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融合技术引导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中穿刺门静脉的可行性 被引量:7
1
作者 李自恒 赵卫 +4 位作者 胡继红 易根发 潘文秋 万程 王滔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26-530,共5页
目的分析影像融合技术引导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术中穿刺门静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对其中18例以影像融合技术引导穿刺门静脉(融合组),融合术前门静脉增强CT... 目的分析影像融合技术引导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术中穿刺门静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对其中18例以影像融合技术引导穿刺门静脉(融合组),融合术前门静脉增强CT图像和术中腹部Xper-CT图像后,重建3D门静脉图像作为3D路径图,以之引导穿刺;对23例于常规DSA引导下进行穿刺(常规组)。对比组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测量并比较融合3D路径图与直接门静脉造影图像中的门静脉主干纵向和横向误差。结果2组均经由肝静脉成功穿刺门静脉左支并成功施行TIPS,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融合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均低于常规组(P均<0.01)。3D路径图与直接门静脉造影图像之间的门静脉纵向误差为0~9 mm(中位误差2.35 mm),横向误差0~9 mm(中位误差1.50 mm)。融合组18例中,10例(10/18,55.56%)门静脉纵向误差小,5例(5/18,27.78%)纵向误差一般,3例(3/18,16.67%)纵向误差较大;13例(13/18,72.22%)门静脉横向误差小,4例(4/18,22.22%)横向误差一般,1例(1/18,5.56%)横向误差较大。结论影像融合技术引导TIPS术中穿刺门静脉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高血压 门静脉 影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12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继红 王会 +2 位作者 赵卫 易根发 王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63-566,共4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2例患者共21节椎体转移瘤,3节椎体后缘有骨质破坏。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脊髓受压症状(...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2例患者共21节椎体转移瘤,3节椎体后缘有骨质破坏。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脊髓受压症状(2例),所有患者在DSA引导下先行RFA,再行PVP,术后随访4~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患者所需服用止痛药的剂量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程度,并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 h VAS值有所下降,术后3 d明显下降,术后1周和1、3个月症状无复发,VAS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例止痛药用量减少,1例维持原剂量。结论 DSA引导下RF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其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射频消融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DSA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yx胶治愈性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鹏 赵卫 沈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8,共6页
目的介绍Onyx胶治愈性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经验。方法 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4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18例,癫痫发作8例,头痛7例,神经功能障碍5例和偶尔发现2例。根据S-M分级,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4例,Ⅴ级... 目的介绍Onyx胶治愈性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经验。方法 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4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临床表现为颅内出血18例,癫痫发作8例,头痛7例,神经功能障碍5例和偶尔发现2例。根据S-M分级,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4例,Ⅴ级2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Onyx胶液体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22例达到完全栓塞,10例80%~90%栓塞,5例60%~70%栓塞,3例50%左右栓塞。未能完全栓塞的18例中2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痊愈。11例发生并发症,导致1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无死亡病例。6个月后血管造影随访,22例患者完全栓塞。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安全性好,损伤小,Onyx胶适合作为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材料,并能达到较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治愈性栓塞 ONYX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静脉畸形治愈性栓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杨鹏 沈进 赵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5-439,共5页
