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生物技术》本科生课程教学研究初探 被引量:6
1
作者 朱建华 于荣敏 《食品与药品》 CAS 2011年第11期449-450,共2页
本文主要从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方面阐述了设置本科生课程《中药生物技术》的指导思想、教学体会与心得。
关键词 中药生物技术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生物技术》教学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朱建华 訾佳辰 于荣敏 《食品与药品》 CAS 2016年第6期421-423,共3页
中药生物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解决中药理论与生产中某种具体问题为目的的交叉学科。本文阐述了案例式教学法在中药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并结合本研究所的科研课题,探讨了在《中药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引... 中药生物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解决中药理论与生产中某种具体问题为目的的交叉学科。本文阐述了案例式教学法在中药生物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并结合本研究所的科研课题,探讨了在《中药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中药生物技术研究新进展、教师与学生角色转换、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生物技术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MS/MS技术分析中药瓦楞子中发挥免疫调节活性的蛋白质类成分 被引量:4
3
作者 石慧 李春磊 +4 位作者 曾展灏 李欣玥 赵瑞琪 朱建华 于荣敏 《食品与药品》 CAS 2022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分析海洋中药瓦楞子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类成分。方法采用水煎煮和乙酸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瓦楞子中活性蛋白质类成分;利用RAW264.7巨噬细胞检测瓦楞子提取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运用瓦楞子转录组测序构建的瓦楞子转录组数据库,... 目的分析海洋中药瓦楞子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类成分。方法采用水煎煮和乙酸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瓦楞子中活性蛋白质类成分;利用RAW264.7巨噬细胞检测瓦楞子提取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运用瓦楞子转录组测序构建的瓦楞子转录组数据库,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分析瓦楞子提取组分的蛋白质类成分;利用GO/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瓦楞子提取组分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类成分。结果得到2个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蛋白质类组分WLZP-1和WLZP-2,其对小鼠RAW264.7细胞均无明显细胞毒性,并能促进RAW264.7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其中,WLZP-1活性优于WLZP-2。同时,分别从WLZP-1和WLZP-2组分中鉴定了276和175个蛋白质类成分。WLZP-1和WLZP-2组分中蛋白质类成分主要由参与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过程的蛋白多肽组成。WLZP-1和WLZP-2组分均具有多个蛋白质类成分参与人源免疫系统及信号传导的功能。结论从瓦楞子两种免疫调节活性组分WLZP-1和WLZP-2中分别发现8个和7个参与人源免疫系统的蛋白质类成分,本研究为发现活性新蛋白多肽及中药瓦楞子免疫调节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新的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楞子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免疫调节 蛋白质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晶晶 陈飞飞 +2 位作者 宋丽艳 朱建华 于荣敏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0-14,共5页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主要通过阻滞肿瘤细胞周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发挥抗肿瘤作用,其对有关信号通路的影响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兴趣。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者致...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主要通过阻滞肿瘤细胞周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发挥抗肿瘤作用,其对有关信号通路的影响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兴趣。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者致力于新型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与开发,以期发现具有更好疗效的化合物。此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逆转肿瘤耐药性的研究也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对最近5年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研究进行了述评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青蒿素衍生物 抗肿瘤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抗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黎心灵 黄维娟 +4 位作者 陈飞飞 宋丽艳 朱建华 于荣敏 胡绪乔 《食品与药品》 CAS 2024年第4期380-384,I0004,I0005,共7页
