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明市官渡区老年人体重指数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1
作者 易庆华 徐娟 +4 位作者 李爱莲 田林云 桑东丽 熊静 邓昌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22-129,共8页
目的探讨云南省官渡区社区老年人体重指数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联。方法数据来自云南省官渡区2021至2023年社区老年人体检,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表)和体格检查的横断面数据(≥65,n=17352)收集分析。结果在17352名参与者中,该地区... 目的探讨云南省官渡区社区老年人体重指数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联。方法数据来自云南省官渡区2021至2023年社区老年人体检,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表)和体格检查的横断面数据(≥65,n=17352)收集分析。结果在17352名参与者中,该地区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22.31%,女性高于男性,教育程度越高发生率越低,基线时体重过轻、正常、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2.5%、41.9%、40.7%和14.9%,与正常基线BMI组相比,排外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及中风等因素的影响,BMI 25~27.9 kg/m^(2)认知障碍风险最低MMSE值最高、和BMI正常的人群相比风险下降11%、而BMI<18.5 kg/m^(2)和BMI≥28 kg/m^(2)的参与者认知障碍风险增加50%及60%,老年女性BMI>25 kg/m^(2)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高于同体重男性12%、BMI≥28 kg/m^(2)人群高于同体重男性42%。结论昆明市官渡区接受调查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体重过轻和肥胖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高,保持适当的体重特别是BMI在25~27 kg/m^(2)是官渡地区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特别是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体重指数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郑健 李春艳 +1 位作者 马丹 韩剑虹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3期65-70,74,共7页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连续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根据所选溶栓药物的不同分为尿激酶(UK)组33例和阿替普酶(rt-PA)...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连续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根据所选溶栓药物的不同分为尿激酶(UK)组33例和阿替普酶(rt-PA)组116例。根据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溶栓后24小时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升高≥2分或死亡)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和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分析使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结果与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相比,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入院时的随机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入院时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小时颅内出血比例更高,且入院时的随机血糖、入院时NIHSS评分是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的随机血糖、入院时NIHSS评分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因素,静脉溶栓前NIHSS评分高、入院时随机血糖高的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静脉溶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干预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睡眠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容伟 伍新田 +2 位作者 王爱梅 李馨蕊 严勇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年第10期1194-1197,共4页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抑郁状态、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PSD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根据脑卒中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同时配合心理干预,观...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抑郁状态、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PSD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根据脑卒中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同时配合心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帕罗西汀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状态、睡眠质量、认知功能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维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试验(ATMT-A)、数字广度测验(DST)、瞬背词语流畅性测验(VFT)结果、SSR波起始波潜伏期及波幅均明显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PSQI评分、WCST、ATMT-A、DST、VFT结果、SSR波起始波潜伏期及波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够有效改善PSD患者抑郁状态、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及自主神经功能,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干预 帕罗西汀 PSD 睡眠质量 认知功能 自主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平台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容伟 王爱梅 +3 位作者 殷梅 李春艳 李英 程晓亮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病学教学中结合应用网络平台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7年8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进行《神经病学》学习的一个大班120名学生作为观察组,利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另外选取另一大班118人作为对... 目的探讨神经病学教学中结合应用网络平台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7年8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进行《神经病学》学习的一个大班120名学生作为观察组,利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另外选取另一大班118人作为对照组,仅利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2组教学质量。结果观察组学习结束后的考试中病例分析试题知识点错误数为(3.528±0.627)个,P <0.001。对照组病例分析试题知识点错误数为(6.421±0.749)个,P <0.001;观察组学习结束后考试中病例分析试题知识点正确率为85.5%、对照组正确率66.5%,P <0.01;学习结束后观察组112名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83名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为70%,行χ2检验,P <0.001。结论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结合应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可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网络教学 传统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23
5
作者 容伟 熊静 +2 位作者 殷梅 李英 彭银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年第18期76-78,共3页
