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束化护理方案预防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研 《中国农村卫生》 2018年第20期55-55,57,共2页
目的:分析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对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1例患者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31例患者行以集... 目的:分析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对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1例患者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31例患者行以集束化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短,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发生,还可以缩短导管留置时间以及肺部感染持续时间,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方案 神经外科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成形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沙林 黎军 +4 位作者 殷杰 安刚 马庆防 宗海亮 曹垒 《安徽医学》 2015年第6期728-731,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成形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7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后遗留大面积颅骨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在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颅骨成形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远期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7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后遗留大面积颅骨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在去骨瓣减压术后早期(5~8周)进行颅骨成形术。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规时间内(3~6个月)行颅骨成形的患者37例为对照组。术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随访1年,评价患者预后情况,并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肢体运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颅骨成形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2、4周时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研究组颅骨缺损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研究组恢复良好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残疾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ugl—Meyer、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患者早期行颅脑成形术可促进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减少颅骨缺损相关并发症,对提高患者远期运动、生活能力、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骨辦减压 早期颅骨成形术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分析显微镜下经侧裂清除术与神经内镜下经额叶清除术治疗中老年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 被引量:6
3
作者 明兴 杜海 +3 位作者 曹垒 许洪升 徐武 王天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7期695-699,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显微镜下经侧裂清除术与神经内镜下经额叶清除术治疗中老年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I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老年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显微手术组(... 目的对比研究显微镜下经侧裂清除术与神经内镜下经额叶清除术治疗中老年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IC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老年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显微手术组(显微镜下经侧裂清除术)和内镜组(神经内镜下经额叶清除术),每组30例。评价并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情况、炎症因子、预后效果、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等差异。结果内镜组手术时间、皮层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91±0.67)h、(3.06±0.57)cm、(79.71±14.07)mL、(15.15±3.31)d、40.00%,均低于显微手术组[(2.53±0.84)h、(5.14±0.81)cm、(134.90±21.08)mL、(20.12±5.11)d、73.33%],而血肿清除率为(90.42±6.28)%,显著高于显微手术组[(82.35±12.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24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水平为(37.05±4.49)μg/L、(47.82±7.13)ng/L、(3.53±0.37)μg/L,均低于显微手术组[(50.34±6.12)μg/L、(58.93±9.05)ng/L、(4.42±0.5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各观测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BI)评分显著升高,而内镜组NIHSS评分低于显微手术组,BI评分高于显微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镜组愈显率为86.67%,显著高于显微手术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侧裂清除术与神经内镜下经额叶清除术均是中老年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式,但后者在减少手术创伤、提高血肿清除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抑制炎症反应、预防并发症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下经侧裂清除术 神经内镜下经额叶清除术 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 中老年患者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对比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沙林 王翀 +2 位作者 殷杰 肖惠生 孙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8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各40例,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微血管减压术,比较2组术中所见血管压迫来源、压迫程度及血管压迫位置。结果典型三叉神... 目的探讨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各40例,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微血管减压术,比较2组术中所见血管压迫来源、压迫程度及血管压迫位置。结果典型三叉神经痛组压迫血管来源为单纯动脉占85.0%,显著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组的57.5%(P<0.05);来源为动静脉混合占15.0%,显著低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组的42.5%(P<0.05);典型三叉神经痛组血管与神经位置接触者显著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术中发生三叉神经出现萎缩者比例显著少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典型三叉神经痛者其压迫血管在近端者显著多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压迫血管在远端者显著少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实施血管减压术,术前鉴定其发病特点,在预测其压迫血管类型、位置及其与神经的关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 典型三叉神经痛 不典型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7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报道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猛 马庆防 +1 位作者 安刚 黎军 《癌症进展》 2018年第4期455-457,共3页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及对面神经功能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神经耳科、MRI检查,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57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中,镜下全切...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及对面神经功能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神经耳科、MRI检查,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 57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中,镜下全切除49例(86.0%),次全切除7例(12.3%),大部切除1例(1.8%);55例(96.5%)患者的面神经走行于肿瘤腹侧,2例(3.5%)患者的面神经走行于肿瘤背侧,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均成功解剖保留;2例(3.5%)患者术后呛咳,1例(1.8%)患者术后皮下积液,1例(1.8%)患者术后脑干水肿,继发肺部感染死亡。56例存活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中,术后面神经功能Ⅰ~Ⅱ级者42例(75.0%),Ⅲ~Ⅳ级者11例(19.6%),Ⅴ~Ⅵ级者3例(5.4%)。14例(24.6%)患者术后保存有效听力。