三氧化二砷(As_(2)O_(3))最初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而被研究者关注,而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As_(2)O_(3)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血管生成、靶向作用于肿瘤干细胞以及逆转... 三氧化二砷(As_(2)O_(3))最初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而被研究者关注,而后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As_(2)O_(3)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抑制血管生成、靶向作用于肿瘤干细胞以及逆转肿瘤细胞的化疗耐药性等。本文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As_(2)O_(3)抗肿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抗肿瘤活性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抗肿瘤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琴叶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畅 胡显镜 +3 位作者 宋丽艳 戴卫波 于荣敏 彭伟文 《食品与药品》 CAS 2020年第2期148-153,共6页
目的琴叶榕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含多种化学成分,在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活血通经的功效。本文综述了琴叶榕的提取方法、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可为琴叶榕的深入研究与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琴叶榕 提取 分离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物转化青蒿酸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朱建华 于荣敏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利用转基因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毛状根对青蒿酸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分离鉴定其转化产物。方法何首乌毛状根预培养7 d,投入青蒿酸,培养2 d,终止反应,利用TLC和GC-MS对转化产物进行检测,利用硅胶柱、ODS反相柱和Sephadex LH-20... 目的利用转基因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毛状根对青蒿酸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分离鉴定其转化产物。方法何首乌毛状根预培养7 d,投入青蒿酸,培养2 d,终止反应,利用TLC和GC-MS对转化产物进行检测,利用硅胶柱、ODS反相柱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转化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技术鉴定转化产物的化学结构。结果青蒿酸在何首乌毛状根中发生了转化反应,经GC-MS检测可生成多种青蒿素类化合物。分离鉴定了2个转化产物:异青蒿内酯(1)和3β-羟基青蒿酸(2),利用GC-MS鉴定了另外2个转化产物:去氧青蒿素B(3)和青蒿内酯(4)。结论本实验首次利用转基因植物器官对青蒿酸进行生物转化研究,得到3个青蒿素类化合物和1个羟基化产物。该研究一方面填补了转基因植物器官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的空白,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的化合物转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毛状根 生物转化 青蒿酸 青蒿内酯 3β-羟基青蒿酸
原文传递
大孔树脂吸附–交联法固定脂肪酶 被引量:9
8
作者 钱明华 张继福 +4 位作者 张云 孙爱君 于荣敏 朱建华 胡云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3-110,共8页
【目的】为基于大孔树脂吸附结合环氧交联剂交联法固定脂肪酶等工业用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大孔树脂吸附,而后环氧交联剂交联的方法进行脂肪酶的固定化,研究各因素对吸附–交联固定化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制... 【目的】为基于大孔树脂吸附结合环氧交联剂交联法固定脂肪酶等工业用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大孔树脂吸附,而后环氧交联剂交联的方法进行脂肪酶的固定化,研究各因素对吸附–交联固定化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制备固定化酶并考察其稳定性。【结果】筛选出大孔树脂HPD750为载体,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吸附温度45℃,给酶量60 mg·g–1,交联温度30℃,交联时间12.5 h,pH6.36,交联剂体积分数为0.7%。由上述条件制备所得的固定化酶活力为565.31 U·g–1,酶活力回收率为32.16%。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均有明显提升;连续操作10次,固定化酶活力仍保留34.86%,操作稳定性较好;4℃条件下储存30 d,固定化酶活力仍保留64.81%。【结论】大孔树脂HPD750为载体,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制备的固定化脂肪酶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均得到显著提升,且具有良好的操作及储存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大孔树脂 环氧交联剂 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固定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蛋白:肿瘤治疗的新视角 被引量:5
9
作者 许雅芳 宋丽艳 +1 位作者 张章 于荣敏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4,共4页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能够形成缝隙连接通道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细胞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通道。而对于缝隙连接蛋白本身,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甚至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缝隙连接蛋白在多种肿...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能够形成缝隙连接通道进行细胞间通讯,这是细胞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通道。而对于缝隙连接蛋白本身,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甚至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缝隙连接蛋白在多种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表达水平的差异,并能与体内多种和细胞周期或肿瘤形成相关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其自身也涉及多种调节与被调节机制。本文主要从缝隙连接蛋白与肿瘤形成和发展的关系,缝隙连接蛋白的基本作用机制以及其在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肿瘤治疗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蛋白 间隙连接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NY-2中抗肿瘤活性相关蛋白成分的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嵘晔 李春磊 +2 位作者 朱建华 王欢 于荣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1-469,共9页
