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帅 王英杰 +1 位作者 王洪超 任晓飞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1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对患者临床疗效、疾病相关评分、血液生化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廊坊市人民医院(11例)、河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60例)联合收治...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对患者临床疗效、疾病相关评分、血液生化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10月期间廊坊市人民医院(11例)、河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60例)联合收治的71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36例,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B组(35例,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疾病相关评分、血液生化指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A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血清丙二醛(MD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均下降,且B组均低于A组;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升高,B组均高于A组(均P<0.05);两组不良事件(颅内出血、肝肾功能受损、肌肉疼痛、肢体麻木、胃肠道反应等)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S患者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改善预后,并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依达拉奉右莰醇 阿替普酶 神经功能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Furin、pNF-H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疾病转归的关系
2
作者 徐彩娜 卢莎莎 +4 位作者 俱闪闪 池立珍 辛末丹 许墨菊 于奇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弗林蛋白酶(Furin)、磷酸化神经丝重亚单位(pNF-H)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n=35)、中度组(n=38)及重度组(n=29);根据疾病转归分为好转组(n=... 目的探讨血清弗林蛋白酶(Furin)、磷酸化神经丝重亚单位(pNF-H)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根据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n=35)、中度组(n=38)及重度组(n=29);根据疾病转归分为好转组(n=80)和恶化组(n=22)。比较各组血清Furin、pNF-H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Furin、pNF-H与NIHSS评分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Furin、pNF-H对ACI疾病转归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恶化组年龄、入院NIHSS评分分层的比例与好转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血清Furin、pNF-H水平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好转组<恶化组(P<0.05)。ACI患者血清Furin、pNF-H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01)。年龄、入院NIHSS评分>15分、血清Furin、pNF-H是ACI患者疾病转归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Furin、pNF-H对ACI患者疾病转归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时效能最佳(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Furin、pNF-H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Furin、pNF-H联合检测对疾病转归的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FURIN pNF-H 病情 疾病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缺血性神经损伤后脑红蛋白对受损神经元轴突生长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徐彩娜 石亚志 武桂平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性神经损伤后脑红蛋白(NGB)对受损神经元轴突生长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Hemin组,每组10只,模型组、Hemin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性神经损伤后脑红蛋白(NGB)对受损神经元轴突生长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Hemin组,每组10只,模型组、Hemin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穿线结扎.Hemin组于术后第1天腹腔注射50 mg/kg NGB诱导剂Hemin,每天1次.2周后比较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NGB、神经丝-200(NF-200)、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蛋白水平.结果Hemin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且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HE染色结果显示,Hemin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及分布趋于正常,核固缩现象及水肿较模型组明显减少.Hemin组大鼠脑组织中NGB、NF-200、GAP-43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5).假手术组、Hemin组大鼠脑组织中PI3K、P-AKT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且Hemin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NGB可以促进受损神经元轴突再生,对脑缺血性神经损伤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红蛋白 脑缺血 轴突再生 神经丝-200 生长相关蛋白-43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原文传递
铁离子、AQP4与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转化关系及意义
4
作者 张敏 王建桥 袁振兴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分析铁离子、水通道蛋白4(AQP4)与急性脑梗死(ACI)超时间窗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转化关系及意义。方法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2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8例接受动脉取栓治疗的超时间窗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取栓后是否发生颅内... 目的分析铁离子、水通道蛋白4(AQP4)与急性脑梗死(ACI)超时间窗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转化关系及意义。方法分析2021年5月至2024年2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8例接受动脉取栓治疗的超时间窗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取栓后是否发生颅内出血转化分为转化组(32例)、未转化组(156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铁离子、AQP4水平,经Spearman,法分析铁离子、AQP4与超时间窗ACI患者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转化呈正相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铁离子、AQP4对超时间窗ACI患者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铁离子、AQP4单独及联合预测超时间窗ACI患者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作用。