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案例教学法在药学本科《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高秀容 吴敏 +1 位作者 廖洪利 许小红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154-158,共5页
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法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首次尝试在药学本科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非口服药物的... 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案例教学法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首次尝试在药学本科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开展案例教学,包括案例的选择、教学案例的撰写、案例教学的实施及效果评价等各个方面。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可度更高;对于药学本科生,“传统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是最佳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药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应用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修饰对改善药物生物药剂学性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高秀蓉 谭登 王莹 《中国药师》 CAS 2012年第10期1495-1498,共4页
据统计,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有近40%的药物由于体内药动学性质不适而被淘汰,其原因主要包括:①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②体内半衰期短,作用时间短,治疗浓度低;③靶部位浓度低,达不到治疗效果[1]。在新药设计中,很多优秀药... 据统计,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有近40%的药物由于体内药动学性质不适而被淘汰,其原因主要包括:①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②体内半衰期短,作用时间短,治疗浓度低;③靶部位浓度低,达不到治疗效果[1]。在新药设计中,很多优秀药物并不是完全新型结构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修饰 生物药剂学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原理苦参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体内转运及释药性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谢兴亮 韩丽 杨明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11年第4期261-265,共5页
目的对比pH敏感单层型(I型)、pH敏感双层型(II型)、pH-酶触发双控型(III型)3种原理苦参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转运及释药性能,并优选最佳方案。方法按给药不同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I、II、III型苦参结肠靶向微丸组和苦参丸心组,每组... 目的对比pH敏感单层型(I型)、pH敏感双层型(II型)、pH-酶触发双控型(III型)3种原理苦参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转运及释药性能,并优选最佳方案。方法按给药不同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I、II、III型苦参结肠靶向微丸组和苦参丸心组,每组每时间点各3只。通过胃插管给药,苦参丸心组分别于给药后0.5、1、2h,3种苦参结肠靶向微丸组分别于给药后1、2、3、4、6、8、10、12、16、20、24h处死大鼠,剖取胃、小肠、结肠组织。观察微丸外观性状并计数,计算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其在各段消化道的分布率;采用HPLC法测定微丸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残留总量,计算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其在体内的累积释放度和定位释药指数。结果 3种靶向微丸的胃排空均呈连续性,在小肠段短暂停留后即被完整转运至结肠;与I、II型微丸相比,III型微丸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抵达结肠时间也明显延迟。相比于苦参丸心,3种靶向微丸均具有明显的迟释效应;3种靶向微丸在胃与小肠段的累积释放度由高至低依次为III型(34.5%)>I型(17.4%)>II型(11.8%);在结肠段的累积释放度由高至低依次为I型(98.9%)>II型(97.7%)>III型(91.7%);3种靶向微丸的定位释药指数分别为4.7、7.3、1.7,定位释药性能由高至低依次为II型>I型>III型。结论 3种原理苦参结肠靶向微丸均具有结肠定位释药性能,其中pH敏感双层型(II型)苦参结肠靶向微丸的结肠定位释药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 动物实验 丸剂 微胶粒 靶向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P-糖蛋白在药物外排转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高秀蓉 蒋学华 《中国药师》 CAS 2011年第11期1583-1587,共5页
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口服给药仍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给药方式,但也是最复杂的给药途径,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影响因素最多,包括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稳定性等…。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分为三个连续过程,首先药物从释药系统中释放进入... 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口服给药仍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给药方式,但也是最复杂的给药途径,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影响因素最多,包括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稳定性等…。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分为三个连续过程,首先药物从释药系统中释放进入消化液,其次溶解在消化液中的药物跨过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门静脉,最后药物由门静脉进入肝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糖蛋白 胃肠道 外排转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对三硝基苯磺酸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兴亮 盛艳梅 +1 位作者 韩丽 杨明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11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评价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的药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低剂量组(胶囊低剂量组)、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高剂量组(胶囊高剂量组)、愈肠宁溶液组(... 目的评价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的药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低剂量组(胶囊低剂量组)、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高剂量组(胶囊高剂量组)、愈肠宁溶液组(溶液组),每组8只。