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角韧带手术与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海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18期2786-2789,共4页
目的研究三角韧带手术与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术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50例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切开复... 目的研究三角韧带手术与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术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50例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三角韧带修补术,观察组行三角韧带修补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4.oo%和8.00%,对照组分别为64.00%和24.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7.34±1.04)周和(12.38±2.23)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并三角韧带修补术后行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疗效显著,可显著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外旋型 HI度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 内翻位石膏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软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林林 董玉珍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机械-双酶消化法对兔软骨组织进行消化,以获得软骨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传代后,通过观察显微形态学、细胞增殖生长曲线及Ⅱ型胶原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建立体外... 目的探讨体外软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机械-双酶消化法对兔软骨组织进行消化,以获得软骨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传代后,通过观察显微形态学、细胞增殖生长曲线及Ⅱ型胶原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软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建立体外培养兔软骨细胞的培养体系。显微镜显示原代培养的软骨细胞呈多角形或三角形贴壁生长,传代5次后出现"纤维样分化"。物理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5代以内的细胞可以保持稳定的生物学特征。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软骨细胞分离方法简单、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细胞培养 体外培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比较
3
作者 程晋涛 董玉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5期105-109,共5页
目的:比较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与前正中联合后侧“S”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3年4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 目的:比较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与前正中联合后侧“S”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3年4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对照组采取前正中联合后侧“S”形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Rasmussen放射评分、Rasmussen功能评分。结果: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12个月,两组Rasmussen放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Rasmussen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Rasmussen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916.076,P时间<0.01),组间Rasmussen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5.589,P组间<0.01),时间和组间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43.211,P交互<0.01)。结论:与前正中联合后侧“S”形入路相比,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形入路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视野清晰、软组织损伤小、术后功能良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联合入路内固定术 膝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体积分数对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侯文根 孙晓辉 +1 位作者 张超 杨素敏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119-1121,共3页
目的研究骨水泥体积分数对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KP)患者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单节段OVCF并行PKP的患者180例,根据患者术后椎体新发骨折情况分为相邻椎体骨折(A... 目的研究骨水泥体积分数对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KP)患者邻近椎体骨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单节段OVCF并行PKP的患者180例,根据患者术后椎体新发骨折情况分为相邻椎体骨折(AVF)组(32例)、非AVF组(40例)和非骨折组(108例)。基于X线片的价值,计算骨水泥体积分数,比较3组患者注射骨水泥体积、骨水泥体积分数及骨水泥渗透率及手术前后Cobb角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AVF组患者注射骨水泥体积及骨水泥体积分数均显著大于非AVF组和非骨折组(P<0.05);AVF组、非AVF组及非骨折组患者骨水泥渗透率分别为34.38%、20.05%和19.67%,AVF组患者骨水泥渗透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组患者术后Cobb角及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单节段OVCF行PKP患者中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及骨水泥渗透率随骨水泥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临床应用时应密切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 骨水泥体积分数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邻近椎体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藤碱注射液对兔膝骨关节炎关节液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安永博 路坦 宗海斌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8-791,共4页
目的观察青藤碱注射液对兔膝骨关节炎(OA)关节液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雄性白兔8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青藤碱组,阳性药(曲安奈德)组,每组20只。每周观察兔膝骨关节大体变化,并进行肉眼及镜下的兔膝关节评... 目的观察青藤碱注射液对兔膝骨关节炎(OA)关节液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雄性白兔8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青藤碱组,阳性药(曲安奈德)组,每组20只。每周观察兔膝骨关节大体变化,并进行肉眼及镜下的兔膝关节评分,采用ELISA测定兔血清及关节液中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以及阳性药组、青藤碱组兔关节肿胀程度均显著增高(P〈0.05),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三组均始终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治疗第1周,肉眼见模型组,阳性药组,青藤碱组兔膝关节均呈现高度肿胀,其围度测量数值无差异(P〉0.05),随着治疗的时间延长,阳性药组以及青藤碱组兔膝关节逐渐消肿,根据测量围度,在第2~5周其围度均小于模型组(P〈0.05),而阳性药组以及青藤碱组间差异不大(P〉0.05)。随着治疗,阳性药组及青藤碱组每周围度均小于上周测量数值,至第4周阳性药组以及青藤碱组治疗进入平稳期,第5周与第4周两组兔膝关节围度测量结果相比无差异(P〉0.05)。肉眼评分及镜下评分显示治疗第1周时,模型组、阳性药组以及青藤碱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评分显著增高(P〈0.05),三组间无差异(P〉0.05),随着治疗过程,模型组评分变化不大,阳性药组以及青藤碱组评分逐渐下降在治疗第2周时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两组间无差异(P〉0.05),之后青藤碱组与阳性药组与模型组评分差异逐渐增大,评分仍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两组间无差异(P〉0.05),至治疗第5周,阳性药组与青藤碱组与治疗第4周时组内评分变化无差异(P〉0.05)。