结果转化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铁离子、AQP4[(12.53±2.74)分、(35.45±5.28)μmol·L^(-1)、(1.62±0.58)ng·L^(-1)]高于未转化组[(8.69±1.50)分、(32.67±3.01)μmol·L^(-1)、(1.00±0.23)n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铁离子(r=0.625)、AQP4(r=0.618)与超时间窗ACI患者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转化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300,95%CI:1.204~1.403)、铁离子(OR=1.166,95%CI:1.055-1.289)、AQP4(OR=1.220,95%CI:1.114~1.336)均与超时间窗ACI患者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相关,校正NIHSS评分后,铁离子(OR=1.130,95%CI:1.027~1.244)、AQP4(OR=1.213,95%CI:1.085~1.357)仍是取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P<0.05);铁离子、AQP4预测超时间窗ACI患者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8(95%CI:0.712~0.836)、0.791(95%CI:0.726~0.847),联合预测AUC为0.916(95%CI:0.867~0.951)。结论铁离子、AQP4水平与超时间窗ACI患者动脉取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独立相关,联合检测对出血转化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预测颅内出血转化的辅助指标,并可作为潜在治疗靶点,指导后续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离子 水通道蛋白4 急性脑梗死 超时间窗 动脉取栓 颅内出血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 被引量:2
5
作者 高玉敬 《河北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1254-1255,共2页
目的研究康复护理对运动神经元病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运动神经元病致吞咽障碍患者80例,其中康复医学科患者40例为康复组,神经内科患者41例为对照组,康复医学科患者采用一般治疗与康复护理,神经内科患者采用一般... 目的研究康复护理对运动神经元病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运动神经元病致吞咽障碍患者80例,其中康复医学科患者40例为康复组,神经内科患者41例为对照组,康复医学科患者采用一般治疗与康复护理,神经内科患者采用一般治疗与常规护理。结果 2组吞咽障碍分级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运动神经元病致吞咽障碍患者行康复护理,能够促进吞咽功能的建立与恢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吞咽困难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PLA2、hs-CRP和FIB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孟凤琴 曹军 +2 位作者 石亚志 李战永 于奇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40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脑梗组),以100例门诊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40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脑梗组),以100例门诊体检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一般临床数据及检验结果,记录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估患者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重度脑梗死患者的Lp-PLA2、hs-CRP和FIB水平均高于轻度及中度脑梗死患者(P<0.05);与对照组比较,脑梗组患者的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Lp-PLA2、hs-CRP和FIB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显著相关(P<0.05)。Lp-PLA2、hs-CRP和FIB 3个指标中,Lp-PLA2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价值最高;Lp-PLA2、hs-CRP和FIB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率。结论联合检测Lp-PLA2、hs-CRP和FIB对判断AC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超敏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免疫炎症值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室重构的关系
7
作者 张英 李青 +3 位作者 任珊 刘华长 郭银玲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28-734,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泛免疫炎症值(PIIV)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于住院期间接受PCI的AMI患者150例为AMI组、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成人150例为对照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和...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泛免疫炎症值(PIIV)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取于住院期间接受PCI的AMI患者150例为AMI组、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成人150例为对照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血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实验室检查数据[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氨基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血糖和血脂],AMI患者分别于PCI术前、出院后第6个月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获取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左心室射出分率(LVEF);根据PIIV值的中位数(681.32),将AMI组患者分为低PIIV组(≤681.32)和高PIIV组(>681.32);于出院12个月内对AMI患者进行随访,以6个月内LVESV增加>15%为发生左室重构,收集患者12个月内再发AMI、心源性再住院和全因死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IIV与LVEDV、LVESV和LVEF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PIIV评估AMI患者左室重构的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的PIIV值升高(P<0.05);与低PIIV组比较,高PIIV组AMI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糖、LVESV、LVEDV和LVEF更高,而淋巴细胞计数更低(P<0.05);与低PIIV组比较,高PIIV组AMI患者的左室重构、再发AMI和心源性再住院升高(P<0.05);PIIV与LVESV和LVEDV呈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5);ROC曲线提示PIIV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左室重构的AUC为0.868(95%CI为0.821~0.915,P<0.05),其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76.7%。结论PIIV在评估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左室重构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免疫炎症值 急性心肌梗死 左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小板微粒及脂蛋白a与心房颤动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关联性研究
8
