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压后返排油嘴动态调整技术应用及效果评价——以蜀南地区Z201区块H62平台为例
1
作者 李海 郑马嘉 +5 位作者 赵文韬 余杨康 罗迪 曾文 黄勇斌 廖伟翔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5年第1期13-20,共8页
页岩气压后返排制度对压裂评价及生产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国内页岩气压后返排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对油嘴的调整都是凭经验和固定模式,尚未形成科学成熟的返排制度。基于页岩气井返排伤害机理,以“四因子”为主导,形成一套能够实... 页岩气压后返排制度对压裂评价及生产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国内页岩气压后返排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对油嘴的调整都是凭经验和固定模式,尚未形成科学成熟的返排制度。基于页岩气井返排伤害机理,以“四因子”为主导,形成一套能够实时表征储层裂缝伤害的返排油嘴动态调整技术,其中,返排阶段的伤害是各类损害相互叠加的结果,包括水相圈闭伤害、黏土膨胀、支撑剂回流、微粒运移、支撑剂破碎与嵌入、结垢沉淀、裂缝盐结晶、应力敏感。针对页岩气返排伤害特征创新性地定义了4个因子:流量因子、伤害因子、应力因子、产能因子,实现了对返排过程中储层裂缝系统真实状态的实时精准表征,通过数值模拟并确定返排各阶段4因子的影响权重,为油嘴调整提供了更为充分合理的依据。通过Z201区块H62平台4口井的矿场实践证明:以“四因子”为主的返排油嘴动态调整技术应用效果良好,最终可采储量较前期已开发井提升25.8%,产能达到开发方案要求,对区块后续达标建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油嘴动态调整 返排伤害 四因子 最终可采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泸州印支期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开发前景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海 郑马嘉 +6 位作者 李延钧 隆辉 耿超 李成海 刘田 蒲洪果 唐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1,共12页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存在一个印支期的古油藏,但多年来未得到充分重视。近期,该古隆起核部完钻的德胜1井和胜探1井均见良好油气显示,其中,德胜1井嘉陵江组测试获得轻质工业油流,展示出泸州古隆起古油藏... 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存在一个印支期的古油藏,但多年来未得到充分重视。近期,该古隆起核部完钻的德胜1井和胜探1井均见良好油气显示,其中,德胜1井嘉陵江组测试获得轻质工业油流,展示出泸州古隆起古油藏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潜力。为此,根据全油碳同位素、轻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指标,采取排他法重新评价了嘉陵江组原油来源,通过分析储层的沥青类型和特征剖析了原油的成因,探讨了古油藏演变及油气分布规律、古隆起演化与古油藏的关系,并明确了古隆起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1)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原油及凝析油主要来自下伏志留系海相烃源岩,油气充注具有多期多源特征;(2)印支运动早幕,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古油藏形成;(3)古隆起核部剥蚀强,古油藏上部次生变化形成氧化降解沥青封堵带,下部原油得以保存,气侵作用弱,以产油为主;核部边缘剥蚀弱,古油藏原油保存好,烃源断层发育,气侵作用强,形成含油气藏;(4)古隆起的演化和古油藏的演变控制了现今油气分布格局,核部产原油,核部边缘产凝析油气。结论认为:(1)嘉陵江组古油藏规模巨大,以沥青质衬边消失为古油藏边界估算面积为8000 km2,高度为136 m;(2)古隆起上向斜及斜坡构造油气勘探程度低,是未来油藏及含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3)该认识对于气多油少的四川盆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泸州古隆起 下三叠统 嘉陵江组 古油藏 沥青类型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长兴组油气成藏时空匹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延钧 夏吉文 +3 位作者 李明隆 蒲洪果 耿超 王浩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77-885,共9页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伏3套烃源岩,分别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中二叠统泥质岩、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长兴组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气田,但对天然气的烃源一直认识不清。通过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区长兴组天然气...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伏3套烃源岩,分别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中二叠统泥质岩、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长兴组已发现多个大中型气田,但对天然气的烃源一直认识不清。通过天然气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区长兴组天然气以原油裂解气为主、甲烷含量高、干燥系数大,属于典型的干气;结合储层显微特征和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测试,并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时空匹配关系,首次发现并证实蜀南地区长兴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深层志留系烃源岩,并混入少量的龙潭组煤系成因气;长兴组储层未捕获各期烃源岩生油高峰期生成的液态烃,以充气聚气为主;燕山运动早中期为主要充气期,而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为局部天然气充气期,与川东地区长兴组以龙潭组煤系来源的天然气不同。油气成藏时空匹配是圈闭有效捕获油气的关键,决定着油气来源和成藏富集程度,历史地、动态地揭示油气运聚过程是现代油气成藏研究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时空匹配 志留系烃源 长兴组 蜀南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烃源岩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世临 张文济 +2 位作者 李延钧 刘波 邓勇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年第2期11-18,共8页