随着微导管技术及栓塞材料的不断完善,对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血管构筑认识逐渐提高,治愈性栓塞已经成为治疗BAVM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治愈性栓塞BAV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从血管构筑、S-M分级、治疗方法、栓塞材料和并发症预防进... 随着微导管技术及栓塞材料的不断完善,对脑动静脉畸形(BAVM)的血管构筑认识逐渐提高,治愈性栓塞已经成为治疗BAVM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就治愈性栓塞BAVM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从血管构筑、S-M分级、治疗方法、栓塞材料和并发症预防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治愈性栓塞 栓塞材料 并发症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肿瘤的消融治疗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会 胡继红 赵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9-883,共5页
影像导向下消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近年该技术逐渐应用到骨肿瘤的治疗。消融治疗能有效缓解肿瘤引起的疼痛,为临床失去外科手术的骨肿瘤患者提供了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本文从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高强度能量聚焦... 影像导向下消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种实体肿瘤的治疗。近年该技术逐渐应用到骨肿瘤的治疗。消融治疗能有效缓解肿瘤引起的疼痛,为临床失去外科手术的骨肿瘤患者提供了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本文从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高强度能量聚焦消融以及冷冻消融治疗骨肿瘤的原理、应用范围、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射频消融 微波消融 高强度聚焦超声 冷冻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颈部及颅内血管检查和介入治疗中应用研讨 被引量:3
6
作者 石潆 宋凯 赵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7-181,共5页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是将光学相干技术与激光扫描共焦技术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断层成像技术,自1995年诞生以来广泛应用于全身各器官及肿瘤的检查、治疗中;其分辨率、灵敏度高,被称为"光学活检"。本文就OCT的临床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是将光学相干技术与激光扫描共焦技术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断层成像技术,自1995年诞生以来广泛应用于全身各器官及肿瘤的检查、治疗中;其分辨率、灵敏度高,被称为"光学活检"。本文就OCT的临床应用作综合回顾,并探讨其应用于颈部及颅内血管检查及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颈动脉 颅内动脉 介入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CT灌注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附2例报道)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渝晖 杨亚英 +2 位作者 王筱莉 陆琳 吴岩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48-450,共3页
淋巴结外淋巴瘤大多发生于咽淋巴环、胃肠道和纵隔等部位,发生于甲状腺的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少见,临床上常难与其他甲状腺恶性肿瘤鉴别。笔者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例经临床和病理学证实的PTL,对其CT... 淋巴结外淋巴瘤大多发生于咽淋巴环、胃肠道和纵隔等部位,发生于甲状腺的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少见,临床上常难与其他甲状腺恶性肿瘤鉴别。笔者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例经临床和病理学证实的PTL,对其CT灌注特点与病理表现作一对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对活体动物肢体长骨的损毁情况 被引量:2
8
作者 王会 赵卫 +1 位作者 胡继红 易根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9-222,共4页
