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播优良牧草对新疆昭苏退化草地生产性能和牧草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刘伟 赵越 +5 位作者 杨龙 孟翔 颜安 谢开云 崔荷婷 褚皓清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0,共10页
免耕补播是改良退化草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提升草地生产性能、改善牧草品质和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为明确补播优良牧草对新疆昭苏退化草地生产性能和牧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疆昭苏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补播草地作为对... 免耕补播是改良退化草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提升草地生产性能、改善牧草品质和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为明确补播优良牧草对新疆昭苏退化草地生产性能和牧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新疆昭苏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不补播草地作为对照,通过免耕补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L.)Gaertn.],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inn.)6种优良牧草,研究补播不同牧草对退化草地生产性能和牧草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补播草地干物质生物量平均较对照提高了36.92%,牧草粗蛋白含量平均较对照提高了4.38%。补播无芒雀麦的干物质生物量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度为65.81%,而补播杂花苜蓿处理下牧草的相对饲喂价值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度为67.55%。因此,免耕补播可提高退化草地的生产性能和牧草营养品质,其中,补播无芒雀麦可显著提升退化草地生产性能,而补播杂花苜蓿可显著提升退化草地的牧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免耕补播 生产性能 牧草营养品质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AV和CNN ResNet 18参数调节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物识别性能分析
2
作者 秦叶康阳 李嘉欣 +4 位作者 靳瑰丽 刘文昊 马建 李文雄 陈梦甜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47-2556,共10页
【目的】基于UAV和CNN ResNet 18参数调节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物识别性能分析。【方法】以集中分布在新疆且受退化威胁较大的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为对象,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平台搭载多光谱成像仪采集该草地地... 【目的】基于UAV和CNN ResNet 18参数调节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物识别性能分析。【方法】以集中分布在新疆且受退化威胁较大的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为对象,利用低空无人机遥感平台搭载多光谱成像仪采集该草地地物信息,选择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ResNet 18模型,设置40轮和80轮的2组训练轮数,8、16、32、64的4组批量规模,0.01、0.005、0.001、0.0005、0.0001的5组学习率3类超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参数设置下的模型分类性能,探究适合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群落主要物种识别的最佳参数组合。【结果】初始模型超参数设置为训练轮数40轮、批量规模8、学习率0.001时,伊犁绢蒿群落总体分类精度为83.65%,伊犁绢蒿种群分类精度为84.21%,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种群精度为81.15%;通过调节模型超参数(超参数设置为练轮数40轮、批量规模32、学习率0.0005),伊犁绢蒿群落总体分类精度为83.73%,伊犁绢蒿种群精度为89.18%,角果藜种群精度为83.78%,较初始模型分别提高了0.08%、4.97%和2.63%。【结论】通过调节超参数可获得精度高、耗时短、性能稳定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植物识别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绢蒿 无人机遥感 深度学习 ResNet 18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草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
3