正常组、对照组均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其余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和愈肠宁溶液。各组给药3d后,以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各组继续给药至8d后结束实验,取大鼠结肠组织测定肠重系数,观察并评价给药后结肠组织损伤指数,同时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TNF-α、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对照组大鼠肠重系数、结肠组织损伤指数差异显著,结肠组织SOD水平显著降低,MPO、TNF-α、IL-1β、MDA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肠重系数、结肠组织损伤指数(P<0.05,P<0.01)以及MPO、TNF-α、IL-1β、MDA水平均显著降低;胶囊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SOD水平均显著升高。与溶液组相比,阳性对照组、胶囊高剂量组大鼠肠重系数、结肠组织损伤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P<0.01);胶囊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组织SOD水平明显升高,MPO、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MDA水平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和促炎因子的异常释放,以及调节失衡的氧自由基系统等作用机制,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表现出与同剂量愈肠宁溶液相比更明显的疗效优势,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疾病模型 动物 中草药 迟效制剂 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中药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昝旺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32-234,共3页
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具有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中药的定义、特点,同时介绍了纳米中药制剂技术方面的进展。指出了纳... 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具有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中药的定义、特点,同时介绍了纳米中药制剂技术方面的进展。指出了纳米中药制剂存在的问题,并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中药制剂 中药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对“无痛人流”广告认知及相关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谢敏 赵淼 《中国性科学》 2020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无痛人流"广告的认知及相关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四川省成都市1所医学院和1所综合性大学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开展问卷调查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无痛人流"广告的认知及相关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四川省成都市1所医学院和1所综合性大学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开展问卷调查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693份,获得有效问卷664份。问卷有效率95.8%。被调查者接触"无痛人流"广告的途径中,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街头宣传册、电视、流动广告。有500人从广告中获取了"无痛"信息,有370人从广告中获取了"安全"信息,有426人从广告中获取了"快捷"信息。年级对"术中无痛"、"手术风险"的判断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对"术后并发症""对生育的影响"的判断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业对"留院观察时间""身体恢复时间"的判断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调查者对"无痛人流"广告的信任程度和态度都偏负面。结论大学生对"无痛人流"广告的认知存在不足。"无痛人流"广告对大学生的认知有不利影响。为了减轻并消除"无痛人流"广告的不良影响,高校需要做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工作,对"无痛人流"广告同时也需要通过协同治理、高效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无痛人流”广告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川芎嗪透皮贴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唐志勇 苏青 +3 位作者 周婠婠 楚文娟 黄燕 周婷婷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2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建立SD大鼠盐酸川芎嗪(TMPH)贴剂和灌胃给药后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计算贴剂组和灌胃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方法贴剂组:自制贴剂,SD大鼠背部给药(1.04 g/kg),分别于给药后0.5、1.5、3、4、5、6、7、8、9、12、17、24 h... 目的建立SD大鼠盐酸川芎嗪(TMPH)贴剂和灌胃给药后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计算贴剂组和灌胃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方法贴剂组:自制贴剂,SD大鼠背部给药(1.04 g/kg),分别于给药后0.5、1.5、3、4、5、6、7、8、9、12、17、24 h从尾部静脉取血;灌胃组:SD大鼠灌胃给药(1.6 mg/kg),分别在给药后5、8、10、13、15、21、34、45、61 min从尾部静脉取血;用HPLC测定两组大鼠体内TMPH的血药浓度,用DAS软件计算。结果灌胃组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0.167 h,Cmax=1.97 mg/L,T1/2=0.076 h,Auc0-t=0.597[(μg.h)/ml],Auc0-∞=0.650[(μg.h)/ml];贴剂组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5.917 h,Cmax=253 mg/L,T1/2=5.95 h,Auc0-t=3547.56[(μg.h)/ml],Auc0-∞=4132.47[(μg.h)/ml]。结论 TMPH灌胃给药时,达峰时间和半衰期都很短,说明TMPH普通制剂在体内吸收代谢非常迅速,难以长时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TMPH贴剂给药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大大延长,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川芎嗪 贴剂 血药浓度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铵梯度法提高双重载药纳米粒中小檗碱的载药量与包封率 被引量:5
9
作者 姜爱玲 吴敏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554-560,共7页