目的通过对活体猪胫骨的骨端和骨干进行射频消融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探讨其对活体长骨的损毁效果,为骨肿瘤的临床RFA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取活猪3头,麻醉下行胫骨的骨干、骨端RFA,于RFA后即刻处死动物,获取骨干... 目的通过对活体猪胫骨的骨端和骨干进行射频消融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探讨其对活体长骨的损毁效果,为骨肿瘤的临床RFA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取活猪3头,麻醉下行胫骨的骨干、骨端RFA,于RFA后即刻处死动物,获取骨干、骨端标本,观察RFA对骨端、骨干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的损毁情况。结果肉眼观察RFA灶见中部为灰白色、椭圆形的凝固性坏死区,周围呈灰褐色的出血充血带,外围为正常组织区。骨端松质骨RFA灶坏死面积平均为(4.08±0.73)cm2,最大为5.24 cm2;骨干骨髓RFA灶坏死面积平均为(7.58±1.41)cm2,最大为8.98 cm2。骨端松质骨RFA灶坏死面积小于骨干内骨髓RFA灶坏死面积,二者均小于RFA-Ⅰ型射频肿瘤消融系统标定的RFA坏死面积(软组织内单次RFA)。RFA对骨端及骨干密质骨的直接损毁作用甚微,镜下观察见消融针道旁的密致骨坏死区宽0.01 cm,且紧邻消融灶的密质骨及其周围的肌肉等软组织坏死现象不明显。结论 RFA可以有效损毁松质骨和骨髓组织。RFA对松质骨的直接损毁范围略小于软组织,对骨髓组织的损毁在长骨纵径方向略长于软组织,但对密质骨的直接损毁作用有限。完整的密质骨可以阻挡热量的传导,能有效保护周围重要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射频消融术 长骨 组织切片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认知功能损害脑白质区变化的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红菊 吴艳瑞 +1 位作者 陈伟 白松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3780-3782,共3页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白质区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评估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AD患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AD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用神经心理学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对AD组DTI测定白质的各...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白质区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评估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AD患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AD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用神经心理学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对AD组DTI测定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度(MD)与认知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D患者扣带后部、胼胝体压部白质的FA值显著减低,MD值显著增加(P<0.01),额叶、顶叶、胼胝体膝部白质的FA值减低,额叶白质MD值增加(P<0.05),扣带后部、胼胝体膝部、压部FA、MD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AIS)、AD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显著相关(P<0.01),额、顶叶FA、MD与MMSE、ADAS-Cog相关(P<0.05)。结论脑白质微观结构损伤程度和完整性变化是导致AD病人认知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FA、MD值与AD病情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认知功能损害 白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灌注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雷静 文亮 +1 位作者 吕绍茂 韩丹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86-90,共5页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点,探讨其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34例,前列腺增生65例,行病变中心层面灌注扫描,得到各组PF、PEI、TTP、BV值和TDC曲线,并对各组灌注值进行对比分...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点,探讨其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34例,前列腺增生65例,行病变中心层面灌注扫描,得到各组PF、PEI、TTP、BV值和TDC曲线,并对各组灌注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C各灌注参数的平均值:PF为(32.5±10.86)mL/(min.mg)、PEI为(27.43±10.49)HU、TTP为(22.4±3.29)s、BV为(523.11±257.38)mL/g.与BP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PF>21 mL/(min.mg)PC组数量多于平均PF<21 mL/(min.mg)组,平均TTP<25 s PC组数量明显多于平均TTP>25 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组呈现高灌注、早期强化特点;PF、TTP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对P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注 前列腺癌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Gd-DTPA在2D-MRCP胆囊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磊 高敏 +3 位作者 杨兑明 李庆华 蒋洁智 杨亚英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70-73,共4页
