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PPPS结合PDG教学模式在康复医学科护生教学中的效果 被引量:5
1
作者 袁雷 米秋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7期118-121,共4页
目的 探究康复医学科护生教学中应用导学互动加式教育(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BOPPPS)结合问题-讨论-指导(problem-discuss-guidance,PDG)教学模式的成效。方法 将2020年... 目的 探究康复医学科护生教学中应用导学互动加式教育(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BOPPPS)结合问题-讨论-指导(problem-discuss-guidance,PDG)教学模式的成效。方法 将2020年9月—2021年8月德阳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22名护生纳入研究对象,依照随机表法将所有护生分成两组,其中61名开展常规教学的护生为对照组,另外61名开展BOPPPS结合PDG教学模式的护生为试验组,对比不同教学模式对护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课堂成效、护生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护生教学前的实践技能与基础知识考核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教学后,试验组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在提升综合分析技能、课堂上有充足的学习时间、较大学习压力、重点突出学习内容、主观能动性占比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90.16%(55/61)护生教学模式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57%(4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医学科护生教学中应用BOPPPS结合PDG教学模式的成效显著,可提升护生综合实力,而护生也较满意此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学互动加式教育 问题-讨论-指导 康复医学科 护生 教学模式 实践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在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向英 谈莉莉 何东梅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第9期45-46,共2页
目的研究在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跌倒风险分级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8月该院康复科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按护理管理差异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对比分析两... 目的研究在康复科患者护理管理中应用跌倒风险分级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8月该院康复科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按护理管理差异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跌倒风险分级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防跌倒知识掌握程度、跌倒发生次数及危险性、满意度。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防止跌倒(45.23±3.22)分,跌倒用药(42.55±3.44)分,防跌倒环境(45.56±2.22)分,预防知识(46.56±2.55)分;评分均较对照组高(t=10.142 9、10.805 5、17.592 9、10.203 3)。观察组高度跌倒0例,中度0例,低度1例,总发生率3.2%,对照组高达19.3%(χ~2=4.026 0)。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技术操作(94.55±5.56)分,护患关系(93.55±6.66)分,发现并解决问题(92.22±5.55)分,对照组分别为(80.11±3.55)分、(78.55±5.55)分、(80.11±4.33)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t=12.187 7、9.633 5、9.578 4)。两组患者预防跌倒知识掌握程度、跌倒发生次数及危险性、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预防跌倒知识掌握程度、跌倒发生次数及危险性、满意度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极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风险分级管理 康复科 护理管理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病人的改良PBL教学模式在康复科护生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何东梅 马玲俐 +2 位作者 米秋蓉 何钰涓 龙丹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第16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标准化病人(SP)的改良PBL教学模式在康复科护生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实习的护生90人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50人,对照组4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实验组采用基于S... 目的观察基于标准化病人(SP)的改良PBL教学模式在康复科护生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实习的护生90人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50人,对照组4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实验组采用基于SP的改良PBL教学模式。观察2组的相关成绩、临床思维能力评价、护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制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表。结果在各项成绩方面,实验组出科理论成绩和出科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思维能力评价方面,实验组3个维度的评分都高于对照组(P<0.05)。在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方面,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教学模式满意度方面,实验组在教学效果和教师评价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P的改良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成绩,增强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护生们对教学效果和教师都给予较高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病人 改良PBL教学模式 康复科 护生 实习带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认知障碍康复治疗护理脑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向英 谈莉莉 唐蓉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16期127-127,129,共2页
目的:研究认知障碍康复治疗护理脑损伤的临床作用。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脑损伤认知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常规组采用一般护理,研究组采用康复治疗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 目的:研究认知障碍康复治疗护理脑损伤的临床作用。方法: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脑损伤认知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常规组采用一般护理,研究组采用康复治疗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脑损伤认知障碍评分量表(LOTCA)、简易智力状态评分量表(MMSE)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LOTCA、MMSE以及MBI评分有积极改善,且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损伤认知障碍患者采用康复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认知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护理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护理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效果研究
5
作者 何东梅 谈莉莉 唐蓉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1期141-142,共2页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收治脊髓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显著高...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收治脊髓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潴留或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康复效果与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膀胱功能康复 协同护理模式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护理在脑性瘫痪患儿中应用对膝反张的影响探究
6
作者 向英 谈莉莉 《智慧健康》 2018年第28期95-96,共2页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膝反张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的以膝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性瘫痪患儿中选出80例患儿开展研究,将这8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不同的护理方...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在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膝反张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在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的以膝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性瘫痪患儿中选出80例患儿开展研究,将这8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康复护理,对比患儿膝关节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肌张力下降程度同样高于对照组,两组膝反张患儿的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脑性瘫痪膝反张患儿给予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儿病情,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高,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膝反张 康复护理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脑梗死患者康复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7