目的:鉴定海洋中药魁蚶(JNY-2)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的蛋白成分.方法:运用JNY-2转录组测序reads,de novo组装unigenes,构建JNY-2转录组数据库;通过液质联用技术联合转录组数据,对分离得到的JNY-2活性蛋白组分JNY-2-1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物质... 目的:鉴定海洋中药魁蚶(JNY-2)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的蛋白成分.方法:运用JNY-2转录组测序reads,de novo组装unigenes,构建JNY-2转录组数据库;通过液质联用技术联合转录组数据,对分离得到的JNY-2活性蛋白组分JNY-2-1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分析鉴定.结果:通过对海洋中药JNY-2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42 280 214条reads,de novo组装后得到132 025个unigene,构建了JNY-2转录组ORF数据库;对JNY-2抗肿瘤活性蛋白组分JNY-2-1进行LC-MS/MS分析,产生了574 120个MS/MS二级质谱图谱,与JNY-2 (ORF)数据库比对吻合且因假发现率(FDR)≤1%的有9 101个MS/MS光谱;鉴定得到特征肽段2 381个,最终在活性组分JNY-2-1中鉴定了516个蛋白成分,包含调控生物进程的功能性蛋白和细胞构成蛋白,但无毒素类蛋白成分.结论:从JNY-2抗肿瘤活性蛋白组分JNY-2-1鉴定得到516个蛋白成分,为活性新蛋白的发现及海洋中药JNY-2抗肿瘤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魁蚶 蛋白质组学 抗肿瘤 蛋白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LX-120固定化脂肪酶 被引量:1
11
作者 钱明华 王云鹏 +4 位作者 张云 孙爱君 于荣敏 朱建华 胡云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2-409,共8页
目的:探究国产环氧树脂LX-120固定化脂肪酶的工业化应用潜力.方法:使用环氧树脂LX-120对脂肪酶进行共价固定化研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固定化条件并考察了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结果: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30℃,p H 6.... 目的:探究国产环氧树脂LX-120固定化脂肪酶的工业化应用潜力.方法:使用环氧树脂LX-120对脂肪酶进行共价固定化研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固定化条件并考察了固定化酶的操作稳定性.结果: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30℃,p H 6. 5,给酶量600 U.由上述条件制备所得的固定化酶酶活为(357. 03±7. 09) U/g,酶活回收率高达95. 42%.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均有明显提升.连续反应10次,固定化酶的酶活仍保留64. 21%,操作稳定性较好; 4℃下储存30 d,固定化脂肪酶仍保留78. 14%的活力.结论:环氧树脂LX-120在脂肪酶等工业酶的固定化技术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共价固定化 脂肪酶 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江琦 黄煜文 +1 位作者 朱建华 于荣敏 《生命的化学》 CAS 2024年第7期1281-1290,共10页
青蒿素(artemisinin,ART)是一种含有独特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目前治疗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其他多种药理作用。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为0.01%~0.80%,且传统提取工艺得率很低,成本较高... 青蒿素(artemisinin,ART)是一种含有独特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目前治疗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其他多种药理作用。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为0.01%~0.80%,且传统提取工艺得率很低,成本较高。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致力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以及代谢工程的研究,以提高青蒿素的产量。然而,由于青蒿素终端生物合成途径尚未被解析,目前青蒿素仍主要来源于植物提取,与传统的生产方法相比,以生物反应器大规模生产青蒿素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替代方法。本文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异源合成、转录因子及其代谢调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绿色、高效生产青蒿素提供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生物合成 转录因子 异源合成
原文传递
印楝种子中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小锋 代冬梅 +4 位作者 于荣敏 宋丽艳 朱建华 樊晓娜 訾佳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7-543,共7页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印楝干燥种子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系统分离,得到8个柠檬苦素类化合物。通过与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对比,这些化合物被鉴定为salannin(1),1-detigloyl-1-isobutylsala...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印楝干燥种子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系统分离,得到8个柠檬苦素类化合物。