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高校介入云南壮剧民间传承群体开展社会保护教育的个案服务实践——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四)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萍 许六军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作为具有科研优势和服务优势的地方公共教育机构,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级科研课题为依托,对地方高校介入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传承者群体开展的校外社会教育服... 作为具有科研优势和服务优势的地方公共教育机构,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文山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级科研课题为依托,对地方高校介入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传承者群体开展的校外社会教育服务过程实践进行探索研究,以便通过社会教育服务方案设计和服务方法运用等方面的实践,为地方高校服务遗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教育服务模式研究积累相关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教育进云南壮剧传承人群体 地方高校 校外社会教育服务 国家级非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壮剧的传承困境与遗产地教育传承保护模式的对策构想——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一) 被引量:4
2
作者 李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9,共5页
以目前云南壮剧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师资缺乏、传承对象单一、演职人员招生困难等诸多传承困境为切入点,引入学校社区社会工作的理念,倡导地方政府、地方高校、遗产地中小学以及传承者群体的多方参与合作,以遗产地大学、中学和小学的... 以目前云南壮剧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师资缺乏、传承对象单一、演职人员招生困难等诸多传承困境为切入点,引入学校社区社会工作的理念,倡导地方政府、地方高校、遗产地中小学以及传承者群体的多方参与合作,以遗产地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学生、专业壮剧团、土戏班成员及其土戏班所在地的农村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通过校内教育、校外社区教育和传承者群体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开展云南壮剧进遗产地的保护教育和传承教育课程,其教育内容涉及云南壮剧的知识普及教育、壮剧文化的认同教育、壮剧文化空间的保护教育、观摩教育、兴趣小组教育、壮剧音乐课堂教育、云南壮剧技艺传承教育等方面,以便为后期多方参与的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活动的服务方案策划和实施提供前期的研究基础,最终为云南壮剧的人才培养与传承探索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传承保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与传承困境 遗产地教育传承保护模式构想 云南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介入云南壮剧村寨开展传承人才培养服务的社区与社会教育模式实践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二)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5,共5页
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为载体,以那瓜村为个案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模式的研究,重在探索一种以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为服务主体,借助其科研平台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向校外遗产地社区提供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人才培养的社区与... 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为载体,以那瓜村为个案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服务模式的研究,重在探索一种以地方高校民族研究机构为服务主体,借助其科研平台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向校外遗产地社区提供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人才培养的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服务实践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出一项新的服务领域,并为相关的研究和服务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壮剧传承人才培养 社区与社会教育传承 模式构想与实践 那瓜村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地方高校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的关系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三)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针对云南壮剧的传承困境问题,地方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类科研和教育资源,为教育传承云南壮剧建设一个集科研、校内外教育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使地方高校在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服务实践过程中互动生成一种共存、共建和共生共赢的关... 针对云南壮剧的传承困境问题,地方高校可通过整合校内外各类科研和教育资源,为教育传承云南壮剧建设一个集科研、校内外教育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使地方高校在参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服务实践过程中互动生成一种共存、共建和共生共赢的关系,为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传承和难保护的社会问题,提供一种基于双向互动关系而获得共赢的问题解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云南壮剧教育传承保护 关系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的过程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保护研究(之四)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35-39,共5页
作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遗产化过程的研究应受到重视。遗产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遗产甄别、价值论证、遗产申报、遗产认定和遗产管理保护的过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为个案,重点研究其从遗产甄别、价... 作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遗产化过程的研究应受到重视。遗产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遗产甄别、价值论证、遗产申报、遗产认定和遗产管理保护的过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为个案,重点研究其从遗产甄别、价值评估、遗产申报、遗产认定到后续保护管理的遗产化过程,既可以为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的遗产化积累相关的保护经验,又可以为实践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提供一项具有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化过程研究 云南壮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介入少数民族非遗教育保护的角色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萍 《河池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43-48,共6页
