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民族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5,共2页
敦煌(包括今瓜州县)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今敦煌地区现存的500余个洞窟中,除了汉人政权时代开凿的300余窟外,少数民族政权时代所开的洞窟也有170余个,约占洞窟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敦煌发现的60000件古代文献中,除汉文外,尚有吐蕃文写卷1... 敦煌(包括今瓜州县)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今敦煌地区现存的500余个洞窟中,除了汉人政权时代开凿的300余窟外,少数民族政权时代所开的洞窟也有170余个,约占洞窟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敦煌发现的60000件古代文献中,除汉文外,尚有吐蕃文写卷15000件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地区 民族史研究 少数民族政权 展望 现状 古代文献 多民族 洞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本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萨仁高娃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 敦煌出土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Abhidharma-kos′a-bhāsya-tikā Tattvārtha-nāma)》是现存回鹘文献中篇幅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写本之一,原件藏于大英图书馆,编号为Or.8212/75A-B。从回鹘文题记看,该写本的抄写时代应是元末。但值得注意的是,写本末尾出现有蒙古文题记,称"大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一"。这一题记表明,在该写本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研究院编号第17窟)之前,原藏于伯希和编元代181窟(敦煌研究院编号第464窟),甚或已流落民间,再经蒙古人之手留下了"光绪三十年"的蒙古文题记。后由王道士将其移到藏经洞中,再为斯坦因于1907年获得。这一史实为藏经洞晚期文献来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文献 蒙古文题记 敦煌石窟 佛教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曲子“三皈依”为词牌说——敦煌本、霞浦本《三皈依》比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包朗 杨富学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8,共10页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为佛教三皈依,佛教僧众常加颂唱,久而久之,一种配合礼拜行仪的法曲子“三皈依”应运而生。关于这种曲子,北宋天禧间学僧道诚《释氏要览》卷下杂记“法曲子”条云:“毗奈耶云:王舍城南方有乐人名臈婆,取...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为佛教三皈依,佛教僧众常加颂唱,久而久之,一种配合礼拜行仪的法曲子“三皈依”应运而生。关于这种曲子,北宋天禧间学僧道诚《释氏要览》卷下杂记“法曲子”条云:“毗奈耶云:王舍城南方有乐人名臈婆,取菩萨八相,缉为歌曲,令敬信者闻,生欢喜心。今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皈依》、《柳含烟》等,号‘唐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皈依 曲子 敦煌本 词牌 霞浦 《太常引》 佛教 礼拜
原文传递
8至11世纪敦煌僧人从政从军——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七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正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8-46,共9页
佛教戒律禁止僧人参预政事、从军参战。但8至11世纪敦煌僧人却可以参预政事、从军征战。本文列举大量证据足以证实。进而指出,此种局面的出现,乃因僧尼皆籍入乡司,悉为编民之故。既同为百姓,自一例授田、纳税、输赋、从役,为国效力。从... 佛教戒律禁止僧人参预政事、从军参战。但8至11世纪敦煌僧人却可以参预政事、从军征战。本文列举大量证据足以证实。进而指出,此种局面的出现,乃因僧尼皆籍入乡司,悉为编民之故。既同为百姓,自一例授田、纳税、输赋、从役,为国效力。从而使僧尼日增、国家役、赋、兵源日蹙的历史性矛盾得到解决,终使佛教走上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僧尼 乡司百姓 从政 从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壁画中蒙古族供养人半臂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董晓荣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3,共7页
通过对元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元代传世画像、墓室壁画和出土实物资料等,探讨了敦煌壁画中所绘蒙古族供养人所着半臂的形制。
关键词 敦煌壁画 蒙古族供养人 半臂 形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初国内敦煌吐蕃历史文化研究述要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富学 樊丽沙 《西夏研究》 2012年第1期98-112,共15页
敦煌文献中有相当数量的吐蕃时期文献,涉及吐蕃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法律、文学、医学和科技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古代西藏、藏经历史的宝贵资料。进入新世纪,这批文献受到了广泛重视与研究,在古藏文文献研究、汉文吐蕃史料研究和吐蕃... 敦煌文献中有相当数量的吐蕃时期文献,涉及吐蕃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法律、文学、医学和科技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古代西藏、藏经历史的宝贵资料。进入新世纪,这批文献受到了广泛重视与研究,在古藏文文献研究、汉文吐蕃史料研究和吐蕃石窟艺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与价值的重要学术文章与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 敦煌 吐蕃 历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语文与民族史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富学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0-122,共3页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学者及有关专业研究机构的关注和重视。