目的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脂质膜(LB)包裹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LB-HMSNS),将小檗碱(BBR)负载到HMSNs内,提高BBR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方法用薄膜水化法制备LB-HMSNs,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TEM)表征其粒径、表面电荷和形态;... 目的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脂质膜(LB)包裹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LB-HMSNS),将小檗碱(BBR)负载到HMSNs内,提高BBR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方法用薄膜水化法制备LB-HMSNs,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TEM)表征其粒径、表面电荷和形态;通过被动载药法和硫酸铵梯度法将BBR负载到HMSNs内;用HPLC法测定2种方法BBR的含量;通过单因素实验对硫酸铵梯度法主动负载BBR进行优化,并探究吴茱萸碱(EVO)负载到LB上对BBR含量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了LB-HMSNs,其最佳粒径为345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99,Zeta电位为-27 mV;被动载药法最大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8.41%和56.22%,硫酸铵梯度法在药脂比为1∶4时其载药量达10.3%,包封率为92%;优化结果显示,硫酸铵梯度法可将BBR载药量提高到被动载药的1倍以上(16.5%),包封率与被动载药基本一致;EVO的负载对BBR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可忽略。结论硫酸铵梯度法可有效提高BBR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硫酸铵梯度法 被动载药法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 吴茱萸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萸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殷欢莉 冯易 +1 位作者 吴敏 张全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0-735,共6页
黄连-吴茱萸药对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两者一苦一辛,一降一升,对消化系统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该药对对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其有效物质基础与协同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总结近10年文献,详细阐述了黄... 黄连-吴茱萸药对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两者一苦一辛,一降一升,对消化系统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该药对对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其有效物质基础与协同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总结近10年文献,详细阐述了黄连-吴茱萸药对及其主要单体间的抗肿瘤机制和协同作用机制,文献研究发现该药对在治疗肿瘤与2型糖尿病靶点通路上的共通性。本综述为临床应用小檗碱与吴茱萸碱治疗肿瘤与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从信号通路角度讨论了小檗碱与吴茱萸碱协同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抗肿瘤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吴茱萸碱 抗肿瘤 机理 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药学专业硕士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秀容 蒋倩 +3 位作者 杨倩 许小红 颜晓燕 廖洪利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48-51,77,共5页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培养临床药学专业硕士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例化疗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典型案例——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撰写成教学案例,在临床药学专业硕士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中的恶性肿瘤临床药物治疗学章节中实施。结... 目的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培养临床药学专业硕士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例化疗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典型案例——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撰写成教学案例,在临床药学专业硕士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中的恶性肿瘤临床药物治疗学章节中实施。结果该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前积极准备,课堂上热烈讨论,课后调查显示该案例教学受到全班同学的普遍认可。结论该案例教学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等能力,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改革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临床药学专业硕士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基于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P-糖蛋白抑制剂对蝙蝠葛碱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高秀蓉 蒋学华 +1 位作者 王凌 王婷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016-1021,共6页
目的:研究P-糖蛋白抑制剂对蝙蝠葛碱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进行小肠吸收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蝙蝠葛碱的浓度,考察不同浓度P-糖蛋白抑制剂环孢素A、醋酸地塞米松和维拉帕米对蝙蝠葛碱肠吸收的影响。结果:与对... 目的:研究P-糖蛋白抑制剂对蝙蝠葛碱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进行小肠吸收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蝙蝠葛碱的浓度,考察不同浓度P-糖蛋白抑制剂环孢素A、醋酸地塞米松和维拉帕米对蝙蝠葛碱肠吸收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和中浓度环孢素A对蝙蝠葛碱的Ka、Papp、P%、吸收量和累积吸收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低浓度时上述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中、低3个浓度醋酸地塞米松对蝙蝠葛碱的Ka、Papp、P%、吸收量和累积吸收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浓度维拉帕米对Dau的Ka、Papp、P%、吸收量和累积吸收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中浓度和低浓度时上述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糖蛋白抑制剂环孢素A、醋酸地塞米松和维拉帕米对蝙蝠葛碱均有促吸收作用,其作用大小顺序为醋酸地塞米松>环孢素A>维拉帕米;P-糖蛋白对Dau的肠吸收有外排作用,蝙蝠葛碱为P-糖蛋白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葛碱 在体单向肠灌注模型 高效液相色谱法 P-糖蛋白抑制剂 P-糖蛋白底物