2020年,江汉油田在川东地区部署的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水平页岩气井测试取得工业油气流,展示了东岳庙段页岩气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但对东岳庙段页岩油气勘探仍处于初步阶段,对其烃源岩尚无系统的研究。为此充分利用区内完钻井岩... 2020年,江汉油田在川东地区部署的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水平页岩气井测试取得工业油气流,展示了东岳庙段页岩气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但对东岳庙段页岩油气勘探仍处于初步阶段,对其烃源岩尚无系统的研究。为此充分利用区内完钻井岩心、岩屑资料,开展岩石学特征和地化分析,对烃源岩进行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东岳庙段主要发育碳质页岩、介壳页岩和泥岩,厚度25~40 m;(2)从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量来看,东岳庙段发育较好-好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福禄场-大猫坪-高峰场-五百梯一带;(3)从干酪根镜检和岩石热解数判断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主、Ⅱ_(2)型为辅;(4)油藏与凝析气藏成熟度(换算为镜质体反射率)划分界限在1.1%,凝析气藏与湿气藏界限在1.4%左右。东岳庙段烃源岩处于成熟晚期到高熟早期阶段(研究区统计样品数据中77.4%以上的镜质体反射率值大于1.1%,19.3%以上的镜质体反射率值大于1.4%),以生成凝析油气-湿气为主,因此川东地区东岳庙段应以页岩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地区 东岳庙段 早侏罗世 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川西南地区雷三段碳酸盐烃源岩生烃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胡丽 曾丽媛 +3 位作者 沈秋媛 杨坚 耿超 李延钧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9,共9页
评价川中-川西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第三段暗色碳酸盐烃源岩的生烃能力,预测雷口坡组天然气新的勘探领域。在典型钻井岩心和岩屑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TOC技术,刻画出27口井的有效烃源岩厚度,并且应用有机质... 评价川中-川西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第三段暗色碳酸盐烃源岩的生烃能力,预测雷口坡组天然气新的勘探领域。在典型钻井岩心和岩屑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TOC技术,刻画出27口井的有效烃源岩厚度,并且应用有机质热模拟参数法对各井烃源岩的生气强度进行定量计算。研究表明:暗色碳酸盐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33%~3.37%,平均为0.72%;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_(1)-Ⅱ_(2)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和最高热解峰温表现为高成熟演化阶段;烃源岩有效厚度平均为43.1 m,累计平均生气强度为4.55×10^(8) m^(3)/km^(2)。雷口坡组第三段碳酸盐烃源岩具一定的生烃能力,资阳-高石梯构造以北至川中充探1井区有望成为雷口坡组天然气新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烃源岩 生气强度 雷口坡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压后返排动态调整技术
6
作者 余杨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2-192,共1页
1.目的页岩气水平井压后返排作为压裂施工作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整体的压裂和生产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目前的现场实际施工中,压后返排的工作制度往往由现场技术人员依据其自身经验来确定,难以满足页岩气开发上产愈发精细的要求... 1.目的页岩气水平井压后返排作为压裂施工作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整体的压裂和生产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在目前的现场实际施工中,压后返排的工作制度往往由现场技术人员依据其自身经验来确定,难以满足页岩气开发上产愈发精细的要求。若返排时所用油嘴过大,有可能导致大量支撑剂回流,压裂后形成的裂缝无法得到较好的支撑;采用大油嘴返排还有可能增大支撑剂破碎率和嵌入率,增加裂缝的应力敏感伤害,直接影响裂缝的有效导流能力,并且大量支撑剂的高速喷出还有可能导致地面测试流程的损坏。反之,若返排时所用油嘴过小,则有可能增大水相圈闭伤害,并且返排初期裂缝中的悬浮物、残渣、岩屑、微粒、结晶盐等不能及时返排出来,容易造成堵塞,严重影响页岩气井产量;此外,小油嘴返排也不能满足现场生产单位快速上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测试流程 应力敏感 支撑剂 导流能力 压后返排 页岩气井 水相圈闭 现场技术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荧光确定砂岩含气性与物性下限探讨——以蜀南地区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郭瑞超 王浩 +3 位作者 蒲娅琳 李延钧 隆辉 沈秋媛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0年第5期34-38,43,共6页
