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内在逻辑——“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探析
1
作者 冯旺舟 《学理论》 2024年第1期24-27,共4页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社会运动和当代西方左派思潮的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代西方学者的财产理论、当代西方左派学者的现代性思想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资本主义起源、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超越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对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马克思主义 转型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左翼学者对资本主义起源的新阐释——基于对于松、李锔荣和罗珀的比较分析
2
作者 冯旺舟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20-29,共10页
在经过“布伦纳辩论”后,国外左翼学者继续对资本主义起源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于松、李锔荣、罗珀等学者分别提出多因素决定论、阶级均衡与大众市场论、社会财产关系转变论,这些论断既是对已有学术观点的继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 在经过“布伦纳辩论”后,国外左翼学者继续对资本主义起源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于松、李锔荣、罗珀等学者分别提出多因素决定论、阶级均衡与大众市场论、社会财产关系转变论,这些论断既是对已有学术观点的继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发展。于松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多种因素,细而言之,即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线性、单一的和自然而然的,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需要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多个方面去探寻。李锔荣从阶级均衡、大众市场等视角揭示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机制,以及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罗珀认为英格兰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封建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合谋的一个结果,他们不断地削弱封建社会财产关系,代之以资本主义的社会财产关系,使对农民的剥削手段由超经济强制手段转变为经济手段。坚持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批判经济决定论、技术决定论和商业决定论,深化对资本主义本质、起源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起源 封建主义 资本积累 农业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节日纪念日实践研究
3
作者 冯旺舟 王文博 苏慧丽 《领导科学论坛》 2024年第7期58-62,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具有自然传承的特性,又具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丰富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纪念日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理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在新时代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具有自然传承的特性,又具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丰富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纪念日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理念,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在新时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特别是将其融入节日纪念日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到消费主义和泛娱乐化等思潮以及西方文化霸权的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节日纪念日在实践中呈现出内涵挖掘不够、方式有待创新、地域性差异明显等现实困境。因此,需要探索新的路径和模式,包括加强政府统筹引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者的培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传播与跨领域宣传教育等,构建全领域全过程推进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 节日纪念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路向:自在、自觉、自为
4
作者 刘小康 杨震 郭亚萍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7-54,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集血缘、地缘与精神于一体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千百年来各民族共生共存共荣,共同演绎着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态,具有鲜明的历史发展走向,经历了自在的民族实体、自觉的民族实体、自为的民族实体三个发展阶段,构成了中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集血缘、地缘与精神于一体的民族命运共同体,千百年来各民族共生共存共荣,共同演绎着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形态,具有鲜明的历史发展走向,经历了自在的民族实体、自觉的民族实体、自为的民族实体三个发展阶段,构成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脉络。通过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如何逐步形成并得以巩固的发展路向,有助于在共有历史文化记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意识 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路径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云秀 郑丽娇 《乡村科技》 2024年第9期25-28,共4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然而,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环境治理滞后、农民环保意识不足等问题依旧突出,这些因素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深入分析生态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然而,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村环境治理滞后、农民环保意识不足等问题依旧突出,这些因素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农业绿色转型、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中的关键作用的基础上,针对现有问题和挑战,分别从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大维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旨在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生态文明 农业 农村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轫逻辑、核心释义与现实依归
6
作者 陈庆庆 冯旺舟 《领导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4-9,共6页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于党领导人民从革命、建设、改革走向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精神表达,也是学界高度关注且接续深耕的重要议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党发挥历史主动性、加...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于党领导人民从革命、建设、改革走向新时代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精神表达,也是学界高度关注且接续深耕的重要议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党发挥历史主动性、加强理论武装、站稳人民立场、坚定文化自强自信;其精神内核集中表现为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政治品格,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的家国情怀,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责任担当,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其现实依归体现在为党治国理政和执政兴国凝聚精神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滋养,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精神标识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精神谱系 发轫逻辑 精神特质 现实依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路径研究
7
作者 苏慧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9期0086-0089,共4页