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期望、领悟和实践而生成的共存、共建和共赢关系,是一种基于双向互动和相辅相成的实践关系。通过此类角色的扮演,不仅可以为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期望、领悟和实践而生成的共存、共建和共赢关系,是一种基于双向互动和相辅相成的实践关系。通过此类角色的扮演,不仅可以为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难的问题提供一种解决途径,而且还可以为地方高校参与保护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拓展出一种新的教育服务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 关系研究 社会学角色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非遗教育保护的服务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32-136,共5页
地方高校的非遗教育服务,既可以基于服务目标内容的不同而类型化为保护教育和传承教育的服务类型模式;也可以基于服务场域及服务主客体的不同而类型化为校内学校教育、校外社区与社会教育的服务类型模式;还可以基于多种教学方法和研究... 地方高校的非遗教育服务,既可以基于服务目标内容的不同而类型化为保护教育和传承教育的服务类型模式;也可以基于服务场域及服务主客体的不同而类型化为校内学校教育、校外社区与社会教育的服务类型模式;还可以基于多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过程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建构出需求评估、方案设计、资源整合、服务实施、效果评估和服务反思六阶段的服务过程模式,以便为地方高校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提供学术参考的服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保护服务模式 地方高校 建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在遗产化保护工作中的文化自觉研究——以国家级非遗“女子太阳山祭祀”为个案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萍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7-11,共5页
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主体之一,地方政府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化自觉能力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保护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女子太阳山祭祀"的遗产化保护工作为研究个案,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在参与地方少数... 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主体之一,地方政府是否具备足够的文化自觉能力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保护的一个关键因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女子太阳山祭祀"的遗产化保护工作为研究个案,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在参与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保护工作中的文化自觉认知、文化自觉认同、文化自觉行动及其文化自觉反思等方面的状况,既可以为地方政府与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保护间的关系研究提供一项实证个案,又可以为地方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遗产化保护工作模式积累有益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的文化自觉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化保护工作 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方言与普通话相互渗透调查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雷丽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82-87,共6页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词汇是普通话词汇丰富发展的不竭源泉之一。方言有其自身使用的价值。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够以普通话顺利进行交际。在方言区推广普通话,从一定角度看,是推广文化,普及教育。文山方言与普...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方言词汇是普通话词汇丰富发展的不竭源泉之一。方言有其自身使用的价值。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够以普通话顺利进行交际。在方言区推广普通话,从一定角度看,是推广文化,普及教育。文山方言与普通话承载着各自的历史使命,它们之间是并存并用,相互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方言 普通话 调查 相互渗透 推进 推普 并存并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卜的社会功能及《鸡卜经》的科研价值——壮族鸡卜研究之五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正廷 《文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25-28,共4页
壮族鸡卜及其演绎的《鸡卜经》,具有它所参与的一切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所具有的功效,主要体现在:(1)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族群凝聚力;(2)规范社会行为,框正伦理道德;(3)引人拒恶向善,维系社会安定;(4)适应生产发展,探求物侯变化规律;(5)... 壮族鸡卜及其演绎的《鸡卜经》,具有它所参与的一切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所具有的功效,主要体现在:(1)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族群凝聚力;(2)规范社会行为,框正伦理道德;(3)引人拒恶向善,维系社会安定;(4)适应生产发展,探求物侯变化规律;(5)术理紧密结合,强化宗教信仰;(6)妨碍思想解放,影响科学发展。其科研价值主要体现在:(1)对研究壮族社会历史的价值;(2)对研究壮族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3)对研究壮族伦理道德观念的价值;(4)对研究壮族科学文化的价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卜 社会功能 《鸡卜经》 科研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谐性发展的对策思考——以云南省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锦发 《红河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8-12,共5页
因受自然环境、历史和现实性因素的三重影响,中国云南省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既内含着和谐性因素,又隐含着制约性因素,找寻"症结"并施以对策,可推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和谐性发展。
关键词 中国中越边境民族地区 经济文化教育 和谐性发展、对策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壮剧民间土戏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二次文献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保护研究(之二)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以《云南壮剧史》为据,运用二次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专业分析,发现民间土戏从清朝中晚期形成至今,其发展轨迹呈现"山"字形状,具有曲折波动的特点,尤其是历史上的两次重创为云南壮剧民... 以《云南壮剧史》为据,运用二次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专业分析,发现民间土戏从清朝中晚期形成至今,其发展轨迹呈现"山"字形状,具有曲折波动的特点,尤其是历史上的两次重创为云南壮剧民间土戏的后续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出现了目前发展缓慢、传承困境等问题。如何应对云南壮剧民间土戏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问题,笔者认为应同时兼顾其自身的专业建设和文化空间的保护,二者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壮剧民间土戏 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次文献分析 专业化建设 文化空间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族《鸡卜经》与《摩经》及道教经典的关系——壮族鸡卜研究之四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正廷 《文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9-24,共6页
