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4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内涵、结构与发展
1
作者 刁爱梅 陈思含 李宪印 《数字教育》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向智能化方向演进,智能教育素养成为智能时代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素养,探讨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结构及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对智能教育素养进行概念澄清与内涵阐释,明晰师范生智能教育素... 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向智能化方向演进,智能教育素养成为智能时代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素养,探讨智能教育素养的内涵、结构及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对智能教育素养进行概念澄清与内涵阐释,明晰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是集智能教育态度、智能教育知识、智能教育思维、智能教育能力为一体的综合素养。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发展导向、跨界交叉的构建逻辑,绘制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模型。最后,从政策导向、多方育人、主体发展、技术赋能4个维度出发,提出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师范生专业发展和未来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智能教育素养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范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怀春 杨昭宁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81-381,共1页
关键词 师范大学生 学业自我概念 差异性 学业成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首届女大学生的教育生活史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姜丽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9期64-67,共4页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国人自办、也是国立的女子高等教育学府,它的创立标志着国人的女性观及其由崭新的两性角色和性别关系所构建的社会观的转变。其所培养的第一届女大学生即在这一转变中产生,并且直接参与、见证...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国人自办、也是国立的女子高等教育学府,它的创立标志着国人的女性观及其由崭新的两性角色和性别关系所构建的社会观的转变。其所培养的第一届女大学生即在这一转变中产生,并且直接参与、见证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代性转型。为此,通过对这部分女大学生教育生活史的微观考察,无疑为我们把握和审思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中国早期现代性转型中的功能与作用打开一扇窗口。鉴于相关研究的薄弱和边缘化,这一研究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女大学生 教育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综合性大学办师范教育的背景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廷柱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2000年第6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办学改革 师范教育 办学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数字化何以成为国家战略——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5
作者 王怀旭 胡钦晓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3,I0003,共13页
多源流理论对分析高等教育数字化何以成为国家战略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问题源流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生成动因,凸显了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诉求变化、疫情与逆全球化等焦点事件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数字化的现实困境等关键问题;政策源流是高等教... 多源流理论对分析高等教育数字化何以成为国家战略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问题源流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生成动因,凸显了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诉求变化、疫情与逆全球化等焦点事件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数字化的现实困境等关键问题;政策源流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逻辑支点,强调了学界研究成果的理论逻辑、国内其他领域的实践逻辑、国外高等教育的经验逻辑以及教育变革发展的技术逻辑的支撑作用;政治源流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动力起点,包括政府执政理念的势能驱动、国民情感立场的民意积聚以及教育利益主体的诉求表达等动力要素。在三种源流动态嵌入汇聚的基础上,政策倡导者凭借成熟契机,成功开启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之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数字化 多源流理论 教育战略 教育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技术化重塑与教育应对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姿铭 谭维智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4,共10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引发了人们对学习变革的热议。通过介入学习者与世界的互动关系,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习的重塑使得知识转向一种后人类知识,引发了学习内容的意义重组,机器他者的出现拓展了学习活动的关系,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及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引发了人们对学习变革的热议。通过介入学习者与世界的互动关系,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习的重塑使得知识转向一种后人类知识,引发了学习内容的意义重组,机器他者的出现拓展了学习活动的关系,学习者的身体技术由意义转化向意义赋予更迭。但技术对学习的重塑并不允诺学习善的达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习的重塑存在着学习内容意义建构的失序与同质化、学习过程的无他者与个性化的同一性困境、学习者世界的符号化置换与“感”“知”失衡的潜在风险。对此,面对学习的技术化重塑,教育需要保卫规范性,在教育的训练中培养理性的自主;关注差异性,在教育中培养回应他者的能力;回归生命性,发展本源性的身体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技术重塑学习 知识学习 人机关系 身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阜孔氏家族的经学教育及其近代转型
7
作者 任炜华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曲阜孔氏家族有“诗礼传家”的家学渊源,家族教育长期以经学教育为中心。科举制度产生之后,形成了科举与经学共生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孔氏族人还是衍圣公皆以经学为中心展开教育。近代以来,因科举废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这种稳固的教育模... 曲阜孔氏家族有“诗礼传家”的家学渊源,家族教育长期以经学教育为中心。科举制度产生之后,形成了科举与经学共生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孔氏族人还是衍圣公皆以经学为中心展开教育。近代以来,因科举废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这种稳固的教育模式开始瓦解,孔氏后裔为寻求出路,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清末新政时期,以衍圣公府为代表的孔氏家族带领族人及乡绅在曲阜发起兴学运动。与孔氏家族密切相关的新式学堂开设的课程兼顾中西,末代衍圣公所受教育也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孔氏家族经学教育模式被逐步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氏家族 经学教育 近代教育的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人才需求背景下学校教育供给变革研究
