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LK3信号通路在癫痫及脑缺血海马CA3区神经元中的不同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小翠 王晓天 +5 位作者 张清秀 尤红娟 周峰 汤仁仙 郑葵阳 刘晓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29-1332,共4页
目的:研究混合性谱系激酶3(MLK3)信号通路对癫痫及脑缺血海马CA3区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采用海人藻酸(KA)或四动脉结扎法分别建立大鼠癫痫及全脑缺血模型,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在KA注射后及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海马CA3区MLK3和c-Jun... 目的:研究混合性谱系激酶3(MLK3)信号通路对癫痫及脑缺血海马CA3区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采用海人藻酸(KA)或四动脉结扎法分别建立大鼠癫痫及全脑缺血模型,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在KA注射后及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海马CA3区MLK3和c-Jun的N端激酶(JNK)的活化水平;采用焦油紫染色,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损伤。结果:KA刺激6 h,癫痫大鼠海马CA3区MLK3和JNK明显激活,1 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MLK3和JNK的总蛋白表达并无显著改变。脑缺血大鼠海马CA3区,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MLK3和JNK并未出现明显的活化。此外,大鼠致痫后7 d,海马CA3区神经元大量死亡;缺血再灌注后7 d,海马CA3区神经元并未受到明显损伤。结论:MLK3/JNK信号通路参与了癫痫脑损伤海马CA3区神经元的损伤;但并未介导缺血性脑损伤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脑缺血再灌注 海马CA3区 MLK3 J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
2
作者 王琦 荣良群 张凯 《工企医刊》 2003年第2期11-12,共2页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又称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是临床急性弛缓型瘫痪疾病常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研究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该疾病诊断及预后的作用,对本院22例GBS患者进行了临床与电生理分析,结果如下.……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临床分析 神经根神经炎 神经肌电图检查 电生理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16例误诊分析
3
作者 荣良群 《右江医学》 2002年第6期543-544,共2页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 16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原发性淋巴瘤的原因。方法 :收集近 10年来经脊液涂片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病例 84例 ,分析其...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 16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原发性淋巴瘤的原因。方法 :收集近 10年来经脊液涂片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病例 84例 ,分析其中16例是怎样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病毒性脑膜炎 (病脑 )、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原发性淋巴瘤的。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误诊率为 19.0 % ,16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 5例误诊为结脑 ,4例误诊为病脑 ,2例误诊为神经症 ,2例误诊为脊髓肿瘤 ,1例误诊为播散性脑脊髓炎 ,1例误诊为淋巴瘤。其中 10例靠脑脊液找到隐球菌 ,6例经病理证实。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极易误诊为结脑、病脑、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淋巴瘤 ,反复多次脑脊液找隐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新型隐球菌 误诊 病理学 脑脊液涂片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复位联合乳突叩击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荣良群 魏秀娥 肖利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乳突叩击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3月间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62例,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Barbecue翻滚疗法治疗,复位过程中均联合乳突叩击。结果 54例P...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乳突叩击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了2010年1月~2012年3月间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62例,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Barbecue翻滚疗法治疗,复位过程中均联合乳突叩击。结果 54例PC-BPPV使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治愈49例(90.7%),有效3例(5.6%),无效2例(2.7%);6例HC-BPPV使用Barbecue翻滚复位治疗,治愈5例(83.3%),有效例1(16.7%)。C-BPPV2例,采用联合手法复位,治愈率100%。总有效率96.8%。结论手法复位联合乳突叩击治疗BPPV疗效确切,安全经济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乳突叩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与病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肖利杰 荣良群 魏秀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年第34期86-87,共2页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204例,通过详细的病史调查及合并疾病分析,比较具有合并疾病和无合并疾病的BPPV患者的半规管受累及预后情况。结果 204例BPPV患...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病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204例,通过详细的病史调查及合并疾病分析,比较具有合并疾病和无合并疾病的BPPV患者的半规管受累及预后情况。结果 204例BPPV患者中PC-BPPV184例(90.2%),HC-BPPV12例(5.9%),混合型8例(3.9%);有合并疾病65例(31.9%)。无合并症BPPV首次复位治愈124例(89.2%),有合并症患者首次复位治愈56例(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对于是否存在合并疾病的BPPV,根据其起病形式行手法复位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病因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与趋化因子IL-6/MIP-2在癫痫小鼠海马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小翠 刘晓梅 +4 位作者 张清秀 王晓天 尤红娟 汤仁仙 郑葵阳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861-864,共4页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MIP-2)在海人藻酸(kainie acid,KA)致痫模型小鼠海马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C57/B6小鼠48只,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MIP-2)在海人藻酸(kainie acid,KA)致痫模型小鼠海马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C57/B6小鼠4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KA致痫组,KA致痫组再根据KA注射后3、6、12、24、72h各时间点分为5个亚组。观察KA注射后小鼠的痫性发作情况,并采用Real—timePCR检测在KA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海马IL-6和MIP-2的mRNA丰度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IL-6和MIP-2在海马的蛋白表达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致痫模型组小鼠海马IL-6和MIP-2的mRNA水平在KA刺激3h明显升高(P〈0.05),24h达到高峰(P〈0.01),72h开始降低;与对照组相比,KA刺激24h,海马CA3区IL-6和MIP-2的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结论癫痫小鼠海马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表达水平升高,引发中枢炎症反应,可能成为癫痫发病的重要机制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 海人藻酸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和急性期并发症与预后关系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肖利杰 蒋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4期41-42,共2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而住院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严重程度Hunt-Hess分级和急性期并发症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及... 