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药师参与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陈金凤 丁楠 张瑞青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年第28期148-150,共3页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在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药学服务质量,分析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2016年1月-2017年6月)、干预后(2018年1月-2019年6月)各18个月的普通外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在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药学服务质量,分析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临床药师干预前(2016年1月-2017年6月)、干预后(2018年1月-2019年6月)各18个月的普通外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预防用药、限制级及特殊级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样本送检达标率;分别于干预前后,每月随机抽取手术病例15份,各270份,比较干预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时机、药物选择、疗程等不合理应用情况。结果干预后的18个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达标率、Ⅰ类切口预防用药达标率、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达标率均高于干预前的18个月(P<0.05);干预后,抗菌药物用药疗程过长、药物选择不适宜、无指征换药、手术超过3 h未追加、给药频次不适宜发生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后术前给药时机不适宜、联合用药不合理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工作可显著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围术期 抗菌药物 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加依达尔·胡玛尔汗 温浩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1263-1269,共7页
肝移植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肝动脉、门静脉、流出道以及人工血管并发症等。约有7%~13%的肝移植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血管并发症,进而出现肝脏移植物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早期发现并诊断病... 肝移植术后血管相关并发症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肝动脉、门静脉、流出道以及人工血管并发症等。约有7%~13%的肝移植患者术后可能发生血管并发症,进而出现肝脏移植物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患者死亡。早期发现并诊断病变,通过介入治疗等方案有助于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尽管外科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该类并发症发生率,但一旦发生仍十分凶险,这对临床医生是极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血管并发症 动脉 静脉 人工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P治疗两型肝棘球蚴病胆道并发症相关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林燕泽 冉博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3期4013-4020,共8页
肝棘球蚴病(hepatic echinococcosis, HE)又名肝包虫病,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分为囊型(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 HCE)和泡型(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HAE)两类。HE病... 肝棘球蚴病(hepatic echinococcosis, HE)又名肝包虫病,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分为囊型(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 HCE)和泡型(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HAE)两类。HE病灶可压迫侵犯血管和胆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其中胆道并发症为最常见且最难处理的一类,一直以来都是HE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是诊断和治疗胆道疾病的常用手段,由于其内镜操作的特点,有操作快、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势,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HE胆道并发症的诊治。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应用ERCP治疗两型肝棘球蚴病胆道并发症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棘球蚴病 ERCP 胆道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吐尔洪江·吐逊 吐尔干·艾力 +5 位作者 单骄宇 张雪 阿尔孜古丽·吐逊 刘弓伯 林仁勇 温浩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07-610,共4页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的变化.方法 将56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志愿者(HD)组20例,肝囊型包虫病(CE)组18例,肝囊型包虫病合并胆瘘(BF)组18例.流式细胞仪胞内染色分析法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的变化.方法 将56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志愿者(HD)组20例,肝囊型包虫病(CE)组18例,肝囊型包虫病合并胆瘘(BF)组18例.流式细胞仪胞内染色分析法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ELlSA检测血清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水平.数据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CE组患者外周血Th17/CD4^+T淋巴细胞比例为(0.23±0.11)%,明显低于BF组的(0.76±0.43)%和HD组的(0.52±0.50)%(t=2.225,t=4.077,均P<0.05),而BF组和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1,P>0.05).血清IL-17和IL-23在CE组分别为(12.1±3.7)ng/L和(84.4±46.0)ng/L,明显低于BF组的(15.5±4.1)ng/L和(138.6±37.9)ng/L(t=2.515,t=3.649,均P<0.05),也低于HD组的(14.8±4.4)ng/L和(138.1±48.7)ng/L(t=2.401,t=3.706,均P<0.05),而BF组和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P>0.05).各组血清IL-17水平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减少,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染色与标记