作者 李莹 刘文昊 +7 位作者 靳瑰丽 魏秀红 宫珂 马建 刘智彪 王生菊 李嘉欣 王瑾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1-573,共13页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探寻其草地面积增减的规律和特点,摸清影响其发生变化的驱动因子,掌握不同草地类型面积动态变化,对该地区草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探寻其草地面积增减的规律和特点,摸清影响其发生变化的驱动因子,掌握不同草地类型面积动态变化,对该地区草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对1990-2020年乌鲁木齐市草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探讨草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30年间乌鲁木齐市:1)草地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动态度为-0.31%,草地净减少595.47 km^(2),主要转出为未利用地;2)不同类型草地面积均发生变化,除了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和温性荒漠类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他类型均呈增加趋势,面积变化最大的是温性荒漠类草地,净减少787.07 km^(2),主要发生在中北部,变化最小的是高寒草原草地,净增加0.36 km^(2),主要发生在南部;3)总播种面积与大多数草地类型面积的关联度最大,关联度系数在0.995~0.998。可见,1990-2020年人为因素是导致乌鲁木齐市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市 草地面积 草地类型 时空变化 驱动力 转移矩阵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绢蒿荒漠草地主要植物的高光谱识别 被引量:1
4
作者 韩万强 刘文昊 +3 位作者 靳瑰丽 宫珂 马建 麦合木提·艾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共10页
以伊犁绢蒿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SOC710 VP成像光谱仪获取不同季节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地面高光谱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提取不同季节主要物种伊犁绢蒿、角果藜、叉毛蓬和裸地光谱特征波段、特征参数与植被指数;采用Fisher判... 以伊犁绢蒿荒漠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SOC710 VP成像光谱仪获取不同季节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地面高光谱影像,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提取不同季节主要物种伊犁绢蒿、角果藜、叉毛蓬和裸地光谱特征波段、特征参数与植被指数;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将样本按7∶3的比例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对3种主要植物和裸地进行识别。研究表明:6月植被指数建立的识别模型对测试集样本伊犁绢蒿、角果藜、叉毛蓬和裸地的判别精度最优,分别达到100%、95.56%、100%和100%,总体精度达98.89%;基于高光谱影像数据,以6月植被指数作为识别参数可以实现伊犁绢蒿荒漠草地主要植物的识别,为进一步对群落影像进行物种定量分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绢蒿荒漠 高光谱 识别参数 主要植物 FISHER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的乌鲁木齐市草地地上生物量时空演变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莹 张勇娟 +7 位作者 靳瑰丽 刘文昊 宫珂 王生菊 马建 刘智彪 李嘉欣 李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50-1963,共14页
为探究乌鲁木齐市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AGB)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本研究采用1990—2021年Landsat数据及实测数据构建乌鲁木齐市草地AGB反演模型,分析研究区草地生长期(4—10月)各月AGB时空演变特征及稳定性,... 为探究乌鲁木齐市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 ground biomass,AGB)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本研究采用1990—2021年Landsat数据及实测数据构建乌鲁木齐市草地AGB反演模型,分析研究区草地生长期(4—10月)各月AGB时空演变特征及稳定性,运用趋势分析法和Hurst指数等方法,揭示草地AGB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建立的AGB模型中,二次多项式反演模型精度最高,为86.07%;时空演变上,草地生长期整体及5—10月的AGB随年际变化呈波动增加趋势,4月则呈波动减少趋势,随经纬度的增加均表现为减少趋势,呈现出草甸区高,荒漠区低的水平分布格局,随海拔升高总体表现为山区>平原,且草地波动较为稳定;历史变化趋势上,生长期整体及5—10月AGB累计变化率均呈增加趋势,4月呈减少趋势,演变分级均以退化和稳定为主;未来变化趋势上,生长期整体及5—10月趋势变化均以稳定和改善为主,4月以退化和改善为主。研究结果可为乌鲁木齐市草地的科学评价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地上生物量 时空演变 趋势分析 变异系数 HUR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和SVM的无人机多光谱遥感草地植物识别 被引量:9
6
作者 马建 刘文昊 +6 位作者 靳瑰丽 宫珂 刘智彪 李莹 李嘉欣 王生菊 雷雅欣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165-3174,共10页
为选择最佳的物候期、飞行高度和识别模型提高植物识别的精度,本研究以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主要植物伊犁绢蒿、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以及裸地为识别对象,选择4月、6月、9月3个飞行时期,15 m,30 m,60 ... 为选择最佳的物候期、飞行高度和识别模型提高植物识别的精度,本研究以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主要植物伊犁绢蒿、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以及裸地为识别对象,选择4月、6月、9月3个飞行时期,15 m,30 m,60 m 3个飞行高度,通过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采集草地群落多光谱数据,在分析光谱反射率差异的基础上,利用最佳指数因子(Optimum index factor,OIF)筛选特征波段,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建立识别模型。