神经病学作为一门专业的临床学科,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教学中忽略了“育人”,即思政教育,医学生缺乏对价值观、生命及责任的认识,学习目标不完善,容易丧失方向,最终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将思政课融... 神经病学作为一门专业的临床学科,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教学中忽略了“育人”,即思政教育,医学生缺乏对价值观、生命及责任的认识,学习目标不完善,容易丧失方向,最终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将思政课融入专业课中,能够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重视人文关怀,遵守医疗法规和职业道德,对医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及思想道德的升华均有重要作用。为此,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理论素养,深度把握医学生的特质,遵循医学生思想心理接受的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方法,是达到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神经病学 思政教育 医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时唤醒护理对日间嗜睡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蒋旭萍 雷德鸿 +4 位作者 干克娜 廖晓琴 卢知娟 黄萍 付玉云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定时唤醒护理对日间嗜睡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内科20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定时唤醒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觉醒昼夜... 目的探讨定时唤醒护理对日间嗜睡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内科20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定时唤醒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的发生率、NIHSS评分、Glasgow评分及Rankin评分.结果对照组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发生率47.0%,NIHSS评分(平均分)第7日(26.3±2.1)、第14日(22.5±2.3)、第21日(17.4±2.0), Glasgow评分(平均分)第7日(6.3±1.1)、第14日(8.5±1.2)、第21日(11.2±1.0),Rankin评分(平均分)(4.3±0.8);实验组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紊乱发生率10.8%,NIHSS评分(平均分)第7日(21.9±1.8)、第14日(16.2±1.9)、第21日(13.3±1.7),Glasgow评分(平均分)第7日(8.9±0.7)、第14日(10.8±0.6)、第21日(13.6±0.6),Rankin评分(平均分)(2.1±0.3),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时唤醒护理能有效改善日间嗜睡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时唤醒 护理 日间嗜睡 急性脑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式学习模式在神经病学本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熊静 容伟 朱榆红 《医学教育管理》 2018年第6期506-511,共6页
目的研究并评价混合式学习模式在神经病学见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2016学年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见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193人,分为两组。实验组(n=96)采取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神经病学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见习... 目的研究并评价混合式学习模式在神经病学见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2016学年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见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193人,分为两组。实验组(n=96)采取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神经病学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见习,此模式整合了翻转课堂、小组学习、基于病例学习等主动学习形式。对照组(n=97)继续原有的见习教学模式。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通过率和成绩,调查学生对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通过率均优于对照组。学生评价显示,混合式学习模式有助于神经系统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学习。结论混合式学习模式有益于提高神经病学见习收效,得到学生好评,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教育 翻转课堂 混合式学习 小组学习 案例教学 临床本科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生神经病学见习运用PBL结合CBL和RPT教学的探索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婕 李馨蕊 熊静 《医学教育管理》 2021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的神经病学在全科医学学习科目中有重要地位,探索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和角色扮演法(role-playing teaching,RPT)的教学方法在神经病学见习中的应用。方法以昆明医科... 目的神经病学在全科医学学习科目中有重要地位,探索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联合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和角色扮演法(role-playing teaching,RPT)的教学方法在神经病学见习中的应用。方法以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为研究对象,试验组采用PBL联合CBL和RPT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见习教学,见习结束使用Mini-CEX评价学习成效。结果试验组在神经病学临床见习中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临床判断、卫教咨询、组织效能、整体表现等方面能力优于对照组。结论PBL联合CBL和RPT教学,能全面、有效、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临床能力,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学 神经病学 PBL CBL R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邢维昊 张婕 +2 位作者 巫晓宇 刘凤 熊静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0期21-24,共4页
证据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oBDNF)和成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BDNF)通过维持神经元存活、可塑性和调节神经递质,在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炎症反应是神经退行性疾... 证据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oBDNF)和成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BDNF)通过维持神经元存活、可塑性和调节神经递质,在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炎症反应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性驱动因素,影响多个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相关的信号通路。现对proBDNF、mBDNF和神经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了解神经炎症与BDNF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制订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炎症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卢亚凤 殷梅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7-61,共5页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进行OSAS模型复制,复制成功后继续饲养,按饲养时长分为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对照组无特殊处理...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进行OSAS模型复制,复制成功后继续饲养,按饲养时长分为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对照组无特殊处理。每组6只。