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性的觉醒与理性的匮乏——从冰心小说看“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局限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季桂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6-149,共4页
冰心的小说对"五四"文学的"觉醒"主题及其启蒙主义文化精神做了重要诠释。通过冰心小说,可以看到"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局限性。"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带有明显的青春文化特点,集中表现为感... 冰心的小说对"五四"文学的"觉醒"主题及其启蒙主义文化精神做了重要诠释。通过冰心小说,可以看到"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局限性。"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带有明显的青春文化特点,集中表现为感性生命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匮乏。二者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人的觉醒"的困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迷惘、感伤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小说 “五四” 启蒙主义文学 感性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韬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党月异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4年第5期142-147,162,共6页
在中国文学从古代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王韬的影响不容忽视。王韬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融贯中西的文化背景使其文学作品在近代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小说、诗歌、散文,包括从文学观念、内容题材、传播方式、文学语言到文学功能,... 在中国文学从古代向近代的转型过程中,王韬的影响不容忽视。王韬特殊的人生经历和融贯中西的文化背景使其文学作品在近代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小说、诗歌、散文,包括从文学观念、内容题材、传播方式、文学语言到文学功能,都开启或推动了中国文学近代化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韬 近代文学 转型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主义作家文学史地位新论
3
作者 刘希云 《泰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81-87,共7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作家日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这样关于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就成了一个学术问题。通过对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再审视和对其创作优劣得失的评估,认为对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史定位不宜过高,他们应该属于现代文学史上的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作家日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这样关于自由主义文学的评价就成了一个学术问题。通过对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再审视和对其创作优劣得失的评估,认为对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史定位不宜过高,他们应该属于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二方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主义作家 政治观 艺术观 文学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澄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纪要
4
作者 李宗刚 王洪禹 +24 位作者 李一鸣 姬德君 郭洪志 魏建 张学军 李掖平 王万森 张元珂 付如初 许晨 杨守森 房福贤 黄发有 李军 张均 张丽军 陈夫龙 张永峰 尚启元 丛新强 赵月斌 顾广梅 刘新锁 翟文铖 孙涛 《百家评论》 2020年第1期37-51,共15页
王洪禹(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郭澄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这里我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向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出席活动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国现... 王洪禹(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郭澄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这里我代表山东师范大学向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出席活动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郭澄清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是爱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代表,是继赵树理,孙犁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短篇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文学史 赵树理 郭澄清 当代著名作家 副校长 研讨会纪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禹偁《端拱箴》的文化史与文学史意义
5
作者 贺同赏 张丽丽 《唐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2-76,共5页
北宋初期王禹偁的《端拱箴》是一篇价值非凡但被长久忽略的讽谏之作,可谓作者政治主张之纲要、文章经营之佳构。从北宋初期政治文化特点与唐宋文体革新倾向之双重视角来考察,《端拱箴》具有重要的文化史与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 北宋 王禹偁 端拱箴 文化史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83,共22页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政治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政治学说的继承与创新。董仲舒为儒家的政治学说构建了由宇宙论、人性论作为哲学基础的完整思想体系,它包括"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逻辑架构、...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政治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政治学说的继承与创新。董仲舒为儒家的政治学说构建了由宇宙论、人性论作为哲学基础的完整思想体系,它包括"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逻辑架构、"仁政"或"王道"的价值主体、"民生为本"及"善治"的功能属性、"德主刑辅"和"三纲五常"的制度化设计、"君权天授"及君民互为依存的国家构想、"大同"世界与天道公平的社会理想等。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在汉代的政治运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仁政 王道 德主刑辅 君权天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找到你》折射的女性生存困境与反思 被引量:3
7
作者 傅晓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10,共3页