结果表明:地物反射率4月>6月>9月,15 m>30 m>60 m;不同飞行高度下OIF值一致,但在月份间具有差异,4月敏感波段为Green,Red和NIR,6月和9月敏感波段为Red,Red edge,NIR;在识别精度上SVM>CNN,4月>9月>6月,15 m>30 m>60 m,裸地>伊犁绢蒿>角果藜。综合来看,采用SVM在4月、15 m飞行高度下进行识别的总体精度最高,达到8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多光谱数据 伊犁绢蒿 角果藜 卷积神经网络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和SVM的地面高光谱遥感草地植物识别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建 刘文昊 +5 位作者 靳瑰丽 宫珂 刘智彪 李莹 李嘉欣 王生菊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404,共11页
物候期和识别模型的选择直接影响植物识别的精度。本研究以蒿类荒漠草地主要植物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以及裸地为识别对象,选择4月、6月、9月3个时期,通过SOC 710 VP高光谱成像仪采集草... 物候期和识别模型的选择直接影响植物识别的精度。本研究以蒿类荒漠草地主要植物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以及裸地为识别对象,选择4月、6月、9月3个时期,通过SOC 710 VP高光谱成像仪采集草地群落高光谱数据,在分析地物光谱反射率差异的基础上,利用最佳指数因子(OIF)筛选特征波段,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支持向量机(SVM)建立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物候期的伊犁绢蒿与角果藜在可见光波段均表现为“低-高-低”的光谱反射率趋势,并随月份增加峰谷现象逐渐不明显;红边波段这两种植物表现出快速上升;在NIR平台区4月各识别对象间反射率大小差异最明显。2)利用OIF筛选的识别波段组合在月份间表现一致,为638.64、789.49和923.79 nm。3)在识别精度上,SVM>CNN;4月>9月>6月;裸地>伊犁绢蒿>角果藜。综合来看,采用SVM在4月对蒿类荒漠草地主要植物进行识别的精度最高,为92.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伊犁绢蒿 角果藜 裸地 特征筛选 识别方法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亏灌溉和不同秋眠级品种混播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8
作者 赵越 安旗 +3 位作者 冯晶晶 刘伟 杨龙 谢开云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99-105,113,共8页
为了探究调亏灌溉和不同秋眠级品种混播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设置2个不同灌溉处理,即调亏灌溉(灌溉量为定额灌溉的75%左右,W1)和定额灌溉(W2),并选择3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WL354HQ、新牧4号和三得利,秋眠级分别为3级、... 为了探究调亏灌溉和不同秋眠级品种混播对紫花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该研究设置2个不同灌溉处理,即调亏灌溉(灌溉量为定额灌溉的75%左右,W1)和定额灌溉(W2),并选择3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WL354HQ、新牧4号和三得利,秋眠级分别为3级、4级和5级)设置7个单播和混播处理,分别为WL354HQ单播(A)、新牧4号单播(B)、三得利单播(C)、WL354HQ和新牧4号混播(AB)、WL354HQ和三得利混播(AC)、新牧4号和三得利混播(BC)以及WL354HQ、新牧4号和三得利混播(ABC)。结果表明:与定额灌溉相比,调亏灌溉可使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提高6.56%,相对饲喂价值降低1.90%;与单播处理中品质较次的WL354HQ相比,4个混播处理均可提高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其中混播处理AB、AC、ABC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3.95%、1.15%和5.85%,相对饲喂价值分别提高4.04%、8.44%和5.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亏灌溉 品种混播 营养品质 紫花苜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区异质环境下土壤理化特性及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9
作者 杜孝东 李伟 +5 位作者 齐向阳 孙智宇 石国庆 杨静 王鑫尧 隋晓青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88,共8页
为探究光伏区异质环境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荒漠草地土壤理化特性影响,根据光伏板空间布局将取样位置划分为光伏板间、光伏板前檐、光伏板下方、光伏板后檐以及光伏板外(对照组)5种处理,并对其不同土层的土壤理化特性及土壤化学计量... 为探究光伏区异质环境对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荒漠草地土壤理化特性影响,根据光伏板空间布局将取样位置划分为光伏板间、光伏板前檐、光伏板下方、光伏板后檐以及光伏板外(对照组)5种处理,并对其不同土层的土壤理化特性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光伏板处理区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其中1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加62.35%;总体上,pH值、电导率和全氮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光伏板处理区的0~30 cm土层土壤pH值范围在8.51~8.75,电导率范围在364.40~538.07μS·cm^(-1),全氮范围在1.58~2.03 g·kg^(-1);除20~30 cm土层前檐N∶P显著低于对照,其余各土层C∶N,C∶P和N∶P无显著性差异;光伏板处理区部分取样位置土壤化学计量特征高于对照;相关性分析表明C∶N和SOC,C∶P和SOC,C∶P和C∶N,N∶P和TN,N∶P和C∶P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综上,光伏区异质环境能够改善该地区荒漠草地土壤理化特性,为今后草地植被的恢复和后续草种补播提供了有利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区 土壤理化特性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混播模式对播种当年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伶俐 孟翔 +6 位作者 谢开云 颜安 刘伟 杨龙 崔荷婷 赵越 褚皓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0-348,共9页