8
作者 孟志远 李永梅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8,共4页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呼唤新质人才并为其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时域与场域,面向新质人才需求的学校教育供给变革成为教育的基础性命题。当前面向新质人才需求的学校供给变革存在“传统型”供给主体与“新质型”主体需求、“标准化”供给内...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呼唤新质人才并为其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时域与场域,面向新质人才需求的学校教育供给变革成为教育的基础性命题。当前面向新质人才需求的学校供给变革存在“传统型”供给主体与“新质型”主体需求、“标准化”供给内容与“个性化”内容需求、“统一性”供给方式与“数智化”方式需求之间的矛盾。鉴于此,提出面向新质人才需求的学校教育供给遵循从“人类教师主体”到“人机智能联合主体”、从“统一与他主内容”到“开放与自主内容”、从“前置性预设方式”到“发展性按需方式”的变革理路,以期为学校教育供给变革与新质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育供给变革 新质人才需求 新质生产力 新质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命离场到在场:智能技术与教育争持的哲学省思
9
作者 于英姿 胡凡刚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5,共6页
人类生命伴随智能技术与教育互联互通的新浪潮流动并生成着,但其中也隐喻着智能技术“遮蔽”事实与教育“去蔽”需要之间的争持。为探析智能技术与教育的现时境况,致达生命的有意义在场,有必要审慎回望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哲学起点和嬗变逻... 人类生命伴随智能技术与教育互联互通的新浪潮流动并生成着,但其中也隐喻着智能技术“遮蔽”事实与教育“去蔽”需要之间的争持。为探析智能技术与教育的现时境况,致达生命的有意义在场,有必要审慎回望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哲学起点和嬗变逻辑,剖释两相争持下引发生命离场的根由,并探讨两者如何实现互构共生以激发生命在场。智能技术与教育争持所引发的困境体现在工具理性钳制着教育灵魂,教育自缚阻拦着技术赋能并且消铄了生命价值。智能技术与教育联袂的终极价值在于生命在场的实现,须在和合共生中推进人机共生的思想跨越、调节学以成人的实践时差、体悟人之“至诚”的生命本真,以“致良知”的人生境界回应教育现实中的意义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技术 智能技术 工具理性 生命本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机器驱动的教育学知识生产及其中国化
10
作者 李永梅 谭维智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共10页
在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转型已成为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融合、共同推动教育学知识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智能机器已参与到教育研究的全流程,并基于组合技术与机器机理实现了教育学知识的机器生产,形成了区别于... 在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转型已成为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融合、共同推动教育学知识体系发展的新趋势。智能机器已参与到教育研究的全流程,并基于组合技术与机器机理实现了教育学知识的机器生产,形成了区别于人类的教育学知识生产模式。在此背景下,教育研究者应当借助机器的研究能力,“负责任”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弥补机器研究限度,“关怀性”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发展高阶研究能力,“高质量”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引导机器研究方向,“反思性”地进行教育学知识生产。在智能机器的驱动下,教育学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型使人与机器构成复合智能的教育研究共同体,形成了数字化的教育问题域与教育学新知识,创新了教育现实数据转换、教育世界虚拟镜像、教育知识链接生成三种模式下的知识生产方式。鉴于此,中国教育学人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知识生产范式并推动“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为标准”的自主知识生产,进而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实现中国教育学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知识生产 教育研究 智能机器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基于2024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分析
11
作者 张家辉 沈琰琰 庄文虹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共4页
本文通过分析2024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发现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热点包括重大主题教育进地理课程教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及评价、注重地理学科逻辑的教学、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 本文通过分析2024年《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发现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热点包括重大主题教育进地理课程教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及评价、注重地理学科逻辑的教学、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地理教学、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和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等。本文认为地理教育今后需深化初中地理新教材的变化与教学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地理试题命制技术、地理教师学科素养的发展机制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地理教育 研究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与具身德育的契合性探微
12
作者 许杰 唐爱民 王豪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21-126,共6页
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关心他人、有能力爱人同时也值得别人爱的人,重视德育的情境性、人本性、实践性是其理论的突出特点。为克服德育实践中存在的离身化、形式化的缺陷,以身体参与、心理认知与道德情境相融合... 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关心他人、有能力爱人同时也值得别人爱的人,重视德育的情境性、人本性、实践性是其理论的突出特点。为克服德育实践中存在的离身化、形式化的缺陷,以身体参与、心理认知与道德情境相融合为典型特点的具身德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德育实践发展的重要方向。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和具身德育在本质目标、情感价值与实践主张方面具有较高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启示在实践中须更新德育观念,关注学生道德的全面发展;创设德育情境,激发学生道德情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引导学生自觉践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尔·诺丁斯 关怀教育理论 具身德育 契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的教育求索:法国“新公民与道德教育”政策生成的多源流考疏
13
作者 杨宁霞 唐爱民 《法国研究》 2025年第1期98-112,共15页
