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地方高校介入云南壮剧民间传承群体开展社会保护教育的个案服务实践——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四) |
李萍
许六军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5 |
2
|
|
2
|
云南壮剧的传承困境与遗产地教育传承保护模式的对策构想——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一) |
李萍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2 |
4
|
|
3
|
地方高校介入云南壮剧村寨开展传承人才培养服务的社区与社会教育模式实践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二) |
李萍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4 |
3
|
|
4
|
教育社会学视角下地方高校与云南壮剧教育传承的关系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之三) |
李萍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4 |
3
|
|
5
|
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遗产化保护的过程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保护研究(之四) |
李萍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6 |
2
|
|
6
|
地方高校介入少数民族非遗教育保护的角色研究 |
李萍
|
《河池学院学报》
|
2016 |
1
|
|
7
|
地方高校非遗教育保护的服务模式研究 |
李萍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10
|
|
8
|
地方政府在遗产化保护工作中的文化自觉研究——以国家级非遗“女子太阳山祭祀”为个案 |
李萍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5
|
|
9
|
文山方言与普通话相互渗透调查报告 |
雷丽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2 |
2
|
|
10
|
鸡卜的社会功能及《鸡卜经》的科研价值——壮族鸡卜研究之五 |
何正廷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1
|
中国中越边境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谐性发展的对策思考——以云南省为例 |
李锦发
|
《红河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2
|
云南壮剧民间土戏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二次文献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保护研究(之二) |
李萍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3
|
壮族《鸡卜经》与《摩经》及道教经典的关系——壮族鸡卜研究之四 |
何正廷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3 |
1
|
|
14
|
文山壮族传统稻作经济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传承——以丫口村为例 |
李锦发
|
《红河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5
|
探寻文山壮族文化的传承模式 |
李锦发
|
《红河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6
|
云南壮剧研究者的文化自觉行为及方式研究 |
李萍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3 |
1
|
|
17
|
壮族鸡卜与汉族先民甲骨占卜比较——壮族鸡卜研究之一 |
何正廷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8
|
壮族鸡卜的运作方法及其应用范围——壮族鸡卜研究之三 |
何正廷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9
|
传统与变迁:中越边境民族地区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的调适——以麻栗坡县猛硐乡丫口村为例 |
李锦发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1 |
1
|
|
20
|
文山水傣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追栗树村为例 |
李锦发
|
《文山学院学报》
|
201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