血清及兔膝骨关节液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青藤碱组以及阳性药组治疗前后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始终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青藤碱组以及阳性药组高出程度不及模型组,青藤碱组以及阳性药组IL-1β,IL-6,TNF-α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而阳性药以及青藤碱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青藤碱可通过降低兔血清及膝关节液中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达到治疗膝OA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藤碱注射液 曲安奈德 膝关节炎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奈唑胺序贯治疗儿童革兰阳性球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路坦 刘晓潭 +1 位作者 董玉珍 赵斌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969-1972,共4页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序贯治疗儿童革兰阳性球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13例儿童革兰阳性球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采用手术+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方案,待患儿症状缓解、体温降...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序贯治疗儿童革兰阳性球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13例儿童革兰阳性球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采用手术+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方案,待患儿症状缓解、体温降至正常2周、各项实验室指标检查3次均正常后改为口服利奈唑胺序贯治疗方式(10 mg/kg,q8 h),观察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结果:13例患儿中有11例在结束口服利奈唑胺后治愈,治愈率为84.62%,随访症状无复发;除1例患儿白细胞过低外,其余患儿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经治疗后均降至正常。有3例患儿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结论:利奈唑胺口服治疗儿童革兰阳性球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疗效较好,可改善患儿实验室检查指标,且相对安全,可作为一种序贯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奈唑胺 儿童 革兰阳性球菌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序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指标在骨折手术围术期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仲华 路坦 +5 位作者 周甲思 杨雪 王亚南 李赛超 闫雪云 赵玉河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12期1936-1938,共3页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和常规凝血指标在骨折手术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生成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骨折手术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围术期有无出现DVT分成DVT组22例和无DVT组58例,比较两组常规凝血指标及TEG指...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和常规凝血指标在骨折手术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生成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骨折手术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结合围术期有无出现DVT分成DVT组22例和无DVT组58例,比较两组常规凝血指标及TEG指标差异,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定凝血指标及TEG指标在预测围术期DVT中的价值。结果DVT组PT、APTT、TT值低于无DVT组,FIB、DD高于无DVT组(P<0.05);DVT组R、K值低于无DVT组,MA、α角高于无DVT组(P<0.05)。凝血功能及TEG指标联合预测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DVT的AUC值是0.932,高于各项指标单一预测。结论TEG和常规凝血指标在骨折手术围术期DVT预测中有着重要价值,且联合各项指标检测能更有效预测DVT发生,给临床制定有关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常规凝血指标 骨折 围术期 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下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利斌 李爱国 杨素敏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08-212,共5页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清除下腰椎结核病灶椎间植骨内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9例下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清除结核病灶和椎间、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对比患者术前、术后、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的椎体...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清除下腰椎结核病灶椎间植骨内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9例下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清除结核病灶和椎间、关节突及横突间植骨融合。对比患者术前、术后、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的椎体后凸的Cobb角及红细胞沉降率。结果手术时间为(162.78±25.26)min,术中出血为(350.00±90.14)mL。术中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及脑脊液漏。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窦道及瘘管形成,椎体高度、后凸畸形矫正满意。随访24-31月,结核均治愈,植骨块无滑移,植骨骨性融合时间5-7月,无结核复发。术前、术后、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的椎体Cobb角及红细胞沉降率分别为(14.40±5.21)、(2.40±1.71)、(2.40±1.90)、(2.70±2.00)°;(42.00±10.91)、(29.10±5.80)、(14.90±2.13)、(13.50±1.78)mm/h。结论一期后路清除结核病灶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能解除神经压迫,满意地清除结核病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和维持畸形矫正效果,对少数特定情况的下腰椎结核是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结核 后路 一期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技术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海建 李中锋 +4 位作者 秦华 聂兴国 王俊波 马磊 李战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年第4期505-508,共4页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技术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交腿带蒂皮瓣修复术,观察组则...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技术游离移植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交腿带蒂皮瓣修复术,观察组则采用显微外科游离移植瓣修复方案,比较两组修复效果及手术一般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9.3±4.1)d,治疗费用为(1.5±0.3)万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瓣存活率、感觉及两点辨别觉恢复率分别为96.7%、86.7%、90.0%,感染率为3.3%,皮瓣外形恢复满意率为8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联合游离移植修复术,治疗效果好,患者皮瓣外形、感觉及功能恢复好,感染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游离皮瓣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压缩骨折患者CT、MRI影像学特点及良恶性鉴别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超 路坦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8期118-120,共3页