《找到你》是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和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影片。这部电影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真实自然的表演、引人深思的主题意蕴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影片塑造了三位身份、性格不同的母亲,然而不论是叱咤职场的女律师... 《找到你》是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和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影片。这部电影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真实自然的表演、引人深思的主题意蕴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影片塑造了三位身份、性格不同的母亲,然而不论是叱咤职场的女律师、老实木讷的保姆,还是失去自我的全职太太,她们都有着共同的为母则刚的艰难、婚姻苦果中的失望、家庭事业难以平衡的焦虑,折射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堪称现实主义女性题材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找到你》 艰难 失望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大转折中的文化调适——论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3-67,共35页
董仲舒是一位对儒家文化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他以先秦儒家学说为基础,运用诸子百家思想资源,对儒家文化进行整合与发展,具有很大历史意义。他用"天人同构"的哲学框架,重新建构了儒家"仁"、"礼"思想... 董仲舒是一位对儒家文化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他以先秦儒家学说为基础,运用诸子百家思想资源,对儒家文化进行整合与发展,具有很大历史意义。他用"天人同构"的哲学框架,重新建构了儒家"仁"、"礼"思想体系,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主体,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儒家文化 整合与发展 历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辩——兼论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 被引量:1
9
作者 季桂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9-142,共4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在文化革新路径的选择上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方法论意义却具有跨时代的价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毕竟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文化领域的大门,促使中国人走出以往文化的固定圈子,真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在文化革新路径的选择上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方法论意义却具有跨时代的价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毕竟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文化领域的大门,促使中国人走出以往文化的固定圈子,真正"睁开了眼看世界",从此确定了"会同中西"、再造文化的思路和方向,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形成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二是确立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三是形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多元化的价值认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近代知识分子 文化人格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缺失 被引量:2
10
作者 季桂起 《枣庄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4-20,共7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激烈的批判态度,将传统文化笼统冠以"专制"的恶名而与西方文化的"自由"相对立,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选择性割裂,避开了其中的"仁学"内容,而专注于对"礼...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激烈的批判态度,将传统文化笼统冠以"专制"的恶名而与西方文化的"自由"相对立,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选择性割裂,避开了其中的"仁学"内容,而专注于对"礼教"的批判,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不公正判断。产生新文化运动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它把对文化优劣的判断标准建立在新与旧的对立上,而不是从科学的真与伪的立场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价值 文化激进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德”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演进 被引量:2
11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21-133,2,共13页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常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以"德"为主的文化。从古到今,"德"的文化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变化不大,大致是以传统...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常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以"德"为主的文化。从古到今,"德"的文化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变化不大,大致是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为主体,在中国的民间尤其如此。在儒家思想中,"德"的核心理念为孔子所说的"仁爱之心"、孟子所言的"本善之性",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包括道、理、志、向。迄今为止,该体系在中国人的精神中依然发挥着作用,是我们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文化 内涵 思想演进 “仁爱之心” “本善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缘何回避记载董仲舒的“贤良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49-56,共8页
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贤良对策"是西汉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此影响了汉武帝的执政理念及汉帝国的政治走向。班固在《汉书》中使用重要篇幅,详细记载了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后世历史学家也都对这一... 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贤良对策"是西汉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此影响了汉武帝的执政理念及汉帝国的政治走向。班固在《汉书》中使用重要篇幅,详细记载了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后世历史学家也都对这一事件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此几乎只字未提。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对汉武帝的政治成见,从个人情感上不愿把武帝当作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形象来塑造。这导致了《史记》对汉武帝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载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贤良对策 司马迁 汉武帝 《史记》 史实回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繁露》成书及书名考辨 被引量:2
13
作者 季桂起 《枣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3-17,共5页
《春秋繁露》被认为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重要著作,但自古以来其真实性与成书过程遭到诸多学者质疑。现董仲舒的原初著作其貌已经不可复见,只在《汉书·艺文志》等前人著作中有所记载。据现有资料,《春秋繁露》的成书年代当在南北朝... 《春秋繁露》被认为是汉代大儒董仲舒的重要著作,但自古以来其真实性与成书过程遭到诸多学者质疑。现董仲舒的原初著作其貌已经不可复见,只在《汉书·艺文志》等前人著作中有所记载。据现有资料,《春秋繁露》的成书年代当在南北朝或隋唐之际,其书名亦非董氏原著之书名,而为编纂者所设。本文即将有关《春秋繁露》成书过程及书名涵义依据有关文献,作一大略阐释,以备研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成书过程 书名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楚庄王第一》在《春秋繁露》中的地位及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80-88,共9页