文章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涵义、重要作用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整合传统的思政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高校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并丰富其社会实践经验。本文建议通过明确思政教育实践的教... 文章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涵义、重要作用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整合传统的思政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高校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升其职业素养,并丰富其社会实践经验。本文建议通过明确思政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优化思政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完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完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等路径构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课程改革需要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 实践育人模式 职业素养 社会实践 教育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基本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2
8
作者 董立仁 李婷 乌仁塔娜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第12期37-42,共6页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具有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等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积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基本养老服务水平,既是实施积极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又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具有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等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积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基本养老服务水平,既是实施积极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又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新时代推动基本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又是值得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基本养老服务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女乐”概念
9
作者 白豪 《黄河之声》 2023年第18期80-83,共4页
“女乐”的定义在学术界已有很多认识,但是这些定义不甚完整,不能准确地来概括中国古代纷繁复杂的“女乐”。通过整理前人研究与相关史料,将“女乐”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更能准确地概括“女乐”。广义上的“女乐”,指能音乐之女... “女乐”的定义在学术界已有很多认识,但是这些定义不甚完整,不能准确地来概括中国古代纷繁复杂的“女乐”。通过整理前人研究与相关史料,将“女乐”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更能准确地概括“女乐”。广义上的“女乐”,指能音乐之女子及其所表演之音乐。狭义上的“女乐”,指在宫廷或诸侯国中表演,用以国家大典或供王公大臣等观赏的女子乐舞及其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乐 娼妓 倡优 乐妓 女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0
作者 董立仁 付豪杰 +1 位作者 郑丽娇 罗伟 《中国国情国力》 2025年第1期16-20,共5页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围绕市域社会治理展开讨论,分析了市域社会治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激发社会活力、化解重大...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围绕市域社会治理展开讨论,分析了市域社会治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激发社会活力、化解重大社会矛盾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当前我国市域社会治理中存在治理主体合力不足、机制松散、方法传统等问题,并从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协作沟通、完善治理机制等多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社会治理 法治化 数智化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点通”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探究
11
作者 冯旺舟 梁晓莉 《领导科学论坛》 2025年第3期125-129,共5页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有效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一点通”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目前大学生思政...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有效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一点通”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目前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现状,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构建的新型思政课教学模式,集合了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课堂模式的优点,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真正实现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点通”课堂教学模式 思政课 获得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内务府管辖番役处的管理及其与京畿司法衙门的关系
12
作者 裴明明 王凯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116,151,共10页
隶属于内务府慎刑司的管辖番役处,专职负责对皇室和内务府所属违法人员的缉捕,对京城的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满汉文档案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尝试探析管辖番役处与慎刑司的特殊关系,发现管辖番役处并非简单隶属于慎刑司之... 隶属于内务府慎刑司的管辖番役处,专职负责对皇室和内务府所属违法人员的缉捕,对京城的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满汉文档案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尝试探析管辖番役处与慎刑司的特殊关系,发现管辖番役处并非简单隶属于慎刑司之下,其管理职权、管理流程等具有独立性,且作为内廷司法机构的管辖番役处,其缉捕权限在皇权默许下得以延伸,与步军统领衙门等京畿司衙门间权限职能间存在重合,在多种类型案件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辖番役处 内务府 慎刑司 京城
原文传递
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13
作者 董立仁 白豪 赵钧灵 《中国民族教育》 2024年第12期28-30,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更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更好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民族团结进步 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 团结奋斗 智力支持 理论遵循 精神动力
原文传递
担负责任使命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14
作者 董立仁 王永利 《党的生活(河南)》 2024年第4期24-25,共2页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以下简称《致信》)中指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中首次从六个方面对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阐述,其内涵丰...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以下简称《致信》)中指出,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中首次从六个方面对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阐述,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当代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阐发的新理念,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对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在教育强国宏伟目标引领下对教师如何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作出的新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育强国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文明进程 教师队伍 高标准建设 马克思主义指导 担负责任
原文传递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建设教育强国
15
作者 董立仁 王丽 付豪杰 《中国民族教育》 2023年第12期22-24,共3页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首次从六个方面对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阐述,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阐发当代中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路...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首次从六个方面对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阐述,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阐发当代中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育强国 当代中国教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 新理念 教师节 习近平总书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