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面神经保留率高,显微外科手术是大型听神经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听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面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联合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中的作用及并发症对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刁艺 董楠 +2 位作者 杨阳 王博 刘华田 《中外医疗》 2018年第21期51-53,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节苷脂联合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中的作用。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30例行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34例在改良标准外伤... 目的分析神经节苷脂联合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中的作用。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30例行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34例在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基础上应用神经节苷脂,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0.00%、91.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1,P=0.030);治疗后2个月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54±1.06)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69.95±4.3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97±1.35)分、(52.51±4.10)分(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χ2=6.513,P=0.011)。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效果理想,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使患者预后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 神经节苷脂 改良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宗海亮 何晓光 +1 位作者 尚明 许洪升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第10期56-58,共3页
目的研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8(IL-8)、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 目的研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8(IL-8)、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试验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神经营养药物、控制血压等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4 d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评分及血清MMP-9、IL-8、NSE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4 d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9.39%;与治疗前比,治疗后14 d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MMP-9、IL-8、NSE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缓解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降低血清MMP-9、IL-8、NSE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并保护脑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神经功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白介素-8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在窦旁脑膜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刁艺 董楠 +4 位作者 韩东风 马冲 宗海亮 姜德华 肖惠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9年第8期965-966,共2页
目的探究显微镜外科手术在窦旁脑膜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窦旁脑膜瘤患者42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和肿瘤... 目的探究显微镜外科手术在窦旁脑膜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窦旁脑膜瘤患者42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和肿瘤全切率。结果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肿瘤全切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显微外科手术用于窦旁脑膜瘤患者中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增加治疗有效率,提升肿瘤全切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推荐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窦旁脑膜瘤 治疗有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影响成年神经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相关因素
9
作者 杨阳 姜德华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17期12-13,共2页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成年神经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间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成年神经胶质瘤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就各项临床资料及指标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进行单因素...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成年神经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间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成年神经胶质瘤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就各项临床资料及指标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经统计,患者的年龄、肿瘤级别、肿瘤切除程度、治疗方式、术后治疗时间及术前KPS评分是影响其术后生存率的主要单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肿瘤级别、肿瘤切除程度、治疗方式、术后治疗时间及术前KPS评分均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率的主要多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肿瘤级别、肿瘤切除程度、治疗方式、术后治疗时间及术前KPS评分是影响成年神经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应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神经胶质瘤患者 术后生存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0
作者 李凯 明兴 +2 位作者 杜海 何晓光 王天男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12期1751-175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CH)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H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试验组采用神经内镜手...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CH)对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HC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试验组采用神经内镜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术前与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NIHSS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术前与术后7 d脑血流动力学[双侧大脑中动脉与前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试验组双侧大脑中动脉与前动脉Vm、Vs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25.71%(P<0.05)。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HCH的效果满意,能够调适神经功能,促进日常活动水平提升,并且对于脑部血液循环的有一定调节作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手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莉 刘志广 +2 位作者 傅新民 张洋 宗海亮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18,共9页