目的应用口服静脉用钆喷酸葡铵(Gd-DTPA)稀释液作为胃肠道阴性对比剂,以提高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图像质量,并比较口服Gd-DTPA前后胆囊管显示率的变化.方法 (1)体内实验:配制不同比例Gd-DTPA稀释液,分别给4组患者服用,口服前后行2D-M... 目的应用口服静脉用钆喷酸葡铵(Gd-DTPA)稀释液作为胃肠道阴性对比剂,以提高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图像质量,并比较口服Gd-DTPA前后胆囊管显示率的变化.方法 (1)体内实验:配制不同比例Gd-DTPA稀释液,分别给4组患者服用,口服前后行2D-MRCP扫描,测量胃腔内液体在各组MRCP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并计算衰减率,选择出最佳配制比例;(2)临床实验:264例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胆石症及胆息肉患者口服最佳配制比例Gd—DTPA稀释液前后行2D-MRCP检查,比较胆囊管的显示变化.结果 (1)口服100m L温水加0.3 m L Gd-DTPA后,胃腔内液体衰减率达98.12%,在2D-MRCP图像上呈现低信号,为本研究的最佳稀释液;(2)264例口服0.3 m L Gd—DTPA稀释液做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中,服药前显示率为68.56%,服药后显示率为9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胃肠道内高信号液体得以抑制,胆囊管显示率明显提高.结论口服适宜配制比例的Gd-DTPA稀释液可明显提高胆囊管的显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 钆喷酸葡铵注射液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胆囊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Gd-DTPA稀释液在2D-MRCP检查中的体内外实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磊 杨亚英 +4 位作者 杨兑明 姜启树 吴艳艳 高敏 赵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79-82,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体内实验研究,筛选出2D-MRCP检查时口服Gd-DTPA稀释液作为胃肠道阴性对比剂的最佳浓度、容量及扫描时间.方法 (1)体外研究:取静脉用Gd-DTPA注射液0.05、0.10、0.15和0.20m L,稀释成浓度分别为0.25、0.50、0.75、1.00 mmo... 目的通过体外、体内实验研究,筛选出2D-MRCP检查时口服Gd-DTPA稀释液作为胃肠道阴性对比剂的最佳浓度、容量及扫描时间.方法 (1)体外研究:取静脉用Gd-DTPA注射液0.05、0.10、0.15和0.20m L,稀释成浓度分别为0.25、0.50、0.75、1.00 mmol/L的溶液各100 m L;另备100 m L温开水作为对照组,行2D-MRCP序列扫描,测量不同浓度对比剂的信号强度及衰减率.(2)体内研究:选取体外实验中显示最佳信号强度及衰减率的Gd-DTPA稀释液作为胃肠道阴性对比剂,配制成50 m L及100 m L二种容量,分别给2组患者口服后4~6 min、9~11 min行2D-MRCP扫描,观察胃及十二指肠内高信号液体的抑制情况及患者服用对比剂后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1)在口服浓度为1.00 mmol/L、容量为100 m L的Gd-DTPA稀释液后9~11 min行2D-MRCP扫描,可完全抑制胃及十二指肠内高信号液体;(2)口服Gd-DTPA稀释液配制简便,口服量少,服用后患者无任何不适反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口服胃肠道阴性对比剂.结论口服适宜浓度、容量的Gd-DTPA稀释液在合适的检查时间行2D-MRCP序列扫描,可有效抑制胃及十二指肠内液体的高信号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钆喷酸葡胺 口服 浓度 容量 检查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若干问题 被引量:4
13
作者 范宏杰 刘利龙 +1 位作者 黄建强 赵卫 《东南国防医药》 2017年第3期285-289,共5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s)有着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免疫调节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更为许多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然而,历经了半个世纪,以MSCs为基础的细胞治疗仍然未能普遍地被接受。文章从MSCs的制备、安全性、有效性、医学伦理和质量... 间充质干细胞(MSCs)有着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其免疫调节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更为许多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然而,历经了半个世纪,以MSCs为基础的细胞治疗仍然未能普遍地被接受。文章从MSCs的制备、安全性、有效性、医学伦理和质量管控等方面综述MSCs在研究中和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安全性 有效性 细胞治疗 成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体猪椎体多极射频消融的热场分布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会 胡继红 +1 位作者 赵卫 王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通过对活体猪椎体进行射频消融(RFA),观察热场分布,探讨RFA时电极针在椎体中的位置与脊髓的安全性关系以及椎体周围有无软组织损伤。方法取2头小型香猪,1头消融2个椎体后即刻取标本制作病理切片;另1头消融10个椎体,每周消融2个椎体... 目的通过对活体猪椎体进行射频消融(RFA),观察热场分布,探讨RFA时电极针在椎体中的位置与脊髓的安全性关系以及椎体周围有无软组织损伤。方法取2头小型香猪,1头消融2个椎体后即刻取标本制作病理切片;另1头消融10个椎体,每周消融2个椎体,完成后第6周取标本制作病理切片。每个椎体消融时按预先设计的测温点测"0"时刻、消融5、10、15、20 min各测温点的温度值。结果各测温点"0"时刻温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消融5 min后电极针尖温度达到90℃以上时,各测温点的温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极针尖及椎体骨质内深1 cm位置的温度在消融5 min后所测得的值明显高于椎体后壁及椎体的骨皮质表面,但各测温点的温度均高于"0"时刻各测温点的温度值。