2007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组织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学者及有关专业研究机构的关注和重视。2007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组织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将全国有关学者召请在一起,共同探讨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目前还很薄弱,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史料的理论分析以及史料分类、使用等方面还有许多空白的课题,故本刊特以《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少数民族史料》为题,精选出与会学者的四篇优秀文章发表,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及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史研究 民族语文 象形文字 语言文字 回鹘式蒙古文 民族文化研究 中国民族 音节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吐鲁番出土回鹘文佛教愿文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9-54,共6页
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文文献中,有11件属于独立的佛教愿文,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以题跋形式出现的愿文,系回鹘佛教徒用于表达发愿超度、祈福禳灾,及兼表颂赞的应用性文字。其中既有印本,也有写本,更有碑铭题刻。从这些文献看,功... 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回鹘文文献中,有11件属于独立的佛教愿文,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以题跋形式出现的愿文,系回鹘佛教徒用于表达发愿超度、祈福禳灾,及兼表颂赞的应用性文字。其中既有印本,也有写本,更有碑铭题刻。从这些文献看,功德主在布施时,一般都要留下自己的姓名、官职及发愿文或功德记等,以表明自己的愿望,体现出济世度人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回鹘佛教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从其内容与形式看,回鹘文佛教愿文较多地受到了汉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其中不少作品以其形式灵活,韵律和谐,感情笃实,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而生动感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 佛教 愿文 敦煌 吐鲁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吐鲁番摩尼教文献研究述评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富学 盖佳择 《吐鲁番学研究》 2015年第2期79-95,共17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敦煌、吐鲁番等地相继出土了多件摩尼教文献,既有汉文,也有回鹘文、摩尼文、粟特文、波斯文等,为丝绸之路沿线摩尼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涌现出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学界对汉文写本的研...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敦煌、吐鲁番等地相继出土了多件摩尼教文献,既有汉文,也有回鹘文、摩尼文、粟特文、波斯文等,为丝绸之路沿线摩尼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涌现出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学界对汉文写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敦煌三经,即《下部赞》《摩尼光佛法仪略》和《摩尼教残经》,此外,则主要关注于《老子化胡经》和《佛性经》。对回鹘文写本的关注,则主要集中于《摩尼教徒忏悔词》《牟羽可汗入教记》《摩尼教寺院文书》等。新近发现的霞浦摩尼教文献,明显与敦煌摩尼教文献同源,可谓敦煌学的新延展;福建摩尼教由回鹘僧人所传,同样也可谓回鹘摩尼教研究的新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吐鲁番 摩尼教 霞浦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色世界:敦煌写本《五台山圣境赞》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卡特里 杨富学 张艳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11-20,共10页
敦煌写本《五台山圣境赞》为晚唐五代僧人玄本撰写的赞颂五台山的诗歌集,由11首诗组成,分别颂赞了文殊、普贤二菩萨、五台诸峰、金刚窟、阿育王塔、罗睺罗肉身等圣迹,语言典雅优美,富有想象力,堪称五台山颂诗的上乘之作。诗集以五台山... 敦煌写本《五台山圣境赞》为晚唐五代僧人玄本撰写的赞颂五台山的诗歌集,由11首诗组成,分别颂赞了文殊、普贤二菩萨、五台诸峰、金刚窟、阿育王塔、罗睺罗肉身等圣迹,语言典雅优美,富有想象力,堪称五台山颂诗的上乘之作。诗集以五台山诸圣迹为主线,宣扬了五台山的奇异与神圣,同时也反映了中印佛教的结合和中原与敦煌的佛教文化交流。这些诗作冲破中国传统的俗诗和雅诗之间的壁垒,也不受宗教与世俗之别的束缚,视角独特而新奇,堪称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力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敦煌写本 《五台山圣境赞》 文殊菩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畏兀儿与蒙古历史文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富学 《兰州学刊》 2006年第1期55-59,共5页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高昌畏兀儿政权归顺蒙古。由于当地统治者未对蒙古实行抵抗而免遭蒙古征服者的洗劫和破坏;又由于亦都护政权曾帮助成吉思汗进行过对中亚、伊朗、西夏的征服,立有战功,因此长期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优遇。大...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高昌畏兀儿政权归顺蒙古。