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地城市内涝形成机理及管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念 徐永新 +5 位作者 吴欢 魏静婉 李书钺 雷锦涛 韩璐 明仆 《重庆建筑》 2024年第7期5-9,共5页
城市化改变了区域水文过程,涉及城市内涝的水安全问题成为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该文以城市化水文效应和排水系统替代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山地城市内涝机理和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内涝管理的总体策略。城市化后安全要求提高而人工的排... 城市化改变了区域水文过程,涉及城市内涝的水安全问题成为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该文以城市化水文效应和排水系统替代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山地城市内涝机理和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内涝管理的总体策略。城市化后安全要求提高而人工的排水系统并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泄流通道,这一矛盾是城市内涝产生的根源;为管理等级有序的城市雨洪系统,需要根据系统构成、功能定位和等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标准,采取相适应的技术措施;雨洪管理需要防御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同时利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管理措施,并引入智慧管理手段以提高城市洪涝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城市内涝 城市化水文效应 排水系统替代模型 形成机理 内涝管理 城市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老旧城区污水出户管调查及改进策略研究——以重庆市白沙镇为例
2
作者 马念 徐永新 +4 位作者 李书钺 陈林 孟捷 罗茜平 郑骁奇 《环境与发展》 2022年第4期156-165,共10页
城市污水系统主要由出户管、市政污水管和污水处理厂三大部分组成。过去几十年,国内各种规模的城镇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较为完善城市污水厂、市政管网系统,但污水出户管建设与管理滞后成为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的瓶颈。污水接入问题是... 城市污水系统主要由出户管、市政污水管和污水处理厂三大部分组成。过去几十年,国内各种规模的城镇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较为完善城市污水厂、市政管网系统,但污水出户管建设与管理滞后成为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的瓶颈。污水接入问题是个全球性关注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问题。近年来,国内一些主要城市开始重视建成区出户管的改造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可供中小城镇污水出户管改造借鉴的经验并不多。为进一步掌握城镇污水出户管状况,对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城镇污水系统及居民出户管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一些城市经验,提出对白沙镇出户管改进在技术、管理、资金来源等方面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本项目的调查方法和相关成果可为类似城镇污水系统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出户管 城市污水系统 污水处理 提质增效 改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道路交叉口流量分配算法及与SWMM集成
3
作者 邵知宇 王菲 +2 位作者 李霜 龚华凤 柴宏祥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0-136,共7页
高重现期降雨情景下,城市道路作为地表行泄通道联合雨水管道快速排放暴雨径流,可大幅度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水平,但存在着排涝流量在道路交叉口下游难以精确界定的问题。SWMM是目前最常用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型,但由于其为一维模型,无法模拟... 高重现期降雨情景下,城市道路作为地表行泄通道联合雨水管道快速排放暴雨径流,可大幅度提高城市内涝防治水平,但存在着排涝流量在道路交叉口下游难以精确界定的问题。SWMM是目前最常用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型,但由于其为一维模型,无法模拟道路交叉口处的复杂流动特征,故在计算交叉口的流量分配方面存在较大误差。为此以山地和丘陵城市一进两出T型道路交叉口为研究对象,在高重现期降雨条件下,通过综合考虑质量、动量以及能量三大守恒,建立交叉口流量分配计算的非线性控制方程,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构建了关于道路交叉口的高精度流量分配算法。在此基础上,获取交叉口流量分配曲线,再据此定义SWMM中出水口属性,从而实现算法与SWMM的集成。从与SWMM现有的两种计算交叉口流量分配方法的模拟结果对比可以看出,该集成算法的计算精度显著优于SWMM普通节点和堰流分流方法,与前人的实验结果最为接近。其中,该流量分配算法的计算结果与Mizumura经验公式法的误差≤6.7%,与Kesserwani二维数值模型法的误差≤4.6%,计算精度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道路排水 SWMM 交叉口 流量分配
原文传递
基于SWMM及聚类分析的雨水管道沉积物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永恒 马念 +4 位作者 姚娟娟 徐永新 张智 张志敏 韩璐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29-136,共8页