为解决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法国自2015年起实施“新公民与道德教育”。此政策的生成是多条源流汇聚耦合的结果:问题源流汇聚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政策萌发的基础;政策源流汇聚精英群体与社会民众的思想主张和吁求,体现政策建议的修缮过... 为解决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法国自2015年起实施“新公民与道德教育”。此政策的生成是多条源流汇聚耦合的结果:问题源流汇聚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政策萌发的基础;政策源流汇聚精英群体与社会民众的思想主张和吁求,体现政策建议的修缮过程;政治源流汇聚社会党的意志与执政方式,为政策的制定预设良好的政治环境。2015年接连的突发事件开启“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政策之窗”,三条源流值此汇聚,新政策由此诞生。深度分析这一过程可以探赜法国以社会治理为指向的教育政策生成逻辑,从而为我国社会的有效治理提供教育政策维度的参照和审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 社会问题 “新公民与道德教育”政策 多源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前教育师范生实习阶段专业成长的内在心理过程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顾慧 张雨强 王丽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5-47,共13页
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经历8周实习期的97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96份有效问卷,使用文本分析法研究了970份反思性日志。结果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阶段总体上经历... 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经历8周实习期的97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96份有效问卷,使用文本分析法研究了970份反思性日志。结果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习阶段总体上经历了观察期、混乱期、调适期与稳定期4个子阶段,其中观察期约5天,观察的重点依次是一日安排、幼儿情况、课堂教学;混乱期约7天,让师范生感觉最为混乱的依次是班级管理、集体教学、个别教育、职业失望;调适期约9天,主要求助对象依次为幼儿园指导教师、自己、父母;稳定期约15天,师范生开始感觉自己能够在课堂教学、个别教育、班级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为更好地促进师范生在实习阶段的专业成长,高校应重视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的实践环节,特别是高校指导教师应实现对师范生的"伴随式成长",同时应重视幼儿园指导教师作为师范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此外,师范生自己也应做好实习准备,努力养成批判性反思的良好专业发展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师范生 学前教育专业 专业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院化教育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兼论教育学者的学术使命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元涛 杨昌勇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8,共4页
教育研究的学院化意味着学术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也意味着专业生活的科层化。学院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学的繁荣,但也同时造成了学术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割裂;科层化的管理模式、僵化的学术评价机制以及教育学者“以学术为... 教育研究的学院化意味着学术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也意味着专业生活的科层化。学院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学的繁荣,但也同时造成了学术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割裂;科层化的管理模式、僵化的学术评价机制以及教育学者“以学术为业”的生存方式,直接影响了教育理论的解释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使教育学的发展面临困境。走出教育学困境的出路是:跨越生存边界,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达成理性共识;变革评价机制,促进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化。更重要的是,教育学者应当对自身的学院化生存方式具有一种批判性警觉,并因此而增强学养,在体制与自身发展之间谋求一种合理的“博弈”,实现教育学的规范化、理性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院化 科层制 教育学者 学术使命 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15
16
作者 孔伟 武文玉 《继续教育研究》 2008年第11期106-107,共2页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设实效性的教育课程、重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设实效性的教育课程、重视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并提高其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心理实验教学中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探索 被引量:3
17
作者 欧阳虹 张峰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2年第1期55-59,共5页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现代素质教育理论中的新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结合心理实验教学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心理实验 实验教学 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发展的困惑及其对策 被引量:5
18
作者 有宝华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1999年第2期18-21,共4页
“文化大革命”中曾因其科学性受怀疑而一度被削砍的教育学专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而得以新生并实现了质的飞跃。二十年来,它不仅为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队伍输送了大批生力军,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缓解了我国教育... “文化大革命”中曾因其科学性受怀疑而一度被削砍的教育学专业,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而得以新生并实现了质的飞跃。二十年来,它不仅为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队伍输送了大批生力军,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缓解了我国教育学专业教师短缺的供求矛盾并有力地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专业 师范院校 职前教师 培养方向 师范教育 联合培养 教育理论素养 研究生入学考试 性教育 毕业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农村社区学院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延泉 蒋广场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38,共2页
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它不仅不能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反而成为农村实现现代化的“瓶颈”。而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启迪我们找到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一举多得”的农村社区学院。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困境 农村社区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院(区)制改革的悖谬与反思 被引量:2
20
作者 广少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3,共5页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大学院(区)制改革试行不久即被废止。企望民主却呈现专制,推重学术却催生学阀,谋求独立却依恃政府,欲行简约却终至繁杂,是改革实践中的几大悖谬;制度依赖严重、建立成本高昂、改革条件不足,是改革失败的理论原因。制...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大学院(区)制改革试行不久即被废止。企望民主却呈现专制,推重学术却催生学阀,谋求独立却依恃政府,欲行简约却终至繁杂,是改革实践中的几大悖谬;制度依赖严重、建立成本高昂、改革条件不足,是改革失败的理论原因。制度废立、当慎其事,新旧之制、衔接甚须,新制初立、配套应予,是反思此次改革所得到的几大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院 大学区 悖谬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