作者 谭建芳 《智慧健康》 2019年第7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康复中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用简单随机化法将脑梗死康复中患者100例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人性化护理。结果实验组康复依从性优良率(96.00%)明显较对照组优良率(72.00%)高,P<0.05;实验组...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康复中接受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用简单随机化法将脑梗死康复中患者100例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人性化护理。结果实验组康复依从性优良率(96.00%)明显较对照组优良率(72.00%)高,P<0.05;实验组干预后的E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在康复中接受人性化护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 人性化护理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何东梅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9期154-155,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收治住院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后洼田吞咽能力、口腔及咽部评分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收治住院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后洼田吞咽能力、口腔及咽部评分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重要影响,能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脑卒中 吞咽功能障碍 康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对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向英 《智慧健康》 2017年第6期123-124,128,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对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收取我院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0月1日直至2016年2月15日,并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观察组(75例患者实施康复护...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对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收取我院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0月1日直至2016年2月15日,并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和观察组(75例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探讨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39.28±6.05)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29.50±2.01)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十分满意患者有70例、一般患者有3例、不满意患者有2例、护理满意度97.3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不仅能提高脑梗死患者恢复效果,还能改善患者自身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实施系统性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玲俐 《智慧健康》 2019年第16期143-144,共2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康复护理应用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护理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45例/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系统性康复护理。比较... 目的分析系统性康复护理应用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护理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45例/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系统性康复护理。比较各项功能变化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上肢功能[(79.56±2.26)分]、下肢功能[(72.34±3.14)分]、生活能力[(70.56±2.27)分]评分都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为6.67%(P<0.05)。结论系统性康复护理有助于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逐渐恢复各项能力,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系统性康复护理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感官刺激联合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在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丽 何东梅 唐蓉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25-230,共6页
目的观察多感官刺激联合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在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观察B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鼻留置胃管管饲;观察... 目的观察多感官刺激联合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在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观察B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鼻留置胃管管饲;观察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观察B组在观察A组基础上,加用多感官刺激方案。3组均干预8周,在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观察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体质指数(BMI)、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NRS2002)以及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检查(舌骨上移距离、甲状软骨上移距离、舌骨前移距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结果干预8周后,除对照组SWAL-QOL评分以外,其余3组洼田饮水试验、SSA评分和SWAL-QOL评分优于干预前(P<0.05)。而观察B组在洼田饮水试验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A评分低于其余2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观察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营养情况方面,干预8周后3组BMI均高于干预前,NRS2002均低于干预前(P<0.05)。组间比较,3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RS2002方面,观察A组和观察B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A组和观察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喉复合体动度检查方面,干预8周后,除对照组舌骨上移距离,其余3组各项距离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B组舌骨上移距离、舌骨前移距离高于其余2组(P<0.05),甲状软骨前移距离、甲状软骨上移距离仅高于对照组,与观察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感官刺激联合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作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官刺激 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舍曲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和血清TNF-α、BDNF、VEG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姣姣 王琼芬 江园 《中国康复》 2024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联合舍曲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IPSD)患者抑郁状态、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IP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联合舍曲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IPSD)患者抑郁状态、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IP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包括基础疾病的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盐酸舍曲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EECP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以及血清TNF-α、VEGF和BDNF和VEGF含量检测。