目的回顾性分析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而住院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严重程度Hunt-Hess分级和急性期并发症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及并发症中的再出血、症状性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癫发作各项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unt-Hess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癫发作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脑积水、癫发作并非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预后不良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但Hunt-Hess分级、脑积水、癫发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预后负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HUNT-HESS分级 急性期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美多巴治疗卒中后失语疗效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琦 杨森 +5 位作者 王虎 袁勇 陶中海 荣良群 陈保健 张仁习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4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美多巴治疗卒中后失语的临床效果,寻求卒中后失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高压氧联合美多巴治疗卒中后失语,并与单用高压氧/美多巴进行疗效比较。结果高压氧联合美多巴对卒中后失语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疗效优于单用高压...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美多巴治疗卒中后失语的临床效果,寻求卒中后失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高压氧联合美多巴治疗卒中后失语,并与单用高压氧/美多巴进行疗效比较。结果高压氧联合美多巴对卒中后失语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疗效优于单用高压氧、美多巴组。结论对卒中后失语,若无高压氧、美多巴治疗的禁忌证,可早期行高压氧联合美多巴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美多巴 卒中后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病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龚爱平 荣良群 +3 位作者 魏秀娥 王琦 邵长云 张峰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53-356,共4页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及颈部血管彩色超声 (CDFI)联合检查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VP)和帕金森病 (PD)不同结果的对比分析 ,进一步探讨VP和PD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 2 9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和 30例帕金森病为对象 ,2组患者均行...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及颈部血管彩色超声 (CDFI)联合检查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VP)和帕金森病 (PD)不同结果的对比分析 ,进一步探讨VP和PD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 2 9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和 30例帕金森病为对象 ,2组患者均行TCD检查及CDFI检查。以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情况、狭窄程度的超声分级作为评价颈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 VP组TCD异常率为 5 5 .17% ,PD组为 35 .18% ,2组的异常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CDFI也显示 2组的动脉硬化斑块致血管狭窄程度分级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采用TCD及CDFI联合检查有助于鉴别VP、PD ,可揭示二者不同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为进一步探讨VP、PD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 经颅多普勒 颈部血管彩色超声 TCD CDFI VP PD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癌病的临床与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琦 荣良群 杨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6期630-631,共2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在诊断治疗脑膜癌病中的价值。方法:对自1996年以来确诊的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例病人中发现脑脊液查白细胞总数升高10例,余3例正常。9例首次检查时发现癌细胞,4例于2~...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在诊断治疗脑膜癌病中的价值。方法:对自1996年以来确诊的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例病人中发现脑脊液查白细胞总数升高10例,余3例正常。9例首次检查时发现癌细胞,4例于2~5次检查发现,经相应辅助检查后确诊原发病,肺癌5例,淋巴瘤3例,胃癌2例,乳腺癌1例。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是诊断脑膜癌病的最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癌病 脑脊液细胞学 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临床与肌电图特点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琦 荣良群 +1 位作者 魏秀娥 杨森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9年第6期341-343,共3页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的临床特点、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V)对AL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ALS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NCV及其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及肢体肌EMG资料。结果:42例患者均呈广泛神经原...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的临床特点、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V)对AL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ALS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NCV及其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及肢体肌EMG资料。结果:42例患者均呈广泛神经原性损害,胸锁乳突肌EMG异常率为90%,胸椎旁肌EMG异常率为88%,两者异常率均低于上、下肢肌EMG的异常率(100%,98%),而胸椎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又高于胸锁乳突肌。结论:早期EMG及NCV检查有助于ALS的早期确诊,行胸锁乳突肌及胸椎脊旁肌EMG检测对AL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肌电图(EMG) 胸锁乳突肌 椎旁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和原发性帕金森病的颈动脉彩色超声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龚爱平 荣良群 +2 位作者 魏秀娥 邵长云 张峰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年第6期2-3,共2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谱勒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血管性 帕金森综合征29例,帕金森病30例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谱勒检查,以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情况、狭窄程度的超声分级作为 评价颈动脉...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超声多谱勒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血管性 帕金森综合征29例,帕金森病30例均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谱勒检查,以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情况、狭窄程度的超声分级作为 评价颈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 颈动脉彩色超声多谱勒显示二者的动脉硬化斑块致血管狭窄分级间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行颈动脉彩色超声多谱勒有助于鉴别VP、PD,且对揭示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 彩色超声多谱勒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原发性帕金森病 狭窄程度 血管狭窄 动脉硬化斑块 颈动脉内膜厚度 脑血流动力学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菱克栓酶速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3