为探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通过设置11种混播模式,即4个豆科牧草混播模式[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 为探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本试验通过设置11种混播模式,即4个豆科牧草混播模式[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Z1H1B1,Z1H1B2,Z1H2B1,Z2H1B1)],4个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混播比例为:1∶1∶1,1∶1∶2,1∶2∶1,2∶1∶1(W1P1B1,W1P1B2,W1P2B1,W2P1B1)]和3个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混播模式[杂花苜蓿+红豆草+百脉根+披碱草+无芒雀麦+扁穗冰草豆禾比为1∶3,1∶1,3∶1(L25G75,L50G50,L75G25)],分析研究不同混播模式对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牧草混播模式下各牧草株高、密度、干物质产量均显著低于3种豆科牧草混播模式和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P<0.05),且牧草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均显著低于3种豆科牧草混播模式(P<0.05),但高于3种禾本科牧草混播模式(P<0.05);在6种牧草混播模式中混播比例为1∶1时更有利于混播草地牧草干物质总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模式 牧草产量 营养价值 豆科牧草 禾本科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芒雀麦幼苗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策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宫珂 靳瑰丽 刘文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3-552,共10页
全球气温变化对植物形态、生理及分子调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变了植物的生长状态。本研究为探究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应对温度变化采取的适应对策,设置5个温度处理,分别为对照T_(1)(15/5℃)、增温T_(2)(17.5/7.5℃)、增温T_(... 全球气温变化对植物形态、生理及分子调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变了植物的生长状态。本研究为探究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应对温度变化采取的适应对策,设置5个温度处理,分别为对照T_(1)(15/5℃)、增温T_(2)(17.5/7.5℃)、增温T_(3)(20/10℃)、增温T_(4)(22.5/12.5℃)和增温T_(5)(25/15℃),观测其幼苗的表型和解剖结构,测定生理特征,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增温显著提高叶长和叶生物量分配,降低了叶片厚度和表皮细胞厚度,部分增温处理(T_(3),T_(5))减少根生物量分配并减小根系直径(P<0.05);增温使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更强,形态和生理指标间相关性较弱;T_(5)增温下叶片差异表达基因199个,根系484个。总体而言,无芒雀麦幼苗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对增温的响应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形态 解剖结构 生理特征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微肥对无芒雀麦种子生产的影响
12
作者 石国庆 吉尔尔格 +6 位作者 隋晓青 杨静 张勇娟 王鑫尧 刘毅 乌兰 张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6,共11页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为研究对象,在无芒雀麦孕穗期、抽穗期和初花期叶面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3种微肥(Zn肥、Mn肥和B肥),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了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最终明确无芒雀麦种子生产适宜的微肥种类、喷施时期和浓度。...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为研究对象,在无芒雀麦孕穗期、抽穗期和初花期叶面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3种微肥(Zn肥、Mn肥和B肥),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了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最终明确无芒雀麦种子生产适宜的微肥种类、喷施时期和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孕穗期、抽穗期和初花期喷施3种微肥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具体而言,与对照相比,抽穗期喷施0.25%B肥的花序最长(增幅13.89%),抽穗期喷施0.05%B肥的单穗小花数最多(增幅10.84%),孕穗期喷施0.05%Mn肥的单株小穗数最多(增幅23.07%),初花期喷施0.05%Mn肥的单穗种子数(增幅29.50%)、千粒重(增幅17.14%)和种子产量最高(增幅23.42%)。