目的探讨院内发生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血管内治疗及预后,为制订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因非缺血性卒中原因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期间发... 目的探讨院内发生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血管内治疗及预后,为制订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因非缺血性卒中原因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期间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45例患者(院内组)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通过急诊绿色通道入院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100例作为对照(院外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血管内治疗相关资料,比较两组人口学信息、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院内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首诊住院科室主要有脑外科(10/45,22.2%)、心脏外科(9/45,20.0%)、血甲疝外科(9/45,20.0%)及胸外科(5/45,11.1%)等,23例(51.1%)与外科手术有关。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烟酒史比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及既往卒中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院外组患者相比,院内组患者合并心房颤动(53.3%vs.19.0%,P<0.001)、恶性肿瘤(15.6%vs.1.0%,P=0.002)、其他动脉栓塞(15.6%vs.1.0%,P=0.002)以及围手术期(51.1%vs.1.0%,P<0.001)的比例更高,发病时NIHSS评分更高[21.0(14.5~35.0)分vs.18.0(13.5~24.5)分,P=0.019]。院内组的白细胞计数(U=1385.000,P<0.001)、D-二聚体(U=654.500,P<0.001)及IL-6(U=1376.000,P<0.001)水平高于院外组,血红蛋白(U=1758.000,P=0.035)、收缩压(t=-2.766,P=0.006)和舒张压(U=1317.500,P<0.001)水平低于院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院内组与院外组卒中在前后循环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院内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其他原因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分别有7例(15.6%)、22例(48.9%)、16例(35.6%),院外组分别有63例(63.0%)、26例(26.0%)、11例(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32,P<0.001)。两组行血管内治疗前缺血区与梗死区的体积比以及术后TICI血流分级、出血转化/造影剂渗出及死亡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院外组比较,院内组发病到血管内治疗时间及再通时间更短,术中使用补救措施更少(P<0.05)。在校正了发病时NIHSS评分、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缺血区与梗死区的体积比后,院内卒中与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良好预后结局仍呈负相关(OR 0.213,95%CI0.063~0.711,P=0.012)。结论院内外发生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有着不同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局。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较严重,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病因机制复杂,易预后不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预防及控制感染、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可能会减少院内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卒中 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心房颤动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病人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2
作者 杜超楠 杨明飞 +1 位作者 马庆防 马驰原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6期920-924,共5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将ICH病人1230例,按照8∶2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以改良Rankin评分(mRS)≥3分为预后不良。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预后不良的相关变量;将所得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将ICH病人1230例,按照8∶2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以改良Rankin评分(mRS)≥3分为预后不良。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预后不良的相关变量;将所得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以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岛征(OR=5.25,P<0.001)和初始血肿体积(OR=1.44,P<0.001)是ICH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岛征和初始血肿体积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分析显示,训练集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验证集中AUC为0.887。模型的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论岛征和初始血肿体积是ICH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二者构建的预后不良列线图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预后不良的ICH高危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预后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振国 杨阳 +3 位作者 孙建新 沙林 姜德华 王诗筌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97-100,104,共5页
目的探讨高Fisher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再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再出血提供指导。方法对327例高Fisher分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入院3日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37)和未出血组(n=... 目的探讨高Fisher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再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再出血提供指导。方法对327例高Fisher分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入院3日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37)和未出血组(n=290),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方法来筛选影响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颅内破裂动脉瘤术前再出血发生率为11.3%(37/32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51),癫痫(OR=3.32),动脉瘤形态(OR=3.24)和动脉瘤处理前行侧脑室外引流(OR=4.03)为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仍然有较高的再出血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影响术前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注意避免或采取必要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动脉瘤 术前 再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创伤后垂体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振国 杨阳 +2 位作者 孙建新 王诗荃 姜德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711-713,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TBI)患者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垂体功能减退,将患者分为垂体功能减退组与正常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本组患者中42例患者...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TBI)患者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垂体功能减退,将患者分为垂体功能减退组与正常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本组患者中42例患者出现垂体功能减退,156例患者垂体功能正常。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颅内压≥20 mmHg、头颅CT中线移位≥5 mm、颅底骨折、ICU住院天数及总住院天数与颅脑创伤后垂体功能减退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压≥20 mmHg(OR=3.495,P=0.022)、头颅CT显示中线移位≥5 mm(OR=6.882,P=0.003)、GCS评分≤8(OR=2.482,P=0.039)是颅脑创伤患者发生垂体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创伤后患者垂体功能减退的发病率较高。颅内压≥20 mmHg、头颅CT中线移位≥5 mm、GCS评分≤8是颅脑创伤后垂体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这类患者的垂体功能评估,并进行激素替代治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垂体功能减退 颅内压增高 中线移位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对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1
15
作者 沙林 黎军 +5 位作者 郑成 姜德华 孙建新 王博 安刚 杨阳 《实用癌症杂志》 2015年第4期587-589,共3页
目的比较和分析常规手术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3年6月前收治的4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2003年6月后收治的4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显微... 目的比较和分析常规手术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3年6月前收治的4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2003年6月后收治的4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肿瘤全切除率为84.1%,高于对照组的57.5%(χ2=7.259);研究组术中平均输血量为(389.2±210.3)ml,低于对照组的(1 058.4+386.2)ml;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5.6+18.8)min,高于对照组的(50.4+12.2)min;研究组症状改善42例(95.5%),高于对照组的31例(77.5%),两组在肿瘤全切除率、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症状改善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功能区矢状窦镰旁脑膜瘤,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矢状窦大脑镰旁 脑膜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期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瑛 李海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24-24,共1页