由于当地统治者未对蒙古实行抵抗而免遭蒙古征服者的洗劫和破坏;又由于亦都护政权曾帮助成吉思汗进行过对中亚、伊朗、西夏的征服,立有战功,因此长期受到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优遇。大批畏兀儿人入居中原地区和蒙古高原,或出任元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或从事宗教文化活动,为蒙古帝国的统一、元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贡献颇多。蒙元时代,由于受到蒙古统治者的推崇与扶持,藏传佛教盛行全国,于是畏兀儿人中也出现了一大批修习藏传佛教的僧徒。他们有的作为高级僧官,参与对全国佛教的管理;有的代帝出家,成为皇帝的替僧;更多的则是充当翻译人员,以沟通皇帝与蒙古贵族与西藏喇嘛间的联系与交流,为元代宗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畏兀儿 蒙古 藏传佛教 历史 文化 元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鄯善国佛教戒律问题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富学 《吐鲁番学研究》 2009年第1期59-76,共18页
20世纪初以来,新疆出土了大量佉卢文文书,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3世纪末至5世纪中期鄯善国的佛教。从这些出土文书可以看出,在鄯善国时期,佛教界普遍存在着“有信无戒”现象,僧人不守戒律,他们不仅娶妻生子、饮酒食肉,而且置产敛... 20世纪初以来,新疆出土了大量佉卢文文书,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3世纪末至5世纪中期鄯善国的佛教。从这些出土文书可以看出,在鄯善国时期,佛教界普遍存在着“有信无戒”现象,僧人不守戒律,他们不仅娶妻生子、饮酒食肉,而且置产敛财、役奴使婢。许多僧人虽然在寺院挂籍,却常年居住在俗家,与家人共同生活。鄯善国的僧侣虽名为出家人,但实际上过的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俗家生活。有些僧人还兼有户主身份,成为政府合法的纳税人。说明当时不管是世俗社会还是佛教界,都不以为这些现象是违戒的,而且是合法的。从佉卢文文书看,鄯善国也曾存在规范僧人行为的规章,但世俗味非常浓厚,与正统的佛教戒律大相径庭,而对违戒僧人的处罚方式,也多是俗家的经济手段,使僧人的行为融入到鄯善国的伦理道德之中,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鄯善国佛教的世俗化倾向。鄯善国凸显出的佛教戒律问题在中原早期佛教界同样存在,故而可将鄯善国佛教看作中原早期佛教的一个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戒律 佉卢文文献 历史 鄯善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裕固学”应擎起河西回鹘研究的大旗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富学 《河西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7,共7页
裕固族的直系祖先来自河西回鹘而非学界常说的西州回鹘,裕固族东迁传说中的西至哈至指的是沙州瓜州而非吐鲁番。元代蒙古豳王家族入居河西西端,与当地回鹘融合而形成裕固族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宋代以后见诸史册的黄头回纥,其实就是沙... 裕固族的直系祖先来自河西回鹘而非学界常说的西州回鹘,裕固族东迁传说中的西至哈至指的是沙州瓜州而非吐鲁番。元代蒙古豳王家族入居河西西端,与当地回鹘融合而形成裕固族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宋代以后见诸史册的黄头回纥,其实就是沙州回鹘之另称。对裕固族形成史的研究,应特别关注河西回鹘,同样地,对裕固族文化的认识,也需要与河西回鹘相联系。只有把裕固族历史文化置于河西回鹘大背景中来认识,将河西回鹘之源与蒙古豳王家族之流做通盘考虑,才能真正解决裕固学研究中的诸多难解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回鹘 裕固族 蒙古豳王家族 裕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初国内回鹘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富学 《西夏研究》 2013年第2期57-77,共21页
新疆、敦煌等地相继出土的大量回鹘文佛教文献,为我们深入探究回鹘民族及其佛教信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百余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前赴后继,研究刊布这些珍贵文献资料,并用以探讨回鹘佛教的历史与文化。21世纪初,随着新文献的发现... 新疆、敦煌等地相继出土的大量回鹘文佛教文献,为我们深入探究回鹘民族及其佛教信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百余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前赴后继,研究刊布这些珍贵文献资料,并用以探讨回鹘佛教的历史与文化。21世纪初,随着新文献的发现、解读与相继公布,加上电子文本《大藏经》的广泛使用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国内回鹘佛教研究在新世纪之初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为今后的回鹘佛教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条件。这些成绩值得认真总结,以便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鹘文文献 佛教 敦煌 吐鲁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蒙古豳王家族史研究回顾
15
作者 杨富学 张海娟 《吐鲁番学研究》 2011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蒙古豳王家族崛起于13世纪后期,始祖为由西域东归投奔忽必烈汗的察合台系出伯、合班兄弟,于14世纪初期形成豳王、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四个乌鲁斯,分别驻牧于酒泉、瓜州、敦煌和哈密。豳王家族据守西北一隅,对元明时期河西、西... 蒙古豳王家族崛起于13世纪后期,始祖为由西域东归投奔忽必烈汗的察合台系出伯、合班兄弟,于14世纪初期形成豳王、肃王、西宁王和威武西宁王四个乌鲁斯,分别驻牧于酒泉、瓜州、敦煌和哈密。豳王家族据守西北一隅,对元明时期河西、西域诸地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界对豳王家族的关注,可以说由来已久,专门的研究成果虽说不上丰硕,但涉及这一问题者却不在少数,形成了不少热点问题,如史料的缺陷与敦煌文献的重要性、西宁王速来蛮的生平事迹、豳王家族的世系、豳王家族与元代西北社会、明代的哈密王等。这些不仅是蒙古学、元史学,同时亦应是敦煌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豳王家族 敦煌 哈密 元明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植西夏 惠施泉界——评牛达生新著《西夏钱币研究》
16