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筛选出微肥的施肥方案为:无芒雀麦制种田可选择在初花期喷施Mn肥,喷施浓度控制在0.05%时对种子增产效果最为显著。研究结果为无芒雀麦种子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微肥 叶面喷施 产量构成因子 种子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命植物二裂婆婆纳的生长、生殖和资源配置
13
作者 严佳玥 张博 魏岩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9-1254,共6页
短命植物是温带荒漠的重要植物类群,对其生长、生殖和资源配置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短命植物的生存策略。本研究以分布于准噶尔荒漠的1年生短命植物二裂婆婆纳(Veronica biloba L.)为对象,对其物候特征、生长动态、种子输出进行研究。... 短命植物是温带荒漠的重要植物类群,对其生长、生殖和资源配置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短命植物的生存策略。本研究以分布于准噶尔荒漠的1年生短命植物二裂婆婆纳(Veronica biloba L.)为对象,对其物候特征、生长动态、种子输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二裂婆婆纳3月19日出苗,在幼苗四叶期(32 d)进入生殖生长,发育节律快,生活周期短,仅62 d。(2)子叶于盛果期枯黄脱落,生存时间49 d;根长在苗期生长较快,进入生殖期停止伸长,根系浅;随着植物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地上生物量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地下生物量增加缓慢;根冠比由苗期的3.1下降为果熟期的0.091。(3)同一种群植物体生物量大小变化幅度大(0.0126~0.2269 g),变异系数为0.8;繁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与总生物量之间为幂函数异速生长关系;随着植株总生物量的增加,根冠比呈线性降低,种子生物量呈线性增加,但繁殖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30.7%)。二裂婆婆纳的资源配置策略使不同大小个体的植株都能保持稳定比例的种子输出,对维持种群的更新与繁衍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生长动态 繁殖输出 繁殖分配
原文传递
灌溉、磷肥及AM真菌互作对紫花苜蓿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孟翔 刘伟 +4 位作者 褚皓清 颜安 谢开云 孙伶俐 赵越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20-1231,共12页
土壤养分是影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为探究灌溉、磷肥和丛枝菌根(AM)真菌对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两个灌溉处理,磷肥0(P0)、60(P1)、120(P2)和180 kg·hm^(−2)(P... 土壤养分是影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为探究灌溉、磷肥和丛枝菌根(AM)真菌对紫花苜蓿土壤养分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两个灌溉处理,磷肥0(P0)、60(P1)、120(P2)和180 kg·hm^(−2)(P3)4个肥力梯度,以及AM(土壤不灭AM真菌)和–AM(土壤灭AM真菌)两种处理。结果表明:定额灌溉处理提高了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施磷肥和AM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中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0-20、20-40和40-60 cm土层紫花苜蓿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大于土壤有效磷含量,说明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亏灌溉 定额灌溉 施磷 丛枝菌根 根际土壤 土壤全磷 土壤有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施磷量及AM真菌对紫花苜蓿产量和水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孟翔 孙伶俐 +3 位作者 谢开云 刘伟 褚皓清 赵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56-2364,共9页
为探究灌溉、施磷量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产量和水分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2个灌溉处理,施磷肥0(P_(0)),60(P_(1)),120(P_(2))和180kg·h... 为探究灌溉、施磷量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产量和水分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2个灌溉处理,施磷肥0(P_(0)),60(P_(1)),120(P_(2))和180kg·hm^(-2)(P_(3))4个肥力梯度,以及AM(土壤不灭AM真菌)和-AM(土壤灭AM真菌)2种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磷含量、磷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平均总产量在QI和RDI下分别为14487.08kg·hm^(-2),13395.23kg·hm^(-2),QI与RDI相比产量高出8.1%,但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24.3%。