快捷,更适用于对HPV感染进行大范围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捕获-化学发光法 HPV-DNA检测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18
作者 覃玉花 唐开奖 +3 位作者 佘柳君 宋星慧 以敏 蒋茵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22期27-29,共3页
目的:分析40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40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分析。然后,观察4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0例患者发生... 目的:分析40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40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分析。然后,观察4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0例患者发生皮肤淀粉样变的主要身体部位有四肢、胸部、背部、肩部及面部,其他器官均不存在淀粉样变。40例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雷诺综合征及肢端硬化症。对40例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其皮肤乳头内有粉红色无定形透明样物质沉积,但其血管周围无此类物质沉积。对40例患者病变的皮肤组织进行刚果红染色及结晶紫染色试验的结果均为阳性。对40例患者的血清进行抗Scl-70及其他自身抗体检测的结果均为阴性。40例患者中,发病的诱因为搔抓皮肤的患者有19例,发病诱因不明的患者有21例。40例患者中,与20例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相比,20例未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体征评分及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阳性率均较低,P<0.05。40例患者接受局部对症治疗后皮肤淀粉样变均明显改善,进行随访的过程中均未死亡。结论:40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发生病变的主要部位为四肢、胸部、背部、肩部及面部的皮肤(其他器官及血管周围均无病变),其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雷诺综合征及肢端硬化症,其血清中不含有抗Scl-70抗体,其发病的主要诱因为搔抓皮肤,其中合并有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更严重,接受局部对症治疗后其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皮肤淀粉样变 临床症状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肿瘤局部免疫反应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洪胜 郑妮 +4 位作者 李淑贤 周世雄 贺晓舟 王森 黎鹏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局部免疫反应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0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按局部免疫反应分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克罗恩样淋巴细胞反应样癌(CLR)和普通胃腺癌(CA)3种亚型,分析这些亚型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局部免疫反应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50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按局部免疫反应分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克罗恩样淋巴细胞反应样癌(CLR)和普通胃腺癌(CA)3种亚型,分析这些亚型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50例胃癌中CLR亚型139例(55.6%),CA亚型106例(42.4%),LELC亚型5例(2.0%)。与LELC、CLR亚型比较,CA亚型中Ⅳ期、远处转移较多,生存时间较短(P<0.05)。结论胃癌局部免疫反应分型可作为预后指标,其中CA亚型预后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局部免疫反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非尼酮对硬皮病小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V型胶原含量的作用分析
20
作者 覃玉花 唐开奖 +3 位作者 佘柳君 宋星慧 以敏 蒋茵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PFD)干预硬皮病小鼠对体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V型胶原(ColV)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雌性BALB/c小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6只),博来霉素(BLM)组(6只)、PFD干预组(6只)和BLM+PFD干预组(6只...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PFD)干预硬皮病小鼠对体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V型胶原(ColV)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雌性BALB/c小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6只),博来霉素(BLM)组(6只)、PFD干预组(6只)和BLM+PFD干预组(6只)。使用背部皮下注射BLM的方法建立硬皮病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1次/d,连续4周;PFD干预组采用灌胃的方法给药[300mg/(kg·d),1次/12h],从第11天到实验结束;BLM+PFD干预组先采用BLM皮下注射,在第11天开始予PFD进行干预,到第4周。采用样本碱水法检测皮肤羟脯氨酸(HYP)含量,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皮肤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小鼠皮肤CTGF蛋白和ColV分布。结果BLM组小鼠皮肤HYP的含量明显高于BLM+PFD干预组,对照组和PFD干预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和Masson染色显示,BLM组小鼠真皮层明显增厚,胶原纤维增粗、数量增多,血管增多、管腔狭窄、伴炎性细胞浸润;提示造模成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LM组真皮和基底细胞层CTGF蛋白均呈强阳性表达,ColV在真皮层、小血管及周围可聚集分布,BLM+PFD干预组较BLM组阳性表达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皮病鼠皮肤中CTGF和ColV蛋白的表达增加,这可能是导致硬皮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给予PFD干预,均可降低两者的表达水平,这有可能是治疗硬皮病潜在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非尼酮 硬皮病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V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