原文传递
自然杀伤细胞及CD8^(+)T细胞缺失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阿依努尔·艾尔肯 罗黎 +3 位作者 阿卜杜艾尼·啊卜力孜 阿卜杜海外尔·阿卜杜合力力 塔来提·吐尔干 吐尔干艾力·阿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2期8-12,17,共6页
目的观察自然杀伤(NK)细胞、CD8^(+)T细胞的缺失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周龄,体重为18~20 g的SPF级雌性C57BL/6小鼠共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泡球蚴感染组、NK细胞清除组、NK细胞清除对照组、CD8^(+)T... 目的观察自然杀伤(NK)细胞、CD8^(+)T细胞的缺失对泡球蚴感染小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周龄,体重为18~20 g的SPF级雌性C57BL/6小鼠共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泡球蚴感染组、NK细胞清除组、NK细胞清除对照组、CD8^(+)T细胞清除组、CD8^(+)T细胞清除对照组,每组5只。泡球蚴感染组、NK细胞清除组、NK细胞清除对照组、CD8^(+)T细胞清除组、CD8^(+)T细胞清除对照组均经门静脉注射多房棘球绦虫头节(10个头节/μl,200μl),对照组经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第4周,NK细胞清除组腹腔注射NK细胞清除抗体,100μg/次,1次/周,同时NK细胞清除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IgG2a同型对照抗体;CD8^(+)T细胞清除组腹腔注射CD8^(+)T细胞清除抗体200μg/次,1次/周,同时CD8^(+)T细胞清除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IgG2b同型对照抗体。实验第12周采集六组外周血分离血浆并检测小鼠肝肾功能指标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血清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尿酸、尿素、肌酐。结果泡球蚴感染组外周血GPT、GO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NK细胞清除组外周血GPT、GOT高于NK细胞清除对照组,TP、ALB低于NK细胞清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D8^(+)T细胞清除组外周血TP低于CD8^(+)T细胞清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球蚴感染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尤其在NK细胞耗竭状态下肝功能损伤会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球蚴感染 自然杀伤细胞 CD8^(+)T细胞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肝细胞性肝癌的细粒棘球蚴感染裸鼠移植瘤中NK细胞的表达
6
作者 艾麦提·牙森 热则耶·热合曼 +5 位作者 下依马旦·节里力 王恒 朱马图迪·朱马洪 阿力木江·吐拉麦提 王茂林 冉博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1103-1108,共6页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在肝细胞性肝癌合并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感染的裸鼠移植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单独移植组和联合移植组,单独移植组将5×10^(6)个HepG2细胞接种于裸鼠皮...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在肝细胞性肝癌合并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感染的裸鼠移植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单独移植组和联合移植组,单独移植组将5×10^(6)个HepG2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而联合移植组将5×10^(6)个HepG2细胞和2000个Eg原头蚴(protoscolices,PSCs)联合接种于裸鼠皮下。自接种第25天起每4 d测量皮下移植瘤的体积,共5次,接种37 d获取皮下移植瘤。通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皮下移植瘤基本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法检测CD16、CD56、NKG2D在皮下移植瘤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单独移植组相比,不同接种时间联合移植组中移植瘤的体积均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移植组中细胞形态和体积不均一,细胞质嗜碱,核质比例增加,有丝分裂活性增强,部分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和空泡。联合移植组中细胞异质性更为明显并可见典型的Eg PSCs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16、CD56、NKG2D阳性细胞主要在皮下移植瘤细胞质中表达,呈棕褐色。定量结果显示,在联合移植组中CD16、CD56、NKG2D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独移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显示,在联合移植组中CD16、CD56、NKG2D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单独移植组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K细胞参与肝细胞性肝癌合并Eg感染裸鼠的移植瘤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肝细胞性肝癌 增殖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切除术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茂林 冉博 +7 位作者 艾麦提·牙森 蒋铁民 阿卜杜萨拉木·艾尼 张瑞青 郭强 吐尔干艾力·阿吉 温浩 邵英梅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95-599,共5页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例继发于肝泡型棘球蚴病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门静脉海...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例继发于肝泡型棘球蚴病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门静脉海绵样变Ⅰ型1例,Ⅱ型6例,均行肝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9.24±4.09)h。2例术中行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段的切除和重建,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出院后预防性口服阿苯达唑药物2年,其中采用人造血管重建门静脉的患者同时口服抗凝药物,未见复发和血管并发症。5例行姑息性切除大部分泡球蚴病灶,未切除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段,出院后终身口服阿苯达唑药物。随访5例患者第一肝门残留病灶无发展征象,3例门静脉海绵样变进展,其中2例患者继发门静脉高压致多次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结论根治性肝切除和血管重建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门静脉 肝切除术