目的总结椎体压缩骨折患者CT、MRI影像学特点及良恶性鉴别要点。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基准对患者CT及MRI征象进行统计,并明确良性与恶性椎体压缩... 目的总结椎体压缩骨折患者CT、MRI影像学特点及良恶性鉴别要点。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基准对患者CT及MRI征象进行统计,并明确良性与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CT、MRI征象差异。结果 50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18例为良性、32例为恶性。CT与MRI征象均以双边征、充气征、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影、骨膜反应、辐条车轮状高密度征为主。其中良性与恶性患者双边征、充气征、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影、骨膜反应等征象的出现率无显著差异(P>0.05);77.8%(14/18)的良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出现辐条车轮状高密度征,显著高于恶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所出现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边征、充气征、骨质破坏、椎旁软组织影、骨膜反应、辐条车轮状高密度征为椎体压缩骨折的常见CT与MRI征象,其中辐条车轮状高密度征可作为鉴别良性及恶性椎体压缩骨折关键征象,利于椎体骨折病变性质的判定,可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骨折 CT MRI 良恶性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新鲜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利斌 杨素敏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8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新鲜严重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观察9例患者,患者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8.2岁,均为新鲜的、压缩超过1/2或爆裂严重的椎体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新鲜严重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观察9例患者,患者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8.2岁,均为新鲜的、压缩超过1/2或爆裂严重的椎体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穿刺于骨折椎体中注入适量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折。对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骨折椎体的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骨折椎体的Cobb角进行对比。结果随访6~12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VAS分别为6.78、1.44、0.22,术后2~3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伤椎Cobb角恢复满意,椎管容积明显改善,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无邻近椎体压缩性骨折等,3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明显改善。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新鲜胸腰椎骨折术后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矫正后凸畸形,能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老年患者长期卧床并发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椎体成形 老年 脊柱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T-3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脑缺血再灌注的机制研究
12
作者 宗海斌 尉娜 +1 位作者 崔明星 董玉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2-915,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60只大鼠根据注射物不同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MSCs组和NT-3+BMSCs组(n=20),观察不... 目的研究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60只大鼠根据注射物不同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MSCs组和NT-3+BMSCs组(n=20),观察不同时间3组大鼠的神经学功能评分、脑组织光镜观察、TUNEL法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及丙二醛含量情况。结果 BMSCs+NT-3组移植后大鼠神经学功能评分较BMSCs组低,而BMSCs组较NS组较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NT-3组脑组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最轻;BMSCs组神经元凋亡较NS组减少,BMSCs+NT-3组的神经元凋亡数量较BMSCs组减少,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高于BMSCs组(P<0.05);而BMSCs+NT-3转染组明显低于BMSCs组(P<0.05)。结论大鼠BMSCs经NT-3转染后相互促进,移植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减缓神经元细胞凋亡、降低丙二醛含量抑制自由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素-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元凋亡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前后路联合椎间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少儿腰椎结核
13
作者 杨利斌 路坦 杨素敏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8期1463-1467,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椎间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少儿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3例7~14岁患者,平均年龄约11.3岁,术前抗结核治疗2~4周以上,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腰椎结核: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结核病灶清...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椎间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少儿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3例7~14岁患者,平均年龄约11.3岁,术前抗结核治疗2~4周以上,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腰椎结核: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椎间自体髂骨植入。术后卧床休息6~8周,持续使用抗结核药物12~18个月。【结果】随访20~28个月,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神经损伤症状加重,无窦道及瘘管形成,椎体高度恢复、后突畸形矫正满意,植骨块无移位,植骨术后4~7个月骨性融合。6例有明显神经症状者基本恢复;13例术后未见后凸畸形明显加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核病灶均愈合,椎体间无滑移,骨盆未见明显异常。【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自体髂骨移植是治疗少儿腰椎结核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和充分脊髓神经减压,有效的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移植 结核 脊柱/外科学 腰椎 髂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海建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第5期75-76,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76例占位性踝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 目的观察早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76例占位性踝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术后恢复快,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技术 占位性踝管综合征 开放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薛营杰 赵斌 +2 位作者 路坦 李爱国 董玉珍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7期649-653,共5页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收治的因多节段颈椎OPLL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行...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收治的因多节段颈椎OPLL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对照组(n=30)和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观察组(n=36)。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24个月时颈背部的轴性疼。