作者 荣良群 魏秀娥 +4 位作者 朱本亮 杨森 王琦 龚爱萍 袁勇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541-542,共2页
目的 观察东菱克栓酶 (DF - 5 2 1)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  16 9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DF - 5 2 1治疗组 (86例 )和复方丹参 +肠溶阿司匹林对照组 (83例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 2 4h内及 2周内TIA发作控制率... 目的 观察东菱克栓酶 (DF - 5 2 1)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  16 9例频发的TIA患者随机分为DF - 5 2 1治疗组 (86例 )和复方丹参 +肠溶阿司匹林对照组 (83例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 2 4h内及 2周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 6 2 .8%和 96 .5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16 .9%和 6 6 .3% (P <0 .0 1)。治疗组发生脑梗死 1例 (1.2 %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8例 (9.6 % ) (P <0 .0 5 )。DF - 5 2 1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结论 应用DF - 5 2 1对频发TIA疗效显著且起效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东菱克栓酶 TIA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抽搐及眼睑痉挛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荣良群 王琦 杨森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220-222,共3页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抽搐及眼睑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国产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偏侧面肌抽搐 46例 ,眼睑痉挛 6例 ,Meige综合征 2例。结果 除 1例双侧眼睑痉挛无效外 ,其余 5 3例均有明显疗效 ,总有效率达 98.1% ;...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抽搐及眼睑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国产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偏侧面肌抽搐 46例 ,眼睑痉挛 6例 ,Meige综合征 2例。结果 除 1例双侧眼睑痉挛无效外 ,其余 5 3例均有明显疗效 ,总有效率达 98.1% ;治疗后面肌抽搐及眼睑痉挛明显减轻或消失 (P <0 .0 1)。疗效可维持 4~ 12个月 ,其中大多数患者 (71.7% )为 4~ 6个月。结论 该药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轻微 ,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面肌抽搐 眼睑痉挛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酸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分析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的关系
15
作者 龚爱平 荣良群 +7 位作者 陈新军 魏秀娥 董申琴 张亚萍 朱本亮 杨森 袁勇 王虎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6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二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变化,揭示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的预警作用。方法随机选择62例患者,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脑梗死早期(CI)组3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组(TIA...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二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变化,揭示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的预警作用。方法随机选择62例患者,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脑梗死早期(CI)组3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组(TIA)32例,并选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用ELISA法测定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用有机溶剂抽提法测定溶血磷脂酸(LPA)。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早期组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组血浆中LPA和ox-LD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短暂脑缺血发作组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组相比,短暂脑缺血发作组血浆中LPA水平较高(P<0.05)。急性脑梗死早期组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组血浆中LPA和ox-LDL之间比较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血浆中LPA和ox-LDL活性增高,且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短暂脑缺血发作组血浆中LPA水平较急性脑梗死早期组增高,LPA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在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指导合理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方面可能有一定应用前景,ox-LDL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酸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预警 缺血性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GBS 18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9
16
作者 石佩琳 荣良群 陈保健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第2期104-106,共3页
急性格林-巴里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国内近几年来根据不完全统计,已报告用大剂量IVIG治疗急性GBS 151例,加之我们所治疗的急性进展期18例,共169例,现将资料较完整的132例综合报告如下。
关键词 GBS 人血丙种球蛋白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B激活对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3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小翠 王晓天 +5 位作者 尤红娟 张清秀 周峰 汤仁仙 郑葵阳 刘晓梅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 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3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再灌注0 min、30 min、3h、6h、12h、1d和3d各时间点,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海马... 目的 探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3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再灌注0 min、30 min、3h、6h、12h、1d和3d各时间点,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海马CA3区Akt1的磷酸化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和焦油紫染色分别检测LY294002(PI3K/Akt特异性抑制剂)对缺血再灌注后磷酸化Akt1(p-Akt1)的表达及神经元存活的影响.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30 min,与假手术(sham)组相比,海马CA3区p-Akt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再灌后3h至峰值,一直持续至3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与相应的再灌注组相比,给予LY294002后,p-Akt1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R6 h组和LY294002+ R6 h组的阳性细胞数(个/mm^2)分别为(134.6±7.8)和(54.8±5.1)],海马CA3区的神经元大量死亡[R5 d组和LY294002 +R5 d组神经元数量(个/mm^2)分别为(152.0±17.4)和(62.7±5.1)](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蛋白激酶Akt的持续激活,是海马CA3区神经元存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蛋白激酶B 海马CA3区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16例误诊分析(附6例病理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荣良群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3-374,共2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隐球菌感染 误诊 原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