作者 张敏 王建桥 +1 位作者 袁振兴 刘华长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803-808,共6页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微粒(PMP)、脂蛋白(a)[Lp(a)]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心房内血栓形成(AT)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6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28例房颤患者,根据是否有AT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微粒(PMP)、脂蛋白(a)[Lp(a)]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心房内血栓形成(AT)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6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28例房颤患者,根据是否有AT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Hcy、PMP、Lp(a),并比较是否伴有肺部感染对AT及Hcy、PMP、Lp(a)影响,Spearman相关性及偏相关性分析Hcy、PMP、Lp(a)与有和无肺部感染患者AT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方案预测是否伴肺部感染房颤患者AT的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方案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栓组CHA_(2)DS_(2)-VASc评分高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Hcy、PMP、Lp(a)高于无血栓组[(20.50±6.14)μmol/L比(16.25±5.38)μmol/L,(4.18±1.25)×10^(5)/ml比(3.36±1.01)×10^(5)/ml,(21.23±7.00)mg/dl比(15.51±5.25)mg/dl,P<0.05];在肺部感染和无肺部感染中,血栓组Hcy、PMP、Lp(a)、CHA_(2)DS_(2)-VASc评分均高于无血栓组(P<0.05);肺部感染血栓组Hcy、PMP、Lp(a)高于无肺部感染血栓组,肺部感染无血栓组Hcy、PMP、Lp(a)高于无肺部感染无血栓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无论是否合并肺部感染,Hcy、PMP、Lp(a)均与AT呈正相关(P<0.05),肺部感染时各指标对应的相关性系数r值高于无肺部感染;偏相关性分析显示,Hcy、PMP、Lp(a)与AT的相关性仍存在(P<0.05);无肺部感染:联合的AUC高于Hcy、PMP、Lp(a)(Z=4.182、4.203、3.677,均P<0.05);联合的AUC与CHA_(2)DS_(2)-VASc评分的AUC比较无明显差异(Z=1.434,P=0.152>0.05);肺部感染:联合的AUC高于Hcy、PMP、Lp(a)(Z=3.677、3.676、3.089,均P<0.05);联合的AUC>CHA_(2)DS_(2)-VASc评分(Z=2.291,P<0.05)。结论 肺部感染可导致房颤患者Hcy、PMP、Lp(a)进一步升高,加大AT的风险;无肺部感染人群联合检测Hcy、PMP、Lp(a)预警AT的作用与CHA_(2)DS_(2)-VASc评分类似,伴肺部感染时三者联合较CHA_(2)DS_(2)-VASc评分更优,能为房颤AT的个性化防治以及抗凝管理、血栓风险等级细化等提供一个补充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血小板微粒 脂蛋白(a) 心房颤动 肺部感染 心房内血栓形成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对脑血管狭窄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预测价值
9
作者 索志超 刘雨茜 +2 位作者 徐彩娜 杨琛 何涛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4年第5期277-28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在预测脑血管狭窄人群的颅脑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廊坊...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在预测脑血管狭窄人群的颅脑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7例接受颅脑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内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n=26)与NISR组(n=81)。比较两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支架数量、球囊扩张支架的占比、狭窄程度、残余狭窄程度,以及CTRP3、Lp-PLA2、sTREM-1水平。结果ISR组LDL-C、支架数量、球囊扩张支架的占比、狭窄程度、残余狭窄程度、Lp-PLA2水平、sTREM-1水平均高于N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CTRP3水平低于N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数量多、狭窄程度及残余狭窄程度高、CTRP3水平降低、Lp-PLA2、LDL-C、sTREM-1水平上升为脑血管狭窄病患血管成形术后出现IS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TRP3、Lp-PLA2、sTREM-1三者联合在脑血管狭窄病患颅脑血管成形术后出现ISR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784、0.809、0.899,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显著高于单一指标。结论CTRP3水平降低,Lp-PLA2、sTREM-1水平升高与脑血管狭窄患者颅脑动脉支架术后发生ISR有关,联合指标检测对脑血管狭窄患者颅脑动脉支架术后发生ISR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血管成形术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变化及其与阿替普酶溶栓效果的相关性
10
作者 李玉静 王建桥 +2 位作者 赵湘郡 胡翠娟 于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089-0091,共3页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及其与溶栓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AIS患者140例为AIS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健康组。AIS组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及其与溶栓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AIS患者140例为AIS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健康组。AIS组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效果将AIS组分为溶栓好转组、溶栓无变化组、溶栓加重组。比较各组FIB、MPV水平。结果 AIS组FIB、MPV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溶栓后,症状加重组、症状无变化组的FIB、MPV水平均高于症状改善组,症状加重组的FIB、MPV水平均高于症状无变化组(P<0.05)。结论 AIS患者具有更高的FIB、MPV水平,且FIB、MPV水平与AIS患者溶栓效果均呈负相关,水平升高则AIS患者溶栓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浆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平均体积 溶栓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疝形成的因素探讨
11
作者 王洪超 王越 李金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24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疝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4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有无脑疝形成将其分为脑疝组和非脑疝组,采...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疝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4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有无脑疝形成将其分为脑疝组和非脑疝组,采用PSM法均衡两组基线期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SM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疝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PSM后,脑疝组和非脑疝组共成功匹配57对患者,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疝组和非脑疝组合并心房颤动、TOAST分型、梗死部位、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D-二聚体、C反应蛋白、血管成功再通、侧支循环不良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前循环梗死、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不良、NIHSS评分较高、NLR较高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疝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经PSM法均衡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后,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前循环梗死、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不良、NIHSS评分较高、NLR较高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疝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脑疝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2