结果:治疗7周后,2组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血清TNF-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BDNF和VEGF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NF-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BDNF和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EECP联合舍曲林能显著缓解IPSD患者的抑郁情绪,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IPSD患者血清TNF-α、BDNF和VEGF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 炎症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降低偏瘫患者跌倒风险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苟慧 段鹏飞 +3 位作者 肖华 王亮 陈婷婷 虞乐华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98-104,共7页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踝屈伸及内外翻对降低其跌倒风险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将41例处于恢复期的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踝屈伸及内外翻对降低其跌倒风险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将41例处于恢复期的初发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2组患者在训练前后均进行站立位静态平衡测试,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及跌倒风险进行分析;采用30秒坐起测试(30CST)、计时站立起步测试(TUG)评价患者步行能力。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评定患者患肢踝关节伸肌肌张力变化情况。结果训练后,2组患者各项静态平衡功能均有所改善(P<0.05),试验组前后标准差、前后平均运动速度、左右平均运动速度、包络面积以及动摇总轨迹长度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2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2组患者30CST均有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2组患者TUG均显著下降(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而2组患者MAS评分在训练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通过提高患者下肢肌力、肌耐力以及改善患者平衡功能来更为显著地降低患者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肌力 姿势平衡 意外跌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神调髓”组穴针刺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林金 赵卫卫 +2 位作者 王永正 肖华 邵晨兰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157-1161,共5页
目的:探究“治神调髓”组穴针刺与核心稳定训练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5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 目的:探究“治神调髓”组穴针刺与核心稳定训练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5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6),对照组患者采用“治神调髓”组穴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接受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Barthe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状态(FMA)评分、Breg平衡量表(BBS)评分、10米最大步行速度(10MWS)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不同时间的NIH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21.241,P<0.05),两组间NIHSS评分有差异(F_(组间)=6.775,P<0.05),分组与时间对NIHSS评分影响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_(交互)=15.244,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和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幅度较明显,且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两组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幅度明显,且观察组10MWS和BB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更显著。两组治疗后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幅度明显,且观察组SF-36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治神调髓”组穴针刺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状态、平衡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神调髓”组穴 针刺 核心稳定训练 脑卒中 平衡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减重步行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及骨隧道改变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赵卫卫 邵晨兰 +1 位作者 付鹏 张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3643-3647,3652,共6页
背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早期手术重建稳定性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但是术后部分患者仍存在本体感觉差、步行能力下降等问题。减重步行训练(BWSTT)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临床上多运用在中枢... 背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早期手术重建稳定性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但是术后部分患者仍存在本体感觉差、步行能力下降等问题。减重步行训练(BWSTT)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临床上多运用在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步行训练中,ACL重建术后运用BWSTT的报道尚不多见。目的探讨早期BWSTT对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及骨隧道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L重建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进行进阶性下肢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BWSTT,将本体感觉训练加入BWSTT中。术后12周采用肌电图检测术侧下肢被动关节活动度(ROM)重现偏差度,判断本体感觉恢复情况,并测定股内侧肌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值(iEMG);术后4、12周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测骨隧道宽度、移植物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采用2000国际膝部文件委员会(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Lysholm评分评价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结果术后4、12周观察组骨隧道宽度均小于对照组,术后4周观察组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2周观察组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周骨隧道宽度均大于术后4周,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低于术后4周(P<0.05)。术后12周观察组0°~40°区、41°~80°区、81°~120°区的被动ROM重现偏差度、iEMG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观察组的2000 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12周观察组Lysholm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两组的2000 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评分、Lysholm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BBS评分均高于术后4周(P<0.05)。术后12周的骨隧道宽度与Lysholm评分、BBS评分均呈负相关(r=-0.32、-0.35,P<0.05)。结论早期BWSTT中加入本体感觉训练可以加速腱骨的恢复速度,增加肌力和本体感觉,改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早期减重步行训练 膝关节 骨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太极“云手”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平衡功能以及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覃波 邵晨兰 +3 位作者 赵卫卫 肖华 龙华 廖振洪 《颈腰痛杂志》 2020年第6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太极“云手”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术后平衡功能以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SM患者58例,均行经后路... 目的探讨改良太极“云手”对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术后平衡功能以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CSM患者58例,均行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且术后平衡功能恢复较差。将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平衡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太极“云手”训练,即10 min的常规太极“云手”训练,10 min的闭目“云手”训练,10 min的静坐调息后意念“云手”训练。