利用储层显微荧光技术,根据荧光在孔喉中的分布特征和荧光强度,储层显微荧光能够清晰地反映储层孔隙结构中的孔隙和喉道以及连通情况,由此反映储层的质量和含气性。以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为例,分别阐述了孔隙型储... 利用储层显微荧光技术,根据荧光在孔喉中的分布特征和荧光强度,储层显微荧光能够清晰地反映储层孔隙结构中的孔隙和喉道以及连通情况,由此反映储层的质量和含气性。以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为例,分别阐述了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孔隙型储层的荧光特征及含气性,结合实测物性数据确定两类储层孔隙下限。结果表明,孔喉中的显微荧光分布与强度可分为三类荧光级别,储层显微荧光法可较直观、可靠反映储层含油气性,利用该方法确定的物性下限与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最小孔喉半径法和试油法等一致,表明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应用显微荧光确定储层含气性与物性下限的方法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南地区 须家河组 显微荧光 孔隙型储层 裂缝–孔隙型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地层划分、对比与岩溶古地貌恢复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卫东 陈义才 +5 位作者 徐发波 李世临 李延钧 曾丽媛 谭谦 康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36,共10页
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后期沉积相变过程复杂,加之茅口组顶界尚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由此导致所恢复的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格局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给该区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天然气勘探提供帮助,利... 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后期沉积相变过程复杂,加之茅口组顶界尚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由此导致所恢复的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格局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给该区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天然气勘探提供帮助,利用露头地质调查、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人工虚拟井等资料,在通过标志层对茅口组进行精细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综合地层残余厚度、地层岩性、地层剥蚀层段分析,建立了茅口组古岩溶地貌单元划分标准,刻画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茅口组残余地层厚度具有“北薄南厚”的分布特征,其中茅一段厚度分布稳定,茅二段残余地层厚度变化较大;②海槽相孤峰段开始沉积于茅二^(b)期,结束于茅二^(a)晚期,地层厚度一般小于25 m,分布局限于川东北地区;③茅三段和茅四段在川东地区的中部和北部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剥蚀;④茅口组末期古地貌可划分出2个岩溶高地、3个岩溶盆地及2个岩溶斜坡。结论认为,川东地区茅口组古地貌总体上呈岩溶斜坡为主、岩溶高地次之,岩溶盆地分布范围相对较小,其中北部和中部地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带茅口组上部地层剥蚀较多,岩溶储层主要发育于茅二^(b)亚段、茅二^(c)亚段及茅一段中上部,南部地区岩溶储层主要发育于茅三段、茅二^(a)亚段及茅二^(b)亚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部 中二叠统茅口组 孤峰段 地层划分与对比 岩溶古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岩型礁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3 位作者 李延钧 刘宇龙 江林 夏吉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5-590,共6页
针对石灰岩型礁滩储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系统剖析石灰岩型台内礁滩储层的基本特征,讨论储层形成机制。通过分析测录井、取心及物性资料,发现研究区礁滩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铸模孔为主,粒... 针对石灰岩型礁滩储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系统剖析石灰岩型台内礁滩储层的基本特征,讨论储层形成机制。通过分析测录井、取心及物性资料,发现研究区礁滩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铸模孔为主,粒间溶孔与溶洞次之;构造裂缝发育,喉道以缩颈型喉道为主;整体平均孔隙度2.82%,平均渗透率4.50×10^-3μm^2。储层类型可分为裂缝-孔隙型与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形成受礁滩体、岩溶作用与构造作用控制,其中:礁滩沉积为储层提供了物质基础,早成岩期岩溶作用是储层发育的根本原因,构造作用极大改善了储层的渗滤能力,并推动了储层最终成型。研究结果将为类似成因的碳酸盐岩储层勘探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礁滩储层 长兴组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岩相划分及含气性评价--以滇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3 位作者 李延钧 邹辰 张朝 王高翔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7-732,共6页
针对滇黔北地区页岩岩相划分及含气性评价的研究较少,文中基于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开展该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岩相研究。结果表明:滇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岩相划分为富碳硅质页岩、贫碳硅质页岩、富碳钙质页岩、贫碳钙质页... 针对滇黔北地区页岩岩相划分及含气性评价的研究较少,文中基于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开展该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岩相研究。结果表明:滇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岩相划分为富碳硅质页岩、贫碳硅质页岩、富碳钙质页岩、贫碳钙质页岩、贫碳黏土质页岩、富碳钙质硅质页岩、富碳黏土质硅质页岩、贫碳黏土质硅质页岩及富碳黏土质钙质页岩等9种岩相,其中富碳钙质硅质页岩、富碳硅质页岩、富碳钙质页岩岩相为研究区优质岩相;通过低温氮气吸附实验、页岩气现场解析试验和甲烷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9种页岩岩相的孔隙结构特征和含气性。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气富集区预测提供岩相学支撑,有利于滇黔北地区海相页岩气的下步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相 孔隙结构 含气性 五峰组—龙马溪组 滇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2 位作者 李延钧 江林 胡丽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73,共8页