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提高15.40%~39.96%。平均总产量在AM处理和-AM处理下分别为14938.47kg·hm^(-2),13450.22kg·hm^(-2),AM处理与-AM处理相比产量高出11.1%。综合来讲,QI+P_(2)+AM处理下(即灌溉量14000m^(3)·hm^(-2)、施磷量120kg·hm^(-2)和土壤不灭AM真菌),紫花苜蓿总干草产量最高17343.69kg·hm^(-2),总吸磷量最高为51.46kg·hm^(-2),RDI+P_(2)+AM处理组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64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施磷 丛枝菌根 磷吸收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磷肥及AM真菌互作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翔 褚皓清 +4 位作者 赵越 颜安 谢开云 刘伟 孙伶俐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3-1303,共11页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不仅能提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产量和营养价值,还可提高其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为探究灌溉、施磷肥和丛枝菌根(AM)真菌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2个灌溉处理,施磷...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不仅能提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产量和营养价值,还可提高其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为探究灌溉、施磷肥和丛枝菌根(AM)真菌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2个灌溉处理,施磷肥0(P0)、60(P1)、120(P2)和180 kg·hm^(−2)(P3)4个肥力梯度,以及土壤不灭AM真菌(AM)和土壤灭AM真菌(−AM)两种处理。结果表明,随施磷量增加,苜蓿粗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在P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79%和157.90。第1茬紫花苜蓿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干物质消化率在RDI处理著高于QI处理;第3茬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在QI处理显著高于RDI处理,而干物质采食量和中性洗涤纤维RDI处理显著高于QI处理。另外,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相对饲喂价值、干物质消化率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AM处理与−AM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对紫花苜蓿的营养品质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亏灌溉 定额灌溉 施磷 菌根真菌 粗蛋白含量 干物质消化率 相对饲喂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对一年生短生草雀麦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严佳玥 张博 魏岩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3-1348,共6页
雀麦(Bromusjaponicas)为一年生短生草,是准噶尔荒漠早春优质牧草。对雀麦自然种群物候进行观测,在拔节期设置两个刈割高度,分别为2.5 cm(矮,S)和7.6 cm(高,T),研究不同刈割强度对雀麦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刈割降低了植... 雀麦(Bromusjaponicas)为一年生短生草,是准噶尔荒漠早春优质牧草。对雀麦自然种群物候进行观测,在拔节期设置两个刈割高度,分别为2.5 cm(矮,S)和7.6 cm(高,T),研究不同刈割强度对雀麦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刈割降低了植株高度、旗叶长度、生物量和总生物量;T处理和S处理植株的高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8.2%和40.1%,生物量比对照降低了29.9%和60.6%。(2)刈割显著降低了雀麦果穗的长度、小穂的数目、果实数目和果实的重量;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雀麦果穗的长度、果实数目和果实重量显著降低;T处理和S处理果穗的长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9.1%和41.6%、果实数目分别降低了54.5%和71.7%。(3)刈割后雀麦的果实重、果实数目、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补偿指数均显著小于1,补偿生长模式为不足补偿;S处理的补偿生长能力显著小于T处理。研究结果对于揭示短命植物的补偿生长模式以及雀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麦 刈割 短命植物 生物量 种子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野生无芒雀麦种子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文昊 李嘉欣 +3 位作者 王生菊 靳瑰丽 吴雪儿 周时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04-1314,共11页