原文传递
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肝肾泡型棘球蚴病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喀斯木·艾海提 阿卜杜萨拉木·艾尼 +6 位作者 艾斯卡·艾尼娃 冉博 蒋铁民 张瑞青 邵英梅 温浩 吐尔干艾力·阿吉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65,共7页
目的探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肝肾泡型棘球蚴病(AE)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10例肝肾AE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42.5±10.3)岁... 目的探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肝肾泡型棘球蚴病(AE)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10例肝肾AE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42.5±10.3)岁(范围:27~52岁)。7例曾行姑息性治疗但服药依从性差。10例均存在肝右叶和右肾的联合病灶,2例分别合并肝左外叶和左肾小病灶。病灶体积为(726.4±576.1)cm^(3)(范围:117.0~1998.0 cm^(3))。病灶侵犯右侧膈肌7例、下腔静脉7例、右肾上腺6例、腹壁2例、右侧腰大肌1例、十二指肠1例和右肺下叶2例。采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和血管重建等方法治疗肝肾及邻近器官的AE病灶。半肝及以上肝切除8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2例,肝部分切除1例;右肾全切除7例,右肾部分切除3例,左肾部分切除1例;清除肝肾外受侵组织器官的病灶,并进行相应修补或重建。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肝肾功能不全。3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后改善;1例出现右肾周围尿漏,置入双“J”管并保守治疗后改善。随访6~8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发生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肾病者。1例术后7个月时发生腹壁切口疝,接受腹腔镜疝修补术。随访中无复发,1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采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复发性或原发性肝肾AE安全可行,可同时有效清除其他邻近器官的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外科手术 同期联合手术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
原文传递
胆管癌的光动力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高彬 阿曼塔依·努尔塔依 +1 位作者 宁江红 邵英梅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4年第1期76-80,共5页
胆管癌发病隐匿且恶性程度较高,通常在发现时已达疾病晚期,已丧失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对于晚期胆管癌的姑息性治疗,传统手段常包括胆道支架置入、射频消融术、放化疗等,但胆管癌对放化疗并不敏感。近年来,光动力疗法(PDT)成为了晚期胆... 胆管癌发病隐匿且恶性程度较高,通常在发现时已达疾病晚期,已丧失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对于晚期胆管癌的姑息性治疗,传统手段常包括胆道支架置入、射频消融术、放化疗等,但胆管癌对放化疗并不敏感。近年来,光动力疗法(PDT)成为了晚期胆管癌患者的另一项选择,作为一种创伤小、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式,逐步应用于晚期胆管癌的姑息性治疗且已取得良好的疗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PDT的原理、在胆管癌中的应用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胆管癌 胆道支架 化疗
原文传递
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诊治及研究进展
10
作者 宁江红 高彬 蒋铁民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4年第2期151-155,共5页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挽救生命性方法,术后往往会出现移植物早期功能不全(障碍)。早期肝功能不全已成为肝移植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诊断、病理生理、影响因素以及预...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挽救生命性方法,术后往往会出现移植物早期功能不全(障碍)。早期肝功能不全已成为肝移植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全的诊断、病理生理、影响因素以及预测模型等进行综述,以期通过早期发现、诊断并处理干预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从而提升肝移植成功率,不断改善肝移植患者的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 诊治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联合胆道支架与125I粒子支架在不可切除肝外胆管癌的疗效对比研究
11
作者 高彬 宁江红 +1 位作者 丛赟 邵英梅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986-989,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胆道支架和^(125)I粒子支架治疗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肝门部胆管癌(BisnmuthⅠ~Ⅱ型)... 目的对比分析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胆道支架和^(125)I粒子支架治疗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肝门部胆管癌(BisnmuthⅠ~Ⅱ型)或胆总管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PDT联合胆道支架组(简称PDT+支架组,9例)和^(125)I粒子支架组(23例),比较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PDT+支架组的手术时间为(83.00±38.40)min,^(125)I粒子支架组的手术时间为(73.70±30.12)min,PDT+支架组的手术时间略长于^(125)I粒子支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PDT+支架组的总住院时间长于^(125)I粒子支架组[15.0(11.5,17.5)d比9.0(7.0,12.0)d],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PDT+支架组术后出现并发症2例(22.2%),^(125)I粒子支架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13.0%),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4)。PDT+支架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长于^(125)I粒子支架组[8.0(4.5,10.0)个月比7.0(4.0,11.0)个月;10.0(7.3,13.5)个月比8.0(5.0,12.0)个月],但2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PDT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晚期胆管癌在延长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与^(125)I粒子支架治疗差异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放射性粒子支架 肝外胆管癌