作者 杨富学 曹源 《西夏研究》 201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近日,承蒙牛达生先生美意,惠赐新作《西夏钱币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以下凡有引用该书者,仅注明页码)。本书部头不大,仅有20万言,内容却甚为丰富,引人入胜,读之颇有手不释卷之感。
关键词 西夏钱币 达生 文物考古工作 钱币学 西夏文化 西夏学 文史研究馆 大朝通宝 研究成果 福圣宝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鄯善国与丝绸之路:海内外百年研究述评
17
作者 杨富学 刘源 《丝绸之路》 2019年第1期83-88,共6页
鄯善国本为西域古国之一,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交通枢纽,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曾起重要作用,楼兰鄯善文明同样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于此交融而展现多元。20世纪初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相继出土大批佉卢文、汉文简牍文书,为鄯善国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翔... 鄯善国本为西域古国之一,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交通枢纽,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曾起重要作用,楼兰鄯善文明同样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于此交融而展现多元。20世纪初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相继出土大批佉卢文、汉文简牍文书,为鄯善国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翔实的材料。百年来,围绕楼兰、鄯善与丝绸之路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尤其结合出土文书与传统文献、考古资料进行的对比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活跃之势,成就斐然。对鄯善国于丝绸之路所处地位及其关系的研究进行回顾,并就鄯善国作为东西方文明于丝绸之路相互碰撞与融合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角色取得进一步认知,对于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势必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鄯善国 丝绸之路 中原王朝 贵霜帝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峪沟第42窟禅观壁画研究--兼及汉文禅观文献的起源 被引量:5
18
作者 山部能宜 陈瑞莲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42,共8页
吐鲁番吐峪沟第42窟有并列禅观比丘壁画。这些壁画似乎与禅观经典有关,但其确切关系还不明显。第42窟的壁画内容与禅观经典文本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而且不少成组的场面都能与文本的相关内容对应上,但就总体布局而言,这些画... 吐鲁番吐峪沟第42窟有并列禅观比丘壁画。这些壁画似乎与禅观经典有关,但其确切关系还不明显。第42窟的壁画内容与禅观经典文本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致性,而且不少成组的场面都能与文本的相关内容对应上,但就总体布局而言,这些画面却和当今所见的所有文本都不一致。所以其壁画作品未必是以某一经典为蓝本的,很有可能依据的是当地的禅观传统,壁画所依据的经典很可能是吐鲁番的地方产物。这个意见对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观无量寿佛经》来源地的问题也有可能提供重要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峪沟石窟 禅观 壁画 《观无量寿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文献P.2977所见早期舍利塔考——兼论阿育王塔的原型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杨富学 王书庆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6-89,共24页
敦煌文献P.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 敦煌文献P.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及保存现状等,大都可以稽考。十九塔中,除曾经存在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崇教寺塔、敦煌市西大乘寺塔、武威姑臧寺塔及四川崇州怀远镇晋原县塔失考外,其余十五座都有遗迹可寻。这些塔据说都是根据印度阿育王塔原型仿制的。根据敦煌石窟壁画、云冈石窟雕塑,尤其是鄮县阿育王寺阿育王塔及近期于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阿育王塔的原型应为宝箧印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舍利塔 阿育王塔 佛教 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经》与南宗禅——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富学 王书庆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80,共7页
《金刚经》是唐代最流行的佛教经典之一,主要宣扬"般若性空"之理,对南宗禅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刚经》被六祖慧能奉为禅宗顿悟派的根本经典,神会在继承和发展慧能的顿悟禅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金刚经... 《金刚经》是唐代最流行的佛教经典之一,主要宣扬"般若性空"之理,对南宗禅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刚经》被六祖慧能奉为禅宗顿悟派的根本经典,神会在继承和发展慧能的顿悟禅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金刚经》为相互传承的南宗祖统说,以抗衡北宗禅以《楞伽经》为基础的祖统说,为南宗禅立宗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敦煌文献及唐代莫高窟壁画中有很多的《金刚经》写本及根据该经内容而绘制的经变画,体现了该经在唐代的盛行。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以《金刚经》为主旨的顿悟禅法思想在敦煌的流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宗禅 金刚经 慧能 神会 敦煌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