干预8周,观察两组的平衡功能量表评分(BBS评分和Fugel-Meyer平衡评分)、稳定极限范围(limit of stability,LOS)、其他平衡测试(起立-走测试、强化Romberg测试、闭眼单足站立测试)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结果在BBS评分和Fugel-Meyer评分方面,8周后两组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BB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OS平衡测试和DTI方面,8周后两组均获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的LOS平衡测试与向异性分数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起立-走测试、强化Romberg测试、闭眼单足站立测试方面,8周后两组获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在3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将传统太极“云手”进行改良,运用在CSM患者的术后康复中取得较显著疗效,填补了相关空白,为临床康复提供了新依据,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云手” 平衡功能障碍 脊髓型颈椎病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S”模式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东梅 覃波 +6 位作者 赵卫卫 邵晨兰 谈莉莉 何钰涓 吴俞萱 刘晓瑞 黄彬洋 《颈腰痛杂志》 2022年第4期488-492,共5页
目的探讨“ERAS”模式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行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CSM出院患者105例,... 目的探讨“ERAS”模式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9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行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CSM出院患者105例,收集《脊髓型颈椎病调查表》中的相关需求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其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年龄、居住地、职业、家庭收入水平、病程长短、抑郁、焦虑、慢性病情况、LOS、术后FA值为其影响因素;在一般自我效能感方面,学历、职业、家庭收入水平、医疗支付方式、病程长短、抑郁、焦虑、慢性病情况为影响因素。结论本次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影响CSM患者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的各相关因素,可以为今后该类疾病患者早期在院干预以及出院后准备提供方向和依据,值得今后继续深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ERAS 日常生活能力 一般自我效能 单开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冰敷方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谌艳 钱晟宇 +1 位作者 江伟 王志聪 《实用骨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1052-1055,共4页
目的对比三种冰敷方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新冰敷装置的特点。方法选取因髋部骨折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96例患者,A组(生物冰块组)、B组(冰水组)和C组(新冰敷装置组)各32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基础疾病(... 目的对比三种冰敷方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新冰敷装置的特点。方法选取因髋部骨折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96例患者,A组(生物冰块组)、B组(冰水组)和C组(新冰敷装置组)各32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创伤严重度评分、血栓风险Caprin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疼痛、肿胀度、冰敷部位体表温度、冰袋渗出情况及移位情况、总引流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冰敷前、冰敷5 min后三组患者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冰敷10 min后,A组、C组体表温度低于B组(P<0.05);冰敷25 min后,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渗出情况及冰袋移位情况比A组和B组更少(P<0.05)。术后24 h,C组疼痛度小于A组和B组(P<0.05);术后12 h及24 h,C组肿胀度小于A组和B组(P<0.05)。术后总引流量A组、C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三组术后7 d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出院前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冰敷装置具有冷敷持续时间长、降温效果好、温度波动小的优点,有利于术后患者消肿、镇痛,减少出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敷 全髋关节置换 疼痛 肿胀 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脑梗死大鼠患侧海马CA3区GAP-43和c-fos的影响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覃波 段晓东 余茜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33-37,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脑梗死大鼠患侧海马CA3区GAP-43和c-fos的影响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探讨电针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48只脑梗死...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脑梗死大鼠患侧海马CA3区GAP-43和c-fos的影响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探讨电针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48只脑梗死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脑梗死自由活动组(对照组)和脑梗死电针组(电针组)。电针组于术后24 h开始进行电针针刺"百会","大椎"穴。用水迷宫法检测学习记忆能力,用GAP-43和c-fos试剂盒SABC显色法检测患侧海马CA3区GAP-43和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电针组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大鼠在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占时间之比和经过平台的次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海马CA3区GAP-43蛋白阳性表达神经元数在对照组呈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在电针组则呈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每个时间段上,电针组GAP-43蛋白阳性表达神经元数均比对照组多,该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电针组c-fos蛋白阳性表达神经元数均比对照组多,该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百会","大椎"穴能增加海马CA3区GAP-43和c-fos的表达,使细胞受到保护,细胞凋亡减少,海马最终得以保存更多神经元;明显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和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电针 学习记忆 GAP-43 C-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髓弥散张量成像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覃波 邵晨兰 +3 位作者 赵卫卫 肖华 龙华 廖振洪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6期352-354,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确诊为CSM且行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31例纳入病例组,健康体检者19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和病例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颈椎常规序列核...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确诊为CSM且行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31例纳入病例组,健康体检者19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和病例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颈椎常规序列核磁扫描及DTI扫描,并进行平衡功能各数据收集(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稳定极限、起立-走测试、强化Romberg测试);根据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将病例组患者分为恢复较好亚组和恢复不好亚组。计算各指标的改善率,比较各组及各时间点各指标差异,分析平衡功能与向异性分数(FA)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术前FA值、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稳定极限范围(LOS)、强化Romberg测试均低于对照组(P<0.05),起立-走测试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术后3个月的FA值、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LOS、强化Romberg测试均高于病例组术前(P<0.05);恢复较好亚组和恢复不好亚组术后FA值均高于同组术前(P<0.05),且恢复较好亚组术前、术后的FA值均高于恢复不好亚组(P<0.05);平衡功能各指标均与颈髓受压部位FA值改善比(FA%)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CSM患者颈髓微结构的DTI与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弥散张量成像 平衡功能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