针对四川盆地南部(蜀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台内礁滩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结合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长兴期区域沉积背景,对蜀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的岩石类型、测井响应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蜀南地区长兴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分布... 针对四川盆地南部(蜀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台内礁滩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结合四川盆地晚二叠世长兴期区域沉积背景,对蜀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的岩石类型、测井响应等沉积相标志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蜀南地区长兴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晚二叠世长兴期蜀南地区为连陆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分为半局限台地相与潮控滨岸相,包括台内滩(礁)、半局限潟湖、碎屑潮坪3个亚相,岩性以颗粒灰岩、礁灰岩、生屑泥晶灰岩、含生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与碎屑岩-混积岩为主。纵向上,长兴组由2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构成,海侵半旋回以潟湖沉积为主,海退半旋回以台内滩(礁)沉积为主。其中,台内滩亚相根据不同的岩性、滩体厚度等可划分虫屑灰岩微相(滩核)、藻屑灰岩微相(滩翼)以及滩间3个微相。平面上,长兴组一、二段的沉积相带展布具有继承性,较长一段而言,长二段沉积时滩体的沉积范围、规模均明显扩大,并具有向南、东迁移的趋势。高能相带的物性参数相对较好,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研究结果对深化该区储层分布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颗粒滩 沉积演化 储层分布 长兴组 蜀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黄草峡构造嘉二-嘉一段改建储气库的储层类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鑫 郝靖 +5 位作者 叶茂 冯亮 欧阳沐鲲 陈义才 崔永斌 赵良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1-559,576,共10页
四川盆地东部黄草峡构造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复杂、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类型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对储气库改建至关重要。结合岩心观察与物性测试数据,利用常规三孔隙度曲线和成像测井资料,对黄草峡构造12口井嘉陵江组储... 四川盆地东部黄草峡构造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复杂、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类型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对储气库改建至关重要。结合岩心观察与物性测试数据,利用常规三孔隙度曲线和成像测井资料,对黄草峡构造12口井嘉陵江组储层孔、洞、缝进行测井识别,总结了不同类型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测井综合解释结果表明,嘉陵江组储层主要发育在嘉二-嘉一段,嘉二^(2)储层以孔隙-裂缝型为主,孔隙型和裂缝型其次;嘉二1-嘉一储层类型以裂缝型为主,裂缝-孔洞型其次。嘉二-嘉一段储层的发育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白云石化作用、构造曲率变化、岩性及现今构造应力、埋藏岩溶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草峡构造 嘉陵江组 储层类型 储层控制因素 碳酸盐岩储气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长宁地区页岩气水平井压后返排潜力评估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满 常程 +3 位作者 岳文瀚 余杨康 罗鑫 唐亮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3年第6期63-67,共5页
目前,页岩气压后返排闷井时间与油嘴制度主要依靠经验来确定,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理论依据。为了实现页岩气的效益开发,选取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H36平台9口已开发的水平井进行分析,对3口控压返排井进行压后返排优化模型评估。... 目前,页岩气压后返排闷井时间与油嘴制度主要依靠经验来确定,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理论依据。为了实现页岩气的效益开发,选取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藏H36平台9口已开发的水平井进行分析,对3口控压返排井进行压后返排优化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实际与理论的返排结果在闷井时间及油嘴制度方面存在差异,最终可采储量存在5%~10%的潜力提升空间,建议采用返排优化模型来确定合理闷井时间以及油嘴制度,从而提高单井阶段最终可采储量及平台井整体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地区 返排优化模型 闷井时间 油嘴制度 潜力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