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乳杆菌接种发酵对朝鲜泡菜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金乐天 吴诗榕 +1 位作者 刘同杰 何国庆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95-198,共4页
研究了植物乳杆菌接种发酵对朝鲜泡菜发酵过程和泡菜品质的影响。以朝鲜泡菜传统制作方法为基础腌制泡菜,并接种植物乳杆菌于18℃下发酵,定期测定发酵液的p H、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和活菌数,腌制成熟后进行感官评定。结果显示,接种组发... 研究了植物乳杆菌接种发酵对朝鲜泡菜发酵过程和泡菜品质的影响。以朝鲜泡菜传统制作方法为基础腌制泡菜,并接种植物乳杆菌于18℃下发酵,定期测定发酵液的p H、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和活菌数,腌制成熟后进行感官评定。结果显示,接种组发酵4d时p H达到4.0,而自然发酵组达到相同的p H需要5d;发酵5d时,在接种组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为0.27~0.34μg/m L,自然发酵组0.46μg/m L;接种组的活菌数在发酵4d后达到7.1×107cfu/m L以上,自然发酵组明显较低。接种组比自然发酵组具有更优的泡菜外观,及更浓郁的朝鲜泡菜特有的发酵香味。此外,接种量为0.3%的泡菜具有最优的脆性。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接种发酵可以缩短朝鲜泡菜的发酵周期,提高发酵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泡菜 乳酸菌 接种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酚类物质对啤酒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南景日 饶胜其 +1 位作者 方维明 李成男 《农业工程》 2013年第3期79-82,共4页
啤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对啤酒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它既能引起啤酒浑浊而降低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又能赋予啤酒风味稳定性。该文就啤酒中多酚物质对啤酒非生物稳定性和风味稳定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 啤酒 多酚物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泡沫稳定性研究概述 被引量:2
3
作者 河成日 房侃 +1 位作者 饶胜其 方维明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2年第2期57-60,共4页
泡沫是啤酒的重要特征之一。啤酒泡沫稳定性的五种测定方法中,Sigma法和Rudin法因设备较简、结果较准而被广为重视。啤酒泡沫成分中蛋白多肽类、异律草酮、类黑素、多糖,以及适量的酒精对泡沫的稳定有利;金属离子能提高添加酒花啤酒的... 泡沫是啤酒的重要特征之一。啤酒泡沫稳定性的五种测定方法中,Sigma法和Rudin法因设备较简、结果较准而被广为重视。啤酒泡沫成分中蛋白多肽类、异律草酮、类黑素、多糖,以及适量的酒精对泡沫的稳定有利;金属离子能提高添加酒花啤酒的稳定性,但过量会降低风味;脂类则破坏泡沫稳定性。通过原辅料、菌种、糖化、发酵、包装工艺,以及添加剂的选择控制,提高啤酒泡沫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泡沫 泡沫稳定性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粉的品质改良
4
作者 崔松烈 钱建亚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2年第2期54-56,共3页
玉米作为主食材料其淀粉呈多角形,蛋白质中缺少醇溶谷蛋白,不能形成粘弹性面团,限制了其应用,产品形式较少,口感较粗糙。对玉米粉进行改性处理,使其具有与小麦粉类似的加工性质,从而开发更多的产品,充分利用玉米的营养,扩大玉米粉的应... 玉米作为主食材料其淀粉呈多角形,蛋白质中缺少醇溶谷蛋白,不能形成粘弹性面团,限制了其应用,产品形式较少,口感较粗糙。对玉米粉进行改性处理,使其具有与小麦粉类似的加工性质,从而开发更多的产品,充分利用玉米的营养,扩大玉米粉的应用范围,改善产品的食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粉 面团 品质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对啤酒中高级醇的影响
5
作者 裴佩 河成日 +1 位作者 饶胜其 方维明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43-46,共4页
啤酒中的高级醇是由酵母经糖代谢和氨基酸转化途径产生,它是啤酒中重要的挥发性副产物及风味物质。高级醇的积累量主要受酵母遗传特性和发酵操作条件影响。本文综述了酵母特异性基因、凝聚性、传代数和接种量等对啤酒中高级醇的影响,提... 啤酒中的高级醇是由酵母经糖代谢和氨基酸转化途径产生,它是啤酒中重要的挥发性副产物及风味物质。高级醇的积累量主要受酵母遗传特性和发酵操作条件影响。本文综述了酵母特异性基因、凝聚性、传代数和接种量等对啤酒中高级醇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醇 酵母 啤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酸面团中细菌与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0
6
作者 刘同杰 李云 +4 位作者 吴诗榕 金乐天 张国华 杨浣漪 何国庆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4-120,148,共8页
为进一步描述我国传统面食发酵剂的理化性质和菌落组成,收集了北方地区6份发酵剂样品,测定了其酸度和菌落总数,并对分离、纯化、初筛后得到的75株细菌和60株酵母菌进行了测序鉴定。结果显示,样品pH值范围为3.73~5.46,总滴定酸度为8.3~19... 为进一步描述我国传统面食发酵剂的理化性质和菌落组成,收集了北方地区6份发酵剂样品,测定了其酸度和菌落总数,并对分离、纯化、初筛后得到的75株细菌和60株酵母菌进行了测序鉴定。结果显示,样品pH值范围为3.73~5.46,总滴定酸度为8.3~19.8 mL;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计数结果分别为8.35±0.07~9.75±0.12 Log cfu/g,6.31±0.22~8.68±0.04 Log cfu/g。鉴定出包括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旧金山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nfranciscensis)在内的乳酸菌8种;酵母菌4种,其中优势菌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其他细菌6种,主要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地衣芽孢杆菌(B.licheniformis)和醋杆菌。结果表明,我国传统面食发酵剂菌相复杂,以酵母菌和乳酸菌为主,还包括芽孢杆菌、醋酸杆菌在内的多种其他细菌,甚至可能含有致病菌。通过比较细菌和酵母在不同酸面团样品中的分布,发现不同来源样品的微生物种类组成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面团 菌相分析 16S/26S rDNA测序 生物多样性 系统发育树
原文传递
灰树花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和胞内多糖培养基及条件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杨浣漪 崔美林 +1 位作者 金成日 何国庆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98,共9页
对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和胞内多糖的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麸皮。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同时建立产酶活力和胞内多糖随葡萄糖和麸皮含量变化的二次回归方程... 对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和胞内多糖的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麸皮。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同时建立产酶活力和胞内多糖随葡萄糖和麸皮含量变化的二次回归方程,得到灰树花发酵最优培养基组成(g/L):葡萄糖27.83,麸皮35.57,KH_2PO_43,MgSO_4 1.5,VB_1 0.05,在此条件下生物量、胞内多糖含量及β-葡萄糖苷酶活力分别达到1.397 g/100m L,2.176 g/L和22.177 U/100 mL,比优化前分别提高1.9,0.75倍和2.71倍。研究灰树花液体发酵培养过程中初始pH、接种量、温度、转速、接种种龄和发酵时间等发酵条件对产酶活力和胞内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灰树花发酵的最适初始pH为5.0,接种量10%,选取培养7 d的种子液,25℃,180 r/min振荡培养7 d即可结束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树花 液体发酵 Β-葡萄糖苷酶 胞内多糖 响应面 发酵条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