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LC3(LC3Ⅱ/LC3Ⅰ)、p62、PINK1及Parkin蛋白相对表达量;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线粒体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大鼠模型复制前后最低血氧饱和度和平均血氧饱和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OSAS模型复制成功。与对照组比较,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LC3、LC3Ⅱ/LC3Ⅰ、PINK1及Park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6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4周组LC3、LC3Ⅱ/LC3ⅠPINK1及Park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2周组,p6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2周组(P<0.05);6周组LC3、LC3Ⅱ/LC3Ⅰ、PINK1及Park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4周组,p62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4周组(P<0.05)。透射电镜观察,与对照组比较,2周组、4周组和6周组大鼠海马区可见被双层或多层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线粒体自噬体。结论OSAS可致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其自噬程度随饲养时间延长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线粒体自噬 海马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中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蕾 李馨蕊 +2 位作者 王颖 李春艳 朱榆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5-309,共5页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指脑缺血后再恢复血流时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一步加重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与CIRI后的炎症反应密...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指脑缺血后再恢复血流时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一步加重的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近年来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与CIRI后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从CIRI的机制出发,对近年来发现的影响CIRI炎症反应中LncRNA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做一总结,旨在为CIRI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微小RNA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GLT-2抑制剂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蕾 覃诗源 +3 位作者 高爽 杨雅芝 陈钰 王颖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1054-1060,共7页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降糖药可通过抑制肾脏血管对葡萄糖吸收而起到控制血糖作用,同时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脂及减轻体重等功能。本文通过从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 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降糖药可通过抑制肾脏血管对葡萄糖吸收而起到控制血糖作用,同时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脂及减轻体重等功能。本文通过从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作用机制出发,结合既往基础及临床研究报告。对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一简要综述。Diabetes mellitu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protein inhibitors, as a new type of hypoglycemic drugs, can control blood glucose by inhibiting glucose uptake by renal blood vessels, and at the same time inhibit atherosclerosis, lower lipids and reduce body weight.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protein 2 inhibitor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ports of previous basic and clinical studies. The effects of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o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are briefly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立克次体感染合并病毒性脑膜炎报告
13
作者 李蕾 高爽 +1 位作者 覃诗源 王颖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4年第3期141-144,共4页
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主要以发热、焦痂和皮疹为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称立克次体病。该病较少继发神经系统感染。本文报告1例患者以发热伴头痛及焦痂为首发症状,肥达试验阳性且多西环素治疗有效,考虑诊断为立克次体感染,并出现合并脑... 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主要以发热、焦痂和皮疹为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称立克次体病。该病较少继发神经系统感染。本文报告1例患者以发热伴头痛及焦痂为首发症状,肥达试验阳性且多西环素治疗有效,考虑诊断为立克次体感染,并出现合并脑膜炎。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病程、入院检验结果及疾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查阅探讨立克次体感染的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立克次体感染危害的认识,研究立克次体感染合并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特点,制定个性化有效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同时,提高医生对于不明原因发热且伴有头痛和焦痂患者的诊断水平并加强诊疗意识,从而避免临床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膜炎 立克次体感染 多西环素 焦痂 发热 皮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标志物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颖 徐云瑀 +3 位作者 赵智艳 邬蔚琦 周明瑞 缪薇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2期7-15,共9页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可治疗的并发症之一,影响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回归社会的能力。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在PS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归纳与总结炎性反应参与PSD的发病机制、炎症...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可治疗的并发症之一,影响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回归社会的能力。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在PS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归纳与总结炎性反应参与PSD的发病机制、炎症标志物与PSD的相关性,为PSD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is one of the common and treatable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 affecting the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the ability to return to society. Immune response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SD.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volved in PS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PSD, so a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SD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炎症因子 发病机制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心脏综合征的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15