种子的形态特征体现了物种的遗传特性,外界环境及自身条件的影响会产生趋异适应,探索不同地区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子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对揭示该物种种群更新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9个地区野生无芒雀麦... 种子的形态特征体现了物种的遗传特性,外界环境及自身条件的影响会产生趋异适应,探索不同地区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子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对揭示该物种种群更新及环境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9个地区野生无芒雀麦的种子为研究对象,采集地分别是西段温泉县(T_(1))、昭苏县(T_(2))、新源县(T_(3)),中段沙湾县(T_(4))、呼图壁县(T_(5))、乌鲁木齐县(T_(6)),东段吉木萨尔县(T_(7))、奇台县(T_(8))、巴里坤县(T_(9))。研究种子的附属物结构(外稃长、内稃长、芒长)、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千粒重、体积指数及变异系数,观察种皮纹饰,探讨生境差异(年均温、年降水、土壤养分)对种子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无芒雀麦种子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T_(1)、T_(7)及T_(8)地区种子不具芒,种子表皮纹饰有条纹、棱纹及网纹3种类型。(2)形态指标在研究区域内的变异在7.74%~44.17%,变异程度芒长>体积指数>种子厚>种子宽>种子长>外稃长>内稃长>千粒重。(3)种子形态指标与年均温、土壤全磷含量正相关,与年降水、土壤全氮及全钾含量负相关,而受土壤电导率与pH的影响较小。(4)聚类分析将9个地区的无芒雀麦种子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T_(1)、T_(4)、T_(5)、T_(7)、T_(8))种形短、体积小,类群Ⅱ(T_(2)、T_(3))种形及体积处于中间水平,类群Ⅲ(T6、T9)种形长、体积大。种子形态对不同的生境表现出一定趋异适应性,但随经度变化并未呈现出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生境 种子 形态 表皮纹饰 适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醉马草种子水媒扩散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雪儿 刘文昊 +4 位作者 靳瑰丽 韩万强 马建 吾鲁帕·阿得尔卡里 伊丽米努尔·亚森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8,共8页
以草原毒害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材料,采用了室内模拟和野外控制性试验,测定种子吸水、脱水能力和漂浮能力,以及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可扩散的距离,分析其种子在不同水媒条件下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醉马草种子的吸水率呈... 以草原毒害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材料,采用了室内模拟和野外控制性试验,测定种子吸水、脱水能力和漂浮能力,以及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可扩散的距离,分析其种子在不同水媒条件下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醉马草种子的吸水率呈现快速、缓慢吸水2个阶段,前2 h快速吸水,32 h达到饱和。种子在0和25 r/min低转速下漂浮168 h后,漂浮率保持在70%以上;而在50 r/min和100 r/min高转速下漂浮2 h后,漂浮率下降至10%;种子持续漂浮在河流中时,漂浮率持续降低,至168 h后,漂浮率为13%;有芒种子在低转速和河流中漂浮率显著低于去芒种子(P<0.05)。在自然降雨作用下,种子一次扩散距离和种子掉落数随株高的增加都有所提高,高、中植株扩散距离为0~220 cm,种子二次扩散距离范围为0~12 cm。在3种不同植株高度中,高植株种子掉落率与距离的拟合效果最好,其模型为:y_(高)=0.0116+0.0056x-0.000023535x^(2)。因此,种子通过快速吸水能增加种子重量与土壤的附着度,从而降低其二次扩散距离,种子缓慢失水特性可使种子保持活力,但长时间浸泡降低种子活力;附属物芒抑制了种子水媒扩散距离。种子在河流作用下实现其远距离扩散,在自然降雨下为短距离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媒 降雨 扩散距离 漂浮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防控对草原毒草白喉乌头高光谱特性及其识别的影响
20
作者 刘智彪 刘文昊 +7 位作者 靳瑰丽 阿德列提·艾列吾塔力甫 常静 加马力丁·吾拉扎汗 宫珂 马建 李莹 陈瑶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118-2125,共8页
掌握毒害草在化学防控后的光谱差异及识别效果变化是实现大面积遥感监测防控效果的基础。本研究以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为识别对象,试验在5月下旬(化学防控前)、6月下旬(防控后15 d)以及7月中旬(防控后30 d)进行,分析其光谱变... 掌握毒害草在化学防控后的光谱差异及识别效果变化是实现大面积遥感监测防控效果的基础。本研究以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为识别对象,试验在5月下旬(化学防控前)、6月下旬(防控后15 d)以及7月中旬(防控后30 d)进行,分析其光谱变化,筛选特征波长并建立Fisher判别模型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防控处理后,白喉乌头在600~710 nm波段内反射率升高,在770~1075 nm波段内反射率降低;其他牧草在720~1075 nm波段内的反射率表现为6月升高,7月无明显差异;各月份的敏感识别波段不相同,主要分布在399~404 nm波段、512~578 nm波段、684~718 nm波段、775~778 nm波段以及979~1075 nm波段内;5月未防控乌头识别效果最好,识别精度为96.00%,防控处理后6月、7月的药害乌头识别精度分别为73.33%,78.00%。总体而言,化学防控降低了白喉乌头的识别精度,但防控30 d后药害乌头的光谱会产生明显变化,增加其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乌头 化学防控 光谱分析 逐步判别 FISHER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