作者 许墨菊 夏彩霞 王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84,共2页
关键词 脑卒中急性期 疗效观察 康复治疗 神经内科病房 脑卒中患者 学术会议 脑血管病 住院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MCP-1水平变化及其对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效能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静 何涛 刘茗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84-86,共3页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并发UGIB者46例、未并发UGIB者6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5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并发UGIB者46例、未并发UGIB者6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5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MCP-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MCP-1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并发UGIB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对照组血清MCP-1水平分别为(189.25±20.45)、(86.65±15.20)pg/mL,两组比较P<0.01。观察组中并发与未并发UGIB者血清MCP-1水平分别为(246.52±25.66)、(145.34±20.29)pg/mL,二者比较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CP-1预测消化性溃疡并发UGIB的曲线下面积为0.841,截断值为190.5 pg/m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550、0.9066。结论消化性溃疡并发UGIB患者血清MCP-1水平升高,血清MCP-1>190.5 pg/mL提示患者并发UGIB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上消化道出血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预测价值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双抗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孔德强 魏向东 +2 位作者 王建桥 李秀云 李战永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5期284-287,共4页
目的分析评估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109例高龄脑梗死患者,按给予治疗的药物不同分为2组,双抗组(55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组;丁苯酞组(54例):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 目的分析评估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109例高龄脑梗死患者,按给予治疗的药物不同分为2组,双抗组(55例):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组;丁苯酞组(54例):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组。分析丁苯酞组患者给药2w前后的心、肝、肾、凝血功能变化及空腹血糖变化,比较双抗组和丁苯酞组在住院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丁苯酞组给药前后患者心、肝、肾、凝血功能反空腹血糖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治疗1w后谷丙转氨酶、尿素氮升高,停药1w后可恢复正常;给药第2天偶发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未经药物处理2d内自行消失。结论应用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短期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具有临床安全性,不良反应轻微可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脑梗死 高龄患者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5
作者 孔德强 魏向东 +1 位作者 王建桥 李战永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年第4期359-363,共5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入院治疗的高龄老年(≥80岁)脑梗死病例221例,按治疗方法分为4组:单抗组、双抗组、丁苯酞+单抗组、丁苯酞+双抗组。分别观...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入院治疗的高龄老年(≥80岁)脑梗死病例221例,按治疗方法分为4组:单抗组、双抗组、丁苯酞+单抗组、丁苯酞+双抗组。分别观察各组患者治疗4周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和血浆C反应蛋白(plasma 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对比4组间的NIHSS评分差值、CRP差值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各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血浆CRP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NIHSS评分差值及血浆CRP水平差值变化趋势一致:丁苯酞+双抗组与其它3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丁苯酞+单抗组与双抗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各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丁苯酞+双抗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它3组(P<0.05),丁苯酞+单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抗组(P<0.05),丁苯酞+单抗组和双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丁苯酞能显著提高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高龄老年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抗血小板 脑梗死 NIHSS评分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孔德强 武桂平 +1 位作者 石亚志 李战永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6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筛选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入院治疗的高龄老年(≥80岁)脑梗死病例20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他汀组:98例,予阿托伐他汀降脂、抗血小板...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筛选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入院治疗的高龄老年(≥80岁)脑梗死病例20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他汀组:98例,予阿托伐他汀降脂、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脑循环等综合治疗;丁苯酞+他汀组:102例,在他汀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检测2组患者治疗1周前后的血脂生化指标水平,分析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对高龄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他汀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显著降低(P<0.05),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丁苯酞+他汀组治疗后的TG、TC、LDL水平显著降低(P<0.05),HDL、Lp(a)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丁苯酞+他汀组TG、TC、LDL水平降低的幅度显著高于他汀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显著改善高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TG、TC、LDL水平,而对HDL、Lp(a)水平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托伐他汀 高龄老年 脑梗死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PCT和CRP/ALB比值在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病原学分类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许墨菊 孙向军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1329-1333,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以及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CRP/ALB)比值,分析SAP患者病原体分布以及PCT和CRP/ALB比值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诊治的脑卒中合并相关...