犹如汉族先民的龟筮占卜信仰演绎为《易经》一样,壮族先民的鸡卜信仰演绎成了《鸡卜经》。壮族的《鸡卜经》,由卦象、卦名、卦宫和卦辞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它是越巫文化的基石,与《摩经》一样,倡导崇尚自然与人伦道德,对规范壮族先民... 犹如汉族先民的龟筮占卜信仰演绎为《易经》一样,壮族先民的鸡卜信仰演绎成了《鸡卜经》。壮族的《鸡卜经》,由卦象、卦名、卦宫和卦辞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它是越巫文化的基石,与《摩经》一样,倡导崇尚自然与人伦道德,对规范壮族先民的传统道德发挥了关键作用。它既是摩教的主要经典,也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鸡卜经》里的卦宫,吸收了道教经典中有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和五行寄生十二宫的理论,显示了壮汉两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在统一的国家中逐渐趋于相互整合的历史进程,也体现了壮族原生文化的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卜经》 《摩经》 道教经典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壮族传统稻作经济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传承——以丫口村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锦发 《红河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9-23,共5页
丫口村壮族以传统稻作生计方式作为依托和载体,承传了稻作生产技术、科技知识和物候学等社会经济文化事项。为了应对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救治"传统稻作农业生产方式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疑难症结"问题,其以传统稻作... 丫口村壮族以传统稻作生计方式作为依托和载体,承传了稻作生产技术、科技知识和物候学等社会经济文化事项。为了应对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救治"传统稻作农业生产方式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疑难症结"问题,其以传统稻作经济的社会转型以及市场化经济价值观作为回应。其传统社会文化事项承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等潜隐性观念形态,这对当今全球化、现代化社会场域之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借鉴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丫口村壮族 传统与传承 稻作经济文化 社会和谐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文山壮族文化的传承模式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锦发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9-22,共4页
文山壮族文化大多以家庭传授和师徒传授,以及"原生态""自我传习"传承模式作为基调。其间,以文化艺人作为主体,以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性"意识及其技艺文化传承作为双重性原则,以传承为根本前提和基础,以保... 文山壮族文化大多以家庭传授和师徒传授,以及"原生态""自我传习"传承模式作为基调。其间,以文化艺人作为主体,以文化主体"文化自觉性"意识及其技艺文化传承作为双重性原则,以传承为根本前提和基础,以保护为基本形式和手段,以发展为最终指向和归结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壮族文化 代际性传承 “原生境”地域性传承 传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壮剧研究者的文化自觉行为及方式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云南壮剧的研究,既有个人的参与,也有单位组织的参与。本文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分别对研究者个人参与研究的行为和相关单位组织开展研究活动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应重视培养研究者个人和参与单位对云南壮剧文化自... 云南壮剧的研究,既有个人的参与,也有单位组织的参与。本文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分别对研究者个人参与研究的行为和相关单位组织开展研究活动的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应重视培养研究者个人和参与单位对云南壮剧文化自觉认知、自觉认同、自觉参与研究以及研究主体间的自觉合作和自觉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并将培养好研究者的五种文化自觉能力,作为解决目前云南壮剧研究人才匮乏、研究者文化自觉能力不足等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壮剧研究者 文化自觉 存在问题 文化自觉能力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族鸡卜与汉族先民甲骨占卜比较——壮族鸡卜研究之一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正廷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9-23,共5页
壮族鸡卜,依据鸡胯骨上原生血窍的数量、位置及插签的角度、朝向构成的卦象来判断吉凶,源于远古时代的占象。犹如汉族先民在商周时代的甲骨占卜及其卜辞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一样,壮族鸡卜及其卜辞则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华夏... 壮族鸡卜,依据鸡胯骨上原生血窍的数量、位置及插签的角度、朝向构成的卦象来判断吉凶,源于远古时代的占象。犹如汉族先民在商周时代的甲骨占卜及其卜辞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一样,壮族鸡卜及其卜辞则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华夏民族的龟筮占卜信仰演绎为《易经》,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而壮族的鸡卜信仰演绎为《鸡卜经》之后,则与《摩经》结合,构成了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鸡卜 传统文化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族鸡卜的运作方法及其应用范围——壮族鸡卜研究之三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正廷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2-17,共6页
壮族古老的鸡卜,其运作方法与汉族先民的甲骨占卜截然不同,主要分为选鸡、祈祷、取卦、看卦四个步骤。看卦由事主、长老和布摩共同验视,并由布摩确定卦象、卦名和判断占测的结果及其应验的时间和方位。鸡卜应用的范围主要包括社祭、家... 壮族古老的鸡卜,其运作方法与汉族先民的甲骨占卜截然不同,主要分为选鸡、祈祷、取卦、看卦四个步骤。看卦由事主、长老和布摩共同验视,并由布摩确定卦象、卦名和判断占测的结果及其应验的时间和方位。鸡卜应用的范围主要包括社祭、家祭、战争、招魂、送鬼、求问等事项。以上情况,至今仍在云南壮乡广为流行,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最古老而又保留最为完好的一份活着的"人文化石",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鸡卜 运作方法 运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变迁:中越边境民族地区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的调适——以麻栗坡县猛硐乡丫口村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锦发 《文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5-18,共4页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越边境少数民族村寨丫口村的很多领域实现了现代转型,但仍然有很多制约着该地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的值得重视的因素。
关键词 猛硐乡丫口村 传统社会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水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追栗树村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锦发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33-35,48,共4页
文山水傣文化是稻作经济、祭龙、建筑、节日、饮食、婚姻习俗以及舂米、酿酒技艺等构建而成的结构系统,文章就文山水傣文化传承结构系统及其变迁作探析。
关键词 文山水傣 文化传承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