通过与文献报道的波谱数据对比,这些化合物被鉴定为salannin(1),1-detigloyl-1-isobutylsalannin(2),salannol-3-acetate(3),salannol(4),spirosendan(5),1-detigloyloxy-3-deacetylsalannin-1-en-3-one(6),nimbin(7),6-deacetylnimbin(8)。化合物2和5为属内首次分离,并且化合物5为目前发现的唯一1个C环开裂、并与D环形成螺环结构的柠檬苦素。化合物6为新天然产物。在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中,化合物6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白血病细胞(HL-60)具有一定生长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21.61±4.37)和(27.33±5.74)μmol·L^-1;7和8均对HeLa细胞表现出较弱生长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33.15±5.24)和(38.56±6.41)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柠檬苦素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印楝种子中柠檬苦素类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卢小锋 林鹏程 +1 位作者 訾佳辰 樊晓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4864-4873,共10页
采用硅胶柱色谱、Pharm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以及HPLC色谱对印楝干燥种子95%乙醇提取物中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得到15个该类化合物:nimbocinol(1),17β-hydroxynimbo... 采用硅胶柱色谱、Pharm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以及HPLC色谱对印楝干燥种子95%乙醇提取物中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得到15个该类化合物:nimbocinol(1),17β-hydroxynimbocinol(2),1α,3α,7α-triacetylvilasinin(3),7α-benzoyltrichilinin(4),1,3-diacetyl-7-tigloyL^-12-hydroxyvilasinin(5),3-deacetylsalannin(6),1-O-acetyL^-1-detigloylsalannin (7),2’(R),3’-dihydrosalannin (8),2’(S),3’-dihydrosalannin (9),2,3-dihydronimbolide (10),6-homodesacetylnimbin (11),gedunin (12),7-deacetyl-7-epi-dihydrogedunin (13),7-deacetoxy-7α-hydroxygedunin(14)和nimbinene(15)。化合物7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4,8,9,13和14为首次从印楝属中分离得到。在体外抗菌活性筛选中,化合物2对大肠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抑制活性,MIC分别为32,128 mg·L^-1。化合物10对表皮葡萄球菌有中等抑制活性,MIC为64 mg·L^-1。化合物11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有一定抗菌活性,MIC为128 mg·L^-1。化合物15对绿脓杆菌有一定抑菌活性,MIC为128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柠檬苦素 抗菌活性
原文传递
植物平台生产单克隆抗体的优化策略
15
作者 陈子晴 刘德 +1 位作者 于荣敏 朱建华 《生命的化学》 CAS 2024年第7期1205-1215,共11页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作为重组蛋白生物药物,IgG具有广泛的临床适应性。植物平台为治疗性重组蛋白的生产提供了快速、灵活和易于扩展的替代平台,在个性化治疗蛋白的生产和流行性疾病药物开发时期... 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作为重组蛋白生物药物,IgG具有广泛的临床适应性。植物平台为治疗性重组蛋白的生产提供了快速、灵活和易于扩展的替代平台,在个性化治疗蛋白的生产和流行性疾病药物开发时期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单克隆抗体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翻译后修饰途径的影响,植物平台生产的重组单克隆抗体可能存在微观异质性,从而影响抗体的稳定性、生物活性或引起不必要的免疫原性。本文就以下两方面展开综述:植物平台中特异性β-1,2-木糖和核心α-1,3-岩藻糖的消除、β-1,4-半乳糖基化途径的引入和其他糖基化修饰方式的修改等优化策略进展;植物源重组抗体表达体系、培养体系和下游加工方式的优化策略进展,以提高植物源单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生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平台 重组蛋白 单克隆抗体 植物糖工程 生产优化
原文传递
2,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类化合物对转基因何首乌毛状根生长及其二苯乙烯苷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玲 周良彬 +1 位作者 张明华 于荣敏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197-1201,共5页
目的:考察2,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类化合物对何首乌毛状根生长的影响,并研究其对毛状根中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累积的刺激作用。方法:将2,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类化合物在不同的培养时间加入到毛状根中,共培养特定时间后测定其二苯乙烯苷... 目的:考察2,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类化合物对何首乌毛状根生长的影响,并研究其对毛状根中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累积的刺激作用。方法:将2,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类化合物在不同的培养时间加入到毛状根中,共培养特定时间后测定其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及生长量,并通过考察不同浓度和继代次数确定最佳实验条件。结果:加入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最佳时间为预培养第4天,最佳质量浓度为0.025 g.L-1,毛状根的生长量有较大提高,与对照组相比二苯乙烯苷的含量增加4倍左右。结论:2,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类化合物作为一类非生物诱导子能够促进何首乌毛状根的生长及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二氢环戊二烯香豆素 诱导作用 何首乌毛状根 二苯乙烯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