原文传递
胃癌患者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肖婉 常丽蓉 +2 位作者 张阳 李杰珍 赵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462-3465,共4页
目的探究胃癌患者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30例行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对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进行判定,按照是否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分为感染... 目的探究胃癌患者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30例行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对患者的术后感染情况进行判定,按照是否发生术后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66)和非感染组(n=264)。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术后胃癌组织中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情况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感染组胃癌组织MMP-2、TIMP-1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吸烟、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术后卧床时间长及胃癌组织中MMP-2、TIMP-1水平高均为胃癌患者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44;4.674;3.543;2.724;2.754;2.683,P<0.05);低BMI为其保护因素(OR=0.450,P<0.05)。结论影响胃癌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大、吸烟、糖尿病、消化性溃疡、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术后卧床时间长及胃癌组织中MMP-2、TIMP-1的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 基质金属蛋白酶-2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肺部感染
原文传递
Bismuth-Corlette Ⅱ型肝门部胆管癌行扩大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佳隆 韩青雷 +6 位作者 宋铭杰 古丽米拉·亚森江 钟锴 蒋铁民 郭强 吐尔干艾力·阿吉 邵英梅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3年第6期438-443,共6页
目的分析Bismuth-Corlette Ⅱ型肝门部胆管癌(HCCA)行扩大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探讨其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经手术治疗的35例Bi... 目的分析Bismuth-Corlette Ⅱ型肝门部胆管癌(HCCA)行扩大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探讨其合理的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血管外科中心经手术治疗的35例Bismuth-Corlette Ⅱ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扩大肝切除组(15例)和围肝门切除组(20例)。观察和记录术前一般资料、术中和术后情况以及随访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和术中输血需求、血管切除重建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随访25(11,32)个月,扩大肝切除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86.7%、71.5%、59.6%,围肝门切除组分别为65.0%、43.3%、27.1%,两组术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9,P=0.0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血管侵犯是影响Ⅱ型HCCA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以上因素经多因素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扩大肝切除和围肝门切除治疗Bismuth-Corlette Ⅱ型HCCA都是可行的,两种手术方案具有相似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但扩大肝切除患者有长期生存率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扩大肝切除 围肝门切除 生存分析
原文传递
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
14
作者 古丽米拉·亚森江 阿依努尔·艾尔肯 +3 位作者 李佳隆 郭强 蒋铁民 吐尔干艾力·阿吉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3年第4期262-266,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治疗方式在同一分型医源性胆管损伤(IBD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2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Ⅱ1型IBDI型患者34例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13例)和外科手术组(21例)。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究不同治疗方式在同一分型医源性胆管损伤(IBD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2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Ⅱ1型IBDI型患者34例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13例)和外科手术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手术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出院后随访情况。结果内镜组术后第1天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外科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均少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修复时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5,P>0.05)。患者随访时间33.2(6.4~67.7)个月,随访有效率97.1%。近期并发症中Clavien-Dindo≥Ⅲ级9例,均为外科手术组患者。随访效果Terblanche评级:内镜组中优9例,良3例,差1例;外科手术组中优16例,良3例,差2例。两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05)。结论Ⅱ1型IBDI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损伤具体情况来决定。内镜治疗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长期多次更换支架增加了治疗费用、住院次数和并发症可能。而在术中即时发现胆管的横断伤及伴有血管损伤时,外科手术治疗仍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胆管损伤 内镜治疗 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