椎体骨质内深1 cm位置的温度在消融5 min后4个记录时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总体上呈渐升过程。椎体后壁及椎体骨皮质表面的温度在消融5 min后4个记录时刻的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椎体行RFA时,椎管内流动的脑脊液及椎体骨质内流动的血液会带走部分热量;骨皮质具有一定的隔热作用,对椎体后壁保持完整的椎体转移性肿瘤RFA治疗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椎体 射频消融 热场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上垂体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凤麟 潘国庆 +4 位作者 何波 金树 苏国苗 何金松 边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例鞍上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对其行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垂体细胞瘤发生于蝶鞍区,光镜下病变见梭形瘤细胞交错呈束状排列,部分区域形成假菊形团样结... 目的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1例鞍上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对其行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垂体细胞瘤发生于蝶鞍区,光镜下病变见梭形瘤细胞交错呈束状排列,部分区域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呈短梭形,部分瘤细胞核轻度异型性,未见明显核分裂。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表达TTF-1、GFAP,Ki-67增殖指数较低。结论垂体细胞瘤是一种良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因其罕见及组织形态学特征不明显,临床易误、漏诊;需与垂体腺瘤、颗粒细胞瘤及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垂体细胞瘤 诊断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呋塞米提高不扩张上尿路排泄性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尿路造影图像质量 被引量:1
16
作者 莫茵 田伟 +3 位作者 孙学进 鲁毅 李颢 顾青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61-564,共4页
目的探讨呋塞米对不扩张上尿路的排泄性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尿路造影(3D-ceMRU)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40例无上尿路扩张的受检者行3D-ceMRU扫描及三维重建,其中20例(呋塞米组)于扫描前1min经静脉注射10mg呋塞米,另20例未给予呋塞米... 目的探讨呋塞米对不扩张上尿路的排泄性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尿路造影(3D-ceMRU)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40例无上尿路扩张的受检者行3D-ceMRU扫描及三维重建,其中20例(呋塞米组)于扫描前1min经静脉注射10mg呋塞米,另20例未给予呋塞米(无呋塞米组)。比较两组3D-ceMRU图像质量,包括显示度、伪影程度及亮度。结果呋塞米组肾盏、肾盂及上、中、下段输尿管3D-ceMRU图像的显示度和亮度均优于无呋塞米组(P<0.01),肾盏及中、下段输尿管3D-ceMRU图像的伪影程度较无呋塞米组轻(P<0.01),两组肾盂及上段输尿管伪影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给予呋塞米能通过增加尿量而减少上尿路内对比剂形成的伪影,增加图像亮度,从而提高不扩张上尿路的3D-ceMRU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尿路造影术 尿道疾病 呋塞米 利尿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球比、门脉右支前间隙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家龙 黄建强 +2 位作者 何波 段楚玮 魏佳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9-12,共4页
目的比较白球比(A/G)、门脉右支前间隙对肝脏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肝纤维化患者98例,肝纤维化分期为S0期25例,S1期25例,S2期15例,S3期15例,S4期18例。采用病理检查及图像分析... 目的比较白球比(A/G)、门脉右支前间隙对肝脏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肝纤维化患者98例,肝纤维化分期为S0期25例,S1期25例,S2期15例,S3期15例,S4期18例。采用病理检查及图像分析、血生化检查等,比较肝纤维化各分期A/G、门脉右支前间隙,并分析其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相关性,建立ROC曲线,分析A/G、门脉右支前间隙对肝纤维化S3、S4期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肝纤维化S1~S4期患者A/G值低于S0期,门脉右支前间隙高于S0期(P<0.05);肝纤维化S4期患者A/G值低于S0期(P<0.05);肝纤维化S3、S4期患者门脉右支前间隙高于S0期(P<0.01)。A/G值、门脉右支前间隙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纤维化各期与A/G值呈负相关(r=-0.275,P<0.05),与门脉右支前间隙呈正相关(r=0.537,P<0.001)。门脉右支前间隙对肝纤维化S3、S4期AUC高于A/G值,且门脉右支前间隙对肝纤维化S3、S4期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较A/G高。结论门脉右支前间隙对肝纤维化分期≥S3期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A/G值仅在肝纤维化分期≥S4期有明显改变,因此门脉右支前间隙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较A/G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白球比 门静脉 病理学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FSPGR-IR序列正常面神经成像测量在性别上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宇翔 王娜 +4 位作者 焦次来 熊敏超 刘金芝 程志刚 韩丹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6期596-599,共4页