背景:临床护理效果对脑出血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7倒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36)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治疗,观察组(n=41)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治疗。对比两组... 背景:临床护理效果对脑出血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7倒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36)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治疗,观察组(n=41)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治疗。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观察护理效果。结果与结论:观察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沪〈0.05),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脑出血急性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急性期 预见性护理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TA-6和Dickkopf-1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刁艺 董楠 +4 位作者 杨阳 王博 刘华田 黄延林 马冲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537-542,共6页
目的:探讨GATA-6和Dickkopf-1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垂体瘤患者138例,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法及免疫组化法测定GATA-6和Dickkopf-1在垂体瘤组织及正常垂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特征垂体瘤患者GATA-6和Dickk... 目的:探讨GATA-6和Dickkopf-1在垂体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垂体瘤患者138例,采用实时荧光逆转录法及免疫组化法测定GATA-6和Dickkopf-1在垂体瘤组织及正常垂体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临床特征垂体瘤患者GATA-6和Dickkopf-1表达差异,以及不同GATA-6和Dickkopf-1表达水平垂体瘤患者预后差异。结果:垂体瘤组Dickkopf-1 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垂体组,GATA-6 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垂体组(P<0.01);垂体瘤组Dickkopf-1蛋白表达评分低于正常垂体组,GATA-6蛋白表达评分高于正常垂体组(P<0.01);垂体瘤组Dickkopf-1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正常垂体组、GATA-6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垂体组(P<0.01)。Dickkopf-1、GATA-6蛋白表达与年龄相关性不明显(P>0.05);与TNM分期、病理学分级、复发、浸润深度、血管间隙浸润、肿瘤最大径、转移相关性明显,且TNM分期越高、病理学分期越高、有复发、浸润深度越深、有血管间隙浸润、肿瘤最大径≥2cm、有转移者Dickkopf-1蛋白阳性表达率越低、GATA-6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P <0.01); Dickkopf-1阳性组3年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明显高于Dickkopf-1阴性组,GATA-6阴性组3年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明显高于GATA-6阳性组(P<0.01)。结论:垂体瘤中GATA-6表达升高,Dickkopf-1表达降低; GATA-6在垂体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Dickkopf-1起抑制作用; Dickkopf-1高表达、GATA-6低表达的垂体瘤患者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TA-6 DICKKOPF-1 垂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3D打印在高血压脑出血白质保护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浩 师忠杰 +3 位作者 陈杰 任敏 汤畅通 姜德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80-83,88,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所设计的3D打印穿刺导板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24例HICH患者,运用术前颅脑薄层CT数据,通过计算机3D-Slicer软件分...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所设计的3D打印穿刺导板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24例HICH患者,运用术前颅脑薄层CT数据,通过计算机3D-Slicer软件分别重建大脑皮层、血肿等结构,按照血肿形状及位置设计穿刺导板。再融合DTI数据,三维可视化脑白质纤维束,验证所设计导板穿刺通道是否避开皮质脊髓束(CST),并根据其纤维束走形进一步调整穿刺路径。结果 所设计24例导板,9例(37.50%)术前模拟中可见导管切入CST,调整后使其避开。术前计算机导板设计时间(15.44±3.21)min,导板打印时间(2.56±0.45)h,手术时间(39.67±7.85)min。术后复查CT,置管位置均符合术前规划,术区未见新增出血。术后第3天血肿清除率(87.46±6.56)%。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示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总体优良率91.66%。结论 单纯依照传统CT扫描所设计的3D穿刺导板损伤纤维束几率高(37.50%),基于DTI纤维束示踪技术所设计的3D穿刺导板可以更好地避开CST神经纤维,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微创的治疗,且其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3D打印 皮质脊髓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减压改良手术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对脑膨出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冲 曹垒 +2 位作者 李凯 赵建平 何晓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19期1934-1937,共4页
目的探讨梯度减压改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效果及对脑膨出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36例HICH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70例(开路后采用脑穿针抽吸梯度减压、血肿清除术)、常规组66例... 目的探讨梯度减压改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效果及对脑膨出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36例HICH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改良组70例(开路后采用脑穿针抽吸梯度减压、血肿清除术)、常规组66例(开颅后大范围快速减压、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肿清除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术中血肿清除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7 d,改良组患者与常规组患者的NIHSS评分、GOS评分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术后14 d、术后28 d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较术前显著的降低(P<0.05),GOS评分较术前显著的提高(P<0.05);术后3个月,改良组患者ADL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NSE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改良组患者的血清S100B蛋白、NSE的水平显著的低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患者发生术中脑膨出发生率(1.43%)、迟发性脑出血发生率(1.43%)均低于常规组的10.61%、12.12%(P<0.05)。结论梯度减压改良手术治疗HICH患者血肿清除效果好,同时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减少脑膨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梯度减压 脑膨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颅术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宗海亮 许洪升 +1 位作者 何晓光 尚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7期150-153,共4页
目的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钻颅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来本院神经外科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上述患者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通... 目的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钻颅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来本院神经外科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上述患者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在实施钻孔引流手术后患者治愈率为98%,并发症发生率为42%。结论颅骨钻孔引流术是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式,并且对患者脑部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治愈率高,尽管如此仍旧会发生各种术后并发症,因此在手术应一定要规范操作,加强术后护理工作,并时刻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变化,一旦发生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血肿复发 颅内积水 硬膜下积液 其他并发症 术后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