作者 许梦媛 李寒梅 赵新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74-1376,共3页
卒中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第三大死亡加致残原因,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占所有脑卒中病因的62.4%~([1])。AIS后心脏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一直是脑卒中领域的重点及难点。研究显示... 卒中是全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第三大死亡加致残原因,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占所有脑卒中病因的62.4%~([1])。AIS后心脏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一直是脑卒中领域的重点及难点。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生后4周内,超过27%的患者出现心脏并发症,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房颤动、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Takotsubo综合征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卒中心脏综合征 并发症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液学生物标志物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徐云瑀 赵智艳 +2 位作者 尚正福 张颖 缪薇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6期227-234,共8页
卒中后肺部炎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影响卒中患者预后与结局,由于临床早期识别SAP较为困难,因此,需要积极探索便捷、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以期早期识别SAP高风险患者,并尽快采用合理的治疗手段,避免卒中结局恶化。卒... 卒中后肺部炎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影响卒中患者预后与结局,由于临床早期识别SAP较为困难,因此,需要积极探索便捷、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以期早期识别SAP高风险患者,并尽快采用合理的治疗手段,避免卒中结局恶化。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是SAP的最主要发病原因。中风在大脑中产生强大的炎症联级反应,脑损伤后机体为保护脑组织进一步炎症损害,引起的免疫抑制减少炎症反应,细胞免疫功能快速持续下降,单核细胞和Th1细胞失活,Th介导的淋巴细胞减少,脾脏、胸腺和淋巴结免疫细胞凋亡增加,增加感染的风险。基于炎症免疫反应学说,越来越多的血液学生物标志物被发现与SAP的发生及进展密切相关,与传统的血液学感染指标,如CRP、PCT等比较,新型血液学生物标志物NLR、MLR、PLR、SII及T细胞亚群等具有简单易获得、可重复检测、更客观准确等优点。本文就新型血液学生物标志物对SAP的作用影响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早期预测及诊断SAP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相关性肺炎 生物标志物 免疫抑制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赵智艳 徐云瑀 +2 位作者 尚正福 张颖 缪薇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5期1700-1707,共8页
应激性高血糖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中较为常见,应激性高血糖会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出血转化、神经功能恶化、功能恢复不良,甚至死亡的风险,但应激性高血糖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将围绕急性缺血性卒... 应激性高血糖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中较为常见,应激性高血糖会增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出血转化、神经功能恶化、功能恢复不良,甚至死亡的风险,但应激性高血糖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将围绕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应激性高血糖的成因、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损伤及保护作用、应激性高血糖的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性高血糖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制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殷梅 朱榆红 +4 位作者 张圣 李燕 李春艳 贾文姬 缪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2,共2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常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这使得OSA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对OSAS与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常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这使得OSA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对OSAS与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等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以进一步明确OSA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和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缺血性脑卒中 发病机制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超敏C反应蛋白 protein OS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 被引量:39
19
作者 丁昱 冯蕾 +3 位作者 张海钟 孙琰 林翠云 韩剑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4例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斑块内有无造影剂增强及增强特征,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斑块峰值强度(PI)、达峰时...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选取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34例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斑块内有无造影剂增强及增强特征,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斑块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增强密度(DE)。结果软斑组及混合斑组造影剂增强比率分别为100.0%(18/18)、85.7%(1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7,P>0.05)。肩部、基底部、尾部增强斑块分别为70.0%、23.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00,P<0.001),增强斑块在各部位分布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肩部>基底部>尾部。增强斑块与部位顺序呈正相关(r=0.404,P<0.01)。软斑组与混合斑组的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9,P>0.05)。软斑组及混合斑组的PI及D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97、12.224,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显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有助于斑块易损性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性反应过程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20
作者 张迪 任长虹 +1 位作者 吉训明 朱榆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83-387,共5页
脑缺血诱导的再灌注损伤是由多种机制参与的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主要包括自由基过度形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内钙超载和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这些因素之间又互相影响,进一步促进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破坏。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炎性反应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