目的:探讨MRI的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成像(3D-FSPGR-IR)序列面神经成像通过后处理全程显示面神经的可行性。方法:40例健康志愿者行3D-FSPGR-IR序列面神经成像,分为男女2组,将扫描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根据需要将面神经各段全程显... 目的:探讨MRI的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成像(3D-FSPGR-IR)序列面神经成像通过后处理全程显示面神经的可行性。方法:40例健康志愿者行3D-FSPGR-IR序列面神经成像,分为男女2组,将扫描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根据需要将面神经各段全程显示在一幅图像上,测量面神经各段长度、直径及与周围邻近重要结构的距离,对不同性别、不同侧别的面神经测量数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40例面神经成像显示清晰,而且后处理能全程显示面神经。②面神经各段,以及面神经隐窝男性与女性相比较,长度及直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均较女性数值大,而面神经各段与邻近重要结构的距离间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FSPGR-IR序列能全程显示面神经并进行测量,并且男女之间在面神经测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面神经 性别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氨茶碱治疗急性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42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单可记 段慧 +1 位作者 王怡洁 许汪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8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茶碱对急性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患者的疗效。方法 42例急性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患者,首次静脉注射氨茶碱负荷量5 mg/kg(10~30 min),之后0.5 mg/(kg·h)持续静脉泵注10~14 d。治疗期间每2天监测茶碱血药浓度。...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茶碱对急性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患者的疗效。方法 42例急性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患者,首次静脉注射氨茶碱负荷量5 mg/kg(10~30 min),之后0.5 mg/(kg·h)持续静脉泵注10~14 d。治疗期间每2天监测茶碱血药浓度。分析治疗有效率,同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呕吐、躁动和抽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2例患者中37例有效,5例无效,有效率为88.10%。治疗后HR(70.00±5.42)次/min,明显高于治疗前(45.00±6.28)次/min(t=23.93,P〈0.01)。茶碱血药浓度为1.55~5.27 mg/L。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呕吐2例、躁动2例,无抽搐,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结论小剂量氨茶碱能够有效治疗颈髓损伤后心动过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茶碱 颈髓损伤 心动过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AAG耐药性的产生促进结肠癌细胞发生EMT改变
20
作者 罗罡 王国琴 +4 位作者 黄鹏 张旭明 王胜超 李云峰 黄尤光 《肿瘤药学》 CAS 2018年第5期680-684,689,共6页
目的研究结肠癌细胞对17-AAG的获得性耐药,以及耐药细胞株的生物学特性改变。方法培养结肠癌细胞SW480、SW620,用SRB法检测其17-AAG的IC50;通过17-AAG浓度递增法诱导培养建立耐药细胞株;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查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用Transwel... 目的研究结肠癌细胞对17-AAG的获得性耐药,以及耐药细胞株的生物学特性改变。方法培养结肠癌细胞SW480、SW620,用SRB法检测其17-AAG的IC50;通过17-AAG浓度递增法诱导培养建立耐药细胞株;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查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分子标志物的表达。结果经过6~8周17-AAG诱导培养,得到稳定的耐药细胞株SW480-R;与母细胞相比,SW480-R细胞呈现EMT的表型特征;SW480-R克隆形成和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其母细胞(P<0.05);SW480-R细胞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下调(P<0.05),而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β-连环素(β-catenin)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17-AAG可诱导结肠癌细胞产生获得性耐药,耐药细胞株显示浸润转移的特性,其机制可能与耐药细胞株发生EM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17-AAG 药物耐受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