《春秋繁露》是汉代杰出思想家董仲舒的重要著作,《楚庄王第一》是现存《春秋繁露》一书的首篇。该篇在《春秋繁露》中具有重要地位及作用,包含了董仲舒解读《春秋》的理论依据、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是进入董氏春秋之学的必入门径。在... 《春秋繁露》是汉代杰出思想家董仲舒的重要著作,《楚庄王第一》是现存《春秋繁露》一书的首篇。该篇在《春秋繁露》中具有重要地位及作用,包含了董仲舒解读《春秋》的理论依据、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是进入董氏春秋之学的必入门径。在这一篇章中,董仲舒从解读《春秋》的有关记史方式、规则与策略入手,阐述了"《春秋》大义"的内涵,发掘了隐含在《春秋》记史中的儒家的历史价值观和政治哲学思想,为整个《春秋繁露》确定了基本的思想脉络。《楚庄王第一》可以视为《春秋繁露》的一个总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庄王第一 春秋繁露 董仲舒 《春秋》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柏种植与苏轼的“松柏世界” 被引量:1
15
作者 贺同赏 《北方论丛》 2023年第5期127-135,共9页
唐代到北宋士人松柏种植诗作之精神意蕴,大致呈现出由简单到多样的趋势,并形成了一个颇具意味的士人“松柏世界”。而这一系“松柏世界”中最有风韵的那一部分,当属苏轼所营构者。苏轼出身乡野、喜种松柏之属的童年经验,与其坚贞品节、... 唐代到北宋士人松柏种植诗作之精神意蕴,大致呈现出由简单到多样的趋势,并形成了一个颇具意味的士人“松柏世界”。而这一系“松柏世界”中最有风韵的那一部分,当属苏轼所营构者。苏轼出身乡野、喜种松柏之属的童年经验,与其坚贞品节、疏落襟怀等个性因素融于一处,进而建构起一个化“小人之事”为“君子之事”、化异类为平生故交、寄托着个我生命自由理想的高逸多姿的“松柏世界”,并使之成为一个慰藉、安顿自己灵魂的精神故园。苏轼等士人所营构的“松柏世界”,在后世不断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松柏种植 “松柏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平民形象塑造观照老舍的文化价值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傅晓燕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48-52,共5页
老舍的创作具有浓郁的文化意味和对现代中国文化变迁持久而深入的关注和思考,在老舍作品的平民形象塑造中,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反思与批判。他既能吸收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各自的优长,又能清醒地审视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各自的劣... 老舍的创作具有浓郁的文化意味和对现代中国文化变迁持久而深入的关注和思考,在老舍作品的平民形象塑造中,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反思与批判。他既能吸收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各自的优长,又能清醒地审视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各自的劣质。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社会和文化氛围中,在新旧交替、除旧布新的大背景下,老舍既不是守旧者、守望者,也不是一般地随着时代大潮行走的随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民塑造 文化关注 文化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主义映照下的新故乡叙事——论袁劲梅的创作
17
作者 丰云 仲冲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7-83,共7页
故乡书写是新移民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新世纪以来,华人移民渐趋成为跨国移民。持续性的跨界生活,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便捷通讯,使得他们对母国与定居国几乎实现了同步嵌入,也使得他们对故乡的情感定位有了很多变化。故乡以新的方式回归... 故乡书写是新移民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新世纪以来,华人移民渐趋成为跨国移民。持续性的跨界生活,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便捷通讯,使得他们对母国与定居国几乎实现了同步嵌入,也使得他们对故乡的情感定位有了很多变化。故乡以新的方式回归到新移民的现实版图中。在巨变的故乡与文化异质的定居国之间的频繁切换中,新移民作家的故乡书写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在新的故乡书写中,袁劲梅的写作是独具个性的。她的叙事追求始终都落脚在中西文化的沟通和国民性批判、民族文化批判上面,试图借助异域文化的他山之石,以攻故乡传统伦理和民族心理积淀中的痼疾与沉珂。这种强烈的现代启蒙冲动背后是对故国故乡的绵厚情感以及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叙事 袁劲梅 华人移民文学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中的茶意象管窥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昭寅 《福建茶叶》 2020年第11期303-304,共2页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佳作在我国文化领域中发光发热。深入其中去了解这些诗词名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非常多的诗词都与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茶文化更是现代人所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领域...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佳作在我国文化领域中发光发热。深入其中去了解这些诗词名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非常多的诗词都与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茶文化更是现代人所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领域。对于中华儿女而言,茶不仅仅是一种独具魅力的饮品种类,其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重要载体。本文将从唐代诗词着手来对唐诗中的茶文化和茶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诗词 茶文化 茶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士人种菊诗探论
19
作者 贺同赏 于雅琴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54-59,共6页
士人种菊诗,是指士人描写自身及其他士人种植菊花活动以抒情寄意的诗歌作品。北宋士人种菊诗作,涉及菊花之祛病健身延年之养生功效,美艳高洁淡泊的比德质素等多重意涵;折射出作者们不同心灵倾向,如江休复之洒落,司马光之朴素,欧阳修之悲... 士人种菊诗,是指士人描写自身及其他士人种植菊花活动以抒情寄意的诗歌作品。北宋士人种菊诗作,涉及菊花之祛病健身延年之养生功效,美艳高洁淡泊的比德质素等多重意涵;折射出作者们不同心灵倾向,如江休复之洒落,司马光之朴素,欧阳修之悲慨,梅尧臣之温和,吕陶之坦诚,刘挚之清隽,张耒之平易、毛滂、李新之落寞等;从北宋中期的刘挚、吕陶开始,陶渊明的影像逐渐凸显出来,先是化作应对政场艰辛的平衡器,后则充当疏离社会昏乱的安慰剂。北宋士人和隐士的种菊行为暨种菊诗作,建构了一个北宋士人群体藉以涵养身心的“菊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为官之士 隐士 种菊诗 陶渊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同异论
20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1-29,共9页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虽有动机上的相近之处,却有性质上的不同。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出现了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虽有动机上的相近之处,却有性质上的不同。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出现了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的自觉性更强,也更注重文学自身的特征。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即基本保留古典小说模式,只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容纳一些新的思想、艺术因素。"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精神与艺术的一体化即"心理化"。通过"心理化","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五四” 小说变革 变革路径 “心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