原文传递
P-糖蛋白抑制剂对蝙蝠葛碱跨膜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秀蓉 蒋学华 +1 位作者 杜青青 宋林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研究Caco-2细胞模型中P-糖蛋白抑制剂对蝙蝠葛碱跨膜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转运液中蝙蝠葛碱的含量;采用Caco-2细胞模型双向转运实验,考察不同浓度维拉帕米、环孢素A和醋酸地塞米松3种P-糖蛋白抑制剂对蝙蝠葛碱跨膜转运的... 目的研究Caco-2细胞模型中P-糖蛋白抑制剂对蝙蝠葛碱跨膜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转运液中蝙蝠葛碱的含量;采用Caco-2细胞模型双向转运实验,考察不同浓度维拉帕米、环孢素A和醋酸地塞米松3种P-糖蛋白抑制剂对蝙蝠葛碱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加入3种P-糖蛋白抑制剂后,蝙蝠葛碱的Papp(A-B)均有一定程度增加,而Papp(B-A)均有显著降低(P<0.05),即均抑制了蝙蝠葛碱的外排转运。结论外排转运体P-糖蛋白对蝙蝠葛碱有外排作用,蝙蝠葛碱可能为P-糖蛋白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葛碱 CACO-2细胞模型 P-糖蛋白 底物 多药耐药 北豆根
原文传递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注模型研究蝙蝠葛碱肠吸收机制和吸收动力学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秀蓉 蒋学华 +1 位作者 王凌 王婷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03-907,共5页
目的研究蝙蝠葛碱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小肠吸收实验,利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蝙蝠葛碱的浓度,考察不同灌流速度、大鼠不同肠段和不同质量浓度对蝙蝠葛碱吸收的影响。结果蝙蝠葛碱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 目的研究蝙蝠葛碱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小肠吸收实验,利用HPLC测定灌流液中蝙蝠葛碱的浓度,考察不同灌流速度、大鼠不同肠段和不同质量浓度对蝙蝠葛碱吸收的影响。结果蝙蝠葛碱的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随灌流速度(0.1、0.2和0.4 mL.min-1)的逐渐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蝙蝠葛碱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常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中、低3个浓度下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2.36±0.007 3)×10-2、(3.73±0.005 2)×10-2和(5.62±0.013 6)×10-2min-1,表观渗透系数Papp分别为(2.02±0.000 2)×10-3、(3.10±0.000 7)×10-3和(5.31±0.001 0)×10-3cm.min-1,透膜吸收百分率分别为8.66%、10.17%和19.06%,高、中、低3个浓度下蝙蝠葛碱在不同时间的累积吸收量和累积吸收百分率均较低,且各浓度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蝙蝠葛碱的吸收随灌流速度增大而增大;其在整个肠道无特异性吸收部位;吸收机制有主动过程参与;其透膜能力差,胃肠道上皮细胞屏障作用是影响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很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葛碱 在体单向肠灌注模型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吸收机制 吸收动力学
原文传递
HPLC法测定蝙蝠葛碱与大鼠和人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被引量:9
15
作者 高秀蓉 蒋学华 王婷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2894-2897,共4页
目的:建立测定蝙蝠葛碱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研究蝙蝠葛碱与大鼠和人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HPLC法测定蝙蝠葛碱的浓度,计算蝙蝠葛碱大鼠及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透析外液中的蝙蝠葛碱检测浓度在0.24~15.10μg.... 目的:建立测定蝙蝠葛碱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并研究蝙蝠葛碱与大鼠和人血浆蛋白的结合率。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HPLC法测定蝙蝠葛碱的浓度,计算蝙蝠葛碱大鼠及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透析外液中的蝙蝠葛碱检测浓度在0.24~15.10μg.m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大鼠血浆中的蝙蝠葛碱检测浓度在0.24~15.10μg.m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人血浆中的蝙蝠葛碱检测浓度在0.24~15.10μg.m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蝙蝠葛碱在高、中、低浓度下,其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69.63±1.30)%、(68.64±1.10)%、(72.54±0.50)%,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82.1±1.00)%、(84.96±0.70)%、(78.79±0.60)%。结论:HPLC法用于蝙蝠葛碱生物样品测定具有简便、灵敏与选择性高的特点;蝙蝠葛碱具有较强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且大鼠和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具有种属差异性,人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于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蝙蝠葛碱 血浆蛋白结合率
原文传递
基于Caco-2细胞模型研究蝙蝠葛碱的跨膜吸收机制 被引量:8
16
作者 高秀蓉 蒋学华 杜青青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39-143,共5页
目的:研究蝙蝠葛碱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机制。方法:采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A-B和B-A双向转运实验,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外排比率(ER)和累积转运量,考察蝙蝠葛碱不同质量浓度、细胞两侧pH梯度和螯合剂EGTA对蝙蝠葛碱转运... 目的:研究蝙蝠葛碱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机制。方法:采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A-B和B-A双向转运实验,计算表观渗透系数(Papp)、外排比率(ER)和累积转运量,考察蝙蝠葛碱不同质量浓度、细胞两侧pH梯度和螯合剂EGTA对蝙蝠葛碱转运的影响。结果:高、中、低浓度下的ER分别为1.11,4.49和7.24,即中、低浓度下转运有明显极化现象;顶侧pH 7.4和6.5时,ER值分别为3.95和9.38,即pH梯度存在时,蝙蝠葛碱吸收减少,外排增加;加入螯合剂EGTA后,Papp,ER和累积转运量均无显著改变。结论:蝙蝠葛碱的吸收有主动转运机制存在;pH梯度能驱动了蝙蝠葛碱的外排转运,偏碱性环境较酸性环境易于吸收;其吸收途径主要为跨细胞通道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葛碱 CACO-2细胞模型 吸收机制 吸收途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