为更好地识别山地城市雨水管道淤积情况,以重庆市长寿区分流制雨水排水系统为例,提出通过数值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的手段对雨水管道进行分类,建立了沉积物厚度、粒径分布等特性与各分类管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SWMM模型及聚... 为更好地识别山地城市雨水管道淤积情况,以重庆市长寿区分流制雨水排水系统为例,提出通过数值模型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的手段对雨水管道进行分类,建立了沉积物厚度、粒径分布等特性与各分类管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SWMM模型及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将研究区域的雨水管道分为7类,只有管径<DN1200的第1、2、5类管段存在较严重的淤积风险,平均厚度为37.75 mm以上,淤积占比>4.9%,这主要是受管径小、坡度比大、转弯角度大等管段自身属性的影响导致冲刷时间较短,进而发生淤积。另外发现,山地城市雨水管道沉积物的粒径分布有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以>1 mm和<75μm的粒径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管道沉积物 SWMM 聚类分析 山地城市
原文传递
环境因子对好氧磷酸盐还原除磷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垚 周健 +1 位作者 何强 甘春娟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1-25,共5页
以含超高盐度(7%,以NaCl计)、高磷的榨菜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初始pH值、DO、温度等环境因子对好氧磷酸盐还原系统除磷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维持偏碱性环境(初始pH值为8.0)有利于磷酸盐还原菌发挥酶活性;DO主要通过影响生... 以含超高盐度(7%,以NaCl计)、高磷的榨菜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初始pH值、DO、温度等环境因子对好氧磷酸盐还原系统除磷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过程中维持偏碱性环境(初始pH值为8.0)有利于磷酸盐还原菌发挥酶活性;DO主要通过影响生物膜内微环境的分布来影响磷酸盐的还原,表现为除磷效能随DO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但DO浓度过高会导致生物膜脱落,造成出水COD值升高,DO宜控制在6.0 mg/L。较高的温度有利于磷酸盐还原菌除磷。但过高的温度会使反应器中絮凝性较差的明串珠菌大量繁殖,导致出水浑浊,表现为出水COD值较高。因此,温度应控制在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PH值 溶解氧 温度 磷酸盐还原 榨菜废水
原文传递
高校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芳 何本贵 张娟 《建筑经济》 2011年第11期27-29,共3页
针对高校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特点,从项目决策、设计、招标、合同签订、施工及结算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出发,提出各阶段造价控制策略,通过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高校 文物建筑修缮 全过程造价控制
原文传递
紧邻水源保护区的沿江城市截污干管改造 被引量:1
7
作者 祖义梅 黄凌 +2 位作者 陈晴空 郭倩 范剑平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126,共5页
紧邻水源保护区的沿江城市截污干管改造如何避免污水溢流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是此类工程的设计难点。以泸州二道溪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改造为例,创新性地提出了截污干管功能复线方案,通过在新旧截污干管间预留连通管和开闭闸阀的方式充分利... 紧邻水源保护区的沿江城市截污干管改造如何避免污水溢流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是此类工程的设计难点。以泸州二道溪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改造为例,创新性地提出了截污干管功能复线方案,通过在新旧截污干管间预留连通管和开闭闸阀的方式充分利用旧管的容积,保证新管在流量过载和检修时,污水不间断、不溢流;还增设了排泥事故多功能检修井,避免泥渣直排入江,改善了沱江水环境质量,提升了工程的环保性和经济性。此外,该项目设置了一座10×10^(4) m^(3)/d的污水泵站,其穿越滨江公园、西南商贸城、老旧小区及工房拆迁区等施工环境敏感区的控制性因素、施工方式,以及新旧截污干管和污水泵站的运行模式等可为后续相似排水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污干管 饮用水源保护区 功能复线
原文传递
通过抗磨损试验探讨新型管材的最大设计流速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绪兰 罗荣祥 刘启明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4-76,共3页
通过旋转磨损影响试验研究管道的耐冲刷能力与相关水力参数(流速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基本相当的情况下,钢管的磨损值最小(旋转80万次后为0.276 mm),其次是玻璃钢夹砂管和HDPE双壁波纹管,钢筋混凝土管的磨损值最大(旋转80万... 通过旋转磨损影响试验研究管道的耐冲刷能力与相关水力参数(流速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基本相当的情况下,钢管的磨损值最小(旋转80万次后为0.276 mm),其次是玻璃钢夹砂管和HDPE双壁波纹管,钢筋混凝土管的磨损值最大(旋转80万次后为0.742 mm);通过内插计算,HDPE双壁波纹管和玻璃钢夹砂管的最大流速分别为8.02和8.33 m/s。为了更安全地运行,建议将HDPE双壁波纹管和玻璃钢夹砂管的管道最大流速控制在7.5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管道 旋转磨损 最大设计流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