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以及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CRP/ALB)比值,分析SAP患者病原体分布以及PCT和CRP/ALB比值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将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诊治的脑卒中合并相关性肺炎患者368例,作为观察组,以痰培养结果阳性和阴性为依据,进行分组,痰培养阳性组211例,痰培养阴性组157例;以同期以脑卒中住院,但未发生感染的患者33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PCT和CRP/ALB比值,痰培养结果以及病原体血清学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CT和CRP/ALB显著性升高,有统计学差异(0.73±0.22vs0.07±0.03;0.87±0.23vs0.48±0.19 P<0.05);368例SAP患者中,211例痰培养结果阳性,占57.3%,其中79例为革兰阳性菌,占37.3%,91例为革兰阴性杆菌占43.0%、17例为真菌,占8.2%,其他24例,占11.4%,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在观察组患者中,痰细菌培养阳性组患者血清PCT和CRP/ALB显著高于阴性组,有统计学差异(1.19±0.34vs0.62±0.27;2.19±0.45vs1.49±0.28 P<0.05);通过检测观察组患者血清学鉴定结果,发现细菌感染243例、占66.3%,病毒感染56例、占15.2%,支原体感染43例,占11.7%,其他26例,占7.1%;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支原体和病毒感染组,各组患者CRP/ALB均升高,但细菌感染组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1.26±0.28vs0.51±0.14vs 0.12±0.03;2.37±0.69vs1.79±0.56vs0.38±0.24 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常见病原体依次是细菌、病毒和真菌,检测血清PCT和CRP/ALB比值有助于病原学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相关性肺炎 病原学 PCT CRP/ALB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H_2S促进大鼠恶性胶质瘤的血管新生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战永 孔德强 +1 位作者 杨卓 张涛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96-798,共3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对大鼠恶性胶质瘤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肿瘤组和肿瘤-H2S组,每组10只。2组大鼠均脑内注射C6细胞,1周后,肿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肿瘤-H2S组腹腔注射外源性H2S,即硫氢化钠(NaHS)...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H2S)对大鼠恶性胶质瘤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肿瘤组和肿瘤-H2S组,每组10只。2组大鼠均脑内注射C6细胞,1周后,肿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肿瘤-H2S组腹腔注射外源性H2S,即硫氢化钠(NaHS)溶液。均正常饲养,3周后断头取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瘤体结构以及瘤内微血管生成情况,免疫组化评估瘤体内CD34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情况;并计数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肿瘤组与肿瘤-H2S组大鼠脑内均可见明显的肿瘤组织;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瘤内毛细血管明显增多;肿瘤-H2S组瘤体内有更多的CD34和MMP-2表达,肿瘤-H2S组瘤内MVD明显高于肿瘤组(均P<0.01)。结论外源性H2S能促进大鼠恶性胶质瘤内的血管新生,其机制可能与H2S促进瘤体内MMP-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神经胶质瘤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基质金属蛋白酶2 抗原 CD34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血管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双苓 王建桥 +1 位作者 王学仕 李战永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8期1250-1252,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血管狭窄 闭塞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前血清CCR5,SDF-1 mRNA表达水平与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涛 孔德强 +3 位作者 韩雪飞 索志超 高倩兰 吕金梅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171-176,共6页
目的分析术前血清趋化因子受体5(chemokine receptor 5,CCR5)、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目的分析术前血清趋化因子受体5(chemokine receptor 5,CCR5)、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关系。方法选取廊坊市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1月成功行CAS的1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CAS术前血清CCR5和SDF-1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表达水平,根据CAS后一年有无ISR将患者分为ISR组(n=30)和非ISR组(n=128)。比较ISR组和非ISR组临床资料、血清CCR5和SDF-1 mRNA表达水平;分析血清CCR5,SDF-1 mRNA表达水平与管腔直径缩小率的相关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S后发生ISR的影响因素、血清CCR5,SDF-1 mRNA表达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S后发生ISR的预测价值。结果ISR组糖尿病比例(63.3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2.57±0.46 mmol/L)、血清CCR5(1.24±0.22)和SDF-1 mRNA(1.32±0.22)表达水平高于非ISR组(42.97%,2.15±0.34 mmol/L,0.97±0.15,1.00±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48,t=5.668,8.233,10.786,均P<0.05);血清CCR5和SDF-1 mRNA表达水平均与术后一年管腔直径缩小率呈正相关(r=0.516,0.583,P=0.014,0.008);糖尿病、CCR5和SDF-1 mRNA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CAS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Waldχ^(2)=7.057,5.702,6.265,P=0.008,0.017,0.012);血清CCR5和SDF-1 mRNA二者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S后发生IS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912,0.956;二者联合优于血清CCR5和SDF-1 mRNA单独预测(Z=2.192,2.494,P=0.028,0.013)。结论术前血清CCR5和SDF-1 mRNA表达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S后ISR的发生密切相关,二者对ISR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趋化因子受体5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