影像学检查观测2组患者的颈椎曲度指数(CCI)、颈椎活动度(ROM)、颈椎矢状平衡指数(C2-7SVA),并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CCI、C2~7SVA、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CI低于术前,观察组患者CCI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CCI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ROM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ROM丢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2~7SVA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C2~7S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2~7SVA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24个月,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6.7%),脑脊液漏3例(10.0%),轴性症状6例(20.0%),第5颈神经根麻痹7例(23.3%),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18/30);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8.3%),脑脊液漏3例(8.3%),轴性症状1例(2.8%),第5颈神经根麻痹2例(5.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9/36);观察组患者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119、4.391、0.829,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恢复效果,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维持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方面不如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但椎管成形术术后保留颈椎活动度更大,且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椎管成形术 椎板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棒植入与打压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吕文豪 董玉珍 路坦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比较髓芯减压术联合打压植骨术与髓芯减压术联合生物陶瓷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比较髓芯减压术联合打压植骨术与髓芯减压术联合生物陶瓷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者,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髓芯减压术联合生物陶瓷棒植入术,对照组患者给予髓芯减压术联合打压植骨术。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早、晚期并发症)。采用X线、磁共振成像观察2组患者术后股骨头坏死的进展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且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2%(31/34),优良率为70.6%(24/34);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0%(32/33),优良率为90.9%(30/33);2组患者术后12个月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1,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4.422,P<0.05)。结论髓芯减压术联合生物陶瓷棒植入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阻止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股骨头坏死 髓芯减压 打压植骨 生物陶瓷棒植入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人性化护理服务63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孟祥华 周佳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第7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骨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126例骨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人性化护理组,通过健全骨科护理服务制度,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护理人员的资格及素质培训,尤其强化护理人员与病...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服务在骨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126例骨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人性化护理组,通过健全骨科护理服务制度,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护理人员的资格及素质培训,尤其强化护理人员与病人沟通互动等探讨骨科人性化护理模式。结果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方式得到了改进,护理服务后的骨科患者心理焦虑、抑郁情况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P<0.05),且人性化护理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P<0.05);人性化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患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给予骨科患者人性化护理服务后,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改善患者心理焦虑、抑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 骨科 临床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内固定与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8
18
作者 谷韶平 倪海平 路坦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6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单纯内固定与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5例脊柱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内固定结合... 目的探讨单纯内固定与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5例脊柱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优良率较对照组更高,治疗后伤椎前高压缩比、Cobb角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脊柱骨折患者,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脊柱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内固定 椎体成形术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宋志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7期154-154,共1页
分析及探索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本科室 2013 年 5 月~2015年 5 月间接诊的采用内固定治疗的 10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照组包含 50 例,提供常... 分析及探索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本科室 2013 年 5 月~2015年 5 月间接诊的采用内固定治疗的 10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照组包含 50 例,提供常规护理服务;护理组包含 50 例,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胸腰椎损伤程度与心理状态变化进行评估分析。结果:与参照组相比,护理组护理后的 TLICS 评分降低幅度明显更高(P<0.05) 。护理组干预后的 SAS、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与参照组(P<0.05)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身体康复,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 早期康复护理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锁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20
作者 刘晓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7期102-102,共1页
分析及探索锁骨骨折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临床价值,且观察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与功能恢复造成的影响。方法:收集本科室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接收的患锁骨骨折的100例患者,根据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照组包含50例,给予常... 分析及探索锁骨骨折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的临床价值,且观察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与功能恢复造成的影响。方法:收集本科室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接收的患锁骨骨折的100例患者,根据随机双色球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参照组包含50例,给予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包含50例,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服务。术后通过